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268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268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军中有不少蜀中子弟,平日里剿匪,帮着百姓修桥铺路,与百姓的联系自然更为紧密,更得人心。

    如今大宋江山就包括南方和北方的秦陇晋三地,徐还等若了其中的秦陇蜀晋,等若是半壁江山在手。

    而且是居于长江黄河上游,居高临下,武有秦陇精锐西军,钱粮有富庶的蜀中为后盾,完全有与临安叫板的实力。

    也正是鉴于此,赵构也投鼠忌器,不敢与徐还撕破脸皮。

    而且彼此更害怕担上一个内斗,破坏社稷统一的罪名,毕竟大宋如今共同的敌人是金国。

    失地不曾收复,二帝不曾迎回,不能自相残杀,让金贼趁虚而入,这是大原则。

    更重要的是,彼此都存了念想,想要将所有的疆土拿下,拥有天下,独掌乾坤。

    以前这些只是暗地里较劲,这一遭徐还不回临安,斗争算是表面化了。

    赵构绝对不会善罢甘休,肯定会有新一轮的各种制裁,各种幺蛾子。甚至会在各地策反鼓动朝臣士绅,和自己站在对立面。

    徐还面临的压力也不小。

    尤其是柔福帝姬、宋五娘与三个孩子还在临安,而庇护他们的孟太后又不在了,难免多些担心。

    妻儿为人质,难免投鼠忌器。

    “国公切莫太过担心,营救长公主和五夫人,诸公子和小娘子的计划已经展开,正在紧锣密鼓准备。”

    司马靖总会在关键时刻,做一些安排,及时宽慰徐还。

    “抓紧吧,谁知道赵构还有多少耐性,我不能拿自己的妻儿冒险。”

    “是!”

    “另外,国公还是暂且略微放低姿态,向临安恭顺一些为好。”

    “赵构会相信?”

    “相信自是最好,不信也无所谓,做给天下人看嘛,只要国公仍旧以宋臣自居,且处处为国为民,忠于朝廷,他有什么理由针对国公呢?”

    司马靖笑道:“这么做,主要还是不要留下话柄,以免予人口实。”

    “所言有理,那先生以为,此战还需不要为将士们请功。”

    “当然,将士们辛苦征战,功劳赏赐总是要有的,不过国公你”

    司马靖道:“还是适当认些不痛不痒的错,然后功过相抵为妙。”

    “怎么?”

    “以国公现如今的功劳,收复灵州,河东两地,此前所未有之功。秦国公,辅国大将军之上,再有赏赐的话封王几乎是必然。”

    司马靖道:“可眼下,国公若是称王,与临安的矛盾恐怕会更快激化,想来这不是国公希望看到得吧?”

    “没错,一个徒有虚名,反而惹麻烦的王爵,要他何用?”

    徐还笑道:“当务之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才是硬道理。”

    这是李善长给朱元璋的建议,事实证明方针是对的,不要成为众矢之的,然后暗中壮大实力,才是成大事该有的策略。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司马靖默念一遍,赞道:“妙哉,国公果然早有深思熟虑,灵州一战,我军损失也不小,是时候休养生息一阵。

    趁此机会,继续钱粮,经营秦陇等地,为将来图谋霸业打好基础。”

    “是,将士们确实该休息休息,只是我担心无论是金贼还是临安,都不会让我们轻松舒坦。”

    司马靖笑道:“这个不难,国公不必担心,金贼和临安,眼下恐怕都顾不上国公。”

    “哦?”

    徐还微微疑问,旋即恍然道:“你是说,郾城?岳飞?”

第五三八章直捣黄龙,迎回二圣() 
这段时间,除了西平府之战,孟太后驾崩之外。

    大宋另一件要紧事便是——郾城之战。

    岳飞被秦桧算计,孤军深入郾城,兀术发现机会,立即大军进犯,试图将岳飞绞杀在郾城。

    但结果似乎事与愿违,岳飞到底是一代名将,在援兵未到的情况下,生生坚守住了郾城,让兀术大军无可奈何。

    攻守多日,岳家军的援军终于到来。

    兀术抓住机会,立即对岳翻率领的援军发动进攻,试图以兵力优势决战,一举击溃岳家军。

    除了常规骑兵之外,甚至不惜动用了金国最为精锐的——铁浮屠。

    这是兀术专门打造,最引以为傲,也是实力最强的底牌,兵、马全都配备重甲,刀枪剑戟难以伤及。

    作战之时,重甲骑兵强大的冲锋力更是强劲,,可以一举冲破宋军的战阵。

    但岳飞怡然不惧,并亲自指挥这场战斗,交代将士们的只有一句话——上砍骑兵,下砍马腿。

    这句话很熟悉,是这个年代对付重甲骑兵最行之有效的策略。

    比如早年间抵御辽国铁林军,以及之前徐还在西北对付西夏铁鹞子,都成效显著。

    作为一个经验老道的武将,岳飞自然对此多有关注,同样的手段便用在了铁浮屠身上。

    结果可想而知。

    铁浮屠压根没有发挥出该有的所用,便被岳家军步兵打的落花流水,败退之时,重甲反倒成了累赘。

    幸好岳飞手中没有火器,没有给铁甲兵来一场火攻,否则他们的下场会比当初的西夏铁鹞子更为凄惨。

    铁浮屠战败,后续金军猝不及防,立即被宋军打乱了阵脚,岳飞趁机率部冲杀上去,身先士卒,大大激烈了宋军士气,从而大破金军战阵。

    若非兀术经验老道,率领亲兵断后,损失会更为严重。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郾城之战,他失败了。

    继续江南之战败给徐还之后,损失最稳惨重的一战,引以为傲的铁浮屠在此战中折损大半。

    更严重的后果,出现在战略层面。

    趁着岳飞孤军深入,将其绞杀的设想化为泡影,反倒被倒打一耙,失了先机,倒是整个战线退缩。

    岳飞不仅在郾城站稳脚跟,随着后续兵马到达,宋军逐渐逼近了颍昌府、继而逼近洛阳和陕州。

    兀术本打算在回师途中吃掉颍昌府的王贵所部,但张宪的援军来的太快,压根没有给他机会。

    颍昌府彻底失陷,落入宋军手中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更闹心的是接下来,洛阳和陕州该当如何?

    事实上,陕州和洛阳如今的处境本就很尴尬。

    西边潼关是徐还的大军,北边隔着黄河的河东之地估计也保不住了,南边则是岳飞所部,三面被宋军包围,压力本就不小。

    银术可北撤河东,又阵亡于云内州,此处兵力薄弱,缺少能镇守的大将。

    好在徐还暂时并无东出潼关之意,河东之战尚未结束,还有一条黄河天险,暂时可以支撑。

    兀术本来试图以一己之力击败岳飞,稳住局势,但事与愿违。

    当岳家军逼近洛阳一线时,他不得不作出一个选择。

    守还是撤?

    洛阳是中原雄城,更为重要的是大宋昔日的西京,大宋五京之一,地位可比临安行在高得多。

    也是眼下唯一一座有望收复的都城,何况此处还是大宋太祖赵匡胤诞生之地,尤为特殊。

    收复洛阳,对大宋可能会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比徐还收复灵州与河东更有意义。

    从金国的角度而言,是应该阻止的。

    但兀术有些怕,到时候南边被岳飞堵住,西边徐还见势横叉一杠子,若是围困在洛阳怎么办?

    经历过多次失败之后,兀术已经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四太子,做事难免会有顾虑。

    尤其是兄长完颜宗辅死后,阿骨打子孙一系全靠他维持大局,自然不敢大意,轻易有所闪失。

    可若就此撤退,丢失洛阳,淮西的罪名也不在小,一时间不禁有些为难。

    也许,现如今已经不单单考虑军事战场,似乎也该动用一些政治手段。

    思来想去,兀术给完颜希尹送去一封信函。

    虽说此人曾谋害过自己,但此一时彼一时。

    到底同为金国人,现在需要对付共同的敌人,理应协作。

    且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金国内部,玩权术诡计当以完颜希尹为第一人。

    没准他会有些办法,可以牵绊岳飞、徐还等人,弥补战场上的损失,为金国争取时间,争取机会。

    岳家军这边,对郾城之战的胜利兴奋不已。

    以少胜多,历来都是兵家佳话,而且这也是为数不多,在战场上正面击败金兀术等金国重要高级将领。

    而且收复郾城之后,京西路的局势日趋明朗,洛阳在望,甚至连东京也已经不远,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此役获胜,光复西京,我们岳家军总算是扬眉吐气了。”

    “没错,这两年光看着西京打胜仗了,功劳和名声着实让人羡慕。”

    “可不是嘛,明明我们也在苦战,可天下人似乎瞧不见一样,朝廷也不闻不问,冷淡的厉害。”

    “这下子,让张俊和王德瞧瞧,他们临阵脱逃,我们一样能打胜仗。”

    武将兵卒对战功赏罚很敏感,也会有友军一较高下的习惯。

    当初岳飞与徐还同在洞庭湖剿匪,徐家军与岳家军基本都是那时候成型,可谓齐头并进,不相上下。

    但这两年,徐还在西北胜仗不断,西军立下的战功越发多了,风头远远盖过岳家军。

    以至于很多将领都在抱怨,觉得自己吃力不讨好,一直憋着一口气,渴望某日扬眉吐气,以振声威。

    这一遭,总算做到了。

    扬眉吐气的同时,一个新的问题也出现在面前。

    下一步该当如何?

    “还用多说吗?光复洛阳,然后兵临东京城下,绞杀刘豫、驱逐金贼。”

    “没错,大将军以为然否?”

    “东西二京自然都要光复。”

    岳飞沉吟道:“此战金兀术已经伤了元气,正是乘胜追击的好时机。

    我意,不仅要光复两京,还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圣。”

第五三九章耿直的忠臣() 
直捣黄龙,迎回二圣。

    这是岳飞的志向。

    是岳家军的战略目标。

    也是一个臣子应有的忠诚。

    金贼踏破山河,驱逐鞑虏,还我河山,是中原汉家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

    靖康耻,必须早日洗雪。

    作为臣子,被掳走的二圣必然是迎回的,否则就是不忠不孝。

    这是岳飞所理解的忠孝,至于迎回二圣之后如何安置,会有怎样的后果,他没有想,或许从来就没觉得是问题。

    张宪对此不禁面露忧色:“将军,此举合适吗?”

    “怎么?”

    “朝廷那边一直没有明确这个说法,徐驸马那边也没有,也许毕竟官家已经登基数年,国无二君啊!”

    岳飞道:“这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会有问题吗?大位早定,并不妨事,无论如何,都不该让二圣继续在冰天雪地中受苦。

    身为人臣,如何忍心?想必官家身为人子兄弟,也多有不忍。”

    “将军,还是谨慎些为好,万一临安”

    张宪劝阻道:“我们专心作战,光复城池就是了,至于其他,还是听从临安朝廷吩咐吧!”

    “官家也有过如此说法,也一直致力于北伐,光复国土,营救父母兄弟,亲族友人,想来也是官家的心愿。”

    岳飞摆手道:“别想多了,眼下要紧的是鼓舞士气,以及中原百姓的民心,必须要有响亮口号和目标。”

    “将军,即便官家深明大义,但架不住某些小人误会进谗言啊!”

    “我一心为国,忠于大宋,行得端,走得正,何惧之有?”岳飞大义凛然,全无所谓。

    “”

    张宪不禁满心忧虑,他很清楚岳飞在军事上是不可多得的天才,但政治上敏感度实在有限。

    前些日子,吴皇后声称膝下空空,颇为寂寥,得了官家赵构准许,也从宗室选了个孩子养在身边。

    正是头一遭选宗子时,没有被选中的赵伯玖。

    如此一来,等若如今有两个宗子养在宫中,都无名无分。

    朝野上下不禁略微慌张,官家这是做什么啊?

    养一个宗子,即便没有名字,关键时刻也能名正言顺。

    养两个,这就有些麻烦了。

    一个先入宫,太后和官家共同认可,宗室朝臣见证,可惜养在张贤妃膝下。

    如今吴皇后以中宫之尊养育赵伯玖,将来万一有个什么变故,该怎么办呢?

    这不是给皇家宫廷政变埋隐患嘛!

    故而朝野有呼声,请官家早立太子,以固国本。

    谁曾想,岳飞竟然也掺和其中,着实让张宪惊出一声冷汗。

    虽说天子无私事,立太子更是国之大事,却也最为敏感。

    临安城里那些文臣们说说也就罢了,带兵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