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浒大宋 >

第246部分

水浒大宋-第246部分

小说: 水浒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般富裕的家庭都用马桶,上面是硬邦邦的木板挖孔垫着屁股。马桶一般是不共用的,木板常换常洗,擦屁股大多用木片,少数用“净纸”。

    所谓净纸就是麻草纸,民间俗称草纸,跟给死人烧的纸钱是一个制造法,只不过颜色要浅一些,更粗糙。

    张林对木片和马草纸是毫无好感,还曾经用力过猛把菊花都擦得火辣辣来,马草纸还有碎屑粘菊花的麻烦。在他有钱以后就习惯于用棉布来擦,不过不是擦一次就扔了,而是给下人去洗。

    说起来,把擦屁股的“厕棉”让别人去洗蛮不厚道,不过这个时代就是这样,他连尿尿都有女人扶小鸡张某人毕竟是有身份的人嘛。

    不过他现在已经把尿尿让人扶小鸡的习惯改了,毕竟是元武大帝,这个行为记在史书上的确不好听。

    一些小东西,比如肥皂目前已是出现在了市面上。

    古人是用草木灰混搅动物油的办法制造皂角,自从军器监的化学研究室研究出草木灰里面的成分为碱性液体后,就在张林的提醒下用各种碱水来实验。不用很麻烦,就发现了烧碱在制造肥皂方面的妙用。

    烧碱可以用纯碱制作,纯碱这玩意是有天然的矿物,一般在盐湖里面挖,或者用草木灰、贝壳灰等等熬煮,产量还算不错。

    虽然制造出了肥皂,不过价格不低,百姓买得起,也很少舍得用。

    至于香皂,把猪苓膏的制作方法用科学思路改善一下,就加牛奶和香料熬煮、搅拌、晾干、固化后很容易就能制作出来,只不过价格更高而已。

第465章 成就感() 
张林现在带头研发许多民生、军事的前沿项目,即便不能量产也没关系,只要东西造出来,再让人去一步步深入研究,总归是能进步的。

    尤其是化学、物理、数学被他安排专业人员,结合古人的著作进行简化翻译,形成能普及出去的理论系统后,尽管跟后世没法比,但依然是作用巨大的。

    至少,学子们在通过初步学习后,能利用公式和理论进一步思考了。

    就比如三角函数和圆周这些算术,这时代没有人会吗?不,不但有人会,而且研究的比张林这个穿越者还要深入。

    只不过这些会的人大多敝帚自珍地闭门自己研究,就算写出著作,也是用深奥晦涩的语言来述说,根本就不能广而告之地传授出去。

    而张林所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人的著作,通过阿拉伯数字和公式,用简易明了的连百姓普通人都能看懂的语言文字翻译出来,在学校里专门开课教授孩童。

    后世的中国科学为什么上不了金字塔的顶端,很大程度上跟古人的著作习惯有关,一个简单的道理非得用深奥的语言文字去述说,恨不得别人看不懂从而显示自己的牛逼。

    这跟儒家文化里的糟粕不无关系,被新朝廷管辖的官报多次批判,认为这种敝帚自珍、把简单复杂化的思想毒害了社会,不是造福于民,而是祸害汉家文明。

    官报提倡新汉学,鼓励学者们开诚布公地进行交流,交流才能进步,才能研究出大学问。资费一些当代的学者们把著作进行简化翻译,资助他们进行深入研究,出类拔萃者就被调进皇家科学城中享受高等待遇。

    现在的中华帝国,颇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气象,新的技术、器械、文化著作层出不穷,把社会风气也仿佛带回到了昌盛唐朝。

    北宋这时候还没有出现“程朱理学”这个封建时代禁锢百姓思想的巅峰理论,百姓们的风气大多沿袭唐代,这从穿着和习俗就能看得出来。

    夏天时候,女人们虽然不至于露出半球,但也会露出脖颈和锁骨交接的白皙肌肤以展示美,穿纱衣、纱裙更是富家小姐们的追求,只不过不如唐代那么透明罢了。

    这时代的人以白、润为美,而且张林也惊奇地发现,宋代百姓的肤色并不像后世那般黑黄,是一种偏白的淡黄色。从肤色上来看,越往南边,肤色越深。

    而且,百姓的身高也不矮,女子普遍在一米五以上,男子达到一米七的身高很常见,越往北,百姓身高越高,体格越是粗大。

    据张林猜测,这应该跟西域人种混入中原有关系,单从人种上看,经过五胡乱华后的中原汉人已经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汉人了,乃是东亚和中亚混血。

    自东汉末年混乱开始,汉人的人口就因为天灾兵祸等原因急剧减少,三国鼎立时只有四五百万户。而到了五胡乱华后,北方汉人十室九空,南方汉人只残存三五十万户,也就是两百来万人。隋唐以后才有了人口暴涨。

    张林的肤色,跟这时代的一些富家公子比起来,其实是算黑的,那些人才算是小白脸。

    宋朝连王黼这样“金发碧眼,肤白毛旺”的明显西域人都能当宰相,可想而知,这时代的人文化开明到了什么程度。

    至少,后世可没见白种人能在中国,堂而皇之地当位置这么高的权贵大官。

    民间也多有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原的西域商人,百姓女子对嫁给他们也并不反感,混血儿可不算少。对混血儿进学校读书学习,入朝当官,大家都习以为常。

    这在张林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他在深思熟虑之后,还是打消了遏制人种混血的念头,可以引进中亚、西亚的白人女子,但绝不会让黑人混进血统中。

    民间是有“昆仑奴”的黑色人种,张林暗中指使官报大肆宣扬以白为美,抵制黑色混血。他并没有通过立法手段来施行这个政策,而是单纯地以舆论手段来宣扬。

    当然,他对于黄种人、白种人其实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这个时代包括后世都讲究实力为尊,国家和民族强大,血统就是强。

    只不过他从审美角度看,还是比较反感黑色的。着令商务总署通知民间商人,禁止从西域商人手里购买“昆仑奴”,鼓励购买处于生育年龄的白人女子。

    反正这时代,他张某人最牛逼,谁也管不着。

    话说他穿越到宋代已是第八个年头了,骑大洋马的愿望一直还没实现,不是骑不了,只是以他如今的身份地位,自然要找国色天香的洋马。

    民间那些白洋马的姿色,实在不符合他的胃口。

    扯远了,九月到这临近十二月,他也办了另外一件大事,就是确定了国歌和国旗、军歌。

    军歌自然是改版后的精忠报国,国歌则定为黄河颂,就是后世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歌词进行了修饰美化,其中句子改动蛮大,但思想不变。

    黄河地带是中原文明的发源地,是母亲河,以黄河寓意汉族文明很恰当。

    另外就是国旗了,为日月山河金龙旗,仿造后世美国的国旗,用“星”的数量来代表行省,留有改动空间,希冀后人能添加更多的星。

    每天早上,在皇宫城外面向东方的东正广场上都会举行升旗仪式,有亲卫御林军中抽调出一支亲卫队专项负责。

    至于升旗仪式的具体过程,比如步伐、列队、军操等等,当然是模仿解放军的正步队列啦。时间定在早上六点,也就是卯时四刻。

    立法规定,不论刮风下雨,百人“国旗队”每天都要升国旗,唱国歌。

    而国旗队的士兵,自然是高大威猛、仪表堂堂的男子,身高平均在一米八五上下。

    在这个皇权至上的时代,中华帝国就像张某人心爱的玩具一般,他费尽心思地把这个玩具变得更好,从而得到极大的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代替不了的,是无与伦比的。

第466章 第471 夫妻生活() 
自集团、公司、工厂、车间等新商业词语出现后,董事长、股东、经理、主管、老板等词也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这都是商务总署里传出来的,很快被百姓们追风地用起来。现在走在城市大街上,叫店铺掌柜的人已是越来越少了。

    清晨七点钟的光景,冷风吹荡,天空阴沉沉地下着绵绵小雨。

    扈三娘也是服了自己这个夫君,恁是没个消停,大清早地便把自己从被窝里拉起来,驱车行四五里路去皇城东郊杭州城西城门处,只为了吃顿羊肉混沌汤的早膳。

    “想吃什么着御厨做便是了,何必冒冷风冷雨跑这般远呢。”车厢里的扈三娘抱怨着,揭开车帘看着远处越来越近的城门。

    张林大喇喇倚躺着,笑道:“这你就不懂了,御膳房做的没这个味。”

    扈三娘不服气地嗔道:“难道那个小店做羊肉馄饨的手艺比御厨还好?”

    “此味非彼味也,在外头吃别有一番味道。走走走,下车,咱们离远点走过去。”

    “哎,你别拉我。”

    杭州郡(省会城市,府改为市郡,简称郡)是皇都,自然是盘查相当严格的,百姓们街头的配饰腰刀如果是开锋的,一律不准带上街,否则查到一个惩治一个。

    这也是为了皇都的治安稳定。

    张林和扈三娘相互偎依着,合撑一把黄色油布雨伞,走在阴雨连绵的水泥砖道上,十二月的冷风袭荡,吹得枯黄落叶纷纷掉落。

    扈三娘先前还嘴里抱怨,但落地和男人一起傍着散步似的走路时,心里生出别样的浓浓温馨感,只想着这段路再长些,多走一会儿。

    二人说着些私密话儿,情意浓浓地来到城门外延伸出来的一条街道上,在一家名为“陈记羊肉馄饨馆”的店面前停下脚。

    “就是这家?”

    “是啊,小老板姓陈,家传酱料,馄饨大味鲜美,价格也不贵。”

    “人不多呢。”扈三娘瞅了一眼,嘀咕道。

    “现在羊肉贵,都是些老主顾来吃,这小老板买了台十二梭织布机,老婆女儿平时织布补贴家用,日子还算过得去。咱们进去吧。”

    二人踏入店铺,把雨伞拢起来在外头甩去水。

    “呦,张公子,好些天没见你来了。”店铺老板陈光两是个四十岁的中年人,面色蜡黄,还有点瘦,见到熟客,张嘴就吆喝一声。

    张林道:“是啊,陈老板。在下最近忙些,老规矩啊,我大碗,我内子上个小碗。”

    “好嘞,您俩稍作。”老陈朝后堂吆喝一嗓子:“大小馄饨各一碗。”

    二人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张林随意朝外憋了一眼,十余个侍卫尽收眼底,更多的便装侍卫隐在暗处。

    少时,热气腾腾的大小碗馄饨端了上来。

    “张公子、张夫人请慢用。桌上有酱醋碟子,自个儿蘸着最好吃。”

    “老陈,最近羊肉什么价?”

    “嘿,降了一点点,早上去买是八角五分一斤,下午去买是八角三分一斤。”老陈笑着,把毛巾甩在肩上。

    扈三娘皱眉道:“怎么还是这般贵?不是吐蕃、大理那边卖了好些羊进来么?”

    张林一边把小碗馄饨推到她面前,一边插嘴道:“西面买的羊运过来要走远路,所以秦凤行省那边羊肉便宜,和过去差不多。从夔州行省往北,价格是越远越高。不过八角五分已是比上个月降了五分钱,对吧老陈?”

    陈老板点头道:“公子您真好记性,是这样没错。”

    扈三娘好奇道:“您这小店一月能赚几个钱?”

    陈老板搓搓手笑道:“除去房租,总归能赚个三四十元,俺家娘子闺女做些布卖给布铺,也能补点家用。嘿,日子凑合着过。什么时候羊肉价格便宜了,咱家也就能多赚些钱了。”

    “会降下来的。好了,老陈你去忙吧。”

    张林待他走后,对扈三娘道:“淮南以北的羊肉价更贵,每斤接近一元。现在百姓们家家户户都养猪吃猪肉,我也让农政署多鼓励商人买卖猪崽。呵,咱们百姓少吃点羊肉饿不死,金国就不行了。他们羊处理不掉,就没钱造炮扩军,每天还得流水账地在边境耗费军费,财政早已入不敷出。不用咱家军队打过去,再过几年他们自个儿就要完蛋大吉喽。”

    扈三娘笑道:“便是夫君你鬼精鬼精的。”

    “非也非也,这倒不算什么。”张林得意地道:“我还着令商务总署组织商人们回收金国百姓手里的铜钱,那金太宗弄学王安石弄出当十、当五十、当百大钱,还印纸票,我便让人仿造他们纸票在边境撒,听说把那厮气得卧病在床了。”

    “满肚子坏水。”扈三娘听得咯咯咯地笑起来,她虽是皇后,却也不知道夫君还在暗地里使了这等小手段。

    “嘿嘿,快吃吧,趁热,凉就走味了。”

    “嗯。”

    扈三娘筷子夹起一个,放进嘴里细嚼慢咽,眯起眼睛享受羊肉的鲜味。

    “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