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

第253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253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离开三途,这个事情没有人知道。好在这句下面两句给我们提出个大纲,「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慈心不杀是因果教育,十善业道是扎根的教育,我们要怎样孝养父母、怎样奉事师长,就在十善业道里头。十善业道要是做到,那就真的孝养父母、真的奉事师长了。
  所以出家的孝超过在家,在家人比不上出家人。这话怎么说?你仔细去看看,《沙弥律仪》、比丘戒跟菩萨戒,你不就明白了吗?在家人对父母、对师长,你全都做到。出家人所修学的向上提升,那在家人没做到,不但做不到,他不知道。我们希望同学们,我们这一会缘分无比的殊胜,这一百个七,七百天就在这个期限之内,一百个七之内,把四个根扎稳,完全落实。在家同修也要认真努力,为什么?沙弥戒在家同学可以学,这是圣贤的基础,圣贤的根本。这七百天当中,我们有机会在一起学《华严经》,解门;这个寺院有念佛堂,有百七系念法事行门,解行相应。尤其系念法事冥阳两利,这个缘过去没有,为什么没有?过去没有遇到这么大的灾难,这个灾难给我们碰到了。如何能化解?真正修行就能化解,要发真心,真正忏悔,自度度他。自己得度,扎上四个根根深蒂固,然后儒释道三教里任选一门,十年薰修,你不能成圣也成贤了,三教的圣贤,你自己得度了。自己得度,才能像孔孟、老庄、释迦、菩萨那样的感化众生,自度度他才能做得圆满。所以这是稀有,真的是古人讲的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缘分,不能不珍惜。没有极重要的事情,这七百天不离开道场。这是一直道。
  「次半有常等倒」,这后面两句『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这是三下,第三首的后面的两句,第三句跟第四句,清凉大师讲它有常等,常是什么?常、无常这是颠倒慧。常、无常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对立,在佛法讲边见,二边。二边就不圆融,二边就把自性分裂开了。自性本来是圆融的,本来是一体的,你在这个地方,你是颠倒慧里头,这就是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颠倒的慧,不是真智慧,所以增长一切恶法,「长世间恶,有无常等,长无明恶」。常、无常都是错误的见解,什么时候你能看出常与无常不二,你就开悟了。怎么能看出常跟无常是不二?《华严经》前面说了很多,常没有常,也没有无常,常等於零,无常也等於零,不就是不二吗?所以你常常想到弥勒菩萨的教诲,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有三百二十兆的念头,哪来的常?哪来的无常?常、无常都不存在,所以常、无常这是错误的知见。可是有这些错误见解,增长恶念,增长恶行,以为一切都是存在的,这个常好像存在,这是凡夫知见,什么都有,都是真的。真的怎么样?真就想起贪瞋,贪就想拥有、想占有;瞋就想离开它,远离,这造业了。
  小乘知道无常,所以他长无明恶,就是前面讲的趣寂,他求心地清净寂灭,知道什么是无常的,他统统能放下,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也不在欲界,把财色名食睡统统放下,到哪里去?到无想天去了。四禅有无想天,他修的是无想定,什么都是假的,无想定的人是住在无明里头,虽然有很深的定功,他对外面状况是一无所知。这错了!不但是修无想定的人错了,佛连阿罗汉都骂他、呵斥他「焦芽败种」,他们证的是偏真涅盘,比无想定高,说老实话也是无想定,无想定是被无明裹住。阿罗汉的定九次第定,里面也有点小智慧不是大智慧,那是什么?他还有妄想、还有分别没断,能突破六道轮回,不能出十法界。所以世尊在大乘会上常常呵斥他们,提醒他们,希望他们早一天能够回小向大,大乘才真正了自性,了自性就是见性,明心见性。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才是真正称之为无上菩提,自觉圆满然后才能普度众生,这是佛菩萨赞叹的。
  清凉怕这些提示我们还很难体会,他再加注解,《钞》就是再加注解,注解的注解。我们看《钞》里面所讲的,「初二句等者」,《钞》里面讲初二句,是《疏》里说的「迷一直道」。初二句就是「初二句曲径趣寂,迷一直道」,这就是注解这个地方的。「凡小俱迷,曲径趣寂」,凡夫、小乘都在迷,凡夫迷得重,小乘迷得轻一点。「曲径趣寂,唯是小乘」,走迂回的路,最后走向寂灭。「若超卓大方,不历二乘,速成正觉,名为直道」,这个注解里面讲一直道,什么是直道?上上根人,大乘根性,他不需要经历声闻、缘觉,直接就上去了,所以速成正觉这是直道。这个地方要注意到,念佛法门是直道,不经过声闻,也不经过缘觉,不但声闻、缘觉不经历,十法界里头菩萨、佛也不经历。在《华严经》里面讲,就是十信位可以不经历,他一下就到初住位,这不可思议。但是你能不能上得去,在理论上讲人人有分,可是事实里面讲各人遇缘不同,这个话是善导大师说的,「极乐世界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我们听了这句话,今天我们实际禅寺这一百个七,这个缘太殊胜,如果这一百个七当中,真正有人把目标、方向锁定了,成佛,真能成得了!百七圆满那一天他到极乐世界作佛去了。这真的不是假的,预知时至,没有生病,没有病苦,自在往生,上上品往生,怎么知道?因为他把分别执著全放下。世出世间,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再不执著,再不分别,这人成佛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上辈往生,缘殊胜。所谓是遇缘不同,有这样的因缘,然后关键就是你自己能放下多少,关键在此地,你放得愈多愈殊胜。这些道理我们不陌生,前面学了很多!学了要会用,把我们的想法、看法,过去全错了,现在统统修正过来,我们的言语行为都在正道上,不偏不邪,这是一直道。无比的殊胜就在你认知,你认识、你知道,然后有多大的成就完全自己操纵,与任何人都不相干。
  下面说「若先证二乘,后方入大,名为曲径」,这个路走迂回了,真的迂回了,迂回的时间太长,「曲径谓其迂回」。「趣寂明其沉滞」,这就是什么?证阿罗汉果,阿罗汉证得偏真涅盘,他在涅盘的境界里面什么作为也没有,不能提升自己,也不能利益众生。提升自己是定慧,利益众生是修福报;换句话说,修福修慧的机会都没有了,他在定中。我们在经上看到的,阿罗汉这个定中时间是两万大劫,辟支佛是一万大劫,所以辟支佛比阿罗汉聪明,都有沉滞。底下说「若实教中」,实教是大乘,小乘是权教,方便说,这大乘,「终竟发意,但动经八万,耽三昧酒故」,大乘人发心大,真的我们中国古人讲的话很有道理,量大福大,大乘人心量大。纵然不能够「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起心动念确实为一切苦难众生想,为一切诸佛正法久住想,这个心了不起,这是大乘心!为一切苦难众生就是四弘誓愿的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见到苦难众生,听到苦难众生,要有怜悯的心,要有慈悲心,要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立刻伸出援手去帮助他。
  那在我们初学,我们的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没有能力帮助他;没有能力帮助他,那个念头到了,念头就加持他。你是真诚心,有力量尽一分力量,尽心尽力帮助这些人。这里头有善巧方便,有大智慧,而不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你生烦恼,智慧用事你永远保持清净心。菩萨悲心恳切,这里面也有动经八万,八万大劫也有喜爱,喜爱什么?三昧酒,这不是真的酒,比喻你贪恋,贪恋三昧。三昧是什么?正受。自行化他,我们刚才讲,永远保持著清净心,这个地方三昧酒就是讲的清净心。三昧是正受,什么是正受?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这叫三昧,这正受。要知道苦乐忧喜都是不正常的受,谁有?六道凡夫有。这是佛在大乘教讲得很多,六道凡夫有五种受,感受,苦乐忧喜舍。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这个时候叫舍受,舍受很好,苦乐忧喜都没有。为什么叫舍受?它不能长久保持,时间很短,又有忧喜、又有苦乐。菩萨,菩萨能永远保持舍受,永远没有苦乐忧喜,这是菩萨,自行如是,化他亦如是。所以他不受环境的干扰,这叫大乘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次半」,就是刚才讲「有常等倒,长世间恶,有无常等,长无明恶」。注解里也有解释,这两句「通凡小」,前面是小乘,这个凡夫、小乘都有,「故此说凡恶」,这个地方讲的是凡夫之恶。下面讲「小乘之恶」,下面是第四首偈的前面两句,『不见诸法空,恒受生死苦』。小乘没证阿罗汉之前还在六道,虽然在六道他决定不堕三恶道。你说为什么不堕三恶道?三恶道的业因是贪瞋痴慢,他没有了。所以你没有贪瞋痴慢,你就决定不堕三恶道;换句话说,你要是有贪瞋痴慢,你跟三恶道的缘很深,你就免不了要堕三恶道。这要常常讲,常常提醒,听一遍、听十遍、听百遍、千遍没用,为什么?五欲六尘现前的时候、名闻利养现前的时候,贪瞋痴慢马上就起来,这是事实。因果教育是重要的增上缘,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业障习气太强,这个时候他会把因果忘掉,信不信因果?信。但这个时候迷了,迷在名闻利养、迷在五欲六尘里,起贪瞋痴慢疑,这是很怕的一桩事情。
  那怎么办?我们就想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什么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不中断,我们就明白要长时薰修。长时薰修一个力量在督促我们,那就是我一天不读经,我会堕地狱,这话不是假的。我没有能力抗衡烦恼习气,没这个能力,所以必须要佛菩萨时时刻刻提醒我。特别是在这个时代,社会大众普遍的把伦理道德疏忽,把因果、圣贤教育疏忽,整个社会人心都趋向名利,争名逐利。这个现象是什么?这个现象是世界毁灭的现象,二千五百年前孟子就说过,对梁惠王讲的,「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去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见面的时候就向他讨教,你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对我国家有什么利益,带来什么好处?开口就是利益。孟子就提出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仁义不仅是治国之道,是安定和平、共存共荣的大道。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常常存这个心这叫仁。时时刻刻想到,我不愿意别人对待我的,我不能对待人;我喜欢别人怎么对我,我应该怎样对人。义,义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大事、小事,合情、合理、合法这叫义,这个重要!利不重要。末后是提出警告,上是国王,下是人民,大家都争利,这个国家就危险,会亡国。
  现在我们看这个世界,全世界的人哪个不争利?提倡竞争,这在中国古时候没有的,哪有竞争这么一句话,这还得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从小就教你让,从哪里让起?忍让。你要能忍住,要让;慢慢智慧开了,谦让,谦卑,自己谦卑能让人;最后到圣贤地步是礼让,这等级的,慢慢上升的。你想想看这三种让,忍让、谦让、礼让,这是化解冲突、社会安定、世界和谐的大根大本。我们从这些圣贤教诲来观察现在的世界,你就晓得,现在世界动乱的根源在哪里。确实许多志士仁人都在寻求化解冲突之道,恢复世界安定和平之道,都在那寻求,国际上的和平会议都在讨论这些议题。我这两天接到一个通知邀请函,印度尼西亚在六月下旬举行一个世界和平论坛,五十二个国家代表参加,他邀请我去,我答应他。为什么要答应他?我知道这些人都非常热心,找不到门路。所以我们再一次要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因果的这种理念介绍给大家。大家未必会相信,我们汤池小镇做的实验,就是为这些人做的,所以我想邀请他们到汤池来参观。山东庆云,他们要做个示范县,现在积极在筹备,明年我们相信庆云会有很可观的成绩。他们看到了才能够生长信心,增强信心。我们希望大家同心协力,把全世界各个族群古圣先贤的教诲,各个宗教圣人的教诲,把它取出来,要用办班教学的方式教化众生才能收到效果。如果没有这个行动,也就是办班教学,光靠开会没用处。纵然这个会是有议,议也有决,可是后头那一关难了,决而不行,这个会议就没有结果。二00六年我们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办的活动,有后续这是我们没想到的,我们很欢喜,那就是驻联合国各国的使节都有愿望到汤池来参观、来看看。这就是这个会议,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这行动,这是好事情。所以我们欢迎他们来参观、来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