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皇后全传 >

第129部分

中国皇后全传-第129部分

小说: 中国皇后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1646年,即顺治三年,经过多尔衮与范文程密计,范文程在上朝时说:“摄政王功高望重,谦抑自持。我皇上虽想报答,将什么来报答呢。虽然王是皇上的叔父,今日之事,犹如父传其子。王既然以子视皇上,则皇上也应当以父视王。怎么样?”众人议说可以。范文程接着说道:“今听说王失去王妃,而我皇太后又寡居无偶。皇上既然视王像父亲一样,今不可使父母异居,宜请王与皇太后同宫。”众又说可以。于是,群臣上贺表。当时,以顺治帝的名义颁发了一篇皇帝的文告,宣示天下:

“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摄政王,现方鳏居,其身份容貌,皆为中国第一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仰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着所司预办。”

时人张煌言曾写过一首宫词:“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形象地描述了他们的婚事。到乾隆朝,史家纪昀在修史时看到这件事,认为这是件丑事,便请示高宗毁掉了这段记载。其实,太后下嫁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既然允许姑侄同侍一人,当然也会出现叔嫂结合了。清军入关后,汉族的封建文化对满族的影响日益深入,其中也包括传统的封建礼教。太后与摄政王多尔衮结婚,当时曾受到维护封建礼教的汉大臣的指责和反对。但皇太后断然下嫁,藐视封建礼教,是很有勇气的。

公元1649年,即顺治六年一月,多尔衮改称“皇父摄政王”,并通行于全国。

正当多尔衮志满意得的时候,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他突然咯血,病死在塞外的喀喇城,时年39岁。多尔衮死后,顺治追尊多尔衮为“诚敬义皇帝”,并以“帝制礼”落葬。

但不久之后,就有大臣揭发多尔衮横行霸道、阴谋篡权等一系列悖逆罪过。顺治帝于是下令撤去多尔衮在太庙中的牌位、籍没府中所有不义之财,并将其心腹党羽处死示众。据说,当时人们还将多尔衮的尸体挖出,鞭尸砍头,以解臣民之恨。

公元1651年,年仅14岁的小皇帝福临在太和殿宣布亲政,后亲理朝政10年,并使清朝政权得以巩固,这与庄太后的全力辅佐是分不开的。

公元1651年二月,布木布泰太后诰谕皇帝说:“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民国者之本,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佞,用人必出于灼见真知,莅政必加以详审刚断。赏罚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则。毋作奢靡,务图远大,勤学好问,惩忿戒嬉。倘专事佚豫,则大业由兹替矣。凡机务至前,必综理勿倦,诚守此言,岂惟福泽及于万世,亦大孝之本也。”这份诰谕,既反映了我国历代治国的经验,也是针对少年皇帝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既是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也是谆谆告诫。这份诰谕,顺治帝称为“作君之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福临遵照母后的教导,亲政后立即开始经筵大讲,宣传儒家经典。他经常到内三院与汉人文臣讨论历朝治国的得失,总结治国的经验,选贤任能,严惩贪官,对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不负母后所望。同时,太后在后宫大力支持朝政。她对汉人将领孔有德、尚可喜等,抚孤结亲,使其为清朝更好的效力。

公元1652年,入关前降清的定南王孔有德死,遗有一女孔四贞,皇太后把她收为养女,赐号四贞格格,“育之宫中,赐金万两,岁俸视同王。”

公元1656年,礼部奉圣母皇太后谕,立孔氏为东宫皇妃。孔四贞“自陈有夫”,早年已许配孙延龄。皇太后尊重孔四贞本人的意愿,放弃了立为皇妃的打算,召孙延龄入宫,令其结为夫妇,赐第东华门外。

顺治十年(1653年),皇太后将皇太极的第14女,嫁给吴三桂子吴应熊为妻。

公元1660年,她又将抚育宫中的原承泽亲王硕塞之女封为和硕公主,下嫁入关前降清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隆。通过这些联姻,一方面联络感情,以结其心,另一方面也加强控制,留居京师的额驸,实际上成为人质。太后在后宫提倡节俭,常将节余银两赈济灾民。

公元1654年,皇太后发宫中银4万两救灾。顺治十三年(1656年),她又发宫中银3万两,赈济直隶灾民。

福临年少,血气方刚,性格急躁遇事常不冷静。公元1659年七月,坚持抗清的郑成功从厦门率舟师北伐,攻克长江的门户镇江,围困南京,震惊清廷。顺治帝举止失措,想要退守关外。皇太后斥责他说:“你怎么可以把祖先以勇敢得来的江山这样轻易地放弃呢?”福临由羞愧转为怨怒,说:“我要亲自出征,或胜或死。”他甚至拔剑击案,以示决心。皇太后竭力劝阻,又遣福临的奶母与在京的传教士反复劝说,终于使狂怒的皇帝冷静下来,放弃了御驾亲征的打算,留在北京坐镇指挥。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福临因宠爱的董鄂妃病故,陷入极度悲痛之中,甚至要削发为僧,也为皇太后等人所劝止。制止少年皇帝的轻举妄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这也是只有皇太后才能办到的。

顺治在太后的辅佐下,先后掌权11年,为清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1661年,年仅24岁的顺治帝因天花病死于养心殿,由顺治帝8岁的儿子爱新觉罗·玄烨即位,是为康熙帝,尊祖母庄太后为太皇太后。庄太后常常劝诫康熙帝要以国事为重,力争做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

8岁的康熙继承皇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大臣辅政。这四位大臣都不是出自皇族,在顺治亲政时,他们经常侍从皇帝左右,而且接近庄皇太后。皇太后有事,常通过索尼、鳌拜等传谕“启知皇帝”。有一次,皇太后患病,鳌拜等近侍卫护,昼夜勤劳,食息不暇,受到嘉奖。可见,四大臣与皇太后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授任辅政,显然是出自皇太后的意旨。

康熙即位后,安徽桐城秀才周南,不远千里来北京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以太后的威望和能力,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可太皇太后断然拒绝了。她谕示诸王、贝勒和大臣们说:“你们思报朕子皇帝之恩,偕四大臣同心协力,辅佐幼主,则名垂万世。你们这样,我也就放心了。”

四大臣辅政时期,仍以“效法太祖、太宗”作为施政纲领,并恢复了一部分满族入关前的旧制,思想倾向保守。不久,四大臣内部开始分化。

公元1665年,即康熙四年初,议立索尼的长子噶布喇之女为康熙皇后,鳌拜坚决反对,声称:“若将噶布喇之女立为皇后,必动刀枪。满洲下人之女,岂有立为皇后之理?”并会同遏必隆、苏克萨哈启奏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回答说:“满洲下人之女如何立不得皇后?我意已定,不必再议。”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七月,索尼的孙女册立为皇后。索尼成为皇亲,地位提高。而同时,鳌拜权势日涨,遏必隆依附鳌拜。

公元1666年,鳌拜提出镶黄旗与正白旗更换土地的主张,理由是清初入关后,多尔衮在圈地时偏袒自己所领的正白旗,硬把镶黄旗圈占的好地拨给了正白旗,这不符合祖宗规定“八旗自有定序”的原则。四辅臣中的索尼是正黄旗,遏必隆是镶黄旗,他们明哲保身,对这一主张采取默认的态度,而属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坚决反对。因换地事件,苏克萨哈与鳌拜发生冲突,积怨日深。索尼年老多病,害怕卷入他们的矛盾,于公元1667年三月,提议并会同鳌拜等共同奏请康熙亲政,他们说:“世祖皇帝是14岁掌政,今主上年德相符,特奏请亲政。”太皇太后没有同意,谕示:“帝尚年幼,如尔等俱谢政,天下事何能独揽?缓一、二年再议。”当年六月,索尼病故。七月,太皇太后考虑到鳌拜与苏克萨哈的矛盾,决定同意康熙亲政。就在这一年,康熙帝亲政。

然而顾命大臣鳌拜勾结党羽,不肯轻易还政。鳌拜的专权跋扈大大威胁了康熙的统治地位,庄太后与康熙于是详加考虑,定下计谋要除了祸患。为了清除鳌拜,他们挑选了一批少年侍卫,经常在宫中练习布库(摔跤)游戏,每次鳌拜上朝,他们也不回避。鳌拜只认为是皇帝年幼贪玩,并不戒备。一天,他上朝时,看到一群少年在摔跤,便走过来看。突然这群少年和他扭打起来。开始,鳌拜还以为是在和他开玩笑,直到被捆绑起来,才明白过来。鳌拜被革职拘禁,其党羽也都被处死流放。庄太后巧计擒捉鳌拜,巩固了她和孙子的地位。从此,康熙真正掌握了清王朝的实际大权,著名的“康乾盛世”拉开了序幕。

康熙实际亲政后,太皇太后更全力辅佐。她虽不干预朝政,但朝廷大事,康熙帝基本上是先告诉她,然后再办。朝中重大决策,甚至日常事务的处理,都与她的旨意是分不开的。康熙每天上朝前或下朝后,都要到后宫问安请示,有时一天多达3次,聆听祖母面授机宜。康熙赞颂祖母说:“祖母虽然处在深宫,但为国家谋划弘纲大政,勉以怀侍,惕以励精。”

公元1672年末,太皇太后谕示康熙:“如今天下太平,四方宁谧,然安不忘危,闲暇时仍宜武备训练。人君之道,诚莫如虚公裁断。”又作书以诫曰:“古称为君雄,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康丰,历数于无疆,惟休。要宽厚慈仁,温良恭敬,慎言谨行,以继承祖宗大业,也无愧于我心。”次年二月,翰林院进呈刊刻满译本注释儒家经典的《大学衍义》一书。太皇太后传谕康熙说:“你要特别加意编纂,命儒臣翻译刊刻,颁赐诸臣。这样,我心欢悦。”并特发内宫白金千两,奖赏译刻有功人员。祖孙间关系十分融洽,配合默契。祖母对孙子格外慈爱,孙子对祖母极尽孝道,言听计从,躬行不怠。

公元1673年十二月,爆发了规模浩大的三藩叛乱。“三藩”是指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这些降清的明将,为清军竭力效劳,充当镇压农民起义军和抗清力量的急先锋,从而使他们得到了保存和扩大实力的机会。他们分别封王,镇守一地,各自拥有重兵,树立党羽,割据一方。“三藩”割据势力的不断发展,严重威胁着清朝的国家统一。康熙亲政后,十分重视国家的统一和权力的集中。他说:“天下大权,惟一人操之,不可旁落。”康熙决定撤藩。撤藩令一下,吴三桂发动叛乱,自称周王、天下招讨都元帅,其他王纷纷响应叛乱,使清朝统治者大受震动。这事也日夜牵动着太皇太后的心弦。她时刻关注政局的发展,经常发宫中帑银犒赏前方将士。

公元1681年末,三藩叛乱平定。群臣要给康熙上尊号,康熙帝断然拒绝群臣上尊号的奏议,提出应给太皇太后上尊号。太皇太后再三辞谢说:“我一个妇人,无功于臣民,如受尊号,实感不安。”康熙说:“国家凡有大庆,必归美于尊亲,臣下也有光荣。”硬是说服祖母接受尊号,并大赦天下。

公元1687年,庄太后死,终年75岁,谥“孝庄文皇后”。之后,康熙遵从庄太后“于孝陵近地安厝”的遗嘱,将其安葬于清太宗皇太极昭陵(在今辽宁沈阳市)之西、顺治帝孝陵(在今河北省遵化市)之东,这样庄太后陵介于昭陵和孝陵两陵之间,既与丈夫皇太极陵墓相望,又近靠儿子顺治帝的陵墓,可谓是两者兼顾。因庄太后陵墓是在昭陵之西,故称此陵为“昭西陵”。谥号:“孝庄文皇后”。

第三百七十四章 佟佳氏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帝)妃

姓名:佟佳氏

生卒年:公元1640~1663年

婚配: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帝)

封号:慈和皇太后

封后时间:公元1661年

子女:一子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

谥号:孝康章皇后

佟佳氏,都统佟图赖(本为汉人,姓佟,名图赖)之女。佟图赖清初隶汉军,后令隶满洲镶黄旗,并令改复姓“佟佳”。佟佳氏生于公元1640年,后入宫,立为妃。

公元1654年,即清世祖顺治十一年,年15岁的佟佳氏,为顺治帝生下皇三子,取名玄烨(后为康熙帝)。因佟佳氏实为汉人之女,故说康熙皇帝亦有汉人的血统。

公元1661年,即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死,玄烨即位,是为康熙皇帝,康熙帝尊生母佟佳氏为慈和皇太后。儿子当上了皇帝,她身为太后,本该享受荣华富贵,然她却没有福气,她在太后位仅有一年多时间,便身患重病,尽管康熙帝昼夜守其身旁、亲尝汤药、侍奉无微不至,御医亦陪同康熙帝多日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