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爱国军阀 >

第86部分

爱国军阀-第86部分

小说: 爱国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经济危机中,日本失业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仅低于德国的国家。
  所以,到了1931年,日本国内经济一片低迷,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通过918冒险行动,攻击东北军,张学良这个软蛋奉行不抵抗政策,从而给了日本拜托经济危机的机会。
  如此说来,一些资料显示,在抗日战争前,中日经济总量为2倍,对这个概念,东方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
  那就是,这种经济对比,是否包括东北三省,若是包括东北三省的话,基本可行(一些资料认为,东北工业占中国的1/4)。
  对中国经济,大家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1840年中国经济总量为世界的22%,为世界第一。
  在那以后,在签订一定不平等条约,在加上太平天国的破坏,在1840年~1865年期间,可以说经济处于停滞或者倒退阶段。
  但在1865~1894(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得到兴起。在洋人的带动下,一些官僚开办机器局,开办造船厂,中国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得到快速发展,这也是历史上所说的同治中兴。
  但那以后,甲午战败,八国联军入侵,由于满清宁与外敌不与家奴的统治特色,中止了汉族官僚发动的洋务运动。
  在八国联军入侵后,外国大量资本涌入,为了赔偿战争经费,各地官僚也开始最后努力,那就是利用外国资本修铁路,开矿产,可以说在1900年~1911年这十年,中国经济进入较快发展阶段,虽然这种发展是以外国资本介入为主,是以中国经济逐渐被外国控制为主。但不可否认,民族资本也得到快速发展,如袁世凯的直隶,张之洞的湖广,还有江苏,广东,东北都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辽宁,大家需要注意,在满清前期,由于限制汉人出关,关外可以说不毛之地。在满清后期,由于山东、河北汉人闯关东,由于俄罗斯主动的东清铁路即中东铁路开通,以及外国资本涌入,东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以及于到民国,东北成为继江浙、两广、湖广之后,最为富庶之地)。
  在1911~1926年,期间经历了袁世凯北洋统治,以及南北战争,期间虽然出现军阀统治,但是这些掌权者无不是革命党人,立宪派,北洋军阀,在加上实业救国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一次世界大战中,以纺织业、面粉加工业为主的民族轻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可以说在这个时期,也算民族资本一个繁荣期。
  1926年~1936年,蒋介石的革命政府在名义上统治了全国,虽然一些人说这是中国民族资本黄金十年,但是大家只要考虑到这些事实,这黄金十年就会大大缩水。
  在1929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严重冲击,欧美小日本过剩物质大量涌入,有点像今天的促销(在历史书上,美国将过剩牛奶等物品倒入沟渠里面),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实业快速发展必然缩水。
  日本对东北、热河、察哈尔,上海的入侵,918及其随后长城抗战,让中国失去东北三省外加热河、察哈尔五省的控制(张学良这个败家子),日本在上海发动事变,让中国失去在上海驻军的权利。
  国内新军阀之间的内战,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之间,连年爆发新军阀内战,一场中原大战,双方动用军队达到上百万,死伤数万。
  CCP发动的反叛行为,先后占领南方数省,湘南暴动,焚烧道路数里的房屋,在苏维埃发动打土豪分田地运动,以及随后蒋介石对此五次围剿,要知道,在教科书中,到最后动用军队可是达到百万之数(数字非常精辟,全部都是整数。第一次10万,第二次20万,第三次30万,第四次50万,第5次100万。而在抗日战争中淞沪会战,**最先设计投入75万,但由于路途遥远,最后只到达了40多万。抗日战争中中日最大规模会战武汉会战,**集合南方所有部队约110万人,日本集中30万人。如此看来,为了消灭苏维埃,在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蒋介石如抗日战争一样,将所有中央军,粤军、桂军、湘军、川军、滇军都调来对付CCP了,哈哈。如此看来,蒋介石真的应该倒台,在几年前对付CCP都没有任何困难的动用了100万人马,而在决定中日国运的淞沪会战,才调来40万。在武汉会战,才调来100万。),再加上其后的长征,这些战争破坏不谓不大。
  公平的说,虽然在1926年到1936年期间,实业救国真正深入人心,虽然全国实现名义上统一,有一定和平红利,但是民族资本发展不可能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是黄金十年。东方怀疑,经济增长率,并不一定比在那之前的10余年高。
  另外,虽然经济有所发展,但也是以江浙为代表的资本家,买办的发展(这期间,江浙实业代表张骞破产,火柴大王刘鸿生也差点破产)。
  在1936年~1949年,由于决定中日国运的抗日战争,国G内战爆发,由于全面战争,可以说国家经济全面倒退,民族资本,民族实业全面破产阶段。
  而同时期,中国虽然在一战,在随后国家重新统一,民族实业、民族资本得到发展,但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巨大破坏,导致经济根本没有恢复,在这近40年时间里面,经济总量下降了1%左右。中日经济总量差距也由3。3倍下降到1。5倍。
  但是,因战争而遭到破坏的中国经济若是得到恢复,中国经济应该能够达到与超过日本的2倍(大家想想,在1913年前,东北刚刚开发,经过这几十年建设,到1950年,东北工业占中国的1/4)。
  这就是学术界对中美日经济总量较为普通的看法,东方作为一个爱好者,支持这种观点。
  (另外,东方将逐渐发一些别人的东西,介绍民国时期工业,交通发展状况)。。。
  


 民国土豪劣绅产生原因

  东方一直在寻找农村比较客观,比较权威的专着,这一篇论文是东方寻找到的最为可观、最为公正,也最为权威的一篇专着,作者为王奇生。
  东方认为该专着比较权威,不仅仅大量引用老毛《湖南农村调查的资料》,引用前民盟主席费孝通,中国最后一个真正的民主人士的调查报告,而且,而且有关资料与东方看到的资料基本吻合,一见此文,东方感到,这篇专着寻找了好多年了。
  通过该专着,有几个信息让人感到震惊,第一个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竟然存在大量的知识分子,在本专着中,老毛调查发现在寻乌县竟然有三百多个秀才,请记住,是三百多个秀才。要知道,笔者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四川一个相对富裕县读高中的时候,全县只有3所高中,在校高中生也不过1500余人,这还是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成果,若是再上推20年,退到78年,那时候全县在校高中生是否有3百人,还是一个天大的疑问。
  第二,在清朝末年,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国识字率竟然超过20%;对这个数字,东方过去不敢相信,但是又不得不信。因为在小的时候,以为自己爷爷,以为周围几个老头没有读什么书(因为我来自农村),但是让人惊讶的,在与那些老者接触的时候,大多数竟然能背两句三字经,有的还能写两个毛笔字,虽然在那以后基本上忘记了。现在,现在从老毛等人调查报告中,东方相信我们过去对旧中国误解了。可以这样说,在废除科举的时候,中国城乡存在非常完善的教育体系,虽然主要教育一些儒家学校,道德文章,主要教一些算盘什么的,但是,在过去,中国识字率还是蛮高的。若是在民国时期,一些人将这个资源利用一下,其效果将颇为惊人。
  第三,废除科举后,广大读书分子,由于出路全无,大多数不是沦为地主的走狗,就是沦为社会最底层,这就是我们过去常常所说的孔乙己。而一些所谓的新知识分子(如小学毕业的,竟然与一些秀才平起平坐)。要知道,在过去,县以下行政机构,主要依靠乡绅维持,相当于乡民自治,主要依靠乡绅维持。若是在民国年间,统治者认识到旧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加以利用。若是利用得法,中国农村统治秩序不彻底破坏,如此怎么可能出现农村包围城市呢?
  第四,在民国时期,以所谓新式人才,以及从过去读书人兑化出来的土豪劣绅,不但是CCP痛恨的对象,而且还是国民党,人民痛恨的对象。要知道,很多旧日的贡生、秀才,在文学方面,远远超过现在的国文老师,他们,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数学而已。要知道,东方在八十年中期开始读书,自己启蒙老师不过是读了三年小学后来当了几年兵的大老粗,在这个大老粗教育几年后,慢慢的,也没有废掉。若是在民国的时候,就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对这些所谓的秀才、贡生加以利用,至少比东方那个启蒙老师强点吧。
  这就是东方对本专着的一些看法,本来我们可以改良的,谁知道,到最后我们竟然革命了。
  以下的基层权力结构,始终是中外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十分关注的研究对象。费孝通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即巳注意到“从县衙门到每家大门之间的一般情形”“是有趣的,同时也是很重要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中国传统中央集权的**体制和地方自治的民主体制打交涉的关键。如果不弄明白这个关键,中国传统政治是无法理解的”。在中国二千年来的地方政府层级变迁过程中,县级政区是最稳定的一级基层政区。皇帝任命的地方官员到县级为止。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而认为县衙以下处于一种“权力真空”状态。事实上,在县衙以下的基层社会,实际存在着三个非正式的权力系统在运作:其一,是附属于县衙的职业化吏役群体。如清代州县吏役人数,大县逾千,小县亦多至数百名。其二,是里甲、保甲等乡级准政权组织中的乡约地保群体。这一群体每县亦有数十至数百人不等。其三,是由具有生员以上功名及退休官吏组成的乡绅群体。据张仲礼研究,19世纪前半期中国士绅总数巳达到100余万,平均每县有六七百名。
  那么,县以下的三个非正式权力系统是如何相互交接和运作的呢?费孝通曾在《乡土重建》一书中,作过如下一番描述:首先,县衙门的命令通过衙门胥吏向下传达。这些命令很少是直接发到各家各户去的,多是把命令传给乡约地保。衙门吏胥虽直接代表统治者和人民接触,但其社会地位特别低,受人奚落和轻视。乡绅是不出面和衙门吏胥直接在政务上往来的。同样,乡约地保也是一个苦差,大多由平民百姓轮流担任。当乡约地保从衙门吏胥那里接到公事后,就得去请示乡绅。乡绅如果认为不能接受的话就退回去。因为违抗了命令,这时乡约地保就会被胥吏送入衙门。于是,乡绅乃以私人关系出面和地方官交涉,或通过关系到地方官的上司那里去交涉。交涉成了,县衙命令自动修改。乡约地保也就回乡。
  费孝通将上述权力运作过程称之为“双轨政治”。所谓“双轨”乃指由自上而下的皇权和自下而上的绅权所构成。县以上通过官僚实现政治整合,县以下则通过乡绅实现社会整合。两者互为制约和补充。在皇朝兴盛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传统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交接关系,并确保了传统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行。在官民之间的三个中介群体中,衙门吏役和乡约地保均是社会边缘人物,社会地位低下。但他们常能利用自身的职位作为赢利的工具。美国学者杜赞奇在研究20世纪前半期的华北乡村社会时,将这批人称之为“赢利型国家经纪”。与之相对,他将那些在地方上享有声望,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地方利益的乡绅称之为“保护型经纪”。很显然,在中国传统社会基层权力结构中真正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是后者,而非前者。绅权作为一种社会性权力,是法理权威和个人魅力权威的结合。绅士既与国家官僚体系休戚与共,而同时又与基层民众保持着密切联系,成为官与民之间的缓冲与中介。作为官系统的触角的延伸,绅士配合官府向人民征收赋税,维持地方治安;与此同时,作为基层民众的代言人,绅士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地方利益的代表,有时甚至会与损害地方利益的官府发生冲突。正是绅士在官民之间上下沟通,并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传统国家与社会的整合。这是中国传统基层社会权力结构的基本构架。
  在辛亥革命以后,在王朝政治体制和行政机构分崩解体的历史大背景下,位于旧秩序深层的基层社会权力结构有没有发生变化?若有,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民国时期的中国乡村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