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一个广告人的江湖 >

第6部分

一个广告人的江湖-第6部分

小说: 一个广告人的江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满意的方子。 
广告公司里管这个叫brain storming,翻译成中文就是头脑风暴,不过我觉得叫“头脑强暴”更确切一些。如果你是一个策略或者创意人员,你在广告公司每天的工作就是大脑被不断“强暴”。当然,大多数广告人还是喜欢被“头脑强暴”的,每次被强暴的过程和结果都特兴奋,充满了快感。 
这是广告公司里最寻常的现象,每天大家都要开若干个创意讨论会,部门间的、创意部的、小组的、某个项目的,等等。所以一个屁大点的广告公司,都会有那么个像样的会议室,大一些的公司至少有三四个以上会议室,而且每个都不会空着,想用一下都要事先预约。偶尔创意会也会去茶馆、咖啡厅、公园之类的地方开。 
从正面的角度讲,头脑风暴是很锻炼和提升个人专业能力的。也许一道灵光之后,就会诞生一个BIG IDEA,于是行业里又增加了一项经典案例,那么加薪、升职、名誉都在向你招手。当然,也有一些人懒得动脑筋,总监说这个创意好那就执行吧。 
头脑风暴是很伤脑子的一件事,所以每个人讨论创意的时候都会让自己尽量地舒服和放松,于是有抽烟、喝咖啡、品茶的,有半躺着、把脚放在桌子上的,有乱写乱画、翻书看杂志的,还有频繁跑厕所的,等等,常常没开到一半就开始跑题,电影、歌星、汽车、食物、衣服、小道消息、靓妹帅哥、荤素段子、A片,等等,都被牵扯了出来,如果不被及时打住那就没边儿了。 
2007年4月17日
  “比稿”比的是什么?
我一同学当年曾在网通的高层任职,一次同学聚会我问他,能否给我分点活儿?他说,好多人都惦记着这块肥肉呢,没戏!因为他们老板和××那边关系铁着呢。 
这就是关系,××就是凭着在电信口的铁关系,十年前就开始往兜里大把大把地装钱了。好多广告公司的老板也都希望自己像××那样和某某大公司有个铁关系,这样就不用又苦又累地到处比稿、靠血拼来拿客户的业务了。 
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客户学会了比稿,每次有活儿都要找几个广告公司PK一下,尤其是年底或市场部、广告部换了新头儿的时候。当然广告公司都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全力投入。只是苦了我们这帮广告人,比一次稿就如同脱一层皮,拿下了皆大欢喜。如果客户比丟了,那就意味着整个业务组的人都要卷铺盖走人。 
如果是真的比稿,即使输了也认了,技不如人啊。可是就怕企业玩猫腻,本来已经内定好了某个公司,其他的都是找来陪着玩儿的,最后客户走个形式把结果一公布完事。我待过的公司也常有玩儿其他公司或者被其他公司玩儿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比一个地产项目,我们老板从客户那里带来另一家公司的案子给我们看,然后告诉我们说客户喜欢其中的某某风格,我们也来做一套提上去。于是,那个项目就被我们拿下了。 
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个游戏潜规则,所以没有哪家公司会认真地去把提案公正,然后去法院告客户玩儿赖、告别的公司剽窃自己的作品。有的公司虽然知道可能是去陪别人玩儿,但照样扑上去当烈士,一是可以混个脸熟,二是反正公司的员工是付了钱的,不用白不用。 
现在境况好了很多,比稿越来越多真枪实弹的PK了。有时候老板为了平衡关系,就让各部门把为自己服务的广告公司都拉到台面上,大家公开拼一次,谁的提案靠谱活就给谁。去年e龙换广告代理公司,招标的时候找来了八家关系公司PK。经过两轮奋战,我们拼掉了其他七家,虽然那些部门的头头们颇有微词但也没辙。他们后来把不满都撒在了我们身上,横竖挑剔,让每一单业务都做得又苦又累。 
不过也有那种特有纲的公司,什么比稿都不参加,就算被邀请了,也只把自己从前的案例展示一番,把标额一报,一副你爱用不用的架势。以前一个朋友所在的地产广告公司就是这个风格,他说他们比稿的时候很少提新项目的广告策略和表现,而且报价也很高,可是依然有很多时候能中标。 
最近公司这边的业务都赶在了一起,上周一下子有四个提案要交,可是人手又不够,只好天天加班。当时有个新业务决定不接了,可是客户居然不答应,非要我们做,说可以再多给几个工作日延迟提案时间。我们都无奈了,再不接实在说不过去。 
去年也曾碰到一个这样的客户,要做一本册子,我们觉得既占用人手又耽误时间,但婉拒硬推都不行。他们也谈了一些公司,最后就是认准了我们。后来只好接了,否则太不给人家面子。不过活做完了他们挺满意,付钱也特痛快。 
要是我们的客户都这样该多好啊! 
2007年6月1日 
  进入广告公司的那些人们
记得我刚毕业的时候,被父母的朋友带到我们当地报社的广告部,那是我有生第一次到广告行业谋职,很盲目。当时好像和一个什么负责人聊了聊,便不了了之了。 
十多年前的某天,我在《青年月刊》编辑部里和王元涛老师闲聊,我说我想进广告公司混口饭吃。王老师问我:你能随手画些小画、写两句睿智的短句吗?我边吃着桌上的糖块边想,觉得好像难度系数不大。那大概是我第一次听到混进广告行业所需的具体软件版本。 
那个时候我对广告的认识和绝大部分的老百姓没什么区别,之所以要入行,是因为我认为与我当时学的美术专业比较对口,其他方面的条件一概两眼摸黑。 
那个年代,中国的大学刚刚开设广告专业,学院派还处于襁褓吃奶的婴儿阶段。那时在广告队伍中摸爬滚打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三教九流,大家怀着不同的目的、从各个方向走到了一起。 
那时做设计的,有学油画、国画、工艺的,还有学服装、建筑的,甚至有和这些根本不沾边的,只是在苹果电脑速成班里过了一水的人,也堂而皇之地在广告公司做起了设计。虽然他做出来的东西只是用若干电脑特效罗列的垃圾,但要知道,十年前你要是会玩苹果、能摆弄,那你绝对是太有才了。 
做文案的几乎都是中文专业的,或者是文学爱好者。那时的广告文案还比较好写,还只是PS的点缀,没有如今这么受到重视,所以文案都有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感觉。 
当年的我,包里揣着画和诗歌、散文,经过一番曲折,终于混进了广告行业的队伍,并且渐渐站稳了脚跟,开始在博客里说三道四,自认为很专业。 
如今广告专业在学校里都快泛滥了,一个中专都可能开设与此相关的专业,更别说大学了。可是那些教广告的老师却没几个真正在广告公司混过,他们的经验都来自教科书和道听途说,真扔给他们一个活儿,他们照样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教出来的学生水平可想而知。因此,与广告行业迅猛发展、越来越专业和规范背道而驰的是,广告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越来越不好找工作,愁白了少年头。 
我每次去美德学校培训文案或到高校进行文案科普讲座的时候,都会有学生说他非常喜欢广告,可自己没进过广告公司,而广告公司又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问我他该怎么办。看着这些不知死活非要做广告或者被稀里糊涂骗进这个专业的学生,我能说怎么办呢? 
我只能说:你们有时间多去看看广告门户网站,那里有很多广告行业的八卦和招聘信息。 2007年5月29日
  江湖论剑 连“呸”三声
阿三 灵智精实广告公司创意总监
《广告圈》杂志创办人之一
“开小灶”创始人之一 
我是一个资深的唯物主义者,我打小就非常相信科学家们常说的“报应”。 
中午打电话给黄大。他过年的时候送给我半斤铁观音,我喝着感觉还不错,很快就喝完了。所以我就问他:“黄大,你送我的铁观音喝完了,你是继续送我呢,还是帮我有偿再买一点?”我听得出来,黄大在电话那边笑得都快哭了。 
下午就接到了黄大的电话。他却没有继续铁观音的话题,而是跟我说,他的书稿通过出版社的初审了,想让我写点什么。 
不看僧面看茶面,我一口答应下来,我知道,这就是报应。来了就躲不过,还不如爽快答应,给朋友一个仗义的错觉。 
然后问他怎么突然就想到出书了,因为黄大从来就没说过他在写书。倒是我一直在嚷着要写书、出书,就好像当你一直在向人吹嘘你有迅速成为万元户的致富经,而突然某一天当你还在喝稀饭的时候,有人一边数着一沓百元大钞一边问你数钱这么数好不好看。 
我不敢怀疑黄大数的是假钞,因为他晚上把书稿发过来给我看,白纸黑字,都是真金白银。 
这叫我不得不反省自己,这年代要写书,除非像郭敬明一样可以整段地拷贝。天赋啦、热情啦、灵感啦等,都是瞎掰。说到底,写作就是一场马拉松似的长跑。所以,我们就能理解,我们的写作之王村上春树,为什么几十年里除了写作还在坚持长跑。只是,我们的黄大毕竟不是“村上黄大”,藏在他身上坚持写作的动力是啥呢? 
沿着记忆的长河向上追溯,曾经的那年那月,黄大还租住在西四环的西边,而我在靠近东六环的边上买了处低调的豪宅,我们俩垂直距离超过五十公里。那一天,我犯了下厨的瘾,便叫了几个人来家里吃饭,也叫了黄大。当然,我叫他只是象征性的,因为换成是我,我绝对不会换几趟车,跑五十公里外去蹭一顿饭。记得那天午饭到下午两点左右才开始——我们都在等黄大,他竟然来了!这说明,有吃的,他什么令人发指的行为都做得出来!
如果你不熟悉黄大,那么《功夫熊猫》里的阿宝你总知道吧?在一开始,你敢相信阿宝是块练武的料吗?但是在“吃”的激发下,他在荧幕上终于成了继叶问之后的又一功夫大师。他师傅浣熊陪他单练时,用心良苦地以包子为道具,借他的那根馋筋,疏通了他的任督二脉。
我想,黄大就是文学界的阿宝,只是,他没有浣熊师傅,也没有老乌龟摇晃着龟头教他写作上的真功夫。但黄大知道,馋就是他的老师,就是他坚持的动力。 
所以,现在我也能理解,为啥前阵子他隔三差五就打电话问我在不在开小灶,问顾客里有没有他认识的人。每次我都是好心地说:你来吧,我给你安排蹭饭。如果现在我们来原音重现一下,那肯定是他在犯懒写不下去时对自己说:“坚持一下,再写一万字就奖励自己去开小灶蹭顿饭。”这情这景不知道在他内心重播了多少次。 
前阵子沈浩波牵头,发起一个与百度文库的谈判,韩寒也有写文声援。在现在这样恶劣的出版环境下,靠写书当作家是一件多么不靠谱的事情!归根结底,这也是我终究不能铁下心来坚持写作的原因。如果法律规定只有作家可以享受一夫多妻制,如果国家对文学出版的投入像高铁一样多,我想我肯定早已抛弃一切削尖脑袋搞文学了。而且不单是我和黄大,搞写作的肯定比现在考公务员的还多——可是,醒醒吧,这哪可能呢? 
那么,黄大憋着劲来出这么一本书,他图个什么呢? 
莫非我们这帮70后对纸质出版物有着天生的情结?我的餐馆合伙人小金(黄大已经告诉我了,他也有邀请小金)弄了几期“出格”,没卖出多少,在家里堆呢。还有广告门著名的CEO劳博,出过一本“职场情书”,好像也没卖出多少。至于我自己,伙同几个人一块儿弄个地下刊物“广告圈”,最近两期销量也不好,家里也成箱成箱堆着呢。
现在黄大要出书,莫非是他嫌自己家里太空荡吗?——不对啊,黄大找我,说好了是要帮他增加销量的啊。 
嗨,瞧我这乌鸦嘴,呸!呸!呸! 
  中国人?外国名
早,麦克!早 ,丽萨! 
这是公司上班时常见的情景,两个同事在打招呼问候,虽然叫的是外国名字,其实他们都是中国人。 
这种情况我们在港台的电影、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现实生活中,很多写字楼里也很普遍了。很多外企、准外企或一些有涉外业务公司的中国员工,大都有个外国名字,而且上下班称呼也都用这个洋名。如果忽然哪天某人提到了个中文人名,大家一时间都会觉得很陌生,往往会两眼茫然望着说话人。那个人赶紧解释说:哦,不好意思,我说的是汤姆。大家才恍然大悟:哦,你说的是汤姆啊。嗨,我当你说谁呢。 
我曾经待过几家所谓的外企公司,虽然公司隶属某国际传播集团旗下,但是公司几乎没有什么老外,不过每个员工都用外国名字相称,说话还时不时要往外蹦英语单词。 
真正的外企,是因为人家员工平时英语说的多了,中国话有些不溜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才顺口用外语替代的。但是在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