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穿越晨光里 >

第313部分

穿越晨光里-第313部分

小说: 穿越晨光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彥博低垂下头,几滴泪水散落在脚下的青石板上。再抬起头时,韩琦的马车已经消失在遥远的天际中……

转过身,步行着往广利门走去,走到城楼下,和欧阳修颌首致意。

却见到欧阳修泪满衣襟,满脸的落莫。

不知不觉的,文彥博的脸上也满是泪花。

城楼下,两顶青衣小轿无声无息的停在路边,富弼和司马光隔着轿门远远注视着已经远去的韩琦。

韩琦的离京,没有在京城激起多少浪花,就如同历代历朝中,失败者是没资格让人们记住的一样。人们只是议论了两三天,就被京城中层出不穷的新话题给吸引住了目光。

陈琦是知道韩琦离京的事情,可是他没有去送,他自问不够资格。能去送韩琦的,只有象文彥博和欧阳修富弼司马光这样的人物。

所以,他一大早就来到了中书省外,等着文彥博上值。

中书省的紫薇长得非常茂盛,紫薇畏痒,若轻挠树身,便会全株颤动。唐玄宗开元元年把中书省改为紫薇省,以花名做官署名,中书令称为紫薇令。白居易曾有诗:“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作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看到了这些紫薇树,目光中不由得露出一丝热切。自己何时才能做紫薇郎呢?

他在邹晨的面前,从不掩饰自己的野心,曾数次说过最大的目标,便是做相公。

邹晨说过一句玩笑话,“不想做将军的士兵,绝不是好士兵;不想做相公的官员,绝不是好官员。”

所以,他也一直将自己人生的目标定为了首相。

正胡思乱想着,看到了文彥博的官轿已到了中书省,连忙肃容正冠,站在了门旁。

文季恩陪着相公刚刚送别了韩琦,到了中书省却看到陈琦,便友好的点了下头,低声向轿内禀报。

“让他到都知堂中见我。”文彥博疲惫的声音传来,似乎满是心事。

半个时辰后,陈琦见到了洗过脸后神采奕奕的文彥博。

将几份公文和奏折奉到了文彥博的书案上,他便垂下袖子站在一旁,静等着文彥博观看。

文彥博戴着玳瑁眼睛,微眯着眼,将陈琦送来的几份公文优先看完,眉头紧紧的锁在一起。

“这几年中,江南的裁军搞得极是不错,你因何却对江东路的裁军没有多大的信心?”放下玳瑁眼睛后,揉了揉压的有些生疼的鼻梁。这些做匠人的也不知道改进改进花镜的技术,都快把鼻梁压断了。

“某是这么想的……”陈琦便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最后说道,“江南这些年虽然搞的不错,可是都是基于美洲强大的支持下,如果那里出了任何一点问题,都将给本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可是这些年,美洲的金矿已经挖得差不多了,现在也就是棉花和甘蔗的种植,才能带来收入。我怕江东路再搞裁军时,财力跟不上。”

文彥博是知道江南搞裁军花了多少钱,看着遣散费和安置费没有多少,可是在州县为那些退伍的老兵们寻找土地,又为了保证他们他们的衣食住行,暗地里做了不少的工作。这些,才是花费最大的。

比如一个老兵退伍归乡,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种地,可是老兵们打惯了仗,做惯了兵油子,早忘了是怎么耕种的了,安置处的人便负责替他们在本乡找积年的老农或者大农会的技术员们指导老兵们种田,一次指导就需要五贯到二十贯。不要小看这些,也许一个老兵花不了多少钱,可是一个县里回去一万多老兵,花费就是巨大的了。

这几年,为了裁军,一千多万缗就如同掉进了水里,没有激起一点浪花。

唯一可喜的是,这些老兵们回了乡之后,各个安心务农,没有几个再去搞造反的。正是由于朝廷拿出了如此大的力度,那些即将被裁掉的老兵才没有一个人去闹事。

如果美洲的财力不够支持,那么仅靠着宋朝本土的财力和富沙州的税收,根本不足够支持下去的。

“其实,我们这些年搞的老兵裁军,成效非常大。”陈琦指着一串数据说道,“这些老兵归乡之后,首先乡绅们欢迎,因为他们都是带着技术员回去的,只要有了土地,技术员就会上门指导,老兵们都是农夫出身,过不多久就会掌握了种田技术,乡绅很容易雇佣这样的老兵。老兵归乡又带了大量的盘缠,肯定会在家乡盖房子娶浑家,这样就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曾经有一个村子,出去了二十名士兵,回来了十五名,一下子带回了几百贯,村子里到处都是在兴建农房,引得附近的小贩们天天往这个村子里跑。”

文彥博不解的问道,“这些,和国家有何干系?”

陈琦拱手答道:“老兵们带钱回去,必定不会将钱埋在土里,盖房子、娶浑家,都是需要花钱的。钱花出去就进入了市场中,比如,他去买砖石,那卖砖石的就赚到了钱,卖砖石的必须要雇佣小工,小工的薪金提高了就会去买肉吃,这样卖肉的也赚到了钱,卖肉的赚钱了就要再去杀猪羊,这样养猪羊的也赚到了,猪羊是需要吃东西的,这些提供草料和猪食的人也跟着赚钱……在他们买卖的过程中,国家在不停的收着税。这样,国家赚了税收,小贩们得了银钱,老兵们得了住房,皆大欢喜!”

陈琦将一整条的产业链用生动的语言和文彥博慢慢的解释,文彥博的眉头一会皱紧,一会舒展开,听的极为用心。

 第四百一十一章请调地方

文彦博仔细听取着陈琦的意见,不住的点头。又听他说到了江东路以后的设想,更觉得非常中肯。

“……所以,我想请求中书省,将我调到江东路去。”陈琦说完了自己的设想之后,向文彦博要求。

文彦博闻听此言,先是吃了一惊,继而微笑,大宋朝的规矩他是心里非常明白,一个人若是想在朝堂中有所建树,只做京官那是绝对不可以的,必须要有主政一方的经验,没有当过知州通判太守或守备的官员,是没有资格进两府。

陈琦小小年纪以学士身份参知政事,已经是逾制了。哪怕他将这次新政做的再好,无主政地方经验的身份,也将让他寸步难进。

而现在新政变革已经到了成熟的阶段,到处都是想伸出手摘桃子的人。他肯在这个节骨眼上到地方,愿意让出位子给别人,虽然眼看着是吃亏了,可是实际上却会为他带来更高的名望。

“你真的愿到地方主政?”文彦博微笑着问道。

“吾愿往!”陈琦拱手做答。

“但不知变革何人可主政?”文彦博问道。

陈琦思虑了一下,答道:“大苏既可,此人机智善辨,胸怀韬略,学识渊博。然则,唯其不合时宜……韩师朴亦可为副手……”陈琦相信,仅只这一句不合时宜,文彦博必能用他。韩忠彦乃韩琦的长子,此人和其父大不相同,为人相当厚道,是京城中有名的老好人。

苏轼在名义上和欧阳修没有任何关系,可是实际上,当年欧阳修主持贡举时发现了苏轼,又对他多加赞赏,苏轼便贴上范氏一门的标贴,世上人皆知他是欧阳修的学生。然而,苏轼的性格却是不畏强权。不合时宜,敢于直陈任何不利之处,哪怕是对他的老师欧阳修也敢直言。

如今,韩琦刚刚下台,他推举了欧阳修。这时朝廷中人心浮动。韩琦的党羽必定会害怕文彦博对他们进行打击和迫害。如此这时将苏轼和韩忠彦推到前台。可以安抚韩琦一党的心思,避免了党争之祸。

苏轼不畏强权,敢于直陈。这就注定了他不会被欧阳修摆布,又由于他和欧阳修有了这一层师生的关系,用了他,欧阳修不会找新政的麻烦。而韩忠彦做副手,韩琦一党为了支持韩忠彦也只能转而支持新政。同时,这也是对韩琦名声最大的补偿,别人会认为韩琦的归乡是为了替儿子铺路,不是因为被人嫌弃而下台的。

乃是一箭三雕之计。

“嘉禾费心了!”文彦博眼中露出慈祥之色,仔细的打量站在面前的陈琦。往常没有过多的注视过他,没有想到这竟是一个有着七窍玲珑心的主儿。知道以退为近,愿意舍一人荣辱来安定朝廷。

“还望潞公成全!”陈琦深揖一礼,请求道。

两个时辰后,文彦博和富弼坐在一起进午膳。俩人皆是食不言寝不语的人物,无声无息的吃完饭。端起茶盏后才开始说话。

“嘉禾早上向中书省递交了一份请调江东路的奏折,彦国怎么看?”文彦博将陈琦的请调奏折双手递给了富弼。

富弼吃了一惊,挑了挑眉毛,顾不得吃茶,先将奏折拿起来细看。等到看完之后,久久不能言语。

他是一个聪明人,瞬间就明白了这一份奏折能给现在乱纷纷的朝廷带来安定的作用。

“此子,宽厚!”富弼惜字如金,只说了宽厚两个字。然而就这两个字,让文彦博的眉头突然舒展开来,显得极为开心。

一个官员,可以没有政绩,只要你别犯错就行;可以没有文才,只要你勤恳做事就行;可是名望却是必须有的,在大宋朝,名望是比政绩更加重要的东西。官员们都将脸面看的比什么都重,所以陈琦才可以用几万张传单就打倒了韩琦,让韩琦都不敢去地方主政,就是因为他是一个要脸面的人。

一旦名声臭了,那么这一辈子就完了。

陈琦小小年纪,把韩琦拱走,这让朝廷中的官员怎么看他,会觉得他是一个非常阴险的人,不愿和他交往。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自请调往地方,将一个大桃子拱手让出来给韩琦的人。这足以说明,他在意的不是这些,他拱韩琦是为了朝廷。拱走了韩琦之后,他愿意接受惩罚。

这一步退让,将会为他带来宽厚的名声,证明他是君子,不是小人。

更何况,陈琦的目标是首相,必须要去主政地方才可以进中书省,趁着现在这样的大好机会退到地方,既得名又得望还能得实惠,真是一举数得。

所以,陈琦将自己的想法和邹晨说了一下,邹晨立刻同意,不仅同意还让他尽快趁着这个好机会把折子给递上去,如果太晚的话影响力就会减弱了。

“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方为君子本色也!”丁贤之听到他的想法后,也跟着赞赏。

东京城以西,离兴国寺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兴国寺桥,这处地方归安业坊管理,苏家的三进新宅院便座落在此间。

苏轼苏辙两兄弟将父亲送回老家后,就在家乡守了三年孝。王安石方田均税颁布之时,找了苏轼和苏辙,俩兄弟倒也高兴,愿意助他一臂之力,可是等到方田均税实行下去之后才知道不是那回事,这是一个损害士大夫家族利益的办法。

苏轼是一个士大夫,在他的心里,百姓虽然重要,可是毕竟没有士大夫阶层重要。所以,他开始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彻底和王安石翻脸。

等到陈琦也开始新政时,将他们请到了京中。看过了陈琦的条陈之后,苏轼觉得这是一个肯做实事的人。因为这份方田均税和王安石的相比,更加的详细,不仅士大夫得了实惠,百姓们也得了好处,朝廷从中得到了税收,可谓一举三得。

所以,从此之后,大小苏便一心一意的跟着陈琦做新政变革。

苏辙从学士院里急勿勿的回来,心中一点躁急和不安,因为他在学士院里听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他必须要尽快找到大兄和他商量。

 第四百一十二章苏轼来袭

苏辙将马交给了小厮手中进了大门,询问家中的仆妇,他大兄在何处。

苏轼此时正站在后园中一丛芍药花前仔细摆弄着枝叶,几个孩子站在一旁认真的看着他修剪花枝。

“大兄!我听到一个消息……”苏辙进了后园,将苏轼手中的剪刀抢在手中,焦急的说道。又看了一眼儿子和侄子们,将他们轰散。

“子由,何故如此沉不住气?”苏轼擦拭了一下手中的泥土,气定神态的坐回小亭子里,惬意的饮了一口茶汤。

家中这几年银钱日渐丰盈,王弗和史氏跟着邹晨做了一点小生意,邹晨又在大卖场中为她们留了几个位置比较好的柜台,她们每年租出去给别人换些零用钱。所以,苏家倒是有钱买得起宅院,去年花了一千多两买了这座小小的宅院,虽然只是三进,可是倒是比以前租住的好多了。

苏轼又是爱美的,将家中庭院布置的美伦美奂,尤其是苏宅后园的芍药花成了京城中的一景,每年开放时,都会有文人雅客前来饮酒做诗。

王弗和史氏跟着邹晨,有些近朱者赤,虽然她们表面上还是对邹晨独揽陈琦一人有些微辞,可还是跟着邹晨学习。先将家中无用的仆妇给减了不少,又将苏轼养的歌舞妓挑着几个模样最好的给寻了个错处发卖了出去。

苏轼现在吃用都要靠夫人,他自己的俸禄还不够和几个朋友吃酒的呢,更别提养歌妓了。和王弗提了几次,王弗便拿出他的俸禄来堵嘴,声称家里只有这么多银钱,你又要养歌舞妓又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