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267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267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童言无忌则完全不同,还抬出了孟太后,一番话好像有理有据。

    “皇舅,我说对吗?”

    见众人不言语,徐承嗣乘胜追击,转身问了一句,顿时让赵构愕然。

    赞成不合适,反对似乎也不合适,一时间不由有些尴尬了。

    “话虽如此,可太后入殓大葬,驸马不在灵前祭拜尽孝,总归有些不合适。”

    好半天,才有人道出这么一句话,强行将孝道的紧箍往徐还身上套。

    “没什么不合适的。”

    徐承嗣大声道:“我爹为国征战在外,完成大娘娘临终愿望,是尽孝;至于灵前尽孝,有我我代爹爹为大娘娘守孝。”

    “这”

    众人相顾愕然,谁也没想到年岁幼小的徐承嗣竟聪明至此,竟来了这么一招。

    猝不及防,全无应对之策。

    如果继续坚持,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而且与一个小孩子争辩,实在有些

    一时间,连秦桧不知道该说什么。

    灵堂上的事情传出之后,朝野民间顿时议论纷纷。

    关于徐驸马到底该不该回来奔丧,可谓是众说纷纭,文澜书院还因此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从伦理的角度来说,似乎确实应该回来,尽人臣,尽女婿该有的孝道。

    但更多人认为不该如此迂腐,忠孝不能两全之时,自然是忠为首,国事为重,孟太后临终遗言也是这么说的。

    西平府的战事虽然告一段落,但西夏犹在,随时都有可能反击,这时候徐驸马若是轻易离开,焉知会出什么乱子。

    好不容易开疆拓土,收复失地,要是因为奔丧功亏一篑,那可就因小失大了。

    到时候可就不是尽孝,而是不孝,想必孟太后在天之灵都会愤怒,多有责备。

    何况河东那边又起来战事,如今要紧的时候,徐驸马怎么能轻易走开呢?

    事有轻重缓急,孝顺也不在于形式。

    平日里徐驸马只要在临安,可没少去探望孟太后,即便出征在外,也时常送东西回来孝敬太后。

    甚至在蜀中修建孟公祠,纪念孟元,以慰太后思亲之意,可谓细致周到。

    柔福帝姬在临安,时常尽孝膝前,自从太后卧病,几乎每天都入宫探望,侍候病榻之前,孝顺至极。

    孟太后病逝,柔福帝姬悲伤不已,在灵堂长跪不起,守孝祭奠,不言不语,有目共睹。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徐驸马是没回来,但徐小公子也说了,他替父守孝。

    三岁稚灵,便如此懂事,实在难能可贵,朝野民间都一片赞誉,称徐家小公子聪慧、仁孝。

    还有人赞誉说驸马征战,公主守灵,公子尽孝,一家人都在为大宋做贡献,这便是最大的忠孝。

    文澜书院的辩论结果便是舆论风向,当得出这样的结论之后,朝野顿时无话可说。

    当徐承嗣跪在灵堂里,有板有眼祭奠时,再也没有人说出徐驸马必须归来守孝的话来。

    但这件事,显然不能到这里结束。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压根就不是一个关于孝道的问题。

    是官家与驸马的博弈,是大宋权力的博弈。

    如果说以前不明显,没有多少人在意,现如今很多人意识到这个微妙的情形。

    此番徐驸马要是不回来,可就八九不离十了。

    啧啧!

    眼下大敌当前,倘若徐驸马拥兵自重,临安于凤翔府之间离心离德,甚至明争暗斗,后果

    不过似乎还没到那个地步,最终会是什么情形,还要看凤翔府那边的情况。

    关于守孝问题,无论临安怎样辩驳,徐驸马自己都该有所表态才是。

第五三六章晕厥的驸马() 
凤翔府,东湖别苑。

    西线战事暂歇,河东的战事也还算顺利,牛皋率部前去支援后,与种洌、萧高六等人合作,已经逼近太原府。

    徐还难得有闲暇,待在凤翔府休息,与家人团聚。

    四位夫人,两个孩子,齐聚于此,一家人其乐融融,难得共享天伦。

    从西平府回来,耶律余里衍便时常恶心呕吐,找大夫一瞧,果不其然是有了身孕。

    余里衍有孕无意是件大好事,契丹人得知必定高兴,有了这个孩子,云内州和徐还之间的联系将更为紧密。

    只是苏红袖不免有些失落,先嫁过来,肚子却尚无动静,不免好生羡慕。

    在算准了日子之后,征得几位姐妹的同意,连续多日专房之宠。

    徐还疼爱妻妾,更知道明白她们的背景,以及子嗣的意义。

    战事暂歇,与临安貌合神离已经日趋明朗,蜀中的意义越发重要。

    苏红袖早日有孕产子,能让很多人安心不少,关系更为紧密,徐还自然格外卖力。

    虽未确诊喜脉,但迟迟不来的月事似乎已经说明问题,徐驸马的准头一向不错,想必这次也不例外。

    之所以抓紧时间让妻妾有孕,还有一层原因来自临安,倘若孟太后有个三长两短,即便不回去奔丧,也得守孝。

    孝期若是捣鼓出孩子,那还得了?

    若拖延到国丧之后,夫人们少不得苦等许久,难免失望。

    好在天随人愿,两位夫人成功怀孕,如今徐家六位夫人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子嗣兴旺,其乐融融。

    徐还自是心情舒畅,若柔福帝姬和宋五娘也在,那就完美了。

    也不知他们还好吗?

    临安的消息很快便传来。

    率先收到的是喜讯,宋五娘平安产女,自然第一时间徐还报喜。

    以前不知明月存在,徐还一直盼望有个女儿,如今得偿所愿,又多了个贴心小棉袄,自是开心不已。

    立即给女儿取名为明珠,并派人送回去大量滋补品,慰劳产后虚弱的宋五娘,其中还有一封亲笔撰写的信函,里面尽是柔情蜜意的体己话。

    诸位夫人虽从未与宋五娘谋面,但都是自家姐妹,徐家添女亦是喜事,纷纷准备礼物送去临安。

    三子两女,肚子里还揣着两个,徐还甚是兴奋,可惜不能返回临安,亲眼瞧一瞧,亲手抱一抱女儿。

    喜讯是上午到的,等到晌午时分,噩耗就来了。

    孟太后驾崩!

    消息传到临安府,徐还猛然一惊,然后在报丧的使者,西北将官面前悲伤过度,直接“晕倒”了。

    柔福帝姬几番来信,裴元衍也多有调查,孟太后沉疴难起,撒手人寰是迟早的事情,徐还早有心理准备。

    可饶是如此,等真的发生时,还是觉得突然。

    不管怎么说,孟太后这些年待自家不薄,徐还骨子里多有尊敬爱戴,如今就这么去了,悲伤是难免的。

    但悲伤过度、直接晕厥是装出来的。

    太后驾崩是一个考验,少不得牵涉一个奔丧的问题。

    临安自然不能回去,那处现在就是龙潭虎穴,赵构和秦桧早就布好了天罗地网,徐还又岂会自投罗网?

    临安,是决计不能回去的。

    也绝对不能不孝的罪名,借口自然是有的,西夏人仍旧蠢蠢欲动,河东战事未停等等。

    理由足够了,感情上也得有所表现,情理十足方能让天下人信服。

    悲伤过度,当场晕倒。

    使者甚至没有念完圣旨,更别提让徐驸马回去守孝了,一时间手忙脚乱。

    徐驸马被抬进了房间,医者立即前去诊治,出来之后面色凝重。

    “驸马在外苦战多日,来回奔波,本就心力交瘁,身体虚弱,眼下骤闻太后崩逝,悲伤之下,气血难调,晕倒也在情理之中。”

    “严重吗?”

    “并无性命之忧,但必须卧榻静养,经不起颠簸,也不能太过哀伤,否则铁打的身体也受不了。”

    医者很严肃,徐还的病情十分严重。

    西北众将顿时担忧不已,报讯的使者也面露难色。

    作为赵构派来的探子,他很有理由怀疑徐驸马是在装病,但过程惟妙惟肖,挑不出错来。

    医者诊断也是有理有据,徐驸马在战场上奔波多日,数日之间在云内州和西平府之间跑了个来回,恶战数场乃众所周知之事,消耗必然巨大。

    心情悲痛之下,旧疾复发合乎情理。

    要是敢有所质疑,西北诸将恐怕会立即将自己撕成碎片,那个后果,承受不起。

    如此一来,关于奔丧的事情就可以暂缓,怎么着也得等徐驸马病情稳定之后再说。

    等待的过程里,临安又有消息传来。

    孟太后临终遗言,徐还不必回去奔丧。

    这个结果有些意外,若非柔福帝姬亲自确认,徐还几乎不敢相信。

    孟太后竟如此厚爱,在最后时刻仍旧为自己谋算。

    这句话,可是重若千钧,解了燃眉之急。

    看得出来,老太太还是偏爱柔福,偏爱自己多一些,甚至不惜舍弃侄子赵构。

    临终遗言亦算是懿旨,徐还便可合理合法地遵旨行事。

    当然了,该做的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

    尤其是得知文澜书院辩论尽孝一事后,更需谨慎。

    让徐还意外的是,儿子承嗣竟如此有出息,替父守孝,无疑给自己帮了个大忙,堵住了许多人的嘴。

    只是有些难为儿子,才三岁多,竟能记住那么多说辞,说的头头是道,跪在灵堂上有模有样。

    孺子可教!

    嫡长子有出息,是个好苗子,徐还甚是欣慰。

    这么一折腾,奔丧是可以不必回去的。

    但按照司马靖等人的建议,该做的还是要做。

    三军戴孝,举国同悲,东湖别苑也搭建了灵堂,遥祭孟太后。

    众人瞧的清楚,徐驸马托着病体在灵前举哀祭奠,悲伤痛哭,茶饭不思,水米不进,数日下来人都瘦了一圈,俨然是个“大孝子”。

    此情此景,说徐驸马对太后不孝顺,好意思吗?

    消息从关中传遍天下,众人纷纷称赞,至于没回临安奔丧之事,也渐渐被人淡忘忽略

第五三七章广积粮,缓称王() 
身在朝堂,心怀天下,作秀不可避免。

    尽管徐还不想,还是不得不演这么一出大戏。

    否则没办法向天下人交代,为了名声,少不得要糊弄一番,临安不必回,不孝的罪名也落不到自己头上。

    他还是那个为国为民,征战四方的战神,形象依旧端正,不受丝毫影响。

    毫无疑问,这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

    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个很大的问题——矛盾公开化。

    以前和临安只是貌合神离,但比较隐晦,主要是互相猜忌,心照不宣。

    这一遭不回临安,摆明了是赵构和徐还之间互不信任,而且浮于表面,但凡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徐还也难逃拥兵自重之嫌,皇帝也躲不过猜忌功臣大将的嫌疑,只是没有直接爆发冲突,没有直接决裂。

    可是还能维持多久呢?

    徐还久在西北,秦陇两地是他一手打下来,如今河东也是他囊中之物,西军对他奉若神明,一心效忠。

    西北之地,朝廷压根就鞭长莫及,只是徒有虚名的管控。

    说句不好听的,徐还如果愿意,在西北裂土封王也不是不可以。

    还有蜀中之地,虽说官员都是朝廷任命,但如今赋税钱粮大都北运去了关中,余下则是支持襄汉作战的岳飞,临安反正没见到多少。

    宰相秦桧一心想要染指蜀中,可惜始终没有机会。这不是简单调换几个知州、转运使的问题,而是蜀中士绅的态度与民心向背。

    通过苏家在蜀中庞大的商业与人脉网络,徐还已经与蜀中士绅结成了利益同盟。

    不少蜀中官员已经投身其中,开始成为徐驸马的私人,甚至包括赵开、萧振等封疆大吏都偏向了徐还,对秦陇多有支持。

    反倒是对临安,态度很一般,多少有点应付的意思。

    苏家为首的蜀中商家士绅在蜀中广施恩惠,老百姓感恩戴德,都感谢徐驸马守住了秦陇,让蜀中没有遭遇金贼的袭扰。

    至于征收赋税,盘剥这些事情,则一股脑的全部推倒了临安头上,民心向背不言而喻。

    再者,徐还的部将李彦先以剿匪为名一直留在蜀中,这可是蜀中为数不多的精锐兵力,蜀中官员倒向徐还,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毕竟这年头,有刀枪的才是大爷。

    徐还大军就在秦陇,说话间就能入蜀,反倒是朝廷兵马,除了被各位大将带上战场的,大部分都聚集在江南地区,对蜀中可谓是鞭长莫及。

    李彦先在蜀中暗地里招兵买马,除了支援秦陇战场外,也是徐还的暗示,补充兵力,以备不测。

    当军中有不少蜀中子弟,平日里剿匪,帮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