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34部分

大哉大明-第34部分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对方却是一位王爷,竟然是一位王爷。

    任大华虽然在大明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澳门、广州等南方地区度过的,接触的也多是大明的商人,几乎从未与地方官府打过交道。

    他是听说过,大明王朝对于皇族的管制近乎苛刻,尤其是那些远支皇族,更是连地方官吏都不如。

    可是,眼前的这位王爷,却是与自己印象中的大明王朝的皇族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位王爷,可是能够在京城的闹市,公然发售赃物的。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是一种一不怕官,二不怕管,三不怕皇帝陛下的大无畏的玩儿命精神。

    能够有机会与这样的一位王爷认识,对任大华这个胡商在大明王朝的各项事业,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他是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的。

    因此,在整个席间,除了讲述自己在世界各地的见闻,此外任大华就是极尽谄媚之能事,恭维的话不离口,怎么能够让人起更多的鸡皮疙瘩他就怎么说。

    “嗖……咔嚓……日儿……墩儿……”

    席间三人正在斜肩谄媚的斜肩谄媚,起鸡皮疙瘩的起鸡皮疙瘩,咬牙切齿扎马步的也正在难受地扎着马步的时候,猛然间一把朴刀撞破了窗棂,从外面激射而来。

    那一连串的声音,就是朴刀运行中冲破阻力时发出的响声。

    那把朴刀“嗖”的一下从下面飞上来靠近窗子,“咔嚓”一下撞破来了窗棂,然后“日儿”的一下冲着兀自中间的席面激射而来,最后“墩儿”的一声斜斜地插在桌子上,现在……那把朴刀的刀把,以及刀把上的显眼的穗头,兀自上下颤动摇晃不止。

    说时迟那时快(其实尽管偶打字的速度已经相当地快了,可仍然无法将当时的场面适时地呈现给各位大大,实在惭愧的紧。),就在那一声“嗖”刚刚响起的时候,骆养性的耳朵已经急速地抽动起来了。

    那声“咔嚓”响起的时候,骆养性终于可以停止继续扎马步的动过了,“有刺客”随着一声大喊,他的右腿猛然发力,整个身子随之轻灵鹊起,向自己左侧的皇帝陛下扑了过去。

    与此同时,门内的张玉和王嵪也已经垫步拧腰,一人扑向了任大华,另一人扑向了窗边。与骆养性不同的是,这两人同时还把腰间的佩刀抽了出来。

    等最后那声“墩儿”响起的时候,皇帝陛下已经被骆养性压在了身下,张玉已经扑倒了窗边,王嵪已经扑到了任大华的身边,门外的李庚和赵都也已经掣刀在手,两人的位置也已经变成了一个门里一个门外了。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脑子好使反应快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而一个成功的商人必定是一个脑子好使反应也快的人。

    仅就这个雅间的人来说,任大华虽然没有练过,可他的反应绝不是最慢的,至少要比皇帝陛下的反应要快。皇帝陛下完全是被动的,而任大华完全是主动的。

    皇帝陛下被骆养性压在身子底下的时候,任大华已经自己主动地出溜到桌子底下了,以至于扑过来的王嵪大惊失色,暗叫不好,抡起手中的刀就向任大华露在桌子外面的小腿砍了下去。

    王嵪以为任大华是在躲避自己的同时,趁机从桌子下面偷袭皇帝陛下。这还了得,别说是伤到皇帝陛下了,就是指挥使大人带了伤,自己都不好交差的。

    或许是任大华听到王嵪手中刀砍下时带出的声音,或许纯粹就是他的一种下意识的反应。几乎在任大华的身子钻到桌子下面的同时,他还不忘了喊了一声:“不是我干的!”

    声音虽然极度失真,几乎不似人声,可好歹能够听明白了他所要表达的意思。

    王嵪的刀砍到半路,忽然露在桌子外面的那条腿不见了。

    这次,说实在话,倒不是任大华的有针对性的反应,他收回去的也不只是这露在桌子外面的那条腿,而是四肢,外加头颈。

    也得亏任大华喊了这么一声,他的这一声,挽救的不只是一条腿,而是一条命。

    王嵪的刀砍到半路,发现那条腿不见了的时候,他本来是要把动作由砍变为刺,或者是捅的。如果真的就此发展下去,王嵪的刀,会循着收回去的那条腿跟过去,那家伙……那还有好吗,要知道当时王嵪的全部力量,几乎都集中到那条持刀的手臂上。别说是一个任大华了,就是这件事一个桌面(从桌子上面往下捅的话),任大华也要被弄个对穿。

    王嵪感到有些不太对劲儿,因此就蹲下身子,向桌子底下看去。就见任大华的身子已经缩成了一团,双手死命地抱着头颈。此时的他犹如一个人球,如果轻轻推动一下他的身子,或许他就会从桌子底下“古楞古楞”滚动着出来。

    刚进雅间的时候,四大护卫就通过各种方式,检查了任大华的身上没有携带什么凶器。现在再看他的这副样子,恐怕也不会对皇帝陛下产生什么威胁,因此王嵪也就不会对他再下杀手。

    但是,尽管如此,这个任大华也并没有完全洗脱嫌疑,一段时间的限制行动自由那是肯定的了。

    看样子任大华暂时也走不掉,因此王嵪就把注意力转到了指挥使骆养性大人那里。

    骆养性正在把皇帝陛下扶起来,王嵪也过去帮忙。两人面向相反,用自己的身子卫护着皇帝陛下。

    “皇上,恕微臣死罪1”骆养性凑近了皇帝陛下的耳边,用极低的声音说道。

    因为,虽然皇帝陛下已经足够玉树临风,可说实话,他的身高的确不具优势,也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人”来高,而骆养性和王嵪都是身形高大之人。要是在平时,他们多半是要跪着的,因此不会比皇帝陛下显得多么……雄伟高大,也不会弄错了主角和配角的位置。可是,此刻两人就挺立在皇帝陛下身边,而且不能跪(如果这时候跪下,绝对有托儿的嫌疑,),只能站着。所以,骆养性要先告罪。

第1卷 第六十七章 熊孩子打架() 
其实,在这整个过程中,说实话,皇帝陛下一直非常镇定,以至于外表上看起来,才显得他是似乎没有什么反应,好像完全是被动的。

    各位看官不要认为,皇帝陛下是风中枯藤塑造的一个人物,因此本人就毫无原则地任意拔高主人公的形象。其实,真不是,皇帝陛下脸不变色心不慌就是最好的明证。

    那个时代的京城,可不是几百年之后那样,五环六环都已经拥堵不堪,市区内更是高楼大厦林立,不管你是住在多少层,卫生间和卧室的窗帘基本上是要常年拉上的,因为说不定哪天,旁边就会长起一个更高的大个子,如果你在卫生间自己什么什么的时候、或是在卧室的床上和谁谁谁什么什么的时候,很有可能就被旁边刚刚长起来的楼上的谁谁谁看个正着。

    若是光看看也就罢了,过后咱可以完全否认,反正他也没什么证据不是。

    可……就是不说,各位大大也都知道,网上那么多的……好了,不扯了,再瞎扯下去,正事儿都耽误了。

    大明王朝时的京城,除了紫禁城里有着许多高大的建筑,其他地方三层以上的楼房根本没有多少。

    刚来的时候,皇帝陛下已经注意到了,盛福林是附近唯一的三层建筑,周围别说是楼房了,就是高一些的树木都没有。因为要防贼防刺客,所有超过房顶的树木全都砍光了。这个说法是不是准确不知道,反正这个时代的京城里,高大的树木很是稀少这确是事实。

    若是后世有手榴弹或是炸弹什么的,倒是蛮需要担心的。可这个时代的大刀和长枪,就只是大刀和长枪,根本没有想到给它安装上能够制导的设备(如果有制导设备的话),如何能够指望用这种方式行刺呢?

    因此,出现这种情况,无非是哪家的熊孩子发孬,纯属闲极无聊的恶作剧,或者是哪家和哪家的熊孩子打架,还不知轻重地动了家伙,可又因为功夫不深学艺不精,自己失手,或者被对方用长枪或大棍挑飞,这才出现这种情况。

    或许是窗子上被撞出的那个洞,使声音的传播减少了阻碍,也或许是纯粹为了验证皇帝陛下的推断,此时外面的吵闹声夹杂着叮叮当当的兵刃交击声就一股脑地传了进来。

    此时站在窗边的张玉已经看清楚了外面的情况,就见他冲着骆养性打了个稍安勿躁的手势,然后向王嵪招了招手,示意他过去顶替自己。尽管情势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危急,可必要的防备还是必要的。

    等王嵪走过去,接手监视着外面,张玉才向皇帝陛下和骆养性这边走了过来。皇帝陛下和骆养性也都眼巴巴地看着他过来。看张玉的意思,是危险的信号已经基本解除了,可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还缺少一个交代。

    “是吴家和李家的那些熊孩子,”张玉说话的时候,眼睛是看着皇帝陛下的,因为现场皇帝陛下的级别最高,有任何事情肯定是要首先向最高首长请示和汇报。

    但是,皇帝陛下可没有觉得张玉是在对自己说话。因为他说过之后,就停住了话头,而没有要解释的意思。这让皇帝陛下很是难受,一颗心悬在半空,总是感觉没着没落的。吴家是哪个吴家,李家又是哪个李家,所谓的熊孩子又是谁谁谁?若是不解释的话,皇帝陛下可是如坠入云雾中。

    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外面那些打架的熊孩子肯定不是第一次在外面打架了,以至于张玉都习以为常,他也认为别人也都是司空见惯,因此他不认为还需要进一步解释什么。

    “是锦州总兵吴襄,和李成梁的子孙,”到底是指挥使大人,察言观色的能力就是不一般。

    骆养性看到皇帝陛下在张玉说完之后,两眼兀自望着对方,仍然是不明所以的样子,因此就赶忙替张玉做了一些解释。

    骆养性的解释可谓很是到位,因为在大明王朝末年,不知道吴襄和李成梁的人几乎没有。皇帝陛下也不例外。

    想必正在看书的各位大大如果对明末清初的这段历史稍微感兴趣的话,对于吴襄和李成梁根本不会陌生。为了节约各位大大的时间,就不在此赘述了。

    总之,吴襄和李成梁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只不过一个已经死了,另一个还没有死。而不管是死了的,还是没有死的,家族还依然保持着强势。因此,两家的子弟,也都是响当当的、标准的熊孩子。

    其实,若是在平日,皇帝陛下稍微思考一下,多半也能自己想起,在这个时代的吴家和李家都是那个。因为除了吴三桂和李成梁,同姓的名人还真就不多。

    如此,就面临着难题了。严格地说来,是骆养性面临着难题。

    京城的治安,虽然一向是由五城兵马司负责,可是每逢重要的时候,锦衣卫也是常被历代的皇帝陛下委以重任,因此骆养性也是担着一部分责任。

    若是平常,他顶多出面、或是让某个手下出面训斥一顿,大不了再往五城兵马司那儿一推也就罢了。

    可是,今天却是有些棘手。

    说他们是刺客,肯定非常勉强,可惊了皇帝陛下的驾却是板上钉钉,无可抵赖的事情。

    这种事情,处理起来那就是可大可小了。

    大事化小就不说了。虽然外面那些都还是未成年人,可他们也都是有监护人的,是不是背后有主使之人,还要锦衣卫详加讯问。如果蔓延开来,一场大政潮或许就会迅速上演。

    对于阉党的处置可谓是最近的一场政潮,可那是在顺应大势,而且不如此,皇帝陛下也不易顺利掌握朝政。

    但是,如果今天仅仅为了熊孩子打架惊了圣驾就大肆株连,说实话,一是没有必要,二是皇帝陛下也没有做好准备,等于无的放矢。

    可骆养性却既不能轻拿轻放,又不能如此向皇帝陛下解释,虽然他也是完全为皇帝陛下考虑,可擅做主张的印象很有可能就会在皇帝陛下的心里种下,而这是他最感冤枉的地方,也是他最感难办的地方。

    “咦,她俩为何也在这里?”此时,守在窗边的王嵪忽然发出了疑问。

第1卷 第六十八章 双美落难() 
大概是已经意识到这只不过一次纯属意外的事故,因此王嵪的神经也没有开始那么高度紧张了,在窗边监守时就有心情四处打量一番了。

    他这一打量不要紧,还真就让他有了新的发现。

    外面楼前的道路本来很是宽敞,可现在因为对阵的双方投入了几十号人,因此显得颇为拥挤。

    王嵪只是瞄了一眼,就知道双方打头,一边是被唤做“长伯”的吴三桂,另一边是李庆、李瑞和李庠李家的这哥儿仨。吴三桂一方人数居于弱势,但凭借着高涨的气势与对方缠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