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读档九八 >

第464部分

读档九八-第464部分

小说: 读档九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伊莉莎闻言说道,“要想这么做,启航是不是准备完全控股这些企业?”

只有所有企业都完全控股了,杨帆才有可能随心所欲的把这些企业整合,否则,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想大调整,很难。

杨帆点了点头,确定了伊莉莎的想法,“嗯,启航会针对这些企业会形成一个一揽子收购协议,然后由启航出面,联合一些其他收购者,组成一个新的公司去完全收购。”

伊莉莎明白,杨帆这样收购,所有投资者就是一个整体,大家在所有配件公司的比例都一样,这样就不用考虑各自在不同企业的股权不一样,牵扯到更多基于各自的利益的考量。

同样,这种方式能让大家一心让整体效益最大,这个时候启航如果有好的方案,让整体利益更大,那得到的赞同那就是一致的。

伊莉莎问道,“启航准备怎么达成这个目标?”

伊莉莎知道,杨帆要能把从高盛,摩根大通获得十个亿美元全都砸进去,倒是可以通过金融手段独自操作。

但是那些债券多数都是启航手机获得的,哪怕杨帆想挪出来一部分,都不太现实,债权人可不会愿意,他们看好的是启航手机,而不是启航汽车。

这钱借给启航手机,几年后,启航手机更强大,更有前景,他们债转股才有价值。

借给启航汽车,那算什么?

在汽车这一块,通过高盛,摩根大通发行的十个亿美元的债券,杨帆没办法动的。

对于伊莉莎,杨帆也没什么隐瞒的,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集团总部会拿出一些资金,我个人拿出一部分,启航汽车,奔腾电动车都会拿出一部分,组成一个金融投资公司。这个金融投资公司跟刘青峰,詹姆斯合作成立一个新的投资公司,然后再吸收硅谷的一些投资商,最后才是普通的投资者。到最终层面上,启航大概会代表更多的利益方,哪怕资金不多,控制住这个企业并没有多大问题。”

这种情况在收购中经常用到,并没有什么值得隐瞒的。

收购方资金紧张,需要引进更多的投资者,又不想放弃最大的影响力,那么能选择的自然是一层层组建控股公司。

比如第一层,启航,杨帆,启航汽车,奔腾电动车组合,那就是杨帆说的算,然后跟詹姆斯,刘青峰合作建立,其中杨帆能控制的大概会占到百分之七十,还属于杨帆说的算,新公司进入第三层,哪怕还只控制百分之七十,实际上启航加杨帆所享受的权益是七成的七成,实际已经低于百分之五十了,但是在第三层的公司上,杨帆却代表启航,刘青峰等人的合作公司,很多时候依然行驶着百分之七十的话语权。

在这种模式下,资金越少,需要组建层级就要更多。

启航层层分润下来,到最后哪怕实际只有百分之十的收益,可每一层启航所代表的都是绝对控股的大股东,所以依然有极大的发言权。

如果不这么操作,或许几个人一联合,启航因为话语权不足,很多事情都没办法解决。可分为多层,大量的小股东因为不在一个层上,很多小股东根本无法沟通的,就是想串联着搞启航都无法串联。

因为启航随意可以在更上一层,凭借自己代表绝对控股的那一方,直接把他们解决掉。

第832章强硬展示信心

当然,启航的具体操作起来不会这么简单,中间会夹杂各种交叉持股等方式。

杨帆只要考虑如何在最终端有足够的话语权,然后以这个反推上去就好了,至于最终会复杂到什么程度,那还要看最终需要的资金,以及他能付出多少……

这样操作也有个好处,启航可以用最少的资金,控制最多的资金。同时因为各种股权结构复杂,别人也很难搞懂。

启航数次融资,很多时候就类似的方式,杨帆就这样把自己手里的股份掩藏在层层迷雾之中,所谓他的身家,多数也都是那些经验丰富的家伙靠着启航历次融资结果的推断。

吉利当时收购沃尔沃,多少人说是蛇吞象,他们之所以能用四十亿人民币操作一百多亿的资金收购,就是类似的手段。

伊莉莎搞了这么多公司,当然懂这些,一听就明白了,顿了下就笑道,“那这个谈判有的谈了,不止这些汽配行业的所有公司,所有股东都谈好,这些投资者也要一个一个谈。”

杨帆之所以搞这么复杂,肯定是启航或者他自己拿不出多少资金。

听到伊莉莎的疑惑,杨帆笑了笑说道,“资金确实不算多,很多都要进行交叉持股。我或者启航集团,会把手里的一部分股份折价注入新公司里面当一部分投资。”

启航现在手里的资金确实不少,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收购汽配企业,启航包括杨帆拿不出多少资金,那就只能引入更多的投资者,甚至如何收购,启航需要专业公司来接手。

很快,刘青峰跟詹姆斯就分别接到杨帆那边发来的文件……

然后两人就被文件上的数字吓了一跳。当天詹姆斯就飞到了纽约,见到了刘青峰。

见到刘青峰,詹姆斯就叨叨叨的说道,“杨帆这次收购估价超过二十亿美元?最少还要注入五到十亿美元去整合,调整?他想吓死人?”

如果算整个启航集团,这笔收购说不上蛇吞象,可是对启航汽车如今的资产规模,这笔收购绝对是蛇吞象了。

除了原型车,试验车,启航汽车一辆车都没生产呢,这边就要搞出三十个亿美元的大动作……

杨帆到底哪儿来的信心?

说真的,刘青峰也特别不理解这点,有些埋怨的说道,“他就不能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走?真是,手里随便有点钱,他马上就给你搞出个大动作。”

刘青峰想想自从自己跟杨帆认识以来,杨帆已经数次干出类似的事了。

当年他把BAT软件,BAT网络服务等公司卖掉时,谁能想到杨帆反手就拿那几千万搞了启航游戏,收购了TX,投资了BD?

总之,当时他钱还没到手呢,几乎一瞬间就全花出去了,到了美国,挤进谷歌的融资,为此还背了一屁股的债。

之后数次融资,每次融资之后,都有出人意料的大动作……

现在启航手机表现一爆炸,不仅启航手机要爆炸式发展,连启航汽车他都希望爆炸式发展了。他这样做,真的考虑到大家的接受能力了?

大家基本都在硅谷打转,你什么互联网,电子产品之类的东西,都是大家熟悉的业务范围,跨界也就跨界了。

可你从手机跨界到汽车,大家心里都没底,一句话,大家都这玩意都不懂。

“前后近三十个亿美元,就是说他还能压下一部分收购价,算个二十五亿,用收购的资产也能贷款一部分款,也能跟对方谈判,一部分收购价转成负债,可依然需要十几个亿美元的资金……”詹姆斯算了一通后,眼神落在了刘青峰身上,“启航跟杨帆他们能拿出五个亿美元?”

刘青峰跟启航关系最紧密,包括他的妻子直接负责启航的财务,怕是他们这群人最了解启航的人。

或许大部分时候,刘青峰会跟启航同进退,可是这次他也要投资,总会有点实话透出来。

刘青峰想了想,摇头道,“难!启航最近投资很多,杨帆自己的动作也不少,五亿美元,怕是很难挤出来。”

听到刘青峰的话,詹姆斯算了算,“那这么说,这次收购资金缺口会高达十个亿?”

刘青峰沉吟了一下,说道,“按照杨帆的性格,大概会把收购的一部分企业所有者发展成股东,这样需求的资金应该还会少一些。”

詹姆斯点了点头,还是有些担忧的说道,“七八个亿美元,在启航不擅长,没出成绩的汽车领域,杨帆想去融资可不容易。”

对于这点,刘青峰比较赞同,不过还是说道,“我感觉他能做成。”

见刘青峰有支持的意思,詹姆斯想了下,一咬牙,“算了,我也拼一把!”

这两年,因为跟杨帆关系有远近,他跟刘青峰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大了,要说两人身家倒没差多少,毕竟最开始时他的资本比刘青峰大多了,可是影响力差的远了,毕竟刘青峰很多时候代表的是投资圈中炙手可热的启航。

像是这种杨帆不好融资时,他出手,才是拉近双方关系的最好时机。

说到底,詹姆斯对杨帆大手笔投入汽车行业,心里还是没底,不过对杨帆在互联网,甚至手机行业上的水准还是极为相信的,有了这个做底,就是汽车行业上吃了亏又如何。杨帆回过头,依然可以安心的盘踞在互联网和消费电子产业上称王称霸。

在两人谈论杨帆的收购时,杨帆也在跟被收购方谈判,他的目的就是想让一部分股东选择股权置换,从而节省一部分收购资金。

“大家合并之后,又有启航的资金的注入,以及启航的方方面面渠道支持,我相信新的集团的前景还是很美好的。”

杨帆并不吝啬展示在启航的操作下,这些企业合并之后,肯定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不展示这些,怎么可能忽悠这些企业的股东,让他们去置换合并后新的集团里的股权。

杨帆对自己的打算说的很清晰,同样也并不怕这些人绕开启航。

没有启航背书,就这些企业的评信等级,哪怕合并,也不足以让他们获取足够的资金来进行产业升级,技术升级。而没了启航,这些企业想获取更大的市场,想去成本更低的中国,依然都很难。

没了这些,所谓的前景都是空谈……

就是说这些他们都能做到,可是合并以谁为主导?

没有主导者,光是内部的争权夺利,就足以让他们本来有的前景暗淡无光了。

在坐的都是在汽车行业厮混很久的人,对于启航提出了合并,调整,甚至裁剪方案,以及发展路线,都很认同。之前不是没人看不到这些,可是他们能看到也没用,关键是有没有能力实现……

他们要真有能力实现,企业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没等这些人想透彻,杨帆就相当强硬的说道,“在新的企业中,启航会只会给大家留百分之二十的股份,不会多。至于如何分配,大家可以自己商议一下。”

杨帆这意思,如果百分之二十不够你们分的,那你们就各自压缩,启航不会让步的。当然,到最后,杨帆或许会留出百分之三十,但他现在就要通过这种强硬,展示一副我们不差钱……

让你们入股,那是带你们玩,以及借用你们在汽车配件行业上的丰富经验。

说是强硬,同样也能给这些人莫大的信心。杨帆如果没有底气,怎么敢这么强硬?

既然有底气,那就是有信心。

第833章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在跟这些汽车配件企业接触过之后,杨帆的方案基本得到了认同,接下来的谈判就将是大工程。

启航要分别跟各个配件企业的各个股东去谈判,还要对资金来源做出安排,去跟各方面的投资者去谈判……

杨帆想用尽量少的资金,对新成立的集团发挥最大的影响力,必然要组建不同的公司,引进不同的投资者。他现在个人可以动用的资金不多,就是去贷款,一两个亿美元也就到极限了。毕竟他个人的负债已经不少了,哪怕手里有相当多的优质股权,但是银行也要考虑他的偿还能力。

银行跟风投不一样,最重要的就是风险控制,哪怕抵押贷款也要考虑偿还能力,他们其实并不想最后收获是一堆抵押品。

对银行来说,老老实实的吃利息,才是最好的结果。

至于启航集团,现在的资金是不少,可那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始终属于资金紧张的状态,能动用的资金还在杨帆个人之下。

启航汽车刚起步,基本没几个资金,反而是奔腾电动自行车厂,哪怕正在涿城建立年产百万辆的新厂区,可去年良好的表现,依然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或者金融手段凑出一亿美元,甚至更多的资金。

算起来,杨帆加上启航能拿出的资金,还真在刘青峰的猜测中,不会超过五亿。

伊莉莎站在杨帆身后,玉臂从后面环在他的脖子上,因为杨帆是坐着的,这种情况下,她那丰满的双峰就成为一个纯天然,高舒适,相当符合人体工学的头部靠枕。

杨帆感觉或许这仅仅是因为心理感觉……

听着杨帆盘算能动用的资金,伊莉莎分析道,“这点资金,哪怕用金融杠杆,最终权益也会少于百分之五十!”

杨帆拧了拧脖子,在柔软中找出最舒适的角度,“有多少权益,我并不在乎,关键是控制力度!”

这些零部件企业肯定没有主机厂,也就是整车企业的利润高,品牌溢价根本牵扯不到零部件企业。主机厂商会因为你是什么采埃孚,爱信在变速箱上的实力很强,就会给你们支付溢价?

一切都用产品力说话。

何况变速箱再好,最终还是要看主机厂怎么调校,匹配吗?懂车的人,谁看车会只看硬件,是爱信的变速箱就是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