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一个广告人的江湖 >

第4部分

一个广告人的江湖-第4部分

小说: 一个广告人的江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说的这几部比较成功的电视剧,可能都与在某个信念下不断坚持、累积去完成一件事有关,与时下动不动一下子在网络爆红的现象完全背离。 
可以说现如今网络的普及,让炒作和一夜成名有了很好的载体和机会,可能你一不留神就主动或被动地被放到台面上,搞得妇孺皆知。可是我总觉得这种没有沉淀的成名,来得迅猛,去得也悄无声息。大起大落之后,甚至没有人再会想起、关注,人们早已被下一个热点吸引走了。 
做广告也需要个时间累积的过程,但是我们在电视机上经常看到很多TVC,“剧情”特别不合理,分明是瞎编出来的。对于广告人来说很无奈,大多数情况下,在客户给的极其有限的时间和苛刻的要求下,实在很难做出一个像样的创意。没办法,为了能让客户埋单只好瞎编一通了。 
某天一朋友忽然在MSN上问我,是不是曾经有过对做广告腻歪、甚至烦躁的时候。她说她现在就是这个状态,对工作很抵触,问我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我问了她一些问题,譬如为何要做广告,想要通过做广告最终得到什么,目前的目标和实现它的规划。她告诉我说她喜欢广告,她想在某段时间内成为一名创意总监。 
然后我问她:是否想过做一名什么类型的总监,是创意型、策略型、管理型还是投机型?想去什么样的公司,是本土还是外资?她说想做创意型总监,但去什么公司没想过。 
我又问:平时做创意是不是IDEA如潮水般奔涌,同事们都觉得她特有想法、特棒,出街的稿子常被同行关注?她说这些都没有,她也想过,但不知道怎么去做。 
我告诉她:我觉得你要走的路还很长,平时除了认真做好自己手上的工作,还要读专业书,看经典案例,和同行交流,甚至还要做一些“飞机稿”,去参加各种广告评奖,慢慢去积累。当然也有另外比较快的途径,你可以拜一个行业内比较有名的人为师,或者跟着某大佬让他传帮带。她说她也想过拜师,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实现。 
我说:拜师那得随缘,可遇不可求,也许你想拜人家不愿意要;也有可能人家觉得你是可塑之才,主动想教你。所以还是自己多努力吧,希望以后可以在行业的杂志、网络上常看到你的作品,能拿到知名广告奖的奖项。到那个时候,成为一名总监肯定实至名归了。 
当天晚上和几个前同事吃饭,其中一哥们儿现在经营着自己的公司,他说他们公司的小孩最近颇有些眼高手低,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以纵横于江湖了,在他那儿待得特不踏实。
我对他说:这也很正常,毕竟一毕业就直接去了你那儿上班,没经历过找工作的艰难,没见过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没被加班熬夜折磨,没被总监、客户骂过,更没有个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当然不知道自己的轻重了。我接着说:你还不如让他离开出去闯闯,回头他就知道在你这儿是多舒服了。 
不经历风雨,真的不会长大。当然,也有的会被风雨吓倒,躲进温室再也不出来了。 
2009年11月19日
  游戏规则
在很多外行人眼里,做广告几乎和到处拉业务、街头派发劣质宣传品等同,二三线城市的老百姓尤其是这种印象。我曾在十年前看过某部描写广告行业的电视剧,里面的所谓广告人都是一群业务员,他们的工作就是到处去拉广告。这也没办法,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恢复广告业以来,就给老百姓留下了这种印象,到今天都没有多大改观。 
不过在广告行业迅猛发展而且越来越专业的今天,仅仅靠雇一帮业务员扫大街“拉广告”的原始方式,已无法解决一家广告公司的生意与发展了。 
近几年业内关于广告不好做,利润太低,做得太累等抱怨愈来愈多。一些广告公司开始放弃传统业务,拓展新的领域;一些广告老鸟也纷纷改弦更张,跳到其他行业。透视这种现象,当今的广告行业真的很成熟以至于已没有发展空间了吗? 
大上周几个朋友聚会,一个目前自己做公司的哥们儿和我闲聊时忽然问我:广告行业有自己的规则和标准吗?如何去衡量一个广告的好与坏呢? 
我一下子有些语塞。是啊,谁来衡量广告呢?广告协会?广告公司自己?客户?媒体?广告受众?还是其他什么?广告是科学还是艺术?如果是科学就应该有可以用数字量化的关于创意、设计、文案的标准,可是至今也没见过有这样的东西。如果广告是艺术,广告公司、客户、受众、媒体谁来确定它们的艺术价值,谁的鉴赏和认可才是最权威、最准确的?如果广告是服务,那它的服务对象是客户还是消费者?广告是给客户做的,可是广告最终却要让消费者看到,到底该使谁满意?客户满意的,消费者未必买账;可是能让消费者掏钱的,广告公司和客户也许不屑甚至没有做到。如果广告不是科学不是艺术也不是服务,那它到底是什么? 
哥们儿说,他的一个朋友前些天向他咨询如何做地产广告,那朋友虽然从来没有做过广告这行,可他合同却签了。哥们儿觉得很疑惑,像他对地产广告这么专业的人拿一个项目都很费劲,他的朋友什么都不懂却靠关系轻松搞定。客户信赖的是专业还是关系?难道这就是行业规则?
我说:也许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所谓乱世出英雄。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广告行业会成熟得和现今欧美一样,也许再过十年又会冒出什么新的规则呢。 
2008年3月18日
  江湖论剑 广告花园的蚯蚓
王海涛 极简广告公司创意总监 
广告行业如同一个大花园,这里是五彩缤纷的秀场,是争奇斗艳的竞技场。对于这座花园,黄大给我的感受如同蚯蚓(兄弟,别怪我这样形容,虽然你不够帅,但我是真的很欣赏你),当众人注目、花团锦簇之时,他用他从业生活的点滴纪录,引领我们深入感知这个花园的深处那种不同于花香的从土壤中散发出的生命气息,一种深厚凝醇的回味。 
说黄大如蚯蚓,因为他不是那种花园中的娇花艳草,根死于一个位置;也不是过客般的蜜蜂蝴蝶,索取过后扭头就走。数十载的从业生涯,黄大游走过这个花园的角角落落,Creative、Account、Marketing;平面、影视、广播、网络、活动、公关,等等。他涉足之广,花园之中鲜有人及。而这一切的经历来自于他那蚯蚓般顽强的职业生命力,他不断用泥土磨砺身心,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即使遭受重创,依然能够完美再生。 
还说黄大如蚯蚓,因为他能挖,挖得很深很透彻。我认识黄大十年有余,但做同事在2009年才有缘分。在十年断断续续的交流中,我发现,黄大在我们大部分的创意人还纠缠于创意与执行的时候,他已经跳出来审视,在创意之上看到市场,市场背后看着生活。特别是合作期间,从他的职业操作中,我看到了一种“实”,能够发现根本并解决问题的“实”,没有那种自己爽的创意,只有信息传播的实效解决方案,让人佩服。 
黄大耕耘在这个花园里,辛勤地付出,淡泊地索取,享受其中生活,而不图功名利禄。他用博客传达他的感悟,一做就是五年,这点我实在敬仰。我也写过几天微博,可我这人实在没有定力,不到半个月就坚持不下去了。当我看到黄大五年来数百万字的博文,将近二百万的点击,我震撼了。这就是恒心呀! 
黄大的热心肠也同样令我感慨,这些年来帮公司找人、帮人推荐工作的红娘好事做了数百件之多。有时我总说他:你简直就是行业的义务猎头,让我们总是在需要人或者找工作时第一个想到你。而他的回答总是:这不都是朋友帮忙吗。正是这样,他用他的行动,赋予土壤以生机,给我们的花园带来活力。 
黄大的这本书是他的真实写照,无空泛大道理,纯广告职场生活剖习,可供同业参考,可做新人攻略,可让老辈回味。带我们同赏花园而视角不同,呈现给你广告行业的更深层韵味。感谢黄大为我们这代广告人留下了这些记忆。 
PS:最后再说一句,我这种ART出身的人给COPY写感言,总有一种李逵面前耍大斧的感觉,如果诸位想要体会COPY的文字力量——读这本书,有震撼无遗憾。 
  到底怎么管才好
当年在HY沈阳分公司,一天美术小金和小张对我说:辽宁博物馆正在展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仿真字画,想去看看。我吩咐他们把手上的活儿安排好,就带着他们直奔博物馆去了。我那个时候带Team的原则就是,只要把活儿保质保量地做好,其他方面可以放松要求。 
以前任职过的两家公司,所在写字楼的底商都有大超市,有时候上着班呢,几个人就不在座位上跑去逛超市了。老大这边有事儿了,就打手机:又去超市了吧,逛完了上来有个单子给你。我这边应承着撂下手机,继续逛。 
广告公司是给客户秀创意和想法的,通常都非常包容员工的个性和自由,所以进到一家广告公司里,你会发现公司的装修装饰和人员的穿着打扮,都非常有特色和个性。在帕格的时候,有一次去施耐德电气接Brief,几家广告公司正坐在会议室里听客户讲PPT,忽然进来一位迟到的大侠,长发飘飘、牛仔、粗链子、大皮鞋,他好像和客户很熟的样子,歉意地打着招呼。我悄声问旁边的AE:这人是谁?AE说:某公司的客户总监。我有些诧异,这家伙居然比我们公司的创意总监还有范儿。 
如果到一家广告公司,发现里面都是整齐的隔断,员工都穿着职业装,这家公司肯定专业不够“纯”,或者说是做很边缘的广告业务。连自己都没新意,怎么相信你能给客户做出有创意的东西?就像一个做设计的,自己的简历设计首先就得很有“设计”。其实客户对广告公司的个性,一般还是很有认知的,去提案时一队奇装异服的人往那儿一坐,客户就先怯了两分。如果西装革履地去了一堆,没准儿被当成是卖保险的。 
广告公司平时接到活儿一般都时间紧、压力大,公司虽然有很多规章制度,但执行起来相对比较宽松,尤其是创意部。如果一个广告公司对打卡、考勤之类的制度要求特严格的话,估计留不住人,特别是比较有能力的。 
小说《创始人》里有段情节,说九帮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增加了好几个部门和许多新员工,需要建立考勤制度了。老板曹原居然拿了一副麻将牌来充当“卡”,把条、饼、万、中、发、白分配给不同的部门,颇有创意。 
当有人提出异议,说有些儿戏时,作者借曹原之口,论述了一番对公司管理的见解——管理应该顺其自然,其真谛就是要永远比企业的发展水平落后一小步。如果超前了就是浪费,好比小孩穿大鞋,容易摔跟头。就像人的皮肤,企业成长时,管理的皮肤“紧绷而有弹性”,如果皮肤“松弛老化”,那企业也进入了衰退期。所以一个企业应该用业务的发展来促使管理水平提升,而不是用所谓的先进管理体系来促使企业的业绩提升,否则就像一个年轻人移植了一身老年人的皮肤。 
俗话说得好,忙时搞业绩,闲时抓纪律。2008年、2009年的时候,经济不景气,一些广告公司大量丢业务。老板没事干了,只好每天盯着考勤,找理由开人。 
其实规章制度,对于那些认真负责的员工来说,只是一种形式,他们为了能把手上的创意做好,甚至不惜加班熬夜。但是对于偷奸耍滑的人来说,再严格的制度他们也有对策,譬如打卡可以找人代替,公司老板总不至于天天在打卡机那儿看着吧。 
这就要看老板把员工当什么了,是像防贼一样,还是充分信任。我想:如果公司里大家都在积极做事,那些偷奸耍滑的人肯定也待不下去;如果这家公司只能靠“严刑”维持的话,那内部肯定有问题,弄不好离倒闭也不远了。 
2010年1月25日
  看似不相干的两件事
昨早地铁出奇地拥挤,看了新闻才知道又有人跳地铁了。一个生命的结束有他的无奈,同时也影响了更多人的生活。 
同事说:哪儿哪儿的地铁设计得特科学,地铁和人是用玻璃墙隔开的;上海一期的地铁是德国人设计的如何科学、人性化,二期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为了省钱全然没有了舒适安全,等等。我没有坐过外国甚至外地的地铁,不知道人家的什么样。我不明白的是,当初北京建八通线的时候为何不把车站建长些,搞得现在想多加一节车厢都不成,不但车厢加不上,连加大发车频次也很难实现。我就不明白,规划设计者难道想不到通县与日俱增的居民?我们的建设规划什么时候能把人性化放到首位呢?唉,这方面还差得很远,还有很多路要走,慢慢盼着吧。 
一大早看到CD来上班感到极不习惯,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