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763部分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763部分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群臣也都等着陛下发话,不少人的脖子都等长了。
杨改革尽管花钱花得心也疼,肝也疼了,不过也知道,自己依旧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这些事情,无一不是重中之重,都是万万不可省的,都是万万不可停的,停一样,都有大麻烦,这些都是维系大明王朝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元素。
杨改革寻思着,如今也只能硬着头皮撑下去了,呆会开过了会,得把毕自严找来,得把这个预算的事加快布置了,不然,每年像这样无休止的花钱,可就不是头疼,脚痛,心肝疼,恐怕还得胃疼,牙疼……
有了预算,好歹每年花多少钱也有了一个量,知道要准备多少钱,知道多少钱能熬过一年去,没钱了也好早早的找银子去,远比如今这般随手撒钱,迎头乱撞的强。
……
杨改革还在犹豫是不是硬着头皮确定下这些事。
却看见在一旁的王承恩正在朝自己示意。
杨改革刚才去头疼、心疼、肝疼去了,倒是没在意王承恩的动静,看见王承恩似乎是要说什么,立刻停下来,拿眼睛看着王承恩。
王承恩立刻靠近皇帝身边,小声的道:“陛下,辽东急报……”
杨改革一听就觉得不太对头,辽东急报?那次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说的?即便是战事胶着,也没有这般藏着掖着的?今天这王承恩这般反常?莫非,辽东战事出现了大变故?杨改革的瞬间“严肃”起来。
“……孙师傅说,虏酋黄台吉于两军对阵之时求和,言可进京负荆请罪,为了体现诚意,甚至主动让出了辽阳城,如今大军已经开抵辽阳,可能已经拿下了辽阳城……”王承恩小声的将事情的经过说了出来。
“呃……求和?……”杨改革听得那个意外,不知不觉之中,说了出来,求和,加负荆请罪,加让出辽阳城,这怎么看都是阴谋。
王承恩这般做,也是无可奈何,他也算是知晓内情的人,知道东虏求和意外着什么,向来各方急报,都没有这般藏着掖着的,但今天,却不得不先给皇帝说一说,让皇帝先有一个心理准备。
王承恩的动作,众臣也都看在眼里,见王承恩在皇帝面前说了些什么,个个好奇,这回到底是什么事,这般神秘。
杨改革的脑筋急速的开动起来,这个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拿过王承恩手里的急报,自己看起来。除了国书,还有急报,也还有孙承宗的密函,都是孙承宗的手书,错不了。
里面的内容,更加详细,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很清楚。杨改革虽然不用看就知道有阴谋,可看完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阴谋使得有力度,使得毒辣。
杨改革的脑筋急速的转动起来。
如何处理这件事?如何抵消黄台吉这个阴谋的影响?如何平息朝堂上可能出现的纷争?杨改革知道,考验自己的时候到了。
皇帝在宝座上沉思,群臣在下面跟着焦急起来,不知道是那方出了什么大事,纷纷猜测起来,这情形,可不多见。
杨改革思索了一阵,心里已经有了一些对策了,得益于孙承宗把事情写得很清楚,也得益于孙承宗提的一些建议。
有了一些应对的办法,杨改革准备公开这件事了。
“诸位卿家,朕在这里先说一件很重要的事,赈灾的事稍后再议……”杨改革知道这件事不可能拖延,也不可能遮盖得住,迟早也是要说出来的,能让自己提前知晓内容,有个思索对策的时间,已经算是不错了。
群臣伸长了脖子,很想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事,这般怪异。
“大伴,把孙师傅的奏报和东虏的国书给诸位卿家看看……”杨改革说到。
此话一出口,朝臣们就惊讶起来,东虏的国书,不知道是个什么事情。目光纷纷投向皇帝手里的那几个本子。
孙承宗的奏报和东虏的国书在群臣手中传阅起来,群臣议论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陛下,臣以为……”一个刚看过奏报和东虏国书的大臣,立刻就嚷嚷起来。
杨改革摇摇手,让这个大臣噤声。
这个大臣好像才想起来,又把话咽回去。
孙承宗的奏报和东虏的国书,继续在群臣中传阅。
杨改革有些烦躁,这黄台吉的毒计果然毒得很,这还没传阅完呢,就有大臣迫不及待的要发表意见了。
“诸位卿家就议一议吧,虏酋黄台吉要归附我朝,朕怎么觉得有点悬啊!”杨改革见群臣传阅完毕,压压手,说到,说之前,稍稍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好让自己的人马有个心理准备。
“启禀陛下,臣以为,东虏归附之事,应该有诈,我朝和东虏有宿怨,绝不可轻信东虏。”施凤来依旧是第一个说的,得皇帝提醒,已经明白了皇帝的基本态度,自然按照皇帝的态度说。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时正是我大军围剿东虏的关键时刻,东虏此时求和,臣对东虏的诚意抱有很大的疑问,臣以为,已经谨慎……”韩爌也在公正的基础上稍稍的偏向了皇帝。
杨改革点点头。
“启禀陛下,臣有不同的见解。”陈于廷当仁不让的站出来,同样是以反对派的声音说话。
“哦,卿家不妨说说。”杨改革道。
“回禀陛下,臣以为,正是因为我朝把东虏逼到了绝境,东虏的求和才有诚意,若是平时东虏求和,也只能当个笑话罢了,故此,臣以为,此乃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能和平收拾东虏,彻底平复辽东战事,也不妨是一桩佳话,免了兵刀之苦,也免了糜费之难,如今我朝正有大干旱,如能将兵费用到赈灾上,臣以为,更妥……”陈于廷立刻说道。
正反派出场,群臣更是议论纷纷。
“嗯,有道理……”杨改革听了,也并无太多表示,也只是嗯了一声了事,挥挥手,示意众臣继续说。
“启禀陛下,臣以为,东虏此时求和,动机实在是可疑,切不可大意……”有人站在帝党这一边支持。
“启禀陛下,臣以为,东虏求和,应该是有诚意的,否则,也不至于主动让出辽阳城,甚至虏酋黄台吉愿意入京请罪,陛下,此难道还不足以体现东虏的诚意吗?臣以为,该给东虏一个机会,不战而屈人兵,不动兵刀而解决辽东之事,难道不是一桩美事吗?”也有人力挺陈于廷的话。
“启禀陛下,东虏让出辽阳城,以臣从这奏报上来看,应该是东虏迫为我大军压力,无可奈何而不得不让出来的,根本不能看成是东虏求和的诚意……”大臣们的争执一下子就激烈起来,正反两边立刻吵起来。
“启禀陛下,臣观这国书写得格外谦卑,言辞之中,已然是将我大明当作父朝来对待的,又有主动让出辽阳城的举动,臣以为,此事还是有几分可信的,……当然,东虏的信誉向来极差,和我朝又有宿怨,本不该信,但臣以为,再不济,陛下也因该派出使者,前去和东虏接洽,如果虏酋黄台吉真的愿意只身入京,那么,就足以说明东虏归附的诚意了,陛下,如能和平解决辽东战事,臣以为,更好……”支持和平解决的人也不在少数,不少平日里持中间态度的人,也支持了和平解决。当然,支持和平和有诸多前提,那就是虏酋黄台吉只身入京请罪,这些支持的人也不是傻瓜,不可能引火烧身,必定留好退路。
这个说辞,立刻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不管是真是假,起码东虏的姿态是好的,也还算有那么几分诚意,至少也该先谈谈看,成不成另说。
杨改革听了一气,觉得很不爽。黄台吉这招,居然有如此的威力,能让朝中这样多的人为之说话,杨改革自从做了几件大事,就对自己掌控朝堂的能力比较自信了,可今日,杨改革又感觉到了那种隐隐的不畅。
这些大臣说的话,都是比较有“道理”的,都是比较“正直”的,不管是赞成和谈的还是不赞成的,你都不能对他说什么。
杨改革自己是不赞成和谈的,其中的原因自然不用说了。
那些赞成和谈的,你也不能指责他什么,毕竟他说的也是正理,不用打仗就能解决辽东的事,何乐而不为?你要说他天真?却也未必,人家说了,要东虏黄台吉只身进京,至于谈得如何,那是另外一码事了,他们只是要谈,却并没有一定说能成功。
一旦谈了,这辽东远在千里之外,派个使者过去,一来二去的,不知道要几个月才能谈得下来,其中各种条件的扯皮,还不知道要扯多久。如果真的是谈成了,自然是和谈的功劳,即便没谈成,也不算什么,接着打就是。
坏就坏在这里,一旦谈了,远在辽东的大军该怎么办?大军的处境就尴尬了,如今打的是斥候战,讲的是消磨东虏的实力,不给东虏恢复的时机,可一旦谈了,是继续打斥候战还是不打?打了就是影响和谈,必定被东虏拿出来说事,谈判的时候必定更加扯淡,不打,东虏正好获得几个月的休养生息的时间,这个时间绝对是很宝贵的,东虏去年在林丹汗那里弄了不少牧场,借着这些牧场,可以恢复不少实力了。一旦不打了,士卒必定松懈下来,必定放松警惕,对辽东大军的军心和战力有很大的影响,而一旦给黄台吉寻到机会,或许会给明朝一个一击致命。
杨改革想了想,不得不说一声,这一招,确实毒辣,点中了明朝的软肋。明朝向来就是文武不合,文臣压制武将那是“天经地义”的,文臣曾经一直把武将压制得跟狗一般,如何能让武人翻身?……
如果和谈成了,自然是文臣拿了首功,继续压武将们一头,支持和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相反的,如果和谈不成,那自然得靠武将们征伐了,自然是武人们的功劳,面对武人地位的崛起,文臣必定不甘心,必定千方百计的压制,如今黄台吉的“真诚”,无疑是一个导火索,要点暴文臣武将之间的隔阂和摩擦。
杨改革知道,文武之争只是一方面,如果再算上其他明理暗里的各种原因,这场争斗,只怕不会轻易收场,黄台吉这把火,确实烧得毒。


第701章 弹压
面对群臣越发激烈的争论,杨改革各种疼。疼的不是文臣和武将之间的争斗,不是为谁压谁一头烦恼,也不是为黄台吉的毒计而烦恼,而是疼自己得要多少钱才能摆平这件事。这件事,对于现在的杨改革来说,并不是无解的事,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拿银子砸平文臣,给文臣们找各种事做,让他们闭嘴,让他们站在自己这边,就如同杨改革以前做的一样。
其实拿银子砸平文臣,也不仅仅是为了砸平文臣,让大臣站在自己这边,实际,今年的大干旱,还必须得投入更多的银钱进去才能摆平今年的干旱。砸银子,不仅仅是为了对付黄台吉,也不仅仅是为了砸文臣,只是黄台吉正好撞在了这个枪口上,算他命不好。
想到要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各种投入,以平息今年的天灾,杨改革就觉得头疼。黄台吉不过一句话,一个姿态,自己就得多掏无数的银钱出来,想到越来越瘪的钱包,杨改革各种疼,黄台吉这一招的作用,别的地方不说,至少在银钱方面,起了大作用了,原本准备节约和砍项目的杨改革,现在是不敢砍项目了。
面对黄台吉的“挑衅”,面对黄台吉的阴谋,杨改革打算全力进行弹压,不让其有发展的空间。
或许比智慧,比能力,黄台吉确实有着过人之处,阴谋确实使得出神入化,可杨改革坚信,这是一场国力之间的较量,国力的悬殊,并不是仅仅依靠智慧就能弥补回来的。自己和黄台吉比的应该是国力,应该是整体的实力,而不应该太过于局限个体之间的差距。按照孙承宗说的,不管他如何狡诈,我只以国力对之,东虏总是没辙的。
群臣争论得益发的激烈,杨改革在众人的争执中,已经有了主意。
杨改革又听了一气,已经下定决心,准备以“多快不省”的倾国之力来碾压黄台吉的阴谋。
众臣议论了许久,杨改革觉得,此事该自己出手了,遂两手压了压。
议论得正激烈的群臣,见皇帝要发话,这才安静下来。
“诸位卿家的争论,朕都听过了,不管是支持和谈的还是不支持和谈的,朕觉得都说得有道理……”杨改革此时说话,已经没有了一点压力,倒是笑吟吟的。黄台吉使的诡计毒,自己也未必就没有好办法应对。
群臣伸长了脖子,等皇帝发话,不少大臣都有皇帝一句话说得不对,立刻反驳到底的架势,其中又数陈于廷最为“威风”。
“既然不少卿家都觉得可以该派使者前去和谈,那就派吧,那位卿家愿意出使东虏,去和东虏谈?”杨改革简单的问道。
这一问,倒是把群臣问“缩”了,没搞错,到东虏那边去和谈?大家说归说,可谁愿意真的去东虏那边去和谈?这不是开玩笑?万一东虏是假和谈,那岂不是连老命也没了?大家说归说,可也不至于把自己的老命搭进去。
“启禀陛下,这似乎不妥吧,乃是东虏求和,求归附,为何是我朝派使者过去?应该是东虏派使者到我大明来才对啊!”陈于廷立刻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