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一个广告人的江湖 >

第7部分

一个广告人的江湖-第7部分

小说: 一个广告人的江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正的外企,是因为人家员工平时英语说的多了,中国话有些不溜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才顺口用外语替代的。但是在广告公司里,有很多人套用阿三的话来讲就是装B,明知道中文怎么说却偏用英语讲,尤其有些在外资广告公司混过的。其实我知道,他们就会那么两个单词,看国外原版广告也跟SB似的不知所云。 
入乡随俗,我也起了个很怪异的英文名字。我曾咨询在国外留过学的同事:这个名字如果老外看了会有什么感受,会不会觉得很搞?他告诉我:那感觉就像有个老外向你自我介绍的时候说“嗨,我叫曹操”。 
2007年1月12日
  名副其实与其实难副
同事妖蛾子告诉我:新的汽车广告作品集出来了,那套广告的文案署名不是我,是后来入职的两个文案的名字,甚至连那首广告歌的歌词署名也都是他们。她接着说:在我们公司就不是这样,署名的时候美术、文案,该是谁就是谁,连外援都没有落下。 
我告诉妖蛾子:不署就不署吧,事实是什么反正朋友都知道。那些名字对我来说,远没有创意本身有意义。 
其实这种情况在广告行业非常常见,我早就习惯了。在很多作品集上,实际执行项目的创意人员的名字经常榜上无名,而上面署名的,几乎就没怎么参与这个创意;或者谁的名字都没有,只是简单署上集体创作。当然会有人拿着别人的作品,大言不惭地说是自己的,然后去面试。 
造成这种状况有多种原因,最常见的情况是原来的文案或者美术已经离开公司,公司就干脆全当没有过这个人;或者是老大把功劳全部揽在了自己头上。很多广告的大佬,都是这样踩着创意人员的智慧爬上去而成名的。 
我见过一些所谓4A出来的牛人,他们多是混混,平时趾高气扬,侃起专业一套一套。实际动起手来就大失水准,和他吹嘘的判若两人。所以我向来对那些所谓的大佬敬而远之,很少往他们跟前凑,或者背后写些什么歌功颂德的东西捧臭脚。 
当然这也不是很绝对的,我知道有很多大佬是从小美术或小文案一步步做起来,他们之所以能成名,和一直以来的勤奋与努力分不开。而且,很多广告的创意的确是他们自己的原创,甚至执行都是亲自操刀,所以署上名字当之无愧。 
2007年2月12日
  好拍档可遇不可求
大致算了一下,我自入行以来,至少和六七十个男男女女美术设计发生过“关系”,生下了无数个“孩子”——我们把做出来的广告作品叫孩子。 
虽然合作过这么多设计师,但合作起来比较顺手的却很少,算下来也就那么两三个。最默契的一位,是当年在HY的同事,我们去了另一家公司依然是搭档。后来虽然分开,但我还是常常把他介绍给别人当外援。现在,这小子自己开了家工作室,有时候文案搞不定了,他依然还会想起我来。我们在一起时,特别心有灵犀,工作效率很高。我们共同想一个创意,分别去执行设计和文案,到最后,设计完成的东西基本就是当初彼此脑子里想的那个样子。而且这小子手绘能力超好,有时候两人在文字上实在说不清,他就可以画个layout。
但与有些人一起搞创意就特痛苦。两个人不但不合拍,并且做出来的东西和当初的想法相差甚远,还很固执不许提意见,对文案挑三拣四,不是字多了就是少了或者排版不好看等等。 
作为文案,肯定要和美术搭档干活的,创意部一般都是美术多,所以一个文案可能要和几个美术同时合作。如果文案是小组的头,那他要领导若干个美术,这时双方的配合就相当重要了。尤其是一个小组干活,天天一起想创意、熬夜加班,不合手不但别扭而且做不出可心的作品。某次我去一公司做外援,就是因为他们的文案不知为何与美术格格不入,只好自己先撤了,结果他们创意部的文案一下成了真空状态。 
除了美术和文案,做总监的,也希望自己能有两个得力的部下,否则下面一堆杠头或者另类,这活儿也没法做顺心。就算你很优秀,但是老大面试的时候发现不合人家的口味,依然不会用你。所以老大挑人的时候,经常会带着自己的得力干将。而且从做部下的角度讲,跟对了老大,对自己的能力、职务、薪水的提升也非常有帮助。 
我入行以来,一直没遇到一个能让我甘心追随其身边的老大。也许是因为我没赶上机会,也许我不太善于和老大搞关系,也许我太独立,所以只好自己折腾,弄得不但从业道路曲折而且非常累。在HY时,出于上述诸多原因,老大根本不爱管我,自己只好带着一半创意部的人去比稿拼客户,甭提多难了。不过,跟一起合作的美术们关系都特好,大家虽然很累却很开心。 
早前我在某公司时,当时的老大有位得力的文案部下,一直跟随他鞍前马后地从一家打拼到另一家。后来俩人一起开了家公司,分别取各自名字的一个字加在了公司名称里。原以为他们俩会合作得很愉快,没料想后来他们居然在打官司,那位文案把老大告了,据说是分钱不均。 
在上家公司时,某老大也曾有非常得力的文案和设计,尤其是那文案,俨然老大的一杆枪指东打西。后来老大不得势被挤兑走时,本以为那文案和设计会随自己而去,让他没想到的是,人家把他晃点了,根本没想挪窝。老大又气又伤心,黯然而去。 
2007年4月18日
  “头头”是道
一高中同学来北京出差,约了他和另一在北京的高中同学去簋街吃饭。这俩大学都是学医的,如今在医院混得比较资深了。而我是做广告的,对本行业比较门儿清。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聊天的过程就演变成了一场广告与医学的科普讲座,我们每说到一个比较专业的名词,都要用很通俗的语言向对方解释一番。 
席间我们自然而然地聊到了职位和头衔的问题,从薪水、管辖权限、职责等方面探讨,创意总监和主治医师到底谁的级别更高一些,讨论到最后也没有个定论,最后不了了之。 
说到广告这个行业的职位、头衔和级别,经常会有行外或者即将入行的学生向我打听每个级别的差异,那些职位的英文缩写到底是什么意思。不晓得别的行业是不是也像广告行业一样,有如此繁多的头衔,而且通常还都用英文缩写来称呼。仔细想了一下,除了公关,其他行业好像都没有。 
除了职位和头衔外,广告行业还有若干特有的专业词汇,在4A里,这些头衔和词汇通常是用英文来表达的。别说外行和刚入行的人容易晕菜,就连我这种老鸟有时候也要犯晕,例如ACD和ECD,我是费了好一番时间才记清楚用中文该怎么称呼。我记得我以前的几篇博客里曾涉及CD、AE之类的词汇,有人就留言问我那都是什么。 
我曾私底下向劳博建议,让他在博客里把这些广告公司常用的英文贴出来,做一下科普工作,毕竟劳猎头是很有4A资历的,外语相当过硬。可能劳猎头觉得这个太浅显,与他的博客定位不符,他建议我去科普,可是我那英文的底子实在露怯。 
今天,公司的行政主管突然电话过来,问我的“抬头”英文全称怎么写。我一时语塞,赶紧撂下电话掏名片,仔细一看立马抓狂了——“职位”的英文三个单词居然印错了俩,字母一个多了个一个少了个!以前行政就曾把“资深”给我印成了“资源”,不过那个时候也好解释,因为毕竟我是外援,是公司的“资源”。可这张片子上的俩单词从字面上根本没法解释。行政给我印好名片时我怎么没认真看看呢,我都发给客户好些张了。我只能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他们也没仔细看我职位的英文。 
下午从客户那儿回来,一朋友忽然在MSN上问我,按她如今薪水税后××的数额,相当于广告行业的什么级别?我问她知道这个要干吗,她说就想对比一下,我告诉她说大概是指导级的。她又问指导之上的头儿是什么,我说是副总监。她说之上呢,我说总监。我怕她再这么问下去回答起来太麻烦,就把这些头衔的称呼都给她发了过去,让她自己慢慢看。 
2007年7月13日
#江湖论剑 或许琐碎 ,但很真实
陈竞 灵思传播机构重庆公司副总经理 
在我的记忆中,已经完全记不清到底是在哪一场广告人聚会中第一次见到黄大。只记得那是一个新世纪的开端,是北京广告行业初见狰狞的岁月。我们这些北漂的年轻人,带着澎湃的荷尔蒙义无反顾扎进了这个圈子。不仅仅因为它有着双倍于传统行业的薪水,潮男靓女的比例也远远大于当时同样鼎盛的IT行业。 
是的,在那个谁都想跳出来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年代,黄大就像潜伏中的余则成,他冷静地看着这个行业,用文字记录下每天发生的鸡飞狗跳,或许琐碎,但很真实。当你读完这本书,你会看到这个普通广告人在这个行业中过去十年的真实经历,你更会感受到一个北漂的男孩走向男人所迈出的每一步。 
  老大的带头作用
“斩首行动”是美国搞出来的一套所谓反恐战争理论,其核心就是通过精准打击,首先把敌方的“头”干掉,没了精神领袖,队伍就变成了一盘散沙,不攻自破。其实我们老祖宗好早之前就有“擒贼先擒王”这一说了,不知道老美是不是看到这条谚语后才领悟到了这一军事思想。 
无论是老美的现代战争理论,还是我们古老的谚语,中心思想说的都是一件事:在一个团队中,领导起到了关键和核心作用,这不仅仅是在军队中。 
差不多每个人心中都有当官的欲望,想自己领导一个团队,只是很少有人能实现。就算你坐到那个位置,也未必能起到那个职位应该起的作用。换句话说,你在台下时觉得台上那个领导是如何如何的差强人意,预想着自己站上去一定能如何如何。但当你有一天站上去了,结果也许都一样,甚至还不如原先台上那位。 
最近这几年,在广告行业里头衔越来越没有含金量了,以往靠五六年打拼才能称得上的“资深”,如今两三年就可以得到了,甚至连“总监”都开始泛滥,虽然只不过是两三个人的业务组的组长,也会挂个CD名头。 
那么对于一个广告公司的创意部来讲,CD具备什么软硬件条件才是最重要的呢?是创意能力、从业经验和背景,还是他的领导能力?或者是善于和老板搞关系,能与其他部门混得游刃有余?还是他长得超帅,人见人爱,老实忠厚,值得信赖? 
有的CD是那种亲力亲为、事必躬亲型,从创意到执行都自己一手包办,下面的人他信不过,觉得他们想不出什么好东西,就算有想法他也认为还是自己的好;或者嫌部下做活太慢太差,不用心,还不如自己动手。这样的“独”老大往往很累,而下面的人干得很没劲,总监基本上就给自己一个人当了。 
有的CD喜欢出风头,他觉得出街的、获奖的作品都是他的才最风光。每张作品上都署上他的大名,公司案例中都要选用他的作品,就算别人有更好的也坚决不用。虽然有的创意表现他只不过让美术改了改字号,让文案删了个逗号,他依然会站在领奖台上大谈特谈所谓的创作感想。成绩是他自己的,出了错都一干二净推到部下身上。这样的老大,跟着他干活不但没有一点成就感,而且弄不好什么时候就会成为他的替罪羊,所以遇到这样的总监,最好走人为上。 
有的CD,纯属于装×型,说起话来天花乱坠,高深莫测,恐怕你看低他。可是一旦动起手来,差之千里,完全不像他说的那样。这样的人早些年还比较有市场,那时候无论客户还是广告人,见识的东西少,禁不起忽悠。可是如今不好混了,光靠两片嘴皮子,不能真枪实干,客户搞不定,业绩上不去,到时候老板那儿没法交代,只好自己灰溜溜走人。 
还有一种CD,也许专业并不很强,也许他有着很资深的背景和丰富的经验,可是创意才华已经不像年轻时那么灵光了。不过,他能从全局把控,擅长发掘部下的潜力,而且有着很好的管理能力。这样的老大常常很平和,同行提起来一般都觉得首先他“人不错”。可是有些创意人不愿意跟着这样的老大,觉得人家老了,没激情了。 
当然,理想型的CD,应该是专业,资历不凡,经验丰厚,人品一流,赏罚分明,是精神领袖……可是这么十全十美的老大哪儿找去啊?就算世上存在,得多大的幸运才能被自己赶上? 
所以,只要你觉得自己的老大很有想法,你捅了娄子他能在老板那儿替你担着,有了业绩他不是忙着往自己脸上贴金,首先想到的是要感谢自己的弟兄,出了问题他能差不多一碗水端平,并不厚此薄彼。你打心眼儿里敬重他并不是因为他的总监头衔,那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