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浒大宋 >

第245部分

水浒大宋-第245部分

小说: 水浒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师师慌道:“皇上,臣妾不敢乱议朝政。”

    “哎,说说而已,朕想听听你看法。”

    “那臣妾就胡乱说说了。”李师师小心翼翼地道:“历朝历代皆有柱国大臣,鲜有权倾朝野之辈。帝王之术无外乎内外制衡,皇上您英明神武,自然镇得住满朝文武。”

    “那朕的后辈呢?”

    “自然,自然是”

    “自然是杀之以除后患吗?”

    李师师再不敢往下说了,撒娇道:“皇上,不要让臣妾回这些个话了。”

    “好,好,不聊这些。”张林拥住她,笑嘻嘻问道:“休息好了没?”

    李师师飘了个媚眼,娇酥酥地嗯了一声,随即主动地凑上香唇。反正大朝会刚开过,皇上余下几天有的是空闲,今晚就让他吃个饱儿罢了。

    律法总署治下的刑狱司。

    皇城根儿的刑狱司可不是地方上的刑狱司,能关进来的俱都是大人物,因此其内监牢干净整洁,通风透光,处处透着人性化。

    昔日的状元、国子监太学正、右司谏秦会之,秦桧,如今却是作了监下囚,这一年多时间里他被转移了三个关押地方,在这皇城天牢中刚呆满第四个月。

    秦桧想不明白,自己一个小小的九品官为何会被打进天牢里,难道是因为金军破城前他上的那封劝宋钦宗强硬抵抗金军的奏章得罪了当今元武陛下?亦或者是自己任太学正时惩罚过的学子在新朝廷里当了大官报复自己?

    不管如何,秦桧不想呆在这里,他才三十三岁,还很年轻,人生路很还漫长。他有满腔报复,满腹才华还未施展。

    他不甘心啊。

第463章 问秦桧() 
没想到,端庄贤淑、知性守礼的李师师一旦放荡起来,居然是如此的销魂蚀骨。

    果然啊,每个女人在内心里都掩藏着平时不显山露水的另一面。

    色,真乃刮骨尖刀也。

    张林舔舔嘴唇,抬头看了看刑狱监的石刻牌匾,在侍卫的护随下,眯着眼踏入这座被杭州城百姓俗称“天牢”的监中。

    各地的刑狱司经过整顿,坐监的囚犯相对较少,监狱里显得空空荡荡,脚步声在空旷的走道里传荡,清晰可闻。

    差不多是中午时分,正在伏案奋笔疾书的秦桧听到走廊里传来的脚步声,顿了顿,随即搁下笔,把刚写的一篇文章拂起吹着墨迹。

    不过,并不是送饭的狱卒公职人员,而是一个穿瘦体紧身绸袍的年轻男子,其后跟着两个提着食盒的带刀侍卫。

    秦桧眼睛一亮,又很快恢复平常。

    侍卫打开牢门的锁链,先是进去把桌案收拾一番,点了一个熏炉,将食盒里热气腾腾的酒菜尽数摆上去,随后留一人在旁,另一人出去站在了牢门口。

    高大的年轻男子这才似笑非笑地进了监房,在摆满酒菜的桌案主座上落座,道:“坐吧。”

    秦桧一言不发地站在一旁,闻言便坐落,拱手作礼道:“阁下是?”

    “久闻秦学正状元之才,陛下有旨,令我前来找学正聊聊。”

    秦桧愣了愣,随即眼中透露一丝失望之色。也是,当今陛下怎么可能亲身来见他,能派个亲随来已是隆恩浩荡了。

    “有劳陛下挂念,罪臣惶恐至极。”

    张林递一双筷子与他,笑道:“你秦学正的大名可是写在陛下的记事屏风上,这一顿酒菜也是陛下赏赐与你,在下凑个座儿。请!”

    “请!”秦桧端起酒杯,恭敬地把酒杯低于对方半个杯身,轻轻一碰,一饮而尽。

    旁边侍卫忙把酒杯斟满,又退到一旁。

    “不知阁下是?”

    “在宫里挂个闲职,不说也罢。”

    那应该是锦衣卫,要么就是内务署或者军机署,不过,前者的可能性最大。

    秦桧问道:“不知陛下心中有何疑惑,罪臣不才,愿为陛下解惑。”

    “学正果真明眼人。”张林一边劝酒,一边笑道:“陛下知秦学正素有才名,乃是前朝状元,故而有心请教三问。”

    “请说。”

    “不知学正对当今朝廷文武体制如何看法?”

    秦桧眉头紧锁地陷入沉思,内心里有种感觉,今天这一顿好酒好菜若不是他的出狱酒,恐怕便是他的断头酒。

    他深思少许,缓声道:“非三言两语能说透。不过,却可以看出陛下承继前朝教训,分化文武两派臣工。文臣统于内阁,武官统于军部,不论前者还是后者,俱都细分集权。皇权看似稳如泰山,只是”

    “只是什么?你大胆些说,无妨的,陛下想听你的真话。”

    “是。”秦桧鼓起勇气道:“只是百年过后,难保朝堂不会出现如王安石之辈的大才权臣,倘若皇嗣无能,恐有倾覆之险。”

    张林道:“学正太过杞人忧天吧?如今内阁政、财、法三署独立,军部旁设,将兵统兵依附于皇权。焉有倾覆之险?”

    “其实这个问题在民报上就有提警,当今元武陛下雄才伟略,早已有心。”秦桧笑笑,把酒杯倾倒出一些酒水,用手指蘸着酒水在桌案上写了两个词。

    张林不可思议地瞪大眼,用看外星人的目光看向秦桧:“你竟敢如此大逆不道,不怕杀头吗?”

    “在下在监牢里关了一年,多以民报、商报、军报消遣,从其中的政改、军改新闻中,发觉了这个道理。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实话实说罢了。”

    “若是陛下认可此法,当从何入手?”

    秦桧道:“司法总署。”

    张林沉默少许,点点头,决定跳过这个问题,又道:“陛下第二问,如何破金?”

    秦桧似早有腹稿,笑道:“联辽攻夏,收吐蕃诸部,离间蒙古,方可破金。”

    “如何联辽?”

    “以藩王待之,封其地,赏其民,不出十年便可并之。”秦桧道:“非罪臣妄言,明年夏末秋初,便是西地、北地战火重启之时,朝廷应当早作准备。”

    “唔。陛下第三问,如今正是蜀地用兵之际,学正可愿戴罪立功?”

    秦桧眼睛一亮,不无兴奋地道:“罪臣愿意,陛下看过了我的平南策?”

    张林轻轻点头,笑道:“那某就以这杯水酒,祝学正一路顺风了。”

    “多谢。”

    酒水顺喉而下,秦桧心情激荡,自己在狱中寒窗苦读,写文作章,如今总算是换来了一个出头的机会。

    十一月底。

    秦桧以朝公署外交秘书的身份,从杭州出发,顶着呼啸的北风,前往成都府路。

    事实上,就秦桧的表现来看,与后世的历史大不相符。此人在金军兵峰抵至开封城下时,还在上书劝宋钦宗与金人周旋到底,绝不投降。

    就凭这点,张林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新朝廷里,秦桧或有别样的表演。

    名人之所以是名人,就在于这些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就像埋在沙土里的金子一般,早晚会冒出光彩来。

    就像种师道、折彦质、杨文广等前朝西军将领,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火器运用和混编战阵了解的非常透彻,在北地打得有声有色。

    就像民间商人们,在最初的不习惯后,也渐渐热衷于把他们麾下的作坊叫作公司和工厂,按照商法对员工们进行管理。

    社会风气是很容易被国家的上层建筑引导的,一个国家的统治阶层是什么品性,从社会风气就能看出来。若是民间充满了怨言和不公、骚动,则说明统治阶层已是到了穷途末路。

    现在国内的社会风气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几十年百年后谁又能保证不会被野心家利用舆论带偏呢。

    张林已近三十而立之年,他这一生还能经历两三代新生代,想在有生之年里解决掉皇权纰漏,就必须要提前布局。

第464章 新风气() 
建国以后,国内百姓们大多都对变法习惯了,在变法政策正式颁布之前,基本上都要刊登在官报上,百姓们可以提前知晓。

    当然,前朝也会在变法前放出风,只不过没有新朝廷做的这般光明正大罢了。

    市面上除了各种新奇的器械、食物,也出现一种名为理发铺的店面,盖因新朝廷的士兵们都需剪短头发以方便行军打仗,朝廷也未立法让百姓们留发或者剪发。

    有的百姓便试着剪短头发,真个发觉整个人清爽许多,洗头用的皂角也不需要用很多,且夏天的时候格外凉快,省去了不少时间打理,人也看起来更精神健朗。

    有一个就有第二个,民间这种剪发的风气悄然流行起来,于是便出现了专门给百姓们剪发的理发铺或者挑货郎形式的流动理发匠人。

    当然,大多数中产阶级百姓还是不愿意跟底层百姓一般剪成寸头,不过为了跟随潮流也象征性地修剪一下,把头发从腰背长短缩剪到肩部,不论是扎、盘、梳洗都比以前方便些。

    卫生总署的卫生报也适时地在报纸上刊登文章,说明头发剪短的各种好处,要百姓们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择,不过要勤清洗以防疾病。

    伴随着理发热的风气,服装也跟着转变,出现了一大批适合短发人群的瘦身服装,一改前朝衣袍宽大走动荡风的特色,虽然总体上还是长身袍的风格,但袖口却以紧窄为美。

    外衣变化后,内衣也跟着变,出现了方便系扣的圆领、鸡心领、三角领对襟上衣和圆筒长裤。

    这些改变,让百姓们在穿衣、洗漱方面的时间花费至少减少了一般,更为便捷。

    人类之所以文明会进步,归根结底在于一个“懒”字,因为懒得找山洞遮风避雨,所以学会了建造房屋。因为懒得天天找食物,所以学会了耕种和畜牧。因为懒得耗费腿脚赶路,所以学会利用牲畜和马车。

    很多传统,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统治阶级怎么去带动,怎么用一个“合理正常”的理论去把这种改变跟百姓们解释清楚。

    而这,就是报纸舆论的魅力。

    新朝廷明确立法“不以言论开罪”,只要不是反国反民族的言论,朝廷是不会管的。议论朝政的风气大增,才子们可以把文章寄去报社发表刊登,女子佳人们亦可以把自己写的诗词“正名”或者“匿名”发报。

    当然,想把自己写的东西刊登在报纸上是要收费的。同时,有的报社若是看中某人的文才好,便会资费那人为报社长期撰稿,提高销量。

    这其中,属于官署的报纸最为受百姓欢迎,购买量最高。商人们为了提高工厂的货物销量,不惜跑到别的地方花钱在报纸上写“广告”,于是商务总署借这股风气专门开了一个“商品报”来财政创收。

    有的东西是张林“故意”诱导下去的,有的东西却是自发出现的,就比如这股理发风气和商品报的出现。

    再比如官服,新朝廷当然不会继续沿用宋国的朝服,于是张某人便把官员官帽的两个翅膀给取消,以帽面中心的珠子颜色来区分官员品级,从一品到九品分三个颜色,分别为朱红、暗紫、青绿色。

    朝服和官帽统一定色为秦朝的黑色,料子为绸。内里是棉白衬衫,瘦身窄袖。按照品级佩戴三个颜色的官鱼袋和手提皮制公文包。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官,腰间必须佩挂装饰用的龙唐刀(细长而薄,比军队的杀伤力弱很多,且不准随意开锋)。

    当然,在进入皇宫后,文武官员们的龙唐刀是必须要上交到侍卫手中保管的。

    新朝服穿起来,颇有种后世黑西装白衬衫的感觉,给人以精神、肃穆、威武的印象,大臣们也都对新朝服赞不绝口。

    张林的龙袍当然也要改一改,在风格上缩窄了袖口,加了龙纹肩领。取九五至尊之意,金色衣袍上共绣十四条五爪神龙。

    龙袍一般是出席大朝会或者正式活动的时候才会穿,平时办公另有亮黑、朱红、暗紫、青绿等单色外袍,内里也是棉白衬衫,配金色龙鱼袋和龙唐刀。

    龙唐刀就是之前改造过的唐刀,只不过换了个名字,全长110厘米,刀刃为80厘米,全重4。6斤。当然,军队中的龙唐刀长度和重量都要比外头的大。

    民间的刀相对窄细,不准未得批准就把刀给开锋,重量减轻到两斤八两。(中华国十两为一斤。)

    经过一年多的变法,朝廷上已是统一了全新的重量、时间、长度等计量单位,民间全面普及还需要时间。

    张林估计,全新的计量单位想彻底取代前朝,至少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

    他也按着自己的心情来调整生活习惯,把“软垫马桶”这个东西也带到了民间。百姓们大小便多是蹲坑形式,但有身份的人自然不会蹲坑。

    一般富裕的家庭都用马桶,上面是硬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