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197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197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一有个闪失,也好让没立大军能够安然撤离,后路无忧。

    如果能保全箭筈关,回头大军到来,还能再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进行反扑。

    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

    然而,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

    当天夜里,三千兵马驻守箭筈关,尽管乌鲁已经很小心,安排了将士巡营防守,但还是遭到夜袭。

    山间的那些小路,没立可以利用,宋军同样可以利用。

    潜藏在山间的宋军趁着夜色,悄然潜入箭筈关,对金营发起了突袭。

    宋军一来,乌鲁彻底醒悟过来,所有的猜想都得到了验证。

    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了,终究还是发生了。

    袭营很突然,哪怕有所准备,也显得猝不及防。

    这压根就是宋军布置好的计策,一出手就让你动弹不得,无可奈何。

    乌鲁知道,倒霉的绝不仅仅是自己。

    没立,恐怕是有去无回了。

    不过乌鲁心里还存了一丝侥幸,如果自己死守箭筈关,熬到没立及时返回,或许还能有一条生路。

    可惜

    煞费苦心的宋军岂能让他们如愿?

    杨再兴率领宋军如同猛虎出笼,从三面对金营发起猛攻。

    宋军的骁勇,再度刷新了金军的认知,乌鲁指挥兵马拼死抵抗,但终究还是挡不住宋军的强盛兵锋。

    如果不想全军覆没,唯有的活路便是身后的关隘大门,退出——箭筈关。

    乌鲁知道,这一退,自己和麾下兵马或许可以保全,但是没立——全军覆没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

    仰天长叹,徒呼奈何。

    乌鲁悲愤撤退,然后立即派人绕道前往黄牛埔,向大将军银术可禀报消息。

    宋军比想象的更厉害,他们早已张开了口袋,等着金军钻进来。

    箭筈关如此,黄牛埔恐怕也不例外

    没立从箭筈关出发,沿着千河一路向上,进犯和尚原。

    一路上都没有遭遇到什么抵抗,可谓势如破竹,高歌猛进。

    这个时候,没立越发相信和尚原空虚,徐还身边缺少兵马护卫。

    汉人有句话,擒贼先擒王,一战功成在此一举。

    莫大的诱惑在眼前,自是一刻也不敢耽搁,全力赶路。

    山路崎岖,如此这般匆匆而行,自然是人困马乏。

    入夜之后,大军在千河岸畔驻扎,兵卒们立即解甲,熬煮食物,抓紧休息。

    也就是在这个档口,战马嘶鸣声在千河岸畔响起。

    没立顿时一惊,金兵将士也莫名其妙。

    属下兵马匆匆来报,有宋军来袭。

    啊?

    没立顿时大惊失色。

    正是初春时节,河流水浅,转眼间,宋军兵马已经踏过河水,朝金营发起冲击。

    敌袭!

    示警的讯号立即发了出去,但金军这个时候大多解甲休整。

    有人在帐篷里闷头睡觉,有人手中端着饭食羹汤,刀剑压根不在手中,可谓是猝不及防。

    尤其是宋军当先的是骑兵,进攻的速度很快,且冲击力强大,立即将金营冲的七零八落。

    自箭筈关而来,山路难行,金军除了少许驮物资的马匹之外,并无骑兵。

    但进入塬上,尤其是这河谷平坦之地,宋军突然派出骑兵,虽说数量不多,并无对手,自有奇效。

    骑兵迅速将金营分割,大队的宋军步卒立即冲杀进来。

    金军要么猝不及防,来不及抵抗便丧身刀下;要么是抓起刀剑,仓皇迎战,相当狼狈。

    昔日风雪之夜的和尚原惨剧,仿佛再度上演。

    没立见状,恨的咬牙切齿,却也悔恨不听乌鲁劝阻建议。

    可惜悔之晚矣!

    到了这份上,他岂能不明白,宋人是故意放松箭筈关,让自己进来了。

    然后半路设伏,突然袭击。

    以有心算无心,结果可想而知。

    黑夜之中,只听到千河两岸鼓声大作,人喊马嘶,火把摇曳,根本不知道宋军来了多少人马。

    惊慌之下,士兵们哪里还有心思抵抗?

    见势不妙,纷纷立即调转方向逃奔,纵然外围不断有宋军羽箭压制,仍旧挡不住金军兵卒逃命的迫切心情。

    回天乏术了!

    纵然没立再骁勇,这等立足未稳之时遭遇突袭,兵卒无心恋战,他也是无可奈何,难以抵挡。

    当此之时,他们唯有调转方向,尽快返回箭筈关。

    乌鲁还在那里,如果返回及时,得到接应,撤出箭筈关,还能保全一部分人马。

    不过,没立也意识到一点,自己这边遭遇袭击,说明宋军有备而来。

    那么箭筈关,乌鲁能够幸免吗?自己还有机会吗?

    当此之时,已经顾不得许多,只能拼死一搏,听天由命了。

    没立早已没了先前的锐气与得意,仓皇组织兵马,且战且退,沿河千河撤退。

    宋军骑兵则沿着河道,一路追杀。

    逃命的溃军,追杀的骑兵,那个场面,可想而知。

    一路上金军兵卒不断倒在河边的道路上,到处都是血迹、残肢断臂,丢弃的刀剑盔甲,以及凌乱的箭镞

    从袭营到逃亡,一万两千多金兵死伤大半,在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之后,没立带着不足两千人回到箭筈关。

    每个金兵身上都挂了彩,且都到了筋疲力尽的地步,唯一指望便是箭筈关乌鲁的援军,以及逃生之路。

    然而很可惜,等他们到来之时,哪里还有乌鲁的身影。

    熹微的晨光下,箭筈关城头上赫然飘扬着宋军旗帜。

    城头与两边的山石上,明晃晃的箭镞在朝阳下熠熠生辉,正瞄准所有的金兵。

    而吴玠也率领着追兵从千河上游赶来,将金兵围困在箭筈绝地之内。

    关门打狗,如是而已。

    没立抬头看向四周,心中除了“绝望”二字,再无其他。

第三九八章黄牛埔() 
箭筈关,晨光下一场单方面的屠杀开始、结束。

    等到太阳高高升起,包括没立在内的两千金兵残卒人头落地。

    许多金兵的人头被砍了下来,挂在了箭筈关城头。

    外面的乌鲁瞧见之后,悲愤不已,却只能望关兴叹。

    调转马头,带着残存的人马迅速离开,绕道前去黄牛埔。

    箭筈关内,吴玠道:“杨将军,这里交给你了,我赶去黄牛埔支援国公与舍弟。”

    叮嘱过杨再兴之后,吴玠立即动身离开。

    黄牛埔那边,银术可率领主力气势汹汹而来,是真正的劲敌。

    徐还亲率牛皋、吴磷等人,正面对敌。

    身为主帅,出现在最前线有些冒险,但徐还却执意如此,目的显而易见。

    作饵!

    完颜宗辅选银术可为前锋将领,是想借助其优秀老道的统兵才能、经验,以及借助仇恨调动起积极性。

    这都没错!

    为拔离速报仇的迫切心情,会摧动银术可的战意,却也会让他或者部将急于求成。

    没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过于急功近利,结果在千河岸边,箭筈关前全军覆没。

    金国两路兵马分进合击,汇合和尚原的计划算是落空了。

    黄牛埔是另一路进入和尚原的要道,也是银术可主力进攻方向。

    得知徐还与牛皋在此后,其麾下骁将折合立即率大军来袭,与吴磷鏖战黄牛埔。

    此处虽为要冲,却没有箭筈关那等地形关隘,故而完全是正面厮杀争夺。

    敌我双方,两位将领,一个擅攻,一个擅守。

    兵马在黄牛埔杀的难舍难分,一时间难分胜负。

    伤亡很惨重,当吴磷上报之时,徐还也忍不住暗暗心惊,肉痛不已。

    金军兵卒的素质,战斗力都不可小觑,尤其是短兵相接之时,宋军难免要吃亏些。

    当然了,金军的折损肯定也不在少数。

    银术可如此不计伤亡地猛攻,意图何在再明显不过,摆明了是要强行打开黄牛埔的通道。

    从正面直接突破,杀入和尚原。

    方法有些笨,却最稳。

    抛开计策,正面交锋金军显然更有优势。

    若非黄牛埔一带地形崎岖,多有山地,金军骑兵无法发挥优势,宋军的压力将会更大。

    焦灼!

    饶是吴磷这等擅长守卫的骁将都有些疲于应付,为了稳妥起见,徐还派出牛皋协助。

    自徐还北上之后,宋金两军第一遭正面交锋,硬碰硬。

    说实话,这样的局面徐还并不想看到。

    他与岳飞不同,并不以战阵排列,冲锋鏖战见长,但近日局面确实无可奈何。

    其一是等待的东西尚未到来;其二,也是想要通过交锋,真正了解一下金军的实力,往后也好心中有数。

    代价有点大,麾下兵马伤亡不在少数。

    好在吴玠及时赶到,带来了徐还苦等的东西——没立的人头。

    黄牛埔的交战还在继续,宋军在杀退了金军的一次进攻之后,暂时后撤。

    “怎么着?怕了吗?”

    折合见状,连连冷笑,调派兵马准备再度发起猛攻。

    银术可老将军说的不错,宋军虽然机巧,讲究什么谋略兵法,但正面交战,战场决胜是软肋。

    只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用最笨的办法,反而最能见到起色。

    几番交锋下来,宋军明显有所不敌,已经呈现出退避之势。

    正是趁胜追击的时候,决不能给宋军喘息之机。

    唯有用武力击败,才能彰显金军的强大,提振士气,振奋军心,这是三太子千叮万嘱交代的,自然不敢怠慢。

    折合立即调动兵马追击,试图一举击溃宋军。

    这一遭,宋军没有再出战,只是挑了些竹竿出来。

    这是?

    听闻宋人有挑旗投降之说,难不成这么快就

    折合正有些小激动,不想一抬头,看到上百根竹竿伸出来,上面挂着的可不是什么旗帜,而是血淋淋的人头。

    仔细辨认,都是金国将校首级,其中就有进攻箭筈关的——没立。

    难道

    没立率领的偏师已经全军覆没了?

    尽管折合不愿意相信,但不争的事实摆在面前,令人不寒而栗。

    更要紧的是麾下将士们的反应,本来气势汹汹,趁胜追击,但将校们的人头突然出现在面前。

    鲜血足以让人畏惧,让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勇气与信心,瞬间荡然无存。

    金军兵将立即掉头,仓皇撤退,若不是折合及时压着阵脚,恐怕会形成溃败之势。

    饶是如此,仍旧有宋军趁势追杀,双方再次乱作一团,只是主客异位,优势颠倒

    乌鲁紧赶慢赶,终究还是来迟了一步。

    被吴玠抢在前面,用人头恫退了金军兵锋,让黄牛埔的强攻暂时功亏一篑。

    银术可接到奏报时,脸色铁青。

    气势汹汹而来,数日下来,竟然是这样一个结果。

    亲自督战的正面战况激烈,但功亏一篑,眼下这情况,恐难有进展。

    寄予厚望的偏师竟然一败涂地,全军覆没,上万人就这样命丧千河畔与箭筈关下。

    没立过于轻敌了!

    但此时说这些已经没有意义,仔细论起来自己有责任的,识人不明肯定算一个。

    还有,没立之所以那般急功近利,也与自己有关系。

    全军上下都知道,银术可老将军要为弟弟拔离速报仇,欲斩杀徐还与牛皋。

    哪怕没有明确要求、指令,但麾下将领少不得投主将所好,冒失行动,以至于酿成如此悲剧。

    唉!

    银术可长叹一声,此战并非宋军多强大,计策多巧妙,终究还是己方大意失误所致。

    如果偏师由乌鲁统领,即便宋军在箭筈关设下埋伏,也断不会是如此结果。

    可惜事已至此,一切为时已晚。

    为今之计,只能

    黄牛埔恐怕暂时难以突破了,但短兵相接之后,银术可意识到一件事。

    宋军最大的软肋便是近战,所以只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宋军绝对占不到便宜,关中局势便还是由金军主导。

    打定了主意,银术可也便没那么难过。

    立即修书一封,向京兆府的完颜宗辅禀报情况,并请求调整策略。

    银术可相信,三太子是明白人,会支持自己的建议。

    只是他并未想到,当此之时,完颜希尹恰好也进了长安城

第三九九章渭滨连营() 
箭筈关与黄牛埔双双失利,银术可有些郁闷。

    给三太子的信函中有致歉请罪之词,同时也提出的新的建议。

    治罪肯定不会,箭筈关战败罪在没立,银术可最多是用人失当。他亲自督战的黄牛埔本身进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