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366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366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刑统乃是大宋律例,有道是王子犯法庶民同罪,适用于百姓自然也就适用于皇家。

    那么长公主继承父兄留下来的最大遗产——皇位,有何不可呢?这是有法可依的。

    至于女子不可继位之说,若说有男丁倒也罢了,既然没有那公主继位作为权宜之计有何不可?

    理由很充足,态度也很强硬。

    反对之人似乎也无从辩驳,但提出了两个问题,公主毕竟身为女子,某些场合不便抛头露面,该当如何?

    再者,公主继位,百年之后谁来承继皇位呢?倘若皇位始终姓赵,是不是得从子侄中遴选?

    可公主又有亲生之子,可是偏偏姓徐啊,皇位岂不是仍旧要改姓?或者说公主长子徐承嗣改姓赵?可那样的话,徐还答应吗?

    问题很多啊!就如同当年武则天面临的情况一样,到底是该立侄子,还是立儿子,赵、徐两家子弟往后会否因此而起争执?若是因此埋下萧墙之祸根,可就不划算了。

    此事也涉及血食等问题,十分敏感。当然了,说到底还是江山究竟是姓赵还是姓徐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公主登基之后自可垂帘听政,处理奏章政务。至于某些不便出席的场合,可交由皇夫徐还以辅政王的身份处理。

    徐还有这个能力,作为皇帝的丈夫,夫妻同体,身份尊贵,共同处理政务,自是妥当安排。

    至于第二个问题,有人给出的建议是公主有子,当然是母亡子继,如此顺理成章,江山有序传承。

    若说是遴选子侄,宗室之中子弟众多,到时候究竟是选哪一个呢?闹不好还会因为大义名分的事情而起冲突,那才是萧墙之祸。

    至于公主长子是姓赵还是姓徐的问题,现在问似乎太早了,公主春秋正盛,立储传位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何必着急?

    再者说了,姓什么有意义吗?当年柴荣改名郭荣,为郭威养子,可是继位之后还不是改回柴姓?

    何必纠结这些没用的东西?反正一句话,长公主与高阳郡王可以对天盟誓,赵姓宗亲永为皇族。

    言下之意,即便是将来江山姓徐,赵家人仍旧享受宗室待遇。如此这般折中之举,也算是仁至义尽,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第七三六章 隆兴大宋() 
女皇帝!

    皇夫辅政王!

    两个石破天惊的概念出现了。

    争执归争执,但朝野都知道,这是一个试探之后的折中方案。徐还自己当皇帝阻力太大,所以把妻子推上去,最终江山仍旧会落入自己儿子手中。

    权力在握,江山传承,什么好处都有了。

    当真是好算计,好主意。

    许多人此事才注意到,徐还似乎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所以很早之前就在做铺垫了。

    长公主几次公开露面,也许都是别有深意的。

    黄天荡水战,亲自擂鼓助威,江南水军为之折服,百姓称颂,故而他们并不反感柔福帝姬。

    岳飞一案,掩护岳家家眷,岳家军上下全都承情感恩。当女皇帝的提议出现之后,他们率先支持。

    除了感恩之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岳家小女与徐承嗣有婚约。倘若长公主继位,身为长子的承嗣必然继位,那么岳家就能出一个皇后。这样巨大的利益期许下,自然会全力支持。

    而西军系的将领和臣子天然就会支持,因为柔福帝姬代表的是徐还的利益,自然也就是他们的利益。

    这是两个影响最大的军事群体,现在站到了柔福帝姬身后。

    而临安系的军政力量刚刚被打散,压根没有什么太大的话语权,无力反对。

    其实大家心知肚明,这是高阳郡王退一步的折中之法,华夏自古家那个就中庸之道,应该各让一步。

    若是给脸不要脸,那就不好了。说句不好听的,纵然徐还强硬,直接改朝换代,他们又能做什么呢?

    无非是代价大一些,时间长一些而已。

    眼下大宋还有个大敌金国尚未解决,实在不宜为了这些事情再起纷争。相对比亡国灭族而言,谁家之天下真的重要吗?

    吕颐浩在心里权衡了许多次,徐还如此做法,也算是没有违背当初的承诺。国号仍旧是大宋,皇帝至少目前姓赵,而赵家始终是皇族宗亲。

    这就可以了,还想怎么着?

    对于百姓而言,只要有人能保护他们不受异族入侵,能够安居乐业,谁便是好皇帝,便会拥护忠诚。

    对于群臣而言,最希望的还是皇位之上坐着一位明君,显然,柔福帝姬和徐还夫妇具备这个条件。

    对于赵宋宗室而言,他们中大部分都被关在五国城做亡国奴,只要徐还能够击败金军,将他们营救回来,他们便应该感恩戴德,哪里还有颜面和资格再谋求皇位?

    所以,柔福帝姬来做这个女皇帝有何不可呢?

    至于将来的江山,就算姓了徐,又能如何?一朝尽数已尽,改朝换代是稀松平常之事,赵家能够继续享受宗室待遇,已经难能可贵。

    作为赵家的女婿,徐还算得上仁至义尽。

    故而在争执许久之后,女皇帝这个提议逐渐被接纳,成为唯一的解决方案。

    群臣接受了。

    即便是吕颐浩这等心中颇有顾虑的宰辅重臣也接受了,事已至此,别无他选。吕颐浩终于明白,徐还为何当初许诺。

    也许当年皇陵祭祖,让柔福帝姬为亚献,徐承嗣参与祭祀时,徐还就已经做好了这般打算。

    于是乎,各种各样的劝进奏疏开始如同雪片一般送入宫中。

    然而当事人,即将成为的柔福帝姬仍旧有些忐忑。

    “我当皇帝?”

    柔福帝姬瞪大了眼睛,有些不可思议。

    “是!”

    “可我是女人?”

    “女人又如何?谁说皇帝必须是男人了。”

    “这”

    柔福帝姬一时间有些沉吟,她的身份好像有些尴尬,大宋的公主,徐还的妻子,如果改朝换代则是新超当仁不让的皇后。

    一直以来,她都有这个心理准备,经历过靖康之变的她有这个觉悟,大宋可以说是气数已尽,亡国也不足为奇。

    自己的丈夫如此功劳和实力,有改朝换代的资格,如果他真这么做,拦不住,也不会阻拦。

    相比于丈夫和家族之间,风雨十载之后,柔福帝姬更注重前者,更何况还有两个儿子。

    所以她有心理准备,如果徐还真的改朝换代,她完全可以接受。只要丈夫能够善待自己家人,也就足够了。

    却没想到,最终要登上皇位的却是自己。

    “徐郎,其实你”

    徐还摇头道得:“嬛嬛,那个至尊之位,从一开始我就没想过不是地位和权力诱惑不够,而是不容许,也没必要。

    当然了,我没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不过我打算放弃,让你和我们的儿子有这个机会。”

    柔福帝姬沉吟片刻:“我能做好吗?”

    “能,放心,一切有我在。”

    事情板上钉钉,一切顺理成章。

    礼部倾力安排登基大典,十分隆重。

    柔福帝姬在洛阳皇宫登基,成为大宋第一位,华夏历史上第二位女皇帝。

    历史翻开了赞新的一页,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

    这个结果,太上皇赵佶也不知道心里是什么滋味,至少有一些安慰吧!

    不管怎么说,至少登基的还是自己的孩子,至少暂时还姓赵,至少自己这个太上皇能够当的名副其实。

    当徐还保证会全力营救五国城赵宋宗亲时,赵佶也便释然妥协了,他答应亲自出面为柔福帝姬加冕。

    如此,柔福帝姬的皇位传承便名正言顺,具备无可挑剔的合法性,将来无从质疑。

    至于徐还的身份,也已经拟定好,高阳郡王徐还加封辅政王,位在诸王之上,以皇夫身份辅助皇帝,并代表皇帝统率三军,征战四方。

    与此同时,储君的位置并未确定,徐还与柔福帝姬的两个儿子,徐承嗣和徐承训只是被加封为燕王和楚王。

    与此同时,礼部也很快议定了新的年号——隆兴!

    与原本历史上宋孝宗赵昚时期的年号一致,徐还不禁感慨,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偶然性吧!

    隆者,盛大;兴乃兴旺。

    大宋正在经历中兴,兴旺繁荣指日可待,这个年号也算是实至名归。

    当年太祖建隆大宋,如今隆兴大宋,这注定又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一个伟大的时代。

第七三七章 北伐() 
隆兴元年!

    大宋开始了女皇时代。

    除了各种例行公事的昭告天下,避讳册封,以及人事安排外,新皇登基的第一个诏书便是——北伐。

    河北、燕云乃我大宋故土,寸土不可失,必须夺回。

    金人背信弃义,残暴无道,多次入侵大宋,靖康、建炎之败,必须一雪前耻。

    渊圣与宗亲北狩,身陷苦寒之地,于国于亲都应当及时营救。

    其次则是为那些被金国谋害的宗亲复仇,比如邢皇后、茂德帝姬、以及最近被害的宁王赵谌,血债必须血偿。

    大宋有充足的理由北伐,也有充足的实力北伐。

    完全统一的大宋迸发出了强劲了力量,以西军为骨干,快速整合兵马,形成了一支十五万人的大军。

    另有十万人为预备力量,在后方随时准备出动,可谓兵马充足,尽是精锐。

    运河则全负荷运转,江南的粮草源源不断运送往北方,供应大军出征。

    北方无数的民夫受到征兆,协助运送粮草和军械。

    几乎不需要强制征兆,当朝廷下达诏令之后,许多人自发地加入进来。

    十年压抑,无尽仇恨,终于有机会一雪前耻,他们乐意参与进来,为他们的死去的亲人复仇。

    而且这也是一场全民动员的盛事,也是新皇登基,乃是大宋中兴过程中最重要的几次机会。

    一次立功发迹的机会,所以许多有志之士格外珍惜。

    皇帝在洛阳举行盛大的出征仪式,由皇夫辅政王亲自率军出征,出乎许多人意外的是,此战随同出征的还有年方七岁的燕王徐承嗣。

    此举不免有些出乎意料,燕王还是个孩童,乃是皇帝长子,身份贵重,带去前线战火纷飞之地,真的好吗?

    不过也许大有深意,皇长子的封号是燕王,封底便是燕云十六州附近。等于现在空有王爵,却无封地。

    此战前去夺回封地,才能实至名归,所以燕王出征好像名正言顺。

    至于辅政王希望长子早早经历战火,见识战争之残酷,还是说培养起军事才能,抑或是借此机会装点履历,就不得而知了。

    宋军伐金,首要目的便是河北。

    大军跨过黄河,直奔大名府方向,大宋的北都仍旧沦陷在外,必须首先光复。

    宋国发生的一切,金国都看在也眼里。

    如果徐还南征的时候,他们能够及时干预,南北夹击,说不定能够给徐还造成严重打击,改变这等尴尬局面。

    可是他们没有!

    同样的内部斗争,让金国陷入了纷争之中。

    兀术大权在握,但是渐渐长大的小皇帝不太满意,粘罕、挞懒这些人又在其中搅动风云,为了自身的利益各不相让。

    以至于眼睁睁地看着徐还一路南向,秦桧无力招架,最终被消灭,大宋一统。

    整个过程里,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护送宁王赵谌南归,并在途中将其杀死嫁祸给徐还。

    然而这一招并未起到多大的作用,也没有给徐还造成太大的麻烦,反而自己惹了一身腥,成为宋军北伐的理由之一。

    金国的纷争尚未完全达成一致,宋国便气势汹汹而来。

    所以的金国人都有点慌了,徐还给他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们一清二楚。

    眼下的宋金两军力量更是分明,金国没有信心占领宋军。

    而且他们都清楚地看到,宋军此战算是动了真格,十五万大军誓师北伐,声势浩大,摆明了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

    怎么办?

    面对强大的威胁,金军上下终于暂且搁置内斗,可是面对宋国这个强劲的敌人。

    在金国人看来,宋军的目的何在?

    收复河北,以及燕云是肯定的。

    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可以和宋国和谈呢?没必要非得真刀真枪开战嘛!毕竟那些土地都是从宋国抢来,还回去似乎也不是不可以。

    至于营救五国城的皇亲也好说,完全可以逐步放归宋国。

    柔福帝姬登上皇位,这些人质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了,一直关押着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在帮徐还解决麻烦。

    完了浪费粮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