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明末做皇帝 >

第40部分

重生明末做皇帝-第40部分

小说: 重生明末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大明的心腹大患,而皇上所忧,皆是本官所忧,后金日益猖獗,本官不能上阵杀敌,实属憾事,今日本官有些庆幸,因为本官虽不能上阵杀敌,但却能为前线将士筹备粮饷。”吴可信大声说道。

    众位乡绅听完吴可信的话后,心中一动,知道找他们来,定有不好的事情,难不成皇帝要在辽东发动一场战争,让各州府募捐饷银粮食吗?

    “知府大人,你无需说这些场面话,你想如何,快些说来。”一名急性子的乡绅说道,言语之中也有些冲撞之意,这也是因为这名乡绅有些背景,有恃无恐罢了。

    吴可信看着这名乡绅笑了笑道:“既然如此,那本官也不隐瞒了,皇上在京师成立军需所,购粮镇军,我开封府也在筹粮的名单中,本官找你们来,便是要在你们手中买下粮食。”

    吴可信这话一说,大多数乡绅都松了一口气,只要不是要无偿捐献,都有商量的可能。

    “如何购买?”

    “我开封府官库之中没有那么多银两,只能先行赊欠,等到军需司的银两到了,便一一支付。”

    “赊欠,知府大人没有开玩笑吧,这年头,谁会把粮食赊欠给别人,不瞒知府大人,这几年年景不好,家中根本没有什么闲粮,想来也帮不了知府大人,就此告退。”那个有些背景的乡绅说完,便朝外走去。

    这名乡绅做出如此表态,其余的乡绅也都动起了小心思,都像起身告退,可话还没有说出口,便见到数十名士兵举着刀剑把刚刚走出去的乡绅又送了回来。

    “吴可信,你这是什么意思,你信不信我在抚台大人那里告你一状。”这名乡绅脸色铁青的说道,看着在自己面前充满寒意的刀剑,心中生怯。

    “抚台大人也不能违背皇上的旨意,你若是不卖,本官便以违背皇上旨意来给你定罪,当场格杀。”吴可信咬着牙说道。

    这名乡绅用手指着吴可信,支支吾吾道:“你敢杀我,我又没有犯下,犯下罪行,即便是皇上下令购粮,也不能逼迫百姓,强买强卖啊。”

    “对,圣旨上说了,地方官府严禁强买强卖,在城外十里处有一个告状处,从京里面来的锦衣卫便在那里,若是有强买强卖之事,朝廷会降罪与本官,不过圣旨上面说的强买强卖,是保护那些田地不过五十亩的小家小户,你,不包括在内。”吴可信笑着说道。

    这就是强买强卖,不过吴可信深知,对付这些为富不仁的财主只能用这种办法,他不想知道其他地方的官员怎么购粮,反正他购粮的方式便是这么简单粗暴,把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与他们谈生意。

    望书友们多多支持,多多推荐,

第六十七章 朱由检内心的变化() 
这名乡绅道:“与民争利,这,这不是朝廷所为,定是你胡言乱语。”

    吴可信大笑出声道:“本官不想多说什么,只问你卖还是不卖。”

    这名乡绅看到横在自己眼前的刀剑,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无奈应道:“卖。”他可不想今日把性命丢在这里,只能想着出了这知府衙门便给巡抚上书,让巡抚来治这吴可信的罪,不过他注定不能顺心。

    河南购粮的州府只有两个,一个是洛阳,一个是开封,河南巡抚当然想要这两个地方能够完成朝廷分配的任务,对于风言风语,也只能无视,不然朝廷怪罪,首先便是河南巡抚。

    吴可信看着这名乡绅低头,笑嘻嘻的说道:“你们谁还有异议?”

    看着出头的人面临如此威胁,谁还敢多说什么?

    吴可信看着无人说话,满意的点了点头道:“即无人反对,来人,把文书带上来。”

    自有衙役把事先备好的文书带了上来,人手一份的发下去,并备好毛笔。

    文书上面说的都是购粮的相关细节,并盖着知府大印,若在这上面把名字写上去,画好押,即便日后想要反悔,也断无可能。

    有许多乡绅都在犹豫,吴可信看着无人动笔大声道:“你们不卖吗,实不相瞒,今日便是鸿门宴,若你们不签,决计走不出这知府衙门。”

    吴可信敢做出伤害这些乡绅的举动吗?当然不敢,现在所做之事恐吓而已。

    可这些乡绅却不敢用自己的性命来冒险,无奈只能提起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并盖上了手印。

    等到事了后,吴可信的心中有些雀跃,送客后,又与六名县丞布置了一下关于全府境内的布置,封锁关卡的命令也在今日晚上到了各个关卡。

    吴可信已有万全准备,只等着让那些乡绅出血,至于让那些小家小户交粮,吴可信想到没有想过,他认为自己不是个君子,但与小人也扯不上关系。

    朱由检当然不知道在他心中毫无印象的吴可信敢有这么大的手笔,他现在正在养心殿中阅读由黄立极刚刚送来的孙承宗的折子,黄立极也当面禀报了一些关于与蒙古朝鲜联盟的细节问题。

    对于与蒙古结盟,朱由检可一直抱着很大的希望,虽说以前,蒙古与大明势不两立,在边疆上面经常出现小规模战争,可他们此时却不能不站在一起,因为后金这个更加强大的敌人出现了。

    朱由检希望林丹汗有些见识,可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大明朝不比蒙古,依靠着辽东防线,可保一时无忧,而蒙古却直接面对着后金那强横无比的八旗兵马,实然蒙古比大明更需要那张盟约。

    此时大明朝先抛出橄榄枝,对于蒙古又何尝不是一次机会。

    孙承宗折子上面说由袁崇焕所派与蒙古洽谈之人张煌绩率领着使团已经到了蒙古林丹汗处,并与之开始洽谈结盟之事,但蒙古却无以为然,狂妄自大,认为不靠着大明朝,也能对付乳臭未干的小子皇太极,想把大明使团赶走,不过张煌绩颇有胆量与口才,连问了林丹汗三个问题,后金骑兵在大草原上谁人能挡?你为何西迁,终有一日便会退无可退,迟早有一日要面对后金,到时你如何抵挡?金朝强盛之时,如何对待蒙古各部落?让林丹汗有些意动,蒙古高层也开始动摇他们原本的想法。与蒙古结盟之事,虽然有些波折,但孙承宗却认为此事可行,而毛文龙已经入了朝鲜,并把上国旨意宣布与朝鲜王庭,朝鲜不敢不从,但训练士卒,却要由大明朝负责,让朱由检快把朝鲜督军派去。

    合上奏章上,朱由检站起身走到门外,看着漫天的繁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历史已经改变了很多,他知道若是签订了盟约,大明朝便要担负两个重担,朝鲜好说,无非就是花费些银两与精力,可蒙古,从本心上来说,朱由检对他们并不放心,即便他们能做到,可熟悉历史的朱由检清楚,皇太极第一个要对付的人便是蒙古林丹汗,到时候皇太极西进,辽东防线难道真的要全线出击吗?让不善野战的大明士卒对付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军队,那损失该有多大,可朱由检却清楚,唇亡齿寒,林丹汗不能倒,不然后金才是真正的无后顾之忧,即便有在大的损失,这盟约还是要签订的。

    王承恩走到朱由检身后轻声道:“皇上为何而烦恼?”

    “王承恩,你说朕会不会犯错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边改,才是善莫大焉。”王承恩竟然用起了读书人的口气说道。

    听着王承恩说的不伦不类,让朱由检轻笑出声道:“你啊,现在也不学好了,朕想听听你的实话,朕的大明朝可能千秋万代?”

    朱由检这话一说,站在门外的太监宫女,尽皆跪下身去,王承恩当然也不例外。

    “大明千秋昌盛,皇上必是中兴之君。”王承恩颤抖着声音说道,实然这并不是王承恩的阿谀奉承之语,这是王承恩的真实想法,永乐皇帝后,还有哪个皇帝有朱由检的手腕与能力。

    朱由检叹口气道:“看来皇帝都是孤家寡人啊,朕现在想听一句实话都那么难了。”

    “老奴所言,出自肺腑,不敢妄言。”

    朱由检摆摆手道:“王承恩你起来吧,地下凉,不要伤了身体,朕还想让你伺候朕五十年呢。”说完朱由检又笑出声来。

    “谢皇上挂怀。”听着朱由检的话,王承恩的心中有些美滋滋的,瞧见没,皇帝多么关心我。

    与王承恩闲聊了一会儿,一个小太监小跑过来,看到朱由检在养心殿门外,跪下身去,双手举着一奏章还有一本像账本一样的书籍恭恭敬敬的说道:“皇上,宫门外有人通报,说户部尚书郭尚书递交了折子,想要让皇上御览。”

    “看来郭大人所言之事定是大事,不然不会从宫门递交。”王承恩对着朱由检轻声说道。

    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这是朕对郭允厚的交代,想来军需司已经把各地的购粮分配列清楚了,拿过来吧,朕看一看。”

    小太监得到朱由检的答复后,站起身把奏章与账簿交到了朱由检的手上。

    朱由检接到东西后,对身边的王承恩说道:“你到皇后那里去一趟,就说朕今日事务繁忙,不能去坤宁宫了,让她不要等候朕,好好安寝吧。”

    “老奴遵旨。”

    朱由检对王承恩说完后,便转身回了大殿,坐于龙椅之上,打开了郭允厚的奏章,认真的看了起来。

    郭允厚奏章上面说军需司根据各地往年产粮的总数推断出各地的购粮的份额,并根据各地粮价,予以银两,不过粮食被朝廷大肆购买,定会让各地粮价上调,更甚者有些富商坐地起价,为防止这一切的发生,还望内阁在全国上下,颁发诏令,严控粮价,郭允厚又说根据此时的粮价,推断出需要花费白银八十九万两。

    看完奏章后,朱由检轻声道:“我大明朝当该兴盛。”实然经过这次郭允厚主持军需司购粮的事情,让朱由检知道一件事情,有许多有能力的人物在历史上面的名声根本就显现不出来,大明亿万人口,只要朱由检肯给机会,定会有那么一两个力挽狂澜的有志之士,对未来,朱由检更有信心,大明朝与汉族迎接的注定是光明。

    希望书友们推荐支持,

第六十八章 御史的第一次“抗旨”() 
朱由检的内心发生了一些变化,八旗如何?李自成又如何?只要大明朝堂一心,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所有的敌人皆是浮云。

    实然朱由检十分清楚,大明朝的崩溃来自于内部,想那英宗皇帝时,京营五十万大军出关,全军覆没,明王朝凭着自己的底蕴,短短的半个月内,便在京师周围调动二十二万大军,动员能力何其之强,他坚定的相信只要自己的大政方针没错,那明王朝一定能挺过来自内部的叛乱,国内一旦生平,拖都能拖死后金。

    朱由检看了两个时辰的账簿,从始至终,都十分详细,合上账簿后,便在奏章上面御笔写道准字。

    这晚朱由检留宿与养心殿,屏退了侍奉的宫女太监,当朝阳升起,钟声响起后,朱由检在京师文武百官的万岁呼声,登上了太和殿龙座。

    朱由检俯视着跪在台阶下的文武百官,中气十足的道:“众爱卿平身。”

    文武百官尽皆站起身来。

    “今日大朝会,不知众位爱卿可有要禀奏的事情。”

    黄立极出列恭敬的说道:“微臣有本要奏。”

    朱由检点了点头轻声道:”黄阁老,快些道来。”

    “皇上,使者张煌绩已到蒙古,见到了林丹汗,一同洽谈联盟抗金之事,林丹汗此时虽犹豫不决,但已有意向,微臣想要为皇上禀报与孙承宗大人共同商议的我方底线。”黄立极这话一说,整个太和殿一片哗然,因为内阁的保密政策,故朝中无关的官员都不知道这件事情。

    一名御史赶忙出列道:“黄阁老,我大明何时与蒙古洽谈结盟?又何时通报御史台?”

    这名御史的言语口气有些不好,黄立极当然不舒服,转过身对着这名御史言道:“与蒙古结盟之事由辽东经略孙承宗孙大人上奏,皇上朱笔御批。保密之事也是圣旨,你还有什么话要讲。”

    听到这一切都是皇帝的旨意,纵然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御史们也都缩了缩脑袋,这皇帝可不是简单角色,若是一味的谋逆他,不知会有什么结局。

    可说话的这名御史却有些下不来台,把矛头又对向了高坐龙椅的朱由检。

    “皇上如此大事,为何不召集文武百官共同商议,草率决定,实在不是国家之福啊。”这名御史的声音很大,但语气已经软了。

    这名御史当然清楚,皇帝与内阁首辅都同意的事情,即便自己把嗓子喊哑,也于事无补,此时这样说,也只是尽了些职责。

    朱由检摆摆手道:“朕思量许久,又与内阁商量了许久,当然不是草率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