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魏文魁 >

第667部分

汉魏文魁-第667部分

小说: 汉魏文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钧接过纸,展开来一瞧,果然是诸葛连弩的结构图。他翻了一翻,光盯着齿轮传动部分仔细瞧了半晌,这才嗫嚅着说:“以钧意、意、意……”红着脸抬起头来,但见无论是宏辅还是诸葛孔明,都用期待的眼神望着自己,而毫无蔑视、嘲讽之色,于是一咬牙关,干脆明说:“巧、巧则巧矣,然未尽善也。”

哎呀,这句话倒说得还算顺畅。

是宏辅和诸葛孔明听闻此语,表现各不相同。诸葛亮一开始期待地望着马钧,是抱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希望马钧在某些细节上可以言及自己所未及思处,给自己以足够的启发。他可没料到,马德衡竟然直接就说“然未尽善也”——我当然知道这东西不够完美,但你又有什么本事了,竟敢如此轻视于我,冲冒上官?!

诸葛亮涵养甚好,倘若换了一个人,或许当场就把马钧乱棍给打将出去啦。他却只是微微哂笑,捻须不语——我不能贸然反驳,我老师还在旁边儿哪,且听老师如何斥责这个狂生。

可是谁想是宏辅闻言,却不禁抚掌大笑:“吾得之矣!”

马钧说的这句话,是宏辅其实很熟悉。他为什么要巴巴地把马钧叫来同看连弩演示呢?并不仅仅因为马钧是名传千古的发明家。在原本的历史上,诸葛亮所制连弩,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快便外泄到了曹魏,马钧见着了,当场就是这句话:“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夸称经过自己的改良,可以提高五倍效率。

然而可惜得很,他并没有足够经费来修改连弩。不仅如此,据说马钧还尝试改良礮车,自己做了个可连发的小模型,可以把一些瓶子、瓦块儿抛出数十步远去。傅玄因为此事去找曹羲,说:“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朝廷应该试上一试啊。曹羲以为然,跑去禀报老哥、执政重臣曹爽。可是曹爽这路废柴又懂个屁啊,“忽之,不果试也”,于是改良诸葛连弩和礮车就永远只是个设想罢了。

对于诸葛连弩,马钧“言作之可令加五倍”,是吹牛吗?其中有多大水分?根本就没人知道……

是宏辅前一世读到相关记载,便深以为憾,此番既然得了机会,又岂有不让马德衡掺和连弩研发的道理呢?马钧想要改良连弩的具体时间不详,但应该是在他中年以后,在此之前他已经改良过织机,制造出效率很高的翻车,发明了指南车和水力“百戏”,其机巧天下知闻。如今他却还只是个弱冠青年,就是宏辅所知,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发明,那你无法“令加五倍”,哪怕能够提高五成的连弩威力。我和诸葛亮就都得笑得合不拢嘴啊。

怎么样。既出大言。你来试试?

马钧实在技痒,于是肃容拱手,长长地吸了一口气,竭力捋顺舌头,打算侃侃而谈:“勋以为,可、可、可、可、可……”越是噎住便越着急,越着急便越说不出话来。其实最近他在小吏面前虽然轻易不言,即便有话要说也尽量俭省。免得为属吏所耻笑,但基本上已可顺言无碍啦,只是面对自家上官和权势熏天的是太尉,却实在难以保持平和的心态——紧张之下,口吃的毛病加倍。

好在是宏辅知道他的弱点,当即吩咐:“取纸笔来。”你要么写,要么画,相比之下还不那么浪费时间呢。

马钧再揖告罪,便即坐下,把纸铺在地上。先写了一行字,呈递给诸葛亮。诸葛亮一瞧。其文曰:“或减其重以便卒持,或强其力以盛其威,今似手弩而不便用,似车弩而难及远,故谓非至善也。”

马钧的意思,诸葛孔明你造的这就是一鸡肋。要么做得再小巧一点儿,方便单兵使用,要么干脆加大形质,造成弩车,如今不上不下的,价值必然大打折扣啊。

诸葛亮说了:“今欲用之交、广,自沅、湘而入,道路崎狭,车乃难行。若其更小,射止二十步尔,奈何?”你说得倒轻巧,咱们先不考虑弩车问题,就说小型化的问题,有什么办法减其重量却保持甚至提升其威力呢?

马钧干脆在纸上画了一幅草图:“或、或可易行也。”诸葛亮接过来一瞧,只见用非常简洁却又规整的笔触,勾勒了一具弩车,车下仅一轮,车后有扶把,就跟民间常用的独轮车似的。是宏辅说好啊,如此一来,或许可以在崎岖的道路上推行而前吧。

然而诸葛亮却摇头:“其下用轮,础必不稳,恐难射也。”先生您编纂《物理初言》,提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问题啊,射具若想及远,并且取准,基础必须稳固,轮子,还是独轮,怎么可能稳定呢?

马钧指着图画比划了一下,诸葛亮这才明白他的用意——独轮车往往前有一轮,后有双架,可以随时呈三角支撑,以稳定车身,弩车的设计可以照搬嘛,不就顺利解决问题了?

随即马钧又画了一张图,并且标注字样,建议放弃铁矢,而以竹、木为杆,前后各包铁头作矢,如此则可减轻矢的重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射程。

诸葛亮皱眉想了一想:“或可行也,然仍须试之。”我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到用铁矢的,无论铁矢的粗细、长短、重量,都是经过了反复的计算和实验,才最终定型,你这一句话就给我否了——我暂且还不能服。

随即便问马钧,说你这两点想法都挺不错,但也仅仅拾遗补阙罢了,说不上对我的连弩加以多大改动,即便试制之后,计都敷用,所提升的射程和机动性也极其有限。你还有别的想法吗?都说出来听听吧。

然而马钧却开始犹豫,提笔写下一行字来:“侍郎连弩之要,在齿轮也,钧试损益,然此非须臾可办者也。”

你这套连弩的核心技术在齿轮驱动,要想大幅度提升效力,还必须在齿轮上下手——但这不是一两天就能研制出来的啊,我就算心里有些想法,没有经过实践也不敢贸然宣之于口。

是宏辅微微一笑,于是指着马钧问诸葛亮:“此子可用否?”这回你觉得,马德衡可以做你的副手,帮忙研制连弩了吗?诸葛孔明略一沉吟:“亮请试之。”

目前剿杀和收服武陵蛮、山越的军事行动颇为顺利,且待平定,检其青壮为兵,便可配合水师,多道并进,以复交、广——计划在本年的下半年,于秋收前后发动攻势。只是地处遥远,兵员的调派,物资的运送,就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必须在此之前完成连弩的研制,并且大规模制造,时间可实在不多了呀。不管这马钧是真有本事,有想法,还是虚言夸口,言过其实,诸葛亮都愿意尝试一把。

再说了,好歹马钧在数算上的能力是经过赵爽肯定的,而在机械方面,起码不是见了自己的齿轮布列图就一头雾水,诸葛亮正愁没有合适的助手搞研发呢,再怎么说,马德衡助手之力还是有的。他又是自己的属吏,不用白不用啊!

是宏辅淡淡一笑,拍拍马钧的肩膀:“德衡,好生做,但得成功,必青史留名也!”

马钧拱手为礼,嗫嚅着道:“尚、尚有一请……”是宏辅说成,有什么需求你尽管提出来。于是马钧提笔又写下一行字——“是公所著《物理初言》,求借一观。”(未完待续。。)

第二十三章、军国重器

连弩的最后完成是在延康四月。诸葛孔明先密奏天子,于是天子乃召重臣荀公达、是宏辅、贾文和、曹子孝、夏侯元让等,聚会宫中,以试校之。

这玩意儿若真有效,实为军国重器,绝不可轻泄于外,故而参与的人并不算多,且外有禁军围绕,别说苍蝇了,连阉宦都闯不进来。设置好了标靶之后,诸葛亮就运进两乘车来,先解开其中一乘的遮盖,由两名禁军把连弩扛了下来。

是宏辅仔细一瞧,只见外形与年初所见大同小异,只是其下安轮,其后有柄,真的做成了弩车模样。但比起当日的连弩来,弩身、弩臂都长了不少,只听孔明介绍:“弩长四尺二寸,臂开四尺八寸,连车重二百二十斤,力五石八斗。”

随即朝侍立在旁的马钧点了点头,马德衡会意,先朝天子深深一揖,随即疾趋过去,从马车上又扛下一具弩匣来,“咔嚓”一声安在弩车之上,听声音,貌似有金属关窍咬合。

是宏辅定睛一瞧,不禁大惊——敢情这回弩匣不是长方体了,而竟然是圆柱体!弩车上安上这么一具圆柱体的弩匣,这简直、简直就象加特林了嘛!

就见马钧安装好弩匣之后,便即推起弩车,晃晃悠悠地来到标靶之前,距离四十步之遥。在场之人都比马钧块头要大,诸葛孔明身高八尺且不论,就算与马钧个头相侔的天子(不足七尺),肩宽都是那孩子的两倍,目测马钧也就两百斤出头的分量(搁两千年后须打对折还多。也就一百斤)。而且小胳膊小腿的。连他都能推动这具跟体重差不多的弩车,那普通士卒必然皆能推送啊。

——其实这目测还有点儿误差,马德衡虽然个子不高,胳膊腿儿都细,却还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纯书生,因为他熟悉工匠之事啊,就算抡不动铁匠的大锤,起码耍得动木匠的大锯哪。真要是性命相搏。他必然不是天子和曹子孝等将领的对手,也肯定打不过上过阵的贾文和、是宏辅,因为个头之差,恐亦难敌孔明也,但若跟年近六旬的荀公达相比,则必然稳占上风。

马钧推车推得歪歪扭扭的,但众人眼力都准,可以瞧得出来,那不是小孩子力气不够,而是他缺乏推车的经验。平衡性保持得不是很好。独轮车好训练哪,找些中等资质的兵卒。有个三五天也就练出来了,无论平原、山地,皆可推行如飞。

且说马钧把弩车推到标靶前四十步外放下,随即转头瞧了瞧孔明,但见孔明摇头示意,于是一咬牙关,再度提起车把,后拖到了四十五步左右。安稳了弩车之后,马德衡微微躬身,把脸凑到了圆柱体弹匣尾部。诸葛亮随即介绍说:“弩长一尺四寸,木杆铁簇,以纸为羽,敷之以蜡,可避潮湿……”

曹子孝提出异议:“以纸代羽,古所无也,可用否?”诸葛亮先点一点头,随即又摇头:“其稳自不如羽也,然匣中置矢二十,可连射也,若更以羽,不便运行。”纸尾箭肯定没有羽尾箭好用啦,但比起无羽之矢,稳定性终究还是要强一些的,最主要形状规整,方便置入弩匣。

接着继续介绍:“弩上置匣,遮蔽望山,难以取准,然今易以圆匣,首尾不闭,乃可从置矢之孔窍中取准,便也。”随即望向天子,天子颔首:“可。”于是诸葛亮一声令下,马钧便即摇动弩侧的手柄,反复上弦、驰弦,顷刻之间,二十矢连续激发。

是宏辅微阖双目,仅以耳所听闻之发声来判断,嗯,射速跟初号机差不太多,也是一秒钟一发。

有那守靶的禁军随即疾奔过来,跪地禀报:“二十矢中十三矢,靶皆洞穿。”诸葛亮有点尴尬地微微一笑:“德衡不善射也……”那意思,我叫马钧来试射,只是想让你们看到就连这么半大孩子都能驱动连弩,使用是如此的方便,而至于准头……马钧是真不会瞄准——“亮自试之,四十五步可十中其八。”

就说话这功夫,马钧取下射空的弩匣,从车上又搬过一具弩匣来,安装在弩车上——看起来,这弩匣分量倒是不轻,少说有三十来斤。是宏辅还以为他要拉车后退,再试更远距离的目标呢,谁想他突然扳动机括,弩车上半部分竟然转了三十度角,瞄向了远方另一具标靶……

啊呦,会旋转唉,这个好!

又再二十矢连续发出,中者七矢。诸葛亮介绍说:“弩可旋转,乃至左右取平(可以转一百八十度角),此发约五十步,亮试之,中可十之六七也。”

夏侯元让观之大喜,不禁一撸衣袖,迈前一步:“我来试之!”话出口才自觉失礼,赶紧躬身朝天子致歉。天子倒也不以为仵,微笑点头:“元让可试。”

眼瞧着夏侯元让跑过去跟马钧对了几句话,却突然眉头一皱,微露怒色。诸葛亮明白出了什么事儿了,赶紧对天子说:“德衡不善言辞,亮请往。”天子允准,于是诸葛亮赶紧小跑过去,斥退马钧,跟夏侯元让连说带比划了少顷。随即夏侯元让拖起弩车来,轻轻松松、稳稳当当地后退了十五步,距离标靶在六十步开外。诸葛亮给他换上弩匣,他便即半蹲下来,闭起一目来取准……

是宏辅突然想道:元让啊,说起来我还是你的恩人呢,若非有我穿越,料想你双目便不可能得完!

且说夏侯元让于六十步外试射连弩,二十发里竟然连中十四发——比马钧在四十五步距离上还多一发。根据诸葛亮的介绍,连弩五十步内可破重甲,七十步内可破轻甲,有效射程约九十步。最远距离能够射到一百三十步开外。足以替代弓箭使用了——普通的踏张弩兵。射程大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