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晋霸天下 >

第674部分

晋霸天下-第674部分

小说: 晋霸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桓温并不满足这些,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上表朝廷,对屡战屡败的扬州刺史殷浩进行弹劾,要求朝廷罢免无能的殷浩。

桓温如此要求,也算是合情合理,毕竟,在其平定交广二州的时候,殷浩也领兵平定降而复叛的原魏国旧部,但桓温已经凯旋而归,而殷浩麾下的兵马,却因为其无能的指挥,不但未能收复叛乱的原魏国旧臣,而且,自身损失甚大,青州全部和兖州大部,几乎都处于独立状态,对此,殷浩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受到惩治。

但大晋朝廷却并不想惩治殷浩,因为,殷浩虽然在军事上显得颇为无能,但是在士族之中颇有威望,若是将殷浩治罪了,扬州军团一时之间就会四分五裂,从而无法对拥兵自重的桓温,进行有效的抗衡,进而会让整个扬州全部落入桓温的控制之中。

朝廷很不情愿治殷浩的罪,但如今拥兵自重的桓温,已经以江州武备松弛为借口占据了整个江州,并极力弹劾殷浩,若是朝廷对桓温的弹劾不闻不问,一定会惹恼桓温,进而有可能会让桓温有进兵建康城的借口。

此时,面对桓温弹劾殷浩的问题,大晋朝廷是左右为难,既不想罢免殷浩,同时,也不愿意得罪桓温,讨论了数日,都没有任何结果。

当然,也有大臣建议让华安麾下的军团前往司州,以威慑桓温军团,但此时华安军团与燕国主力大军,正在易水南北两岸激烈对峙,根本无法抽身南下,自然也就无力震慑已经进驻江州的桓温军团。

不过,很快,燕国使者的到来,让大晋朝廷看到了一丝希望。

原本强悍不可一世的燕国,如今却迫切要求以易水为界,划定燕国与大晋的版图,并决定年年向大晋朝廷纳贡,以换取与大晋的和睦相处。

燕国的这些条件,让大晋朝廷的众多大臣都觉得非常满意,并全都赞成与燕国的议和,而后,燕国使者又向建康城的大晋官员进行大量的行贿,从而让大晋朝廷的官员更加支持议和。

大晋朝廷的众大臣与皇太后褚蒜子进行了一番细致的商议,最终,以燕国的诚意和制衡桓温军团的需要,这两个条件为依据,决定与燕国议和,并决定让前线的华安与慕容恪尽快和解,并各自撤军。

当然,大晋朝廷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也考虑到了华安的感受,并分析华安是否会服从朝廷的命令,毕竟,华安与桓温一样,都是拥兵自重的军阀,并且皆被册封为王爵,能否服从命令,确实无法预料。

为了让华安能够与燕国和解,并率领部分将士前往司州方向驻扎,朝廷首先极大的肯定了华安屡次击败燕代联军的成绩,并给与了大量的赏赐,对于华安麾下立功的将士,也给与了应有的赏赐,并告诉华安,建康城所面临的局势,让华安以安定社稷为己任,不要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立即领兵镇守司州一带,以威慑荆州北部的大片区域,从而对桓温军团进行牵制。

大晋朝廷下定决心之后,便立即派遣一名官员和一众随从前往易水方向,准备向华安传达朝廷的旨意。

在江州北部的浔阳城之中,南王桓温正在等候朝廷的答复,虽然,他认为朝廷不会愿意罢免殷浩,但一定会给自己一个交代,毕竟,其麾下的兵马已经发展到三十万之众了,驻扎在浔阳城的十余万主力兵马,随时可以沿着江水顺流直下,直取京城建康,有如此强大的武力做后盾,桓温相信朝廷不敢随意敷衍自己的合理弹劾要求。

“王上,京城方向传来消息,燕国派遣使者求和,打算以易水为界,划分与大晋的边界。”一名部将奔向桓温的身旁,大声汇报道。

桓温闻言,心头微微一惊,燕国此时求和,足以说明燕国在易水方向处于绝对的劣势了,否则,以燕王慕容俊的雄才大略,是绝对不会低三下气的主动求和的,而一旦燕国与大晋和解,对他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毕竟,只要华安麾下的主力兵马被牵制在遥远的易水方向,他麾下的主力军团就可以毫无顾忌的威慑朝廷,从而为自己博取最大的利益。

“朝廷的意思如何?”桓温轻声问道。

部将抱拳回道:“启禀王上,朝廷已经答应了燕国的求和要求,并已经派人前往易水方向传达旨意。”

桓温闻言,陷入了沉思,自从他听说燕国派遣使者前来求和,就已经猜出了朝廷的决定,毕竟,朝廷的众大臣,大多都不喜欢打仗。

正文第八百零九章桓温来信

此时,桓温开始思索如何破坏朝廷旨意的传达,以让华安军团与燕国大军在易水两岸继续对峙,从而有利于他逐步吞并扬州,并取得大晋核心地带的全部土地。

当然,直接派兵拦截传达旨意的大臣,是非常不妥的,如此明目张胆的行为,势必会引起大晋士族人氏的反感,从而大大降低桓温的威望,而若是不闻不问,一旦华安接受朝廷的建议,以易水为界,与燕国和平相处,则华安麾下的军力势必要返回黄河以南,从而对荆州北部造成威慑。

思来想去之后,桓温计上心来,决定以民族大义为噱头,写信送给华安,表示对华安北伐收复失地的全力支持。

写好信件之后,桓温立即派遣心腹校尉,以最快的速度将信件送往易水南岸,并交给华安。

桓温相信,以华安的本性,是愿意继续北伐,并收复全部幽州和平州的,只是如今,朝廷很快就会下达议和的旨意,如此便会对华安的继续北伐造成一定的掣肘,而只要自己全力支持华安,便会让华安无后顾之忧,从而全力以赴的进攻幽州和平州的燕国大军。

在易水南岸,华安麾下的主力大军,已经做好了进攻的全部准备,只需华安一声令下,便可立即向易水北岸发起进攻。

为了试探慕容恪麾下大军的警惕程度和大规模发起反击的时间,华安特意在不同的时段和地点。派遣小股兵马偷偷横渡易水,并在易水北岸侦查敌情。

燕国大军的警惕程度比华安想象的还要迅速,小股人马刚刚横渡易水不久,就会被燕国的哨骑发现,而后,附近燕国大营内的兵马,便在两刻之内抵达了晋军小股兵马渡河的位置,并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晋军原本就是试探,因此,在燕国骑兵发起进攻之后。就立即退了回去。不过,通过一番试探,华安已经可以得出燕国大军发现自己的渡河人马,和发起进攻所需要的准备时间。从而推算出自己麾下一定规模的兵马。在渡过易水之后。有多少时间组建却月阵,从而确定是否可以立即发起进攻。

经过华安仔细的测算,在燕国大军发起反击之前。自己麾下渡过易水的兵马,完全可以组建出一支两千人马规模的却月阵,从而可以抵挡燕国骑兵的冲击,守住滩头阵地,以接应后续兵马横渡易水。

想好进攻的策略之后,接下来便是考虑进攻的时机,虽然,此刻华安麾下的兵马已经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但隔着易水发起攻击,伤亡一定不小,为此,华安决定在谢艾麾下的六万兵马抵达幽州附近的时候,再率领麾下的兵马强渡易水,如此,燕国大军顾忌身后的谢艾军团,势必不能很好的防守易水,这便是最佳的进攻时机。

谢艾麾下的六万军团已经在前往幽州的道路上了,因此,要不了几日,便可抵达幽州,而华安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继续训练麾下的大军,从而让麾下大军具备更强的战斗力。

几日后,华安正与部将站在易水南岸的高台上检阅台下的部队,一名小校便奔了上来,并抱拳道:“启禀王上,代郡方向传来消息,谢将军的六万人马已经抵达平舒城,三日之内便可直逼蓟城城下。”

华安与麾下部将闻言,皆是大为高兴,在如今已经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谢艾军团的抵达完全就是如虎添翼,只要谢艾军团逼近蓟城,慕容恪的主力大军就必须回援,至少也要派遣部分人马救援蓟城,毕竟,蓟城是燕国的都城,是不可以也不能够随意放弃的。

“王上,谢将军的兵马来的可真是时候啊!如今,我军两路夹击,必可大破慕容恪麾下的主力大军,一举攻灭燕国。”陈破虏大声吼道。

“王上,此时不立即发起进攻,更待何时,末将愿为先锋。”陈灭胡大声请命道。

“王上,谢将军麾下仅有六万人马,我军必须发起进攻,从而策应谢将军麾下的兵马攻占蓟城。”诸葛雄大声说道。

华安点了点头,大声道:“全军立即做好战前准备,今日夜间向易水北岸发起进攻。”

“是,王上。”众部将大声应道。

“报,王上,南王派遣心腹送来加急信函。”就在华安下令夜间横渡易水,向燕国大军发起进攻的时候,一名心腹小校奔上了高台,并将桓温的亲笔信交到了华安的手中。

接过信件之后,华安蹙眉诧异了起来,虽然桓温几乎与自己同时被册封为王,但彼此之间,几乎从来就没有联系过,在如此时候,桓温派遣心腹送来信件,着实让华安和麾下部将感到非常的奇怪。

“王上,末将听说,南王已经平定了交州和广州的叛乱,并在凯旋归来之时,顺道剿灭了江州的一伙山贼,如今,其主力大军正驻扎在江州的浔阳城。”王三轻声汇报道。

华安闻言,微微一怔,惊讶道:“桓温的主力驻扎在浔阳城?难道朝廷将江州交由桓温都督了。”

由于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对付燕国和代国上面,最近一段时间,华安完全就没有过问黄河以南的任何事情,因此,并不知晓桓温军团主力已经驻扎浔阳城一事。

浔阳城是江州北部的重镇,城池是依着江水建造的,城池的北门外便是江水,桓温军团主力人马占据浔阳城,便可以随时沿着江水顺流直下,一举控制建康城,如此布置人马,足以显示桓温对建康城的威逼之意。

不过,即便如此,华安仍旧猜不出桓温来信的内容和意图,吁了一口气之后,华安将手中的信件缓缓打开,并仔细的看了一遍。

“王上,南王何意?”见华安看完信件一脸诧异的表情,王三连忙问道。

华安轻声道:“桓温全力支持本王对燕国的进攻,并让本王放心大胆的收复幽州和平州,以继承祖逖将军当年的遗志。”

“我军一直在全力进攻幽州,何须南王多嘴,真是奇怪。”邓羌蹙眉说道。

“王上,南王突然支持我军收复幽州和平州,是何意思?”王三也感觉桓温的表态很奇怪,毕竟,此时华安军团早就开始向幽州发起进攻了,桓温的表态根本就是多此一举。

华安蹙眉思索了片刻,轻声道:“也许桓温仅仅就是想要取信本王,让本王进攻燕国的时候不要有后顾之忧罢了。”

当然,华安的内心却并不是这么想的,毕竟,桓温军团的主力兵马驻扎在浔阳城,对京城建康具有很大的威慑能力,因此,桓温表态支持自己收复幽州和平州,根本就是另有所图,在历史上,桓温的野心,华安还是非常清楚的。

“报,王上,朝廷派遣使臣前来传达皇上的旨意。”就在华安与麾下部将,正在疑惑桓温的用意时,朝廷的使臣抵达了易水南岸。

身为臣子的华安不敢怠慢,立即带领麾下部将奔下高台,并以臣子之礼接下了朝廷的旨意。

至此,华安与麾下部将总算大概明白了桓温的用意,原来桓温早就得知朝廷要与燕国议和,为了阻止华安军团与燕国大军的敌对,所以,才向华安表示,要全力支持华安对幽州和平州的进攻。

“王上,如今我军占据绝对优势,谢将军麾下的六万人马已经进入代郡,如此大好时机,朝廷却下令,要我军与燕军议和,真是岂有此理。”邓羌首先表示了不满。

“王上,我军已经备战完成,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岂能因为朝廷的一纸命令就退兵。”诸葛大声表示不满。

“王上,南王已经表示全力支持我军收复幽州和平州,我军完全可以不必理会朝廷的旨意。”陈破虏大声说道。

毕竟,此时,大晋朝廷的绝大部分兵马,都掌握在华安和桓温的手中,如今,桓温既然全力支持华安继续北伐,朝廷的旨意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毕竟,这是个实力决定话语权的时代,既然有实力雄厚的桓温军团支持,不理睬朝廷的旨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难道朝廷还有多余的实力讨伐华安不成。

华安微微笑了笑,轻声道:“谢将军麾下的六万兵马已经抵达代郡,本王麾下的主力兵马也准备了许久,岂能因为朝廷的一纸命令就以易水为界,与燕国议和,今夜的行动一切不变,各位将军立即回营准备。”

“是,王上。”众部将大声领命道。

众部将走后,华安一个人深思了起来,尽管有桓温的支持,他可以不不顾及朝廷的旨意,继续对燕国大军发起进攻,但很明显,桓温的意图是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