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风流儿女风流事 >

第37部分

风流儿女风流事-第37部分

小说: 风流儿女风流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中的威望如此之高。外面正值寒冬,屋里也不暖和,这位经常呵斥学生的物理老师却是汗如雨下。他这回真正懂得“后生可畏”这个成语的含义了。
郑成国的模样更不用说了,早已趴在书桌上,无颜见人,恨不得在脚底下挖个坑把自己埋起来。
这次,文俊再次体验到正义力量的伟大。他要把红二团的大旗继续扛下去,绝不后退。




第77章 文英即将出阁

大地复苏,春天如约而至。社员们又在田野播下希望的种子,望着慈母般的大地,脸含微笑。不过,文俊家的气氛变得沉闷起来:文英要出嫁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姑娘出阁也是件喜事,但有过这种经历的家庭并不完全这样认为,特别是文家,冷不丁失去一个好助手,心里都很不得劲儿,有些不舍。
村里,二十二岁前结婚的姑娘基本算早婚,文英今年二十三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实际她二十岁那年就有提亲的,好姑娘自然早早有人惦记。但是,自从白欣光一家人蒙冤搬走,文英的脸上时而笼罩愁云,没心思定亲。文英很喜欢白欣光,心里始终搁着这个人,直到二十二岁,母亲着急了,她才答应定亲。
那位小伙子是本村的,在第四生产队,人长得还可以,叫赵连城,赵聋子的老儿子。
赵聋子共有一个闺女和三个儿子,前三个已经结婚了,家里只剩下赵连城。老两口四十多岁得的小儿子,十分疼爱。赵连城今年二十四岁,性格开朗,文艺细胞较浓,村里排演节目大都有他的身影。他是张红脸的得意弟子,有名的文艺积极分子,擅长扭秧歌,每年都参加。
赵连城很会来事儿,自从跟文英定亲,经常来串门儿,眼里有活,手脚勤快,很快赢得准岳母郭金兰的满意。其实,关于文英跟赵连城定亲事宜,两位家长曾持不同意见。郭金兰非常看好赵连城,文殿民却不尽然,总觉得这个年轻人不太稳当,有点活跃大劲儿了。
郭金兰说:“你还是死脑瓜骨,现在都什么年月了?年轻人活泼一点有什么不好?”
文殿民回答:“文英性情温和,话语不多,怕是跟那小子合不来。”
郭金兰说:“亏你还是结过婚的人,这世上为什么有男有女?就是为了相互取长补短嘛!你的性子就温和,我就急性,按你的说法咱们早该离婚了。可这些年咱们根本没打过架,过得不是很好吗?”
文殿民说:“赵聋子过日子死性,怕是影响他的儿子。”
郭金兰回答:“那老家伙还能活几年?——对了,你是不是还担心天塌下来?”
文殿民对赵聋子有点看法不是没有缘由。赵聋子过日子抠门儿,死性,这点很不好。据说一个咸鸭蛋当做下酒菜,他用筷子头抠了七八天还没抠完。他过日子不但特别仔细,而且跟别人来往非常谨慎,谁要向他家借点东西根本没门儿,想借钱就更不可能了,左邻右舍都很反感。
那年国家银行下通知:老币兑换新票。此事妇孺皆知,大家纷纷兑换,免得过期作废。赵聋子家共有三百万老币,一万元老币能兑换一元新币,三百万元可以兑换三百元新票子,新币很顶用,仍然是一大笔财富。结果由于消息闭塞,也没人告诉赵聋子,导致他家压箱底儿的老币过期作废了。这就是过日子死性的悲剧,因此,文殿民对赵聋子颇有微词。
文殿民还担忧耳朵聋会遗传,但还是没有扭过郭金兰,就同意了这门亲事。
文英定亲的一年里,父母对赵连城非常好。郭金兰也能挣工分,跟关东的母亲王丁香在生产队喂猪,协同陈五更,很辛苦的。冬天到了,天气寒冷,喂猪要起早贪黑,队长就给他们每人买一顶带毛的棉帽子,算是慰劳。结果两位妇女谁也没舍得自己戴,都悄悄给了自己的未来女婿,尽管自己的亲生骨肉仍然戴着破帽子。两位母亲一直瞒着此事,直到多年后子女们才知道。
赵连城爱好吹喇叭,念叨“没钱买”,文殿民就去城里给他买回一个黄灿灿的铜唢呐,花了十几块钱,算是很贵重的礼物。文殿民和郭金兰对这个未来女婿真是太好了,即使做点什么好吃的,也要派儿子给赵连城送去。
姐姐出嫁的日子越来越近,文俊想表示表示,可拿什么表示呢?他忽然想起以前在二愣子家吃过一种苞米面菜包子,山东人的做法,用野地里的大脑瓜剁碎了做的馅儿,味道鲜美,很开胃。于是,他打算去野外挖些大脑瓜回来。
星期日,父母到外村亲属家随礼,家里只剩下她们姐弟四个。
“哈哈,自由活动喽!”
“对,咱们。。。。。。去野外玩。。。。。。去。”
文中和文华欢呼雀跃,真是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那就去吧!哥仨吃过早饭,带上干粮出发了,目标东岗子。
黑土地真是养人,春天,乡亲们家里往往没有菜吃,有时咸菜疙瘩都接不上溜,孩子们就去挖野菜。野菜主要是三种:苣荬菜、婆婆丁和大脑瓜,挖回来洗干净蘸大酱吃,口味相当不错,而且还有药用效果——败火。
哥仨挖了大半天,收获不少阡陌菜,却没挖到多少大脑瓜。这种小蒜头的野菜近年越来越少,确实难以凑够。
“给姐姐找点包子馅儿就这么难吗?”文俊遗憾地说。
三人回走,路过生产队的菜园子,文俊心里暗喜,只见菜园子的发芽葱和韭菜长势旺盛,绿油油的,老远就引人注目。文俊甚至闻到了清鲜的韭菜味道,肚子立即感觉饿了。菜园子原先是二队的,也在机井房旁边,后来一队跟二队合并就成了一队的。老一队的菜园子在南荒地,早已经取消了。
晚上,文俊找到孙猴子,准备带他一起偷菜,因为他家更困难。文俊没打算找关东,此事属于小偷小摸,他父母肯定不会答应。
“哈哈!杀富济贫,团长,咱们干哪!”领了任务,孙猴子乐得直蹦高。
外面星光闪烁,没有月亮,天时不错。
九点左右,哥俩腋下夹着面袋子、提着小镰刀走出家门。沿着熟悉的乡间土路,两人直奔菜园子。他们对暗中行动积累了不少经验,离菜园子几十米时就地卧倒,像以前摸瓜匍匐前进。到了菜园子边,哥俩没有贸然行动,而是潜伏起来侦查一会儿,感觉安全了才动手。
看管菜园子的叫周国忠,四十岁左右。他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跟那位黄孝子——黄大忠齐名,是村里第二位“忠诚”人士。
周国忠平时懒散,不愿意干庄稼活,晚上就在生产队附近蹲坑,抓到了队长和保管员的一些把柄。他也不举报,只要求分配轻快一点的活。因此,一年四季他不是看场院就是看青,这不,现在负责看管菜园子,吃菜方便,挺惬意的。别看他懒散,但口齿伶俐,也看过不少大书,而且当年背诵伟人的语录非常卖力,赢得了忠于伟人的形象。黄大忠忠于人民,有目共睹;周国忠忠于谁呢?他只忠于自己。
他虽然有些自私自利,但只在当官的身上揩油,从不占普通群众的便宜,令乡亲们佩服。他曾经提出认文俊做干儿子,文俊没同意。但两人的关系始终不错,见面就热情打招呼,沾亲带故似的。
菜地,小哥俩本打算狠狠地收割一把,考虑到周国忠的责任问题,只好适可而止,韭菜割的够吃两顿就行了,又拔点大葱,然后撤退。
文俊到家时正好十二点。深更半夜的,姐姐和两个弟弟竟然都没睡觉,一边唠嗑,一边耐心等待。
“大哥,你辛。。。。。。苦了!”见哥哥满载而归,文华一阵惊喜,然后对文英说,“大姐,那就整。。。。。。包子吧!”
文英早已在厨房和好苞米面了。文俊出去锁好大院木门,然后悄悄抱柴火回厨房,点燃灶坑。大家一齐动手摘韭菜,忙得不亦乐乎。韭菜洗干净了,姐姐就在菜板上切碎成馅,那鲜嫩的味道沁人心脾,也特别提神,弟弟们早已垂涎三尺。
很快,菜包子蒸熟了,锅盖一打开,热气腾腾,焦黄的包子真诱人,那就吃吧!四位姐弟围桌共进晚餐。真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一阵风卷残云,十几分钟就把一锅包子吃没了。
文英带着嬉笑的语气问文华:“你吃饱了没有?要不再来一锅?”
文华回答:“我还真。。。。。。没吃饱,要不就再。。。。。。来一锅吧!”
文英接着问文中吃饱没有。
“吃饱了!”文中说,“真香,我还能吃几个。”
文英笑了:“嘻嘻,小馋嘴儿!”
姐姐今晚真好,又去外屋和面。幸亏韭菜较多,包子馅足足的。约莫一个小时,第二锅热乎乎的菜包子又端上来。由于哥仨腿脚不闲着,里外迈了多次门槛,肚子早已倒出空来,结果每人又吃了好几个菜包子。
“饱。。。。。。了!”
“真想天天吃菜包子!”
实在吃不动了,哥仨这才带着满足的笑意脱衣睡觉。这是文英出嫁前四位同胞姐弟最难忘的一次聚餐,真幸福。
听见呼噜声,文英像慈母给弟弟们掖好被角,然后缝补衣服。虽然到了后半夜,她怎么也睡不着,思绪绵绵,想起一个人,不禁泪水涌出。她心里一遍遍问:混蛋小子,你究竟跑哪儿去了?难道这辈子我们注定没缘分?




第78章 王昌盛家被盗

这天午休,男生树下,关东告诉文俊一件事:王昌盛家的粮食丢了。
文俊大惊:“粮食丢了,那他们爷俩以后吃啥?”
“就是啊!他们吃什么呢?小偷真可恨,偷谁的不好,偏偏偷他家的东西。哪儿像咱们,盗亦有道乎!”说到这里,关东赶紧捂嘴,看看附近有没有人,然后笑了,“哈哈,差点走嘴也!”
“偷谁的也不行。”文俊一跺脚,“妈的,这坏人真是赶不尽、杀不绝!参谋长,能是谁干的?”
关东挠挠脑袋:“这个嘛!吾等慢慢分析一下。。。。。。”
王昌盛是男的,跟文俊和关东同岁,也是同学,不过他在中学念三个月就辍学了。他自幼没娘照看,命挺苦的。他父亲叫王繁荣,家里只有他们爷俩在一起过日子,日子既不“繁荣”,也不“昌盛”。
王繁荣不是本地人,十几年前投亲靠友搬来的;说是搬来的,其实根本没什么东西,只抱着一个两岁的孩子,连个行李都没有。王繁荣投奔的那家亲戚也够穷的,一帮孩子,没地方安顿这爷俩,急得没办法。好在文尚义是大队书记,没有袖手旁观。
正巧村南黄泥坑的西岸有一间小土屋暂时没人住,文尚义就把王繁荣父子安顿在那里。以前,这里有个砖窑,还有制作砖坯子的机器,后来停产了,机器渐渐破旧上锈,也不知道挪到了哪里。反正现在只剩下这个茅草屋,曾是看管机器的人住的地方,离村子二百米,孤孤零零的。
王繁荣爷俩的衣被等个人用品都是乡亲们救济的。王昌盛也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谁都给他零食。这孩子也算命大,没妈妈照料,小脸整天魂儿画的,埋了巴汰,竟然没得过病——身体可健康了呢!
王繁荣不太会做饭,稀里糊涂整熟就不错了。大年三十晚上,王繁荣不会包饺子,干脆用木棒把那块面压成一个薄饼,把馅儿全部装进去,包成一个大饺子。蒸熟后,爷俩坐在饭桌对面,你吃这头、我吃那头。屋里连个电灯都没有,只有一盏油灯懒洋洋地吐着小火苗。
王繁荣原籍在江北某个县城。年轻时,邻居一位男主人进了监狱,他就开始关心那位老兄的媳妇,帮助干点零活,一来二去把那位嫂子的肚子关心大了。那位大嫂生下一个男婴,就是现在的王昌盛。那位老兄刑满释放,发现家里多一个儿子,立即明白怎么回事了,经过一番打打闹闹,最后还是和平解决事端:王繁荣把野种领走,赔偿一些损失。此事搞得王繁荣名声不太好,在家乡有些抬不起头。他一咬牙,抱着孩子扭头就走,发誓永远不回来。
来到正黄四屯,王繁荣与人为善,从不跟乡亲们发生口角或争执。
一位媒婆见他人不错,就来提亲:“光辉大队我有个表妹,丈夫病死了,扔下两个孩子。差一不三的你们就凑合过吧!”
“谢谢大嫂!我太穷,怕是要连累人家。”王繁荣婉言回绝了。
后来,尽管媒婆几次登门,王繁荣也不肯重新组建家庭。其实正值青春年华,谁不渴望有个温暖的家庭?他担心儿子有了后妈就会受气,就一直未娶。
王繁荣对儿子倍加疼爱,还取个小名“金宝”。每当夕阳即将下山,在黄泥坑玩耍的孩子们就会听见西岸上传来一位慈父的喊声:“金宝,金宝,该回家吃饭啦!”对于贪玩的儿子,王繁荣从来没有责怪过,总是流露出慈祥的母爱。
王繁荣父子居住的草屋很小,小炕放着一个木箱和被褥,剩下那点地方只能住下两个人;地下有个灶台,墙角再放一些生活用品,基本没有落脚之地了。生产队分发的一年口粮总共好几麻袋,实在没地方安顿,王繁荣就放在外面。他仿照生产队大粮囤的形状挨着西山墙修建一个小粮仓,小门还上了一把锁。多年来,家里没丢过东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