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115部分

大哉大明-第115部分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拿下朝鲜,驱逐了东江镇之后,后金算是解除了来自东边的威胁。皇太极此时面临的最迫切的事情,就是要彻底化解西边的威胁――林丹汗。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个道理,皇太极是明白的。林丹汗虽然已经被欺负的犹如一个只能受气的汉家小媳妇,可一旦放松了对其的打击和压力,就不敢说这个小媳妇有朝一日会“熬成婆”。

    林丹汗又称作丹巴图尔台吉、灵丹、或旦,是蒙古察哈尔部的大汗,也是蒙古的最后一任大汗。其祖父布延薛禅汗去世,作为布延薛禅汗的长孙的林丹汗,因为其父亲莽骨速的早逝,年仅13岁的他继任汗位。

    即位后的林丹汗马上面临着两大棘手的问题,一个是要有效控制蒙古各部;另一个是要对付努尔哈赤所领导下的后金的崛起。林丹汗为了巩固以自己为中心的蒙古大汗地位,在当初辽庆州的旧址上修建了瓦察尔图察汉城(又称:白城,今内蒙古赤峰),以此地作为整个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林丹汗直接控制着内喀尔喀巴林、扎鲁特、巴岳特、乌齐叶特、弘吉剌等五部蒙古,同时他还通过其他手段,遥控蒙古其他部落。

    林丹汗执政前期,漠北喀尔喀三汗以及漠南喀喇沁的昆都伦汗、阿鲁科尔沁的车根汗、科尔沁奥巴洪台吉、鄂尔多斯土巴济农等,定期前往察汉浩特,朝见林丹汗,并与大汗共同商讨政务大事,参加大汗举行的宴会、围猎等活动。

    蒙古各部汗、济农、诺延、台吉,按照图们札萨克图汗大法约束诸鄂托克,并定期向林丹汗朝贡献物。

    努尔哈赤率领大军西渡辽河,攻下了明朝的军事重镇广宁(也称北镇)。天启五年,努尔哈赤迁国都于沈阳。此时,后金国主努尔哈赤完全扫除了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势力。

    巩固了在辽东的统治后,努尔哈赤将注意力逐渐转向了蒙古察哈尔部。首先对察哈尔的外围内喀尔喀、科尔沁等部采取了离间、拉拢、威胁等手段,以孤立和削弱林丹汗的势力。天启六年八月,后金国主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即位。

    皇太极登基后,除了全力征服了朝鲜,征服蒙古各部的步伐也是大大加快。

    皇太极以软硬兼施的手段,拉拢并征服了察哈尔部外围的内喀尔喀(巴林、札鲁特、巴岳特、乌齐叶特、弘吉剌特)和科尔沁部,使素来强大的察哈尔部的力量大为削弱。

    于是图穷匕见的时候到了,皇太极将军事行动的锋芒直指察哈尔部。

    首先,皇太极暗中遣人至奈曼部衮楚克所在地,希望衮楚克说服敖汉部首领索诺木杜棱及克什克腾部首领索诺木诺延归顺后金。奈曼和敖汉部遣人表示,他们曾说服林丹汗与后金讲和,但他们的努力遭到林丹汗和克什克腾部长的拒绝。

    奈曼和敖汉部长派遣乌木萨特绰尔济喇嘛至都尔弼城(后为满清的养息牧场),通知后金两蒙古部来降。皇太极领诸贝勒自都尔弼渡辽河,迎接了两部长。

    天启七年十二月,察哈尔阿喇克楚特部长多尔济伊勒登、安班和硕齐、扣肯巴图鲁、昂坤杜棱等台吉,也先后率部依附于皇太极。

    如此,漠南蒙古几乎就只剩下了一个林丹汗。

    朝鲜已经签订了城下之盟,再将顽固的林丹汗拿下,后金就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即使进攻大明受挫,皇太极也不虞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

    再者说,当初为了拉拢蒙古的大小部落时,皇太极是许了若干好处的。而这些好处,有些是“即期”的,有些却是“远期”支付的。不管是“即期”的,还是“远期”的,总是得要支付的。

    但是,这些要在将来某一时间支付的好处,有些是皇太极很难兑现的,另一些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兑现。

    而这,却是需要后金有着强大的实力做为后盾。在强权面前,很多“道理”都显得苍白无力。

    这个“道理”,皇太极心里清楚,那些试图与其“讲道理”的,也是心知肚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兑现的日期临近,那些被利益所诱的蒙古大小部落,发现皇太极承若的好处根本没有兑现的可能,最关键的是觑到了后金和皇太极的“虚弱”的事实之后,很有可能降而复叛。而他们“归复”的目标,当然是蒙古的最后一位大汗。

    而拿下林丹汗之后,皇太极的这一层顾虑即可完全消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届时即便皇太极矢口否认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可因为就连名义上的领袖已经荡然无存,因此那些蒙古中小部落,就只能死心塌地的依附后金。

    因此,在这种情势之下,皇太极的首要目标,当然是林丹汗了。

    但是,不行。皇太极有着自己的“难言之隐”……粮食。

    天启元年还是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就曾有汗谕规定:“汉人、诸申(女真)每月每口给粮汉斗四升。”

    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粮食问题,努尔哈赤于天启元年(1621年)十二月初一,又命令汉人如实报告存储的粮食的数量,并且实行按人口定量配给粮食的办法,具体的配给数量为:“按诸申的人口计算,一个月每人给四升粮。”四升粮约合十六市斤。即使这样压缩消费,仍然解决不了燃眉之急。

    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初五日,努尔哈赤命令大规模清查粮食,清查的范围为“金国辖区的大部分地方”。努尔哈赤命令,清查过后,无粮之人皆收捕之,并将其男丁数、人口数,造册奏汗,以听汗令。汉人的粮食皆称量之,并将石数造册,由所去之大臣掌之,令诸申看守粮食。

    同年三月二十日,关于清查粮食还修改了划分有粮无粮的标准,努尔哈赤下达的汗谕规定:“一口有五斗粮者,即列有粮人之数内;一口有四斗粮者,若有牛驴,则列入有粮人之数内,若无牛驴,则为无粮之人。”

    对于这些无粮之人,后金采取了极其“人道”的措施,那就是……杀,一刀了断,总比活活饿死来的痛快。

第215章 后金谋士() 
    关外皆是苦寒之地,很多地方都不适宜耕种稼穑。因此女真和蒙古等原住民自古就以狩猎为生,鲜有耕作之家。这种经济结构,自给勉强自足,可若是供养常年征战的军队,可就力有不逮了。

    此前重利的无耻商人给后金输送粮食和铁件及其他战略物资,很大程度上为后金解决了军队的给养问题。这既安定了区域内的人心,也使后金的野心逐渐膨胀。

    可大明王朝皇帝陛下的铁血手段,令资敌的奸商灰飞烟灭。

    得不到源源不断的粮食和铁件等战略物资的补充,后金就不会像看起来的那么强大,皇太极所担心的,可就不仅仅是那些刚刚归附不久的大小蒙古部落要离心离德了。一俟诸申的生计成了问题,那又如何指望他们为了自己家族的野心而出外征战呢?!

    这才是大为可虑之处。

    现在因为大明王朝是刚刚阻断了张家口和杀虎口的贸易,因为有此前的一些存货,似乎后金控制区域的物资还没到非常紧张的地步。可坐吃山空,十几万军队消耗起来,那点儿存货也根本支撑不了多久。

    一俟物资紧张的局面显现出来,那可就是不可遏制的局势,届时悔之晚矣。相信到了那个时候,就是应天兴国的皇太极,也只有徒唤奈何的份儿。(皇太极的谥号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此处允许提前借用一下哈。)

    因此,在尚有林丹汗这个顽固的敌人在旁窥伺的情况下,皇太极也要悍然发动一场针对大明的攻势。

    皇太极的目的有二。

    一是南下大明,劫掠尽可能多的粮食、铁件等战略物资,以缓解本地区物资紧张局势,借以安定本族、以及那些刚刚归附的蒙古部落的人心。

    二是争取打痛一条通道,扶持一批商人,重续此前“商路畅通”之“故事”。

    相较于前者,后者更为皇太极所看重。

    因为他知道,以后金目前的实力,还不能将庞然大物般的大明一口吞下。最好的策略,就是一边从这个庞然大物身上汲取着营养,自身慢慢壮大的同时,也不断地消弱对方的实力,一俟自身肌体强健到一定的程度,再给予大明致命一击。(。。l)

    这一套整体的策略,大多是源于范文程的筹划,而也正契合了皇太极的内心所想。

    本来皇太极还担心林丹汗会趁机跳出来掣肘,可范文程却认为,有那些已经明白金帐汗国彻底不复存在的蒙古大小部落,林丹汗的号召力也就基本等于无,因此林丹汗也自然不足为虑。

    真正可担心的,是死而不僵的东江镇。

    前段时间被赶下海的毛文龙进京陛见大明王朝皇帝陛下的消息,已经为深入大明腹地的斥候传到了后金。虽然具体商议何事尚且不得而知,可从之后袁可立的随即起复,立即与毛文龙联袂返回豋莱地区,并且马上大肆招兵买马,大肆囤积物资的举动看,其真实意图昭然若揭。

    因此,范文程为皇太极献计,以部分重兵严守皮岛和獐子岛等海岸地区,坚决狙击东江镇的卷土重来,以此保护后金的后方和侧翼不受骚扰。然后,大军直发大小凌河及山海关一线。

    若是林丹汗龟缩不动,大军就全力进攻山海关。

    若是蠢蠢欲动的林丹汗妄图抄后金的后路,那么后金大军也可挥军北上,反而去抄掉林丹汗的后路,一劳永逸地解决掉这个顽敌。

    皇太极对此大为赞赏。

    可在皇太极的心里,还是不希望林丹汗出动的。即便后金大军挥师北上,将林丹汗彻底消灭,固然是解除了一块巨大的心病,但因为此时此刻的林丹汗也是穷得掉渣儿,后金所获得的更多的是政治方面的利益,而实际利益却几乎等于无。对后金目前面临的窘境,丝毫于事无补。

    天下本来也没有算无遗策的计谋。不管怎么说,范文程的计策基本能够做到了两方面都有所兼顾,也是难得的好谋略。

    但是,皇太极身边的另一位谋事级人物希福却对这一策略持保留意见。

    希福,姓赫舍里,自女真哈达部归附努尔哈赤,隶满洲正黄旗。他世居都英额,后迁至哈达。清太祖努尔哈赤吞并哈达之后,希福跟随其兄赫舍里·硕色率所部归附。他历任宫内国史院承政、内弘文院大学士。进封世职至三等精奇尼哈番(子爵)。

    在满、蒙大臣中,希福绝对属于“识字儿”最多、文化程度最高的那个人,没有之一。

    对于一个刚刚有了属于自己文字的一个民族来说,能够精通满文已经实属不易,而希福对汉人和蒙古人的文字同样也非常精通,这才最是难能可贵之处。

    对于这个难得的文化人儿,努尔哈赤及皇太极父子俩自然要格外加以重用。希福本人也是不负重托,屡次衔命出使蒙古、察哈尔、喀尔喀、科尔沁诸部,为“调和”满蒙之间的关系、拉拢蒙古中小部落进入后金阵营立下了汗马功劳。

    另外,希福还随同皇太极父子处理军政大事,不管是出谋划策,考核将领,均能尽职尽责,尚属公允。

    希福还与范文程共同建言制定清初部院官制,两人是后金文官中的翘楚,一起成为皇太极的左膀右臂。

    “林丹汗本不足为虑,若是贼心不死,也正中我后金下怀,只是……时机最是令人担心之处,”

    林丹汗若是一上来就轻易出动,妄图在后金的后面捡些便宜,相信后金只要分出一部分兵力,结合那些已经归附后金的蒙古部落,肯定会让林丹汗得不到什么好处。

    或是他们一直隐忍不出,也正是如后金所愿。

    怕就怕当后金与大明打的不亦乐乎、甚至后金突破了大明的防线、并准备突入了大明腹地、甚至当后金在前线遭遇了挫折(最后一点因为不吉利,因此希福没有提及)的时候,若是林丹汗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出现在后金的背后,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

    这就是希福最为担心的地方。

    尽管有这种担心,希福对于发动此次对大明的攻势,还是坚决支持的。因为若是无所作为下去,后金肯定会被大明的封锁政策困死,因此为了摆脱目前面临的不利局面,这个风险是值得冒的。

    希福将自己的顾虑提出来,并不是要皇太极打消进攻大明的计划,相反他是要皇太极更加坚定决心,即便林丹汗对后金的后方造成了一些破坏,皇太极也应该义无返顾地实施进攻大明的计划。

    有所取,有所舍,是为雄主。

    皇太极听了两位谋士的缜密的分析,不禁大为满意,信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