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荀子 >

第78部分

荀子-第78部分

小说: 荀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文]

27.11 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译文]

君主要存立仁爱之心;智慧,是仁爱之心役使的东西;礼制,是仁爱之心的完备体现。所以称王天下的人首先讲究仁德,然后才讲究礼节,自然的安排就是这样。

[原文]

27.12《聘礼》志曰(1):“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2)。”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3)?《诗》曰(4):“物其指矣(5),唯其偕矣(6)。”不时宜,不敬交(7),不騹欣(8),虽指,非礼也。

[注释]

(1)《聘礼》:《仪礼》中的篇名。此下引文大概引自古本《仪礼》。今本《仪礼·聘礼》记为:“多货则伤于德,币美则没礼。”与此文所引义同而辞异。(2)殄(ti3n 忝):灭绝。(3)这两句是孔子的话,见《论语·阳货》。荀子引来重申《聘礼》之意,强调玉帛等物虽用作为礼品,但它们只是礼的次要方面,礼的主要方面是尊君治民,所以行礼时应该轻财而重德。玉帛:瑞玉和缣帛。古代祭祀、会盟时用的珍贵礼品。(4)引诗见《诗·小雅·鱼丽》。荀子引此诗是为了进一步强调行礼时要注意轻财重德。(5)指:通“旨”,味美。(6)偕:通“谐”,和合,协调,指适合口味。(7)交:当为“文”字之误(俞樾说)。文:见 1.8 注(8)。(8)騹:同“欢”。

[译文]

《聘礼》记载说:“礼物丰厚就会伤害德,财物奢侈就会吞没礼。”礼呀礼呀,难道只是指玉帛这些礼品吗?《诗》云:“各种食物味真美,因为它们合口味。”如果不与时节相适合,不恭敬有礼貌,不喜悦快乐,那么即使味道很美,也不合乎礼制。

[原文]

27.13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去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译文]

在水中跋涉的人用标志来表明深度,使人不致于陷入深水淹死;治理民众的人用标准来表明祸乱,使人不致于失误。礼制,就是这种标准,古代的圣明帝王用礼制来彰明天下的祸乱。现在废除礼制,这是在丢掉标准啊,所以民众迷惑而陷于祸乱。这就是刑罚繁多的原因。

[原文]

27.14 舜曰:“维予从欲而治(1)。”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2),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注释]

(1)舜:见 3.1 注(10)。维予从欲而治:《尚书·大禹谟》作“俾予从欲以治”,指皋陶彰明五刑来辅助五教,于是舜能随心所欲地来治理天下。荀子断章取义地引用此文,用来说明礼能使人成为圣人,掌握了礼就能“从欲而治”。(2)尧:见 2.2 注(4)。君畴:一作尹寿,尧时人。

[译文]

舜说:“只有我能随心所欲地治理天下。”那礼制的制定,是为了贤人以及下面的群众的,并不是为了使人成为圣人,然而它也是使人成为圣人的一种工具。但是不向人学习是不能成为圣人的。尧曾向君畴学习,舜曾向务成昭学习,禹曾向西王国学习。

[原文]

27.15 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存(1)。

[注释]

(1)衰(cu9 崔):见 19.10 注(9)。

[译文]

五十岁的人不需要全部做到守丧的礼节,七十岁的人只要丧服在身就行了。

[原文]

27.16 亲迎之礼(1):父南乡而立(2),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3):“往迎尔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子曰:“诺,唯恐不能,不敢忘命(4)。”

[注释]

(1)亲迎:古婚礼六礼(见 10.1 注(12))之一,即新郎于预定的婚期之日穿上礼服亲自到女家

去迎接新娘回家的礼节。(2)乡:通“向”。(3)醮(ji4o 较):古代用于婚礼的一种斟酒祭神的仪式。

(4)不敢忘命:《集解》作“敢忘命矣”,据《仪礼·士昏礼》改。

[译文]

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的礼仪:父亲面向南站着,儿子面向北跪着,父亲一边斟酒祭神一边嘱咐儿子:“去迎接你的贤内助,完成我家传宗接代以祭祀宗庙的大事,好好带领她去恭敬地做你亡母的继承人,你的行动则要有常规。”儿子说:“是,我只怕没有能力做到,决不敢忘记您的嘱咐。”

[原文]

27.17 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1),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注释]

(1)弟(t@替):同“悌”,弟弟敬爱兄长的一种道德规范。

[译文]

所谓德行,就是指奉行礼义。所谓礼义,就是对地位高贵的人要尊敬,对年老的人要孝顺,对年长的人要敬从,对年幼的人要慈爱,对卑贱的人要给予恩惠。

[原文]

27.18 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于国家也;忿怒其臣妾(1),犹用刑罚于万民也。

[注释]

(1)臣妾:奴婢。古代的奴隶,男的叫臣,女的叫妾。

[译文]

在自己家庭内进行赏赐,应当像在国家中使用表彰赏赐一样;对自己的奴婢发怒,应当像对民众使用刑罚一样。

[原文]

27.19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译文]

君子对于子女,疼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露神色,用正确的道理来引导他们而不强迫他们接受。

[原文]

27.20 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1),皆礼也。

[注释]

(1)亡(w*无):通“无”。《礼经》:见 1.8 注(2)。

[译文]

礼以顺应人心为根基,所以在《礼经》上没有而能顺应人心的,都是礼。

[原文]

27.21 礼之大凡:事生,饰驩也;送死,饰哀也;军旅,饰威也。

[译文]

礼仪的大致情况是:用于侍奉生者的,是为了润饰喜悦之情;用于葬送死者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悲哀之情;用于军队的,是为了装饰威武之势。

[原文]

27.22 亲亲、故故、庸庸、劳劳(1),仁之杀也(2)。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成。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虚之(3),非礼也(4)。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推恩而不理(5),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审节而不知(6),不成礼;和而不发,不成乐。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7),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

[注释]

(1)庸:功劳。庸庸:以庸为庸,把功劳当作功劳来对待。前一字用作为意动词。(2)杀(sh4i晒):等差。(3)里:乡里,住处。这里与“门”一样,喻指礼制。虚:当为“處”(处)字之误(王念孙说)。非其里而处之:指不遵守礼。(4)非礼也:当作“非仁也”(王念孙说)。(5)理:道理,此指礼制道义之类。推恩而不理:指只有物质上的恩赐而不合乎礼义,如父子之间只有物质的供养而没有孝敬慈爱的道义。(6)知:当为“和”字之误。(7)反:通“返”。本:根本,指仁义。末:末梢,指礼节仪式。

[译文]

亲近父母亲、热情对待老朋友、奖赏有功劳的人、慰劳付出劳力的人,这是仁方面的等级差别。尊崇身份贵重的人、尊敬官爵显赫的人、尊重有德才的人、敬爱年老的人、敬重年长的人,这是义方面的伦理。奉行这些仁义之道能恰如其分,就是礼的秩序。仁,就是爱人,所以能和人互相亲近,义,就是合乎道理,所以能够实行。礼,就是适度,所以能够成功。仁有安居之处,义有进出之门。仁,如果不是它应该安居的地方却去安顿在那里,就不是什么仁。义,如果不是它应该进出的门户而从那里进出,就不是什么义。施行恩惠而不合乎道理,就不成为仁;通达道理而不敢遵行,就不成为义;明白制度而不能使人们和睦协调,就不成为礼;和睦协调了而不抒发出来,就不成为乐。所以说:仁、义、礼、乐,它们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君子根据义来处置仁,然后才有了仁;根据礼来奉行义,然后才有了义;制定礼时回头抓住它的根本原则从而再完成它的细节,然后才有了礼。这三者都精通了,然后才是正道。

[原文]

27.23 货财曰赙(1),舆马曰赗(2),衣服曰禭,玩好曰赠,玉贝曰唅。赙、赗,所以佐生也;赠、禭,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礼也。故吉行五十,犇丧百里,赗赠及事,礼之大也。

[注释]

(1)赙(f)傅):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财物。(2)赗(f8ng 奉):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

车马。

[译文]

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财物叫做赙,赠送的车马叫做赗,赠送的寿衣衾服叫做赗,赠送死者所玩赏嗜好的物品叫做赠,赠送的珠玉贝壳供死人含在口中的叫做唅。赙、赗,是用来帮助死者家属的;赠、禭,是用来葬送死者的。送别死者时不见到棺材里的尸体,哀悼死者而安慰其家属时不达到悲哀,是不合乎礼的。所以参加吉礼时一天走五十里,而奔丧时一天要跑一百里,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东西一定要赶上丧事,这是礼节的大端啊。

[原文]

27.24 礼者,政之挽也(1)。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注释]

(1)挽:牵引,引申为引导。

[译文]

礼,是政治的指导原则。治理政事不按照礼,政策就不能实行。

[原文]

27.25 天子即位,上卿进曰(1):“如之何忧之长也?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授天子一策(2)。中卿进曰:“配天而有下土者(3),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4),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授天子二策。下卿进曰:“敬戒无怠!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豫哉!豫哉!万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注释]

(1)上卿:依周朝的官制,宗周及诸侯都设置卿,分上、中、下三级,上卿是朝中最尊贵的大臣,相当于后世的宰相。(2)策:通“册”,成编的竹简。此指写有上述文字的册书。(3)配天而有下土者:指天子。古人以君权为神授,天子被看作为天帝的儿子,所以说他“配天”。(4)接:通“捷”,敏捷(杨倞说)。

[译文]

天子刚登上帝位时,上卿走上前说:“忧虑这样深长,您怎么办呢?能够除去祸患就有幸福,不能除去祸患就会受害。”说完就把第一篇册书交给天子。中卿走上前说:“和上天相配而拥有天下土地的人,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要考虑到那事情,在祸患来到之前就要考虑到祸患。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考虑到那事情,这叫做敏捷;能够敏捷,那么事情就会圆满成功。在祸患来到之前就考虑到祸患,这叫做预先准备;能够预先准备,那么祸患就不会发生。事情发生以后才加以考虑的叫做落后;落后了,那么事情就办不成。祸患来了以后才加以考虑的叫做困厄;困厄了,那么祸患就不能抵挡了。”说完就把第二篇册书交给天子。下卿走上前说:“慎重戒备而不要懈怠!庆贺的人还在大堂上,吊丧的人已到了大门口。灾祸和幸福紧靠着,没有人知道它们产生的地方。要预先准备啊!要预先准备啊!亿万人民都仰望着您。”说完就把第三篇册书交给天子。

[原文]

27.26 禹见耕者耦,立而式(1);过十室之邑,必下。

[注释]

(1)式:通“轼”,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叫“轼”,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低头表示敬意。

[译文]

禹看见耕地的人两人并肩耕作,就站起来扶着车厢前的横木;经过十来户人家的小镇,一定下车。

[原文]

27.27 杀大蚤(1),朝大晚,非礼也。治民不以礼,动斯陷矣。

[注释]

(1)杀:指猎取禽兽,一说当作“祭”。大(t4i 态):同“太”。蚤:通“早”。

[译文]

猎取禽兽太早,上朝太晚,不合乎礼。治理民众不根据礼,一动就会失足。

[原文]

27.28 平衡曰拜(1),下衡曰稽首(2),至地曰稽颡(3)。

[注释]

(1)平衡:本指衡器两端重量相等而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