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成为崇祯以后 >

第151部分

我成为崇祯以后-第151部分

小说: 我成为崇祯以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VとХ⒆拥院蟮那剐抵柿俊!
左良玉笑道:“三千发?如果你敢保证三千发之内不出质量问题,那我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皇上,能不能再多给一千条枪。”左良玉很相信自己的眼光,他认为这种后装枪绝对比老枪先进多了。
我见左良玉如此渴求,笑道:“那好吧!就再给你一千条枪,不过朕可把丑话说在前面,这六千条枪给你,你得给朕拿出成绩来,否则你的部队以后就不准用这种枪了。”
左良玉闻听大喜,道:“皇上放心,这次不把高丽棒子打害怕,我提头来见……。”
我笑道:“朕要你的脑袋干什么?你把任务完成才是正经的,记住这次出征不可恋战,但绝对要让高丽棒子上上下下都害怕。”
这年秋天,后金皇太极发兵两万翻越长白山侵入朝鲜,一路势如破竹连下十数座城池,劫掠无数;与此同时,左良玉假扮的日本倭寇随后在朝鲜南部的釜山附近登陆,一路上绕坚城,灭村镇,很快推进到朝鲜京畿道附近,一时间朝鲜上下人人自危。
朝鲜国王李倧比崇祯皇帝大十五岁,但是他非常显老,看起来要有四十多岁的样子,此时朝鲜各地告急求援的文书像是雪片一样飞落到他手中,让他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议政院的领议政大臣金自点现在也没有了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气魄,跪在李倧面前低着头一言不发。
“金爱卿,我朝鲜国虽然兵不强,马不壮,但是面对如此危情,难道一点对策都拿不出来吗?”李倧对手握大权的金自点非常不满,原本以为金自点是个治国良臣,现在他算是看清楚了,金自点什么都不是。
金自点皱着眉头道:“启禀大王,我国带甲之兵将近十万,可惜大都驻扎在大城池之中,今次来犯之敌不论南北,皆绕大城而过,我军出城追击往往落后半日时间,往来疲惫,收效甚微。”推卸责任是人都会,金自点的理由则更加充分。
李倧一拍桌案道:“难道等着他们打到国都来再去御敌吗?”李倧真的不想再当逃跑国王了,自从他当这个国王以来已经有两次被后金八旗赶跑的光荣历史,实在是跑累了。

第三二一章 【名将的孙子】
这次李倧借朝鲜半岛南北同时遭遇侵略的契机,将权力大部分从议政院的手里抢了回来,西人党控制的议政院虽然百般不愿意,但是面对南北来犯的敌人他们束手无策,而且害怕李倧会任命他们去前线打仗,因此对李倧的处置是睁只眼闭只眼,毕竟在这个时候和权力相比保命才最重要。
将权力拿到手的李倧才知道事情比他所想像的还要困难许多,朝鲜的总兵力虽然维持在十万左右,但是其中能够拉出来独当一面的不到三万人,而且还分散的驻扎在朝鲜一些重镇,即便把他们全部集结起来,光是指挥就能让人头痛死。
李适是西人党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但是西人党却把这样一位党中大佬投闲置撒,因此李倧才放心的将李适招揽到身边问政。
李适见自己的国王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道:“大王,军务紧急,此时耽搁一天,敌人就可能会推进上百里,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还请大王早作决断。”
李倧叹了口气,道:“汉人有句话说的好,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寡人现在知道这其中的难处了,不知爱卿对眼下时局有何见解?”
李适见李倧这么问,迟疑一下,道:“臣的意见是先北后南,北方的金人已经侵入朝鲜两次,可谓轻车熟路,况且金人善战,当派重兵拦截;而倭寇虽然人数也不少,但总的来说是乌合之众,况且他们志不在国鼎,热闹一阵子就自己散了。”
李倧觉得眼前这位老臣的话非常有道理,他也不想在历史上成为被金人三次惊跑的国王,“爱卿所言甚是,不知具体有何良策。”
李适道:“对付金人只能依凭坚城防御,微臣觉得可以将大城附近的百姓都迁入城池中,坚壁清野,这样一来金人后勤得不到补给必然不能持久,另外要集结大军在京畿道附近广挖沟壑,搭建外围工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马上给大明修书,请明朝或者出兵或者在辽河附近佯攻牵制金人。”
随着大明帝国的日渐强大,报纸的发行量越来越大,朝鲜半岛知道的关于大明朝的信息也非常多,对于东北局势更是非常关心,拿这次的兵事来说,他们就知道后金是实在没有办法了才会出兵朝鲜劫掠,而朝鲜半岛的局势大明朝也同样非常关心,所以朝鲜觉得大明朝一旦得知后金出兵朝鲜,肯定会从旁帮助朝鲜度过危机,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李倧深以为然,道:“寡人昨日已经写了求援的书信,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即便大明朝答应出兵帮忙,那最快也要半个月的时间,不是寡人悲观,我们能支撑半个月吗?”李倧还记得上次金人来犯,用了不到十天就兵临城下,时间绝对是这次危急存亡的关键因素。
李适知道李倧说的是实情,他苦笑道:“大王,我国积弱,能做的只是尽全国之力而已,臣相信只要大王有信心,一定能挺过这一关。”
李在熙是朝鲜名将李舜臣的孙子,这次朝鲜虽然实施的是先北后南的战略,将主要军事力量都用来对付金人,但是对于南部涌入的倭寇不能不管,因此把曾经击败日本大军两次的李舜臣的孙子抬了出来,希望以此来鼓舞士气。
李舜臣是朝鲜家喻户晓的名将,当年的壬辰战争已经后来的日本侵略使这位将军成了朝鲜最为著名的将领,但是他的孙子却跟他差了老大一截。
李在熙的身高倒是和祖父的身材差不多,一米五五的身高使他骑在马上显得不是很高大,这次李倧拨付给他的兵力是一万八千人,在他看来这些士兵的战斗力虽然不太高,但是对付倭寇应该绰绰有余。
“启禀大人,根据前线的情报,倭寇现在在骊州一带活动,很可能要继续北上。”斥候来到李在熙面前说道。
李在熙被吓了一跳,他昨天得到的情报上说倭寇离骊州还有很远,这才一天怎么就杀到骊州了,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
崔哲石是李在熙的副手,得到这个情报后马上来见李在熙,道:“将军大人,我觉得倭寇动向非常异常,他们很可能是分作两路,否则不会如此之快的挺进到骊州附近。”
过了骊州就是京畿道的范围,如果倭寇窜入京畿道那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伐木造筏的话,顺着汉水逆流而上一天左右就能到汉城。
李在熙感到事态严重,道:“崔将军,眼下我军应对如何?”他知道崔哲石是看在自己祖父的份上才对自己客气,毕竟他之前不过是一个升斗小民。
崔哲石久在军中,如果不是借用李在熙这块招牌,他才是这次的领军大将,当下也不客气,道:“倭寇这次入侵其实非常奇怪,他们穿州过府,意不在劫掠,而一路北上进逼京畿道,我看并不是普通的倭寇,很可能是日本的正规军。”
李在熙啊了一声道:“日本的正规军?自从丰臣秀吉倒台之后,日本已经没有力量再对朝鲜发动侵略了呀!”
崔哲石苦笑道:“所以我觉得是可能,毕竟他们打着倭寇的旗号,但是我们必须要更加谨慎,尤其不能轻敌,否则肯定要吃大亏,眼下倭寇既然在骊州一带活动,那么最大的可能是过骊州而不入,抢占汉水附近的码头图谋北上,我军现在就应该直扑骊州,急行军的话,明天中午就能赶到骊州。”
李在熙见崔哲石分析的有道理,道:“那好,传我的命令全军急行,一定要赶在明天中午之前抵达骊州。”
在李在熙崔哲石军疾奔骊州的时候,左良玉正在离骊州十五里的地方转悠,原本一万人马在他手中的只有五千人,剩下的五千人马他都留给了儿子左梦庚,由左梦庚在庆尚北道的金泉开始向北驱赶朝鲜民众,这次左良玉的作战任务是将朝鲜搅乱,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他给儿子出的主意是按照排为单位,排长带头深入到朝鲜的村镇驱赶百姓,如果有感反抗者就杀一儆百,在这个政策的作用下,六十多万朝鲜老百姓被迫离开家乡向北奔逃。

第三二二章 【残将的儿子】
“爹,侦察排的兄弟说有一支将近两万人的队伍正在朝此地进发,大概十个小时之后抵达骊州。”左梦庚来到父亲左良玉身边说道。
左良玉原本想把儿子送到崇祯皇帝身边当近卫,希望用这个途径来为儿子谋取一个好的前程,可惜儿子一门心思想要上战场,想要马上觅封侯,拗不过儿子只好将儿子留在自己身边,因为这可以更好的保护儿子,更能利用职权给儿子弄一件功劳,镀镀金。
“两万人马?”左良玉沉吟了一声,自己身边虽然有五千手拿新式火枪的精锐部队,但是好铁捻不出几根钉,对方的兵力将近两万,这根骨头不好啃。
左良玉喊道:“马参谋长呢?派人把马参谋长找来。”左良玉认为这个时候应该和随军参谋们商量一下对策。
马如龙是大明帝国皇家军事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在学院的时候因为成绩突出就被授予中尉军衔,此次出兵朝鲜被选拔成为随军参谋部的参谋长。
马如龙听了侦察兵的传回的情报,道:“不管对方战斗力如何,兵力比我军甚众,不宜力敌。”
左良玉点头道:“这正是我希望的,但是我军此时逼近朝鲜的京畿道,再往前走,战术迂回的机会就越来越少,必须要打一仗杀杀朝鲜兵的锐气,否则接下来的进展会非常困难。”
“王进忠大人的部队现在在什么地方?”马如龙道:“如果可以的话,我认为应该让王大人的部队迎战面前的地方,我部火速顺汉水直抵汉城。”
左良玉叹了口气,道:“王进忠现在离我们有一天的路程,时间上来不及了,再说他还要驱赶朝鲜百姓北上,根本走不快。”
马如龙道:“我的意见是此时不宜和朝鲜南下的主力硬拼,要积极的调动敌军,使敌军疲于运动,到时候一战可以溃敌。”
“马参谋有所不知,我军大多是步兵,跑不动,登陆后虽然也抢到了一些马匹,但是只够装备两个营,这个计划也行不通。”左良玉觉得马如龙的脑袋太僵,学到的可能都是书本上的东西,有些学问一拿到实践当中就不灵光了,他就没想想,自从马如龙到他这报到之后,俩人就没见过几面,马如龙根本是被无意中闲置起来了,哪能拿出更好的主意来。
左梦庚有点赞同马如龙的建议,道:“爹,我觉得马参谋长说的有道理,虽然我军骑兵兵力不足,但是惑敌足矣!把那两个营给我,我保证完成任务。”左梦庚一直想要表现一下自己。
左良玉哪敢拿儿子的生命开玩笑,更不敢拿两个营的士兵生死开玩笑,不禁狠狠瞪了儿子一眼道:“你无官职在身,哪有资格率领两个营,不知道轻重……。”
马如龙打断左良玉的话,道:“左大人,我觉得令郎说的不错,惑敌之兵不必多,只要能将敌人调动起来就可以,两个营八百人足够了。”
左良玉虽然一直没拿马如龙当回事,但是马如龙的建议却不能不听,否则反映到宋献策那里,还不得给他安一个擅权的帽子啊!
左梦庚见父亲犹豫,就知道有门,道:“爹,您就让我去吧!这次要是能完成任务,等回到京城皇上还不得给我一个少尉的军衔吗!”大明现如今重军功,少尉虽然等同于秀才,但是比秀才有含金量,给个举人都不换。
马如龙的脑子不笨,自然明白左良玉心中在想什么,道:“左大人,您这么一直护着令郎,令郎将来也不过是个富家翁,充其量世袭一个空头的爵位,还不如让他独当一面历练历练,将来做什么也都容易,否则一旦被监察部的那些人知道,就算您没有犯错,只怕也会有虚冒军功的嫌疑,反倒得不偿失。”
左良玉被马如龙这么一说,马上权衡出两者的利弊来,这次出兵崇祯皇帝虽然撤销了部队中的御史监察部门的人,但是不代表没有人往上捅,加上身旁的左梦庚一个劲的磨蹭,当即点头道:“那好吧!我给你三个营,你们留在这里吸引朝鲜兵的主力,梦庚,记得一切听从马参谋长的。”左梦庚没有职衔,因此必须要把马如龙留下才算合乎规则。
左良玉留下马如龙和儿子之后,率领三千八百人掉头西进,因为一直没有和朝鲜的主力部队接火,所以这支部队几乎是零伤亡。
左梦庚看到父亲走了,按耐不住兴奋,搓着双手道:“马参谋长,我们接下来怎么办?”
马如龙也是第一次领兵,之前他一直学习的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参谋,因此和左梦庚一样非常激动,道:“我们还是和三位营长商量一下吧!”
三位营长其中有两位和左良玉关系不错,可见左良玉很着紧自己的宝贝儿子。三位营长都是中尉军衔,和马如龙的品级相等,但是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满来,因为他们事先都得到了左良玉的耳提面命。
马如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