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114部分

大哉大明-第114部分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213章 大战临近1() 
    皇帝陛下虽然离开了大明狂飙的训练基地,可并没有离开西山兵营。'。l更新快,网站页面清爽,广告少,无弹窗,最喜欢这种网站了,一定要好评'他去的那个地方,叫做大明王朝西山军事指挥中心。

    这个军事指挥中心,是在西山深处。

    当初修建西山兵营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处天然溶洞。经过探测,溶洞内空间相当大,而且内中还有一条地下河缓缓流过,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去往何处。出入口也是非常隐秘,若是事先不知,从外部根本无法发现。

    皇帝陛下获悉之后,亲自进入到里面探访了一番。出来后就专门安排锦衣卫整修一番,准备派上大的用场。

    经过一段时间的操持,卢象升和何腾蛟负责的兵部职方清吏司获得很大的提升,不管从人员的数量上还是精干程度上,以及职司的范围等方面都已经大为扩充。因此,以前的承天门对面的兵部衙门已经无法容得下了。

    于是,皇帝陛下下令,将兵部职方司搬到了西山,搬到了西山的这处溶洞之内。

    在皇帝陛下的心里,兵部职方司已经是做为后世的参谋部而组建。这是一国军事的心脏,必须保持很高的机密性。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之内,军事方面的事务,恐怕会成为大明王朝必须面对的问题,皇帝陛下觉得怎么重视都不能算是过分。况且即便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军情的采集和保存都是一个不容轻忽的事情。

    这个地点是属于绝对机密的所在,因此不能大张旗鼓地进行建设,筹建的进度也就缓慢了一些,此时也只是先僻出了几间房子大小的地方,供皇帝陛下和卢象升和何腾蛟等人商议军情。

    为了尽可能多的、尽可能详尽地掌握后金控制地区的情况,卢象升和何腾蛟不断地派出斥候深入辽东地区。

    最近,从斥候反馈回来的情报看,后金开始动员兵力。而兵力集结的地点,是在沈阳的南面,因此排除了刚刚签下城下之盟的朝鲜之后,后金的兵锋所指,就只有大明王朝了。

    后金的八旗制度是以牛录为单位,平时耕作狩猎,遇有战事,才向某一地点集中。

    近一段时间以来,后金控制区域内的旗丁纷纷告妻别子、整顿装备,向自己所属的牛录集中。他们集中之后,前进的目的地一是在宽奠、新奠一线,另一个就是辽阳、西平堡和广宁一线。

    广宁的西南方向就是大凌河、小凌河、松山和锦州等,目前这些地方都还掌握在大明手里,由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孙承宗率领众将把守。

    在宽奠和新奠等处,已经集结起来的兵力,继续向南,在与皮岛和獐子岛隔海相望的铁山和宣州等处海边扎设营盘。

    在辽阳、西平堡和广宁一线,他们并没有构筑什么防御性的营盘。

    与此同时,后金还在自己的控制区域内,大肆搜刮粮食草料,输运的方向,也是上述两个地区。

    从以上得到的情报看,后金是要从锦州和松山向山海关一线推进,向大明发动进攻。为了保护自己的侧翼和后方,他们在皮岛和獐子岛对岸等处布置兵力,目的是要阻止东江镇的残余登陆。

    不久之前,后金在逼迫朝鲜签订城下之盟时,也基本上清除了东江镇在陆地上的生存空间,将他们赶到了海岛上。但是,在后金要有大动作时,他们还是对东江镇的残余很是顾忌,因此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由此可见,东江镇的存在,绝对是后金的一块巨大的心病。

    而对于大明王朝来说,东江镇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枚棋子。

    袁可立就任登莱巡抚之后,因为有着极其便利的条件,朝廷也给予了充分的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

    经过盘点之后,从奸商那里抄没而来的物资,很多都是直接发往山东半岛,交到了登莱巡抚袁可立的手中。

    按照朝廷的旨意,毛文龙重新招募了五千新兵,东江镇由此重新恢复了建制。而且因为有着朝廷的全力支持,新建的东江镇较之以前更是充满了勃勃生机。

    尤其是毛文龙的儿子毛承祚、副将张盘、陈继盛、参将徐敷奏、游击刘光祚以及孔有德、尚可喜和耿精忠等手下将官,因为自己的大帅直接攀上了皇帝陛下这个天底下最粗的大腿,无不感到欢欣鼓舞,大有奔头。

    此次溃败之前,东江镇虽然号称有兵近三万,可其中到底有多少是可战之兵,他们的心里最是清楚。因此,虽然朝廷此次只给了东江镇五千新兵的建制,他们也是日夜操练,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这五千新军打造成精锐。

    经过这一番振饬,东江镇的活力指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

    因为大家都知道,东江镇前番遭受了重大失败,大家都以为离着分崩离析不远,也都在心里打算着投奔何处。可没想到的是,毛帅的京城之行,竟然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鬼使神差般地攀上了皇帝陛下的大腿,而又有了袁可立这个登莱巡抚的全力支持,建功立业、封妻荫子指日可待。

    因此,东江镇的上上下下已经憋足了一股劲,要给后金鞑子好看。

    最近一段时间,逐渐也有失散的将官和兵丁不断回归。这些人曾经都是手足,自然要予以收留。毛文龙专门向登莱巡抚袁可立做了汇报,袁可立随即请示朝廷,拟将东江镇的规模,在五千人的基础上再次扩大。

    勇士愿意为国征战,皇帝陛下当然感到欣慰。可考虑到东江镇即将面对的艰苦的作战,他还是表示宁缺毋滥。东江镇的规模可以扩大,但前提条件是必得精锐才可收拢。

    未能入选战斗部队的青壮人员,也可以暂时组成辎重部队。他们一方面可以向前线输送军辎,另一方面也可以做为正规部队的补充兵源。

    皇帝陛下将最后定夺的权利交给了袁可立,要他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扩编的规模。

    袁巡抚经过认真的实地考察,上报给皇帝陛下的数据是八千。因此,东江镇的规模,最后就定为八千之数。

    后金已经开始集结兵力,大明也不能束手待毙。

    袁巡抚的奏报批下来之后不久,皇帝陛下下旨袁可立及毛文龙,令他们派出大量的斥候,先期侦查辽东后金方面的布防情况。东江镇在稍事准备之后,也就要开始择机登陆辽东半岛。

    此次东江镇的行动,除了随军携带必要的给养和军资,另外还要携带大量的引火之物。但是在登陆之后,切忌与后金展开攻坚战,而是要广撒斥候,觅得后金防守的漏洞,从缝隙处突破防线,如若对方防守严密,宁肯多绕些路,也要尽量避免与后金发生正面战斗,其目的,就是要将有生力量,保留到后金的后方。

    东江镇登陆兵力,只准有五千,剩余的三千做为种子。

    袁可立马上就得要着手再招募最少五千新军,并且要加紧整训。

    一俟后金发觉东江镇已经绕道进入腹地,此时皮岛和獐子岛对面后金的防御就会出现松动,就意味着后金将沿海的兵力回撤内地,要对钻入腹地的东江镇施加压力。此时的登莱巡抚就大张声势,将手中的兵力投入到皮岛和獐子岛沿岸,选择时机进行登陆作战。对后金在皮岛獐子岛沿岸兵力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

    东江镇一俟突破了后金沿海的防御,就可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

    因为后金要对山海关一线展开进攻,内部必然空虚,东江军受到的阻力肯定大为减轻。东江军的主要作战目标,就是后金的补给。皇帝陛下明令,此战除了补充必要的给养,东江军不需任何战利品,不需要任何俘虏,将所有可燃之物全都付之一炬。要将所过之处,全都化为焦土。

    皮岛獐子岛一线毕竟不是主战场,如此布置一番,皇帝陛下应该可以放心了。

    对于山海关一线的防守,皇帝陛下却没有任何信心。

    山海关是冀州镇的辖区。冀州镇管辖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慕田峪,全长近九百里。

    这还是冀州镇的辖区,若是再加上其他各边镇,绵延数千里的防线,偏头关、老宁堡、平型关、雁门关等等十数处叫得上名的边关重镇,如何能够防御的过来。

    的确,如今的漠北蒙古尚未沦为后金的势力范围,可若是后金触犯蒙古人的利益,只是借道而行,蒙古人是不会为大明抵御后金的。

    因此,除了辽东镇已经陷于后金,其余的八个边镇理论上都有遭受攻击的可能。当然了,大明防御的区域,最主要还是冀州镇,还是山海关、喜峰口一线。

    其实,就此次后金的进攻,皇帝陛下是有着心理准备的。而且这种心理准备,是在那场遍及大明的腥风血雨之前,就已经对此有所预料……你把人家的生命线截断了,把人家的哽嗓咽喉掐住了,如何还能指望别人不跳脚、期望别人心平气和地接受呢?!

    通过金钱无法获得足够的战略物资,后金势必要试图通过掠夺来满足需要。

    可后金通过金钱无法得到的,皇帝陛下有信心让他们在战场上也是两手空空而返。

第214章 大战临近2() 
    皇帝陛下给在前线指挥的孙承宗下了密旨,鉴于关宁等处明军战斗力的低下、以及后金“有所获”的迫切心里,大明还是以防御为主。'起舞电子书'

    不要轻易主动出击,为山海关的布防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是为大明应对此次后金进攻的主旨。

    但是,所谓防御,也并非完全的被动防守。因此,在布置防御的同时,孙承宗也要在所属区域收集尽可能多的船只,为从侧面打击后金准备条件。

    收集船只的目的,不仅是为我所用,同时也是不为敌所用。所以,那些无法收集、或收集不来的船只,无论大小,也都要尽数毁掉。

    要采取守势,就要收缩防御的区域和兵力,因此撤退就是应有之意。至于如何撤、防御的区域收缩到何种程度是为最恰当,孙承宗要尽快拿出一个方案。

    但是,为了避免对山海关防线造成冲击,他们撤退的底线,绝对不能是越过宁远和山海关。可以考虑撤往海上,撤往觉华岛或桃花岛等处。

    另外,撤退时要尽可能地将粮食和军辎也一并撤回,那些来不及撤回的,切记要尽数毁去,绝对不能给后金留下一草一木。

    “朕可原宥尔等一时的征战不利,可遗敌物资势必严惩!”关于此点,皇帝陛下的态度不容置疑。

    为帮助孙承宗拟定各种计划,皇帝陛下特派兵部职方清吏司的卢象升前去协助。

    皇帝陛下此举的目的非常明显,主动撤退,一方面可以减少损失,减少明军战场失利的机会。战事失利造成的沮丧情绪,会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对大明的军队的士气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另一方面也可以拉长后金的补给线,便于部分可以机动的明军寻找战机,或可迂回至连云岛和三岔河等处登陆,从陆地绕道后金的背后,骚扰其后防,断其粮道。这是皇帝陛下的初步想法,是否可行,要充分研究之后,并拿出详实的计划,才可施行。

    其实,即便明军撤出大小凌河和锦州松山等处,后金也未必敢于疾进,其粮道也不用真正受到实质性的威胁,只要有大明的军队出现在盖州和三岔河两岸,皇太极的小心脏肯定会狠狠地揪起来。

    皇帝陛下的这种想法,是因为“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的心理在作祟。

    后金所面临的真实情况,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只是猜测。虽然这种猜测有着很多可靠的依据,可那种“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的感受,也只有皇太极这个当事人最为真切。

    所以,后金不敢急进的断言,皇帝陛下是言之过早了。

    为了减轻大明正面防御的压力,皇帝陛下也不失时机地叫“朋友”前来“助拳”。

    前往大漠寻找林丹汗的几波信使已经派出了。

    希望他们不负所望,能够寻找到此时被后金欺负的犹如丧家犬般的林丹汗。也希望林丹汗能够像个男人一样,为自己所失去的东西讨还一些公道。

    ――――

    虽然对于后金的此次进攻,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并没有感到丝毫的畏惧。可在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前,他还是不愿意发动一场即使是纯粹的、防御性的战争。

    而对于战争的另一方来说,至少即将到来的这次战役,真的也并非其所愿。

    皇太极其实是不愿在这个时间进攻大明的。

    在拿下朝鲜,驱逐了东江镇之后,后金算是解除了来自东边的威胁。皇太极此时面临的最迫切的事情,就是要彻底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