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1193部分

将血-第1193部分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在长安也见过几位,香侯府的女人信佛崇道的不少,而石头娘也爱和菩萨什么的唠叨几句。和香侯府中的几个老人来往的时候,受到的影响可也不小。

所以。晋国公府后院也有佛堂,若非赵石不喜,晋国公府很可能还会供奉几位“高僧”。

赵石见到的那几位,不是到晋国公府传法,而是被石头娘请到府上祈福的。

这个事儿赵石也没法管,只要在老娘面前一提,石头娘那口气就不对,赵石后来也就明白了,老娘是怕他在外面杀戮太过,怕折了子孙寿数什么的。

而李金花,种七娘这样的女中豪杰,对此事也十分赞同。

她们娘家那边的后院里,都有佛堂,谁说将门就百无禁忌了,说到神鬼之说,他们这些将门子弟,其实尤其忌讳三分。

这么一来,赵石也没了脾气。

光头们能生存至今,屡经劫难而不倒,到底是有着原因的。。。。。。

不过秦地的和尚,混的并不算太如意,这和他们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秦地这些年越来越安稳,信佛的人不少,但想遁入空门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秦地的和尚们,也流于粗鄙,满嘴的胡柴,神神鬼鬼,骗人的居多,“得道高僧”真没几个。

而在大同那边,赵石接触的主要是道士,那边儿的寺院,在金人治下,多数都成了藏污纳垢之所。

到了河洛,见的光头不少,确实不太一样。

少林寺那些和尚在河洛战乱中的所作所为,很有点佛家慈悲为怀的意思。

而到了寿安这里,见到这位老和尚,印象又不一样。

老和尚温文尔雅,不但身怀医术,而且,世情通透,待人接物不畏不亢,在赵石眼中,这才有了那么点高僧的风范。

和吐蕃僧侣截然不同,换句话说,更接近汉人的审美标准,其他地方的汉人和尚,和这位一比,也差不多都能去做个火工头陀了。

实际上,赵石心里也明白,这位老和尚怕是读书人出身,说不定还做过官,和尚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东西,正是儒家读书人所推崇的。

这么一想的话,南边这样的和尚应该有很多。

实际上也是如此,长江两岸,所谓文僧,诗僧的可着实不少。

尤其是当年地近吐蕃的蜀中,佛道两家在那里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寺庙观门。

只是当年一场战火下来,佛道两家都受了重创,有的地方被乱匪所占,有的则为秦军所破,一场变乱下来,佛道兴盛的景象,是一去不复返了。

赵石到不会想那么多,也无心园林山水,更没打算在这里多呆,他想着休息上两日,便再次启程。

不过他的行程,却要变一下路线了。

本来,他打算转上一圈,便在北边黄河岸边寻一处地方停下来,等到六七月间,若是无事,便启程回京。

不过琴其海有孕在身,那么就不能再走那么远了。

一路向西,然后北转,在地近潼关找个安稳些的地方呆着,至于什么时候启程回京,他已经打算现在就写一封奏折送回去,请一道圣旨下来,这样一来,便可以名正言顺的回去了

圣旨下不来,开玩笑,那他就要看看,什么事能比他赵石的孩儿更重

至于说先送琴其海回去,或者在河洛待产,都不在他考量之中。

现在,他就一边喝着酒,一边打量着坐在自己面前的老和尚,心里在琢摸着,对方这把老骨头禁不禁得起路途上的折腾。

有这人在身边,虽说看着那颗锃亮的光头到底有点不舒坦,但这和尚医术还算不错,说话也有分寸,带上也就带上了。

老和尚其实已经被他瞅的有点发毛,也在后悔,呆着没事往这位眼前凑什么?

前日他便暗自观瞧过这位的面相,额有横纹,眉带煞气,双耳如刀,唇形如剑,印堂处隐隐带着暗红。

平常人有一样,就主此人身怀戾气,恐有刀兵之祸。

但集大成于一身,在他看来,凶煞之气都快从顶门冒出来了,这样煞星,说实话,他绝对不愿在其身边呆上哪怕片刻,离的越远越好。。

可惜,他还就不能离开此园半步,而且,这两日还要时时过来瞧瞧,他也只能在心里叹息一声,暗道自己修行不够,尘心未泯,不然的话,又怎么会上赶着来人家这里见上一面?

这下可好,染了煞气不说,还和此人结下因果,也不知过后要念多少经文,才能消去此业了。

这些鬼神之说到底有何依据先不去说,光就赵石本身而言,他这相术到也算精准。

不过今天算是和尚倒霉,这位偶尔听到琴音流转,虽说断断续续,但深谙此道的他,却一听之下,就入了迷

直到琴音断绝,他才在心中肯定,操琴之人,定是此中国手。

虽说修了多年的佛,但说起来,佛徒也有爱好,整日里痴迷于经文的那是少之又少。

像老和尚,出口成章不是难事,琴棋书画也都难不住他,尤其是琴之一道,更是舍弃不了。

如非寿安这里,位置有点尴尬,说不定,就能出上一位琴僧才对。

他对这里极为熟悉,寻思了半天,心痒难耐之下,还是寻到了这边儿,也就是晋国公一行人暂居之处。

正好碰到赵石在这里饮酒消磨时光,于是,老和尚也就只能暗叹出门前没拜过佛祖了

(再求点月票呗,冲进前二百,阿草依旧努。)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起意

赵石也是闲着无事,心情又好,叫了和尚过来,瞅着和尚故作镇定的样子,有点好笑。

遂把酒杯推了推,示意和尚喝酒。。

和尚嘴里有点发苦,不过还是摇头道:“多谢国公,贫僧从不饮酒。”

赵石就笑,“我见过不少和尚,守清规戒律的可。”

这和尚确实多话,闻言,几乎没有思索,嘴上便答道:“我佛弟子,不饮酒,不食荤腥,无他,表虔诚之意尔,但有些大德僧人,不需口诵真言,不需默坐礼佛,心中自有佛祖真身,如此,便也不需守那世间清规戒律,但贫僧修持未够,若饮了酒,吃了肉,便是自远于佛,再称不得佛门弟子了。”

这话听着像是歪理,诡辩之言,但人家和尚和读书人一样,都很有辩论的兴趣。

读书人叫辩难,和尚这里就叫论法,打禅机。

所以,这话也就不能从表面理解。

人家说的真正的意思是,这些清规戒律不是佛祖定的,所以,佛祖没错,错的是世人而已。

明着看,回答的有些似是而非,但实际上,机巧之处也就在这里,因为他看出了赵石对佛祖有着轻蔑之意。

但这样含义艰深的对话,他算是找错人了。

赵石笑笑,拿起杯子,饮了一口,笑容敛去,若是和尚饮了这杯酒,他即便心中有所鄙夷,但也就算了。真小人和伪君子之间。他显然更喜欢前者。

但听了这狡辩之言。心里不喜,便要给和尚点刺激了。

“和尚即守清规,但为何这座园林会在寺庙名下?你可别跟我说,和尚不贪财,只是给佛祖找个歇脚的地。”

老僧还算沉得住气,不过心里是不是如表面那般镇定就只有他自己和佛祖知道了。

“国公言重了,善信之纳,其意甚诚。不受则恐,受之则安,非我佛弟子贪图财再之,此园不禁行人,不拒善信,往来皆宜,而国公一到,行人禁绝,诸人退避,如此说来。此园,如今乃国公之私。”

赵石扬了扬眉。还是那句话,论起言辞便给来,就算再来几个晋国公,可能也非是老僧对手。

讲道理这事,只要不动拳头,你拳头再大,也是没用。

赵石会抡拳头吗,显然不会,犯不上,别说他只是闲来无事,想逗弄下人,就算他想找个由头收拾人,也不会拿这个老和尚开刀。

其实,老和尚说完了,也后悔了。

他在寺庙里,辈分很高,但一天主持也没做过,就是因为他管不住自己这张嘴。

较真起来,佛家五戒,他犯的就是妄语之戒。

他也知道自己话多,但他天性如此,怎么也改不掉,年轻时,更曾有与年轻的读书人辩论佛法,让三个士子恼羞成怒,对他饱以老拳的经历。

不过如今年岁老大,修行日久之下,已经没了多少年轻时的锐利。

但临到有了对手的时候,还是有着多嘴的毛病。

就像现在,这等反诘之语,几乎是脱口而出,这和他有点紧张不无关系。

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在心里先念了遍佛,然后才忐忑的瞅了一眼眼前这位大秦权贵。

让他心一下落下来的是,赵石轻轻点下了下头,还呵呵笑了起来。

“老和尚说的到也不错,但事情不能这么说,你们有清规戒律,我辈中人也有一定之规,你们和尚喝点酒,吃点肉,最多最多也就是赶出佛门,不当和尚罢了,我这里的规矩要是乱了,那是要掉脑袋的。”

赵石嘿嘿一笑,瞅着老和尚接着道:“就像现在,若是不禁行人,混进来一二欲要图谋不轨之人,怕是过后,即便我想网开一面,也是不成,你这佛门清净之地,就要成修罗鬼。”

老和尚立即赔笑,心底里却冒出了点寒气儿。

不因为言语有多骇人,而是那眼神儿实在有点渗人。

而老和尚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位可怕的大秦权贵,只有在兴致好的时候,才会偶尔逗弄一下不相干的人。

因为赵石其人,从来不会认为言语上的威胁能够有多大威力,就像两军对持,不会有人想着先理论一番再开战,因为刀已出鞘,箭已在弦,什么道理在那个时候,都无任何意义,打过了,才知道道理在哪边儿。

至于老和尚这样的小人物,更不会得到什么特殊的待遇。

这就像小孩看到一只蚂蚁,来了兴致就上去拨弄几下,没了兴趣,转身也就走了,不过,更可能的是,兴趣比较特别,找到蚂蚁洞,往里面灌上一盆热水,看看能不能把蚂蚁都

这其实就是大人物,古人都说伴君如伴虎,其实,像赵石这样的人,又有几个人能清楚的知道他在想什么,又会做什么呢?

现在,老和尚就是那只蚂蚁,赵石就是那个来了兴致的孩子。

刚才老和尚有一句不对,或者正值赵石心情不好,可能就会有一番风波。

但实际上,赵石没当回事,老和尚回答虽然有点放肆,也没让赵石起了别的心思,不然的话,他寄身的那间小庙,还能不能存于世上,也就在赵石一念之间了。

“明日我要启程西去,你收拾一下行装,随我一道启程,你可愿意?”

老和尚明显愣了愣,不过随即就明白了过来,这是自家医术惹的祸,连忙道:“贫僧老矣,怕是。。。。。不耐旅途劳累。反而会给国公添麻烦。。。。。。”

赵石没说话。老和尚根本不知道他的为人。这话既然说出来了,就不会收回去,一个和尚也远没那个让他收回成命的份量。

老和尚心中大悔,这热闹凑的。。。。。估摸着佛祖也嫌他尘心未泯,才让他经此劫难了。

不过老和尚能活到现在,没病没灾,身体硬朗,谈笑自如。少不了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转念间,这位就想到之前听到的琴音,若是能随行一路,总能遇见那位操琴之人,这么旅途上的艰辛,以及那许多提心吊胆,好像到也不算什么了。

“嗯。。。。。。我佛门中人,当存济世度人之心。。。。。贫僧这就回去收拾行囊,只是,贫僧老迈。国公可否允贫僧带上小徒,好在路上有点照应。”

他这嘴啊。真的是管不住,这会儿了,还要啰嗦几句,听着着实有点可笑。

赵石笑道:也别不情不愿的,这次呢,若能保我夫人一路平安,我就送给你个机会。”

老和尚心里重有安稳,这嘴巴又开始秃噜。

“国公说笑了,贫僧已年逾五旬,年老体衰,又与世俗之人不同,如今也只想侍奉于我佛座前,不求来世如何,只求日后能往西天极乐世界一游,除此之外,别无所求矣。”

他能想象的到,这位大秦权贵口中的机会,定然不同凡响,但他年纪确实大了,就算去长安弘扬佛法,在那里争得一片立足之地,又有何用?

他会在这片园林之中,其实,一来是因有人求了上门,二来呢,好奇心作祟,也想见见这位闻名天下的大秦名将,三来呢,如果机会合适,其人又好说话的话,他会出口相劝几句,也算为天下生民谋福了。。

要说能从中谋得多少好处,他还真没想过。

赵石笑笑,放下酒杯,默然半晌,手指在石桌上有一下没一下的弹动,熟悉的人就会知道,他正在思索大事,而能让大将军沉思的事情,定然所谋不小。

赵石幽幽的目光,无意识的在老和尚身上流转,让老和尚心里再次忐忑了起来,他都怀疑,这么折腾两回,不用路途上的风风雨雨作怪,自己怕是很快就能见到佛祖了。

赵石终于开了口,“吐蕃听没听过?”

老和尚哪里会没听过吐蕃?点着光头道:“吐蕃也曾强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