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康熙国策顾问 >

第77部分

康熙国策顾问-第77部分

小说: 康熙国策顾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悄苄吹模上衷谛芡穸沟么⒆樱挠姓飧龉Ψ蚶葱凑庑┒鳎

“皇上,您是知道的,臣一贯就不善于书写,再说这不是个简单的东西,如果臣表达的不清楚,岂不是耽误了事情?依臣看来,还是令起居郎代为记录,到时候整理一下吧?”秦有福可怜兮兮的说道。

康熙想想也是,虽说秦有福的字是略有改观了,当时通篇的错别字和他那糟糕的公文水平,实在不合适写这份东西。

“喜公公,招起居郎,顺便将纳兰明珠也给叫来。”这会纳兰明珠应该在宫里当值的,把他叫了来,看看秦有福说得有没有什问题,毕竟纳兰明珠是主战的。

“首先,我们要把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定位为反叛作乱,是想牵连着老百姓再受兵灾之苦。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得跟天下的老百姓把三藩的一些丑事给说出,同时来还得突出大清河皇上对吴三桂等人的宽宏大量和优待,让老百姓都觉得三藩作乱是必须平的。”趁刚才喜公公去叫人的功夫,秦有福已经整理了一下思绪,想好了对应的办法。

“皇上已经出了征讨诏文,文中已经谈到了这些问题。”这份诏书本就是纳兰明珠写的,他当然熟悉。

“不、不、不,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秦有福摇着头道:“虽然我没有看到诏书,但是我明白,朝廷中的官文异常深奥,若是没有一定的语文底子,或是没读过书的,除非有人给他们解说,否则根本就看不懂的,反正我原来接到朝廷的公文的时候,都是需要有人给我解释一下的纳兰明珠大人,您认为臣说得对么?秦有福问道。他当然知道皇上一般是不会去写这样文件的,一般都是朝中大臣里文笔好的代笔的,纳兰明珠大概是干这个事干得最多的人,十有八九,皇上的这番诏书就出于纳兰明珠之手,所以才有这么一问。

纳兰明珠一下都没反应过来,皇上的诏书和圣旨是有非常严格格式要求和,只要发了下去,自然会在百姓中口口相传,再说了,纳兰明珠想起自己书写的内容,但凡看过诏书的,当然都是朝廷的官员,自然是能看懂自己写的东西的。

“或许那些平头百姓还真看不懂皇上的诏书,不过若是有人解释,想来也不难懂。”纳兰明珠想不明白,这皇上的诏书跟那些平头百姓有什么关系。

“其实纳兰明珠大人,不知道您注意到了没有,无论是我大清还是吴三桂他们的军队中,到底是识字的多,还是不识字的多呢?”

“当然是不识字的多。”这个根本算不上问题,谁都知道那些当兵的基本上都不识字。

“普通百姓又如何知道皇上发出了讨伐吴三桂等藩王诏书的?”

“这一般是口口相传,告示就贴在城门口。”

“就这么一份诏书,本来就没有几个字,又装饰了那么多华丽的字眼,还贴在成门口,光凭百姓间口口相传,估计他们知道的就只是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等人不思皇恩,起兵造饭,现皇上下旨讨伐,剩下的就只有依靠想象力了。试问这样传话,会不会传错?会不会有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断章取义呢?”

纳兰明珠想了想,摇了摇头:“很难。”

所以说,臣的第一点建议就是皇上得办一份报纸,上面详细的罗列吴三桂等人造饭的原因,还得将吴三桂等人的劣迹表述出来,就算是他还不会走路的时候穿过两次开裆裤,只要将鸟鸟给漏出来了,我们就得说他从小就思想品德有问题。”别看秦有福没什么文化,但是晚报还是定过的,知道宣传的威力。

“你是说利用报纸诋毁吴三桂等人?”纳兰明珠动心了,他当然知道,若是老百姓都知道了吴三桂是个什么样的人,估计他反清复明的说法就没有人信了。

“我们不是诋毁吴三桂,是利用我们手里掌握的宣传渠道揭露吴三桂的小人面目,让老百姓都恨他,这样一来,对付起吴三桂来就方便多了。”秦有福道。

“可是那些老百姓根本就不认识字,报纸对他们跟布告不是一样的么?”纳兰明珠迷糊了,他搞不清楚报纸是怎么回事。

秦有福详细的讲述了一遍报纸的功能和形势,然后道:“正所谓三人成虎,只要我们不断的丑化吴三桂等人,相信过不了多久,全天下的老百姓就会认为吴三桂等人乃是当今秦侩,皇上乃是为民除害的,至于普通老百姓不识字不要紧,天下那么多识字的,还有那么多读书人,只要我们发行的报刊能左右他们的思想,那么天底下的老百姓就会认为,连这些书生们都议论着吴三桂是个汉奸,那么吴三桂就应当是汉奸了。“

第八十六章大清报业…2

秦有福其实也没想太多,他就是觉得现在的娱乐方式太少,好像除了看戏以外就没什么好玩的了,问题是他又不喜欢看戏,想来想去,还不如鼓捣着康熙搞出一份白话文的报纸来,这样至少秦有福自己是能有些玩的东西了。

秦有福没有想到,他的这方用读书人来影响老百姓的讲法给了康熙等人多么大的震动。

别看满人入关的时间不长,但是他们都非常清楚,孔孟之道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别看此时大清人口众多,但多数都是不识字的,只有读书人才可能当官掌权。历朝历代对读书人都有许多优惠,比如规定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可以见官免跪等等,这也是大清入关以后为何不敢动衍圣公府一分一毫,全盘承认衍圣公的所有特权的原因。

在大清所有官吏中,衍圣公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朝见时衍圣公仍列内阁大臣之上,又不与皇亲王爷并列,为文官首位,衍圣公长子十五岁冠带后即可使用二品服色,次子十五岁便可承袭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持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祀事,三子十五岁承袭太常寺博士,主持汶上县圣泽书院祀事。其二三子之博士每随一代衍圣公递为更授。之所以这般优待孔府,并不是因为孔府历代衍圣公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才能,其实他们干的最多的只不过是维持孔府和祭祀孔子,一般并不参与朝政。但是他们是历朝历代读书人心中最神圣的孔子的后人,这才有了这样的优待。

秦有福用读书人来引导天下的舆论的说法正印证的文治国、武安邦的思想,当然对上了康熙皇帝的脾气。纳兰明珠本就是读书人出身,当然更愿意有这样一个结果。

“那么依秦有福你的意思,这份报纸应该怎么办?”秦有福的这个主意的确是个好主意,但是这毕竟是一个新鲜事物,康熙也想知道秦有福是怎么考虑的。

“这个”秦有福其实也没想好,因为他不知道康熙能不能接受白话文的东西,毕竟白话文在这个年月的读书人看来根本就是离经叛道的东西,搞不好会给骂得狗血淋头的。

“有什么但说无妨。”康熙看出秦有福犹豫了起来,便鼓励道。

“臣是这么想的,像臣这样的认识些许字的,读起圣人书来尚且感到非常吃力,更不用说写文章了。我想那些老百姓就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办的报纸老百姓根本就看不懂,也就没有什么必要了。所以我觉得,我们是不是有必要将这份报纸办成两个模式,一种是专门针对读书人的,可以用旧有的模式,另外搞一个白话文的,也就是用我们平时说话的模式,写得通俗易懂,让大家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的手法来书写,这主要针对像陈这样认字不多,但是却也认识一些字的人,这样一来,只要认识字,就能看懂报纸,通过这个手段开民智,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能知道朝廷的意思,听到皇上的声音,还可以了解发生了些什么事情。我们还可以鼓励天下有识之士给报社写稿件,将他们的治国之道通过报纸的形势宣传给天下百姓,当然了,毕竟报纸是掌握在外面手里的,我们可以选择我们认为合适的文章刊登出来,如此一来,天下的百姓就会有参与的治国的理念,他们就会对国家决定的政策有认同感,管理起来也就方便了。”秦有福当然清楚,舆论的威力是巨大的,只要康熙真的按照自己的办法去办了,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明白这里面的好处了。

康熙想了一会,问纳兰明珠:“纳兰明珠,你认为秦有福的这个想法如何?“纳兰明珠不傻,他一听康熙问这个话,当然明白康熙是心动了,想想这报纸也没什么不好的,于是点点头:“臣以为秦大人的这个办法可行,至少可收天下世子之心,让那些小有名气却不得志的读书人有个发泄的地方,朝廷也可以通过这其中发现一些治国良才。”

纳兰明珠可是科举上来的,连他都不反对秦有福的这个说法,想来秦有福的这个办法或许可行,于是说道:“若是如此,纳兰明珠便拟一个折子上来,明日廷议的时候让大家议一议。秦有福,这个建议是你提出来的,这里面少不得你的事情,这样,这段时间你就到户部去帮几天忙,先试着搞出一份报纸出来看一看。”不管怎么说,总是得试一试才能知道好坏,康熙觉得秦有福也歇的够久的了,是该让他干点事了。说要在廷议的时候议一仪不过是个说辞,除非有很大的毛病,一般来说这个事就基本上定了,毕竟这些年来康熙的掌控水平已经跟当初刚掌权的同日而语了。

“**,怎么这事儿又落到我头上了?看来这康熙还真会抓丁拉差,连自己这么个半文盲都用来办报纸了。”想是这么想,可这些话是说不得的,秦有福只能苦着脸求康熙:“皇上,您是知道的,臣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这办报纸是读书人的事,臣实在是没有那个本事。”

康熙白了秦有福一眼,开口说道:“秦有福,朕可是记得,尽管你的品级是没了,可朕挺过你顾问的俸禄么?朕知道你现在有点钱了,可若是你不能为朕所有,朕留着你干什么?难道你真的以为朕的钱多得没有地方花了么?”康熙不舒服了。这个秦有福,明明是个有本事的,可是若不敲打敲打,整个就是个地痞无赖,哪有一点朝中大臣的味道?亏得自己还专门摆出仪仗去参加他儿子的抓周,甚至送出去了个恩骑尉的衔,若是一般的大臣,这会早就感激涕零,直恨不得肝脑涂地了,可偏偏他抖了半天的口袋,临了却不玩了,这样的人,实在是可恨。

“是,臣明白了。”秦有福没精打采的答应着,话都说到这一步了,不答应是不行的了。

“行,你再说说怎么消除满汉之间的隔阂,让天下的汉人认同我们满人。”康熙对这个事情还是很上心的,元朝的历史放在那里,如果得不到天下汉人的认同,这个江山终是坐不久的。

一听康熙说这个,秦有福来了精神,他当然知道后来的人是怎么看待清朝的,在大家的眼里,满清始终是异族,统治着中国是不合理的,所以在清朝统治的三百多年里,造反的事几乎就没有断过,特别是到了清末,在满清皇室看来,只要能保障他们的统治地位,别让汉人把江山给夺取了,送出去一些也没什么的,于是一个有一个的不平等条约签下来,只为了他们的子孙后代能继续当皇帝。而在汉人看来,只要能推翻满清王朝,重夺汉人江山,即使是受点损失也是可以理解的,是可以被后世子孙接受的,于是也一个又一个的签订着买国条约,结果中国越来越穷,越来越小。秦有福总觉得,不管怎么说,自己总还是中国人,但凡有可能,让中国强大起来、保证国家的安宁、维护领土主权是天经地义的,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消除民族隔阂,等大家都分不清楚谁是满人谁是汉人的时候,也就用不着什么推翻满清王朝了。

“回皇上,这事臣想了挺久了,总觉得若不消除满汉隔阂,就总会有人起来闹事,毕竟这天下的满人太少,汉人还是多些。说句难听的话,为什么总有人叫嚷着反清复明,连吴三桂都打着匡复汉人江山的旗号起兵造反,还应者如云?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满汉之间的间隙太大,满人有太多的优惠条件和满汉之间不平等的政策,这些政策将满人和汉人划分成了高级和低级两个等级,依臣之见,这是不甚合理的。”秦有福反正说话大条也习惯了,当着康熙的面他都敢跟熊赐履打架,当然也不怕说什么。再说了,他生活的年代,谁没有骂过国家领导人的,这都是习惯问题。

“大胆秦有福你是忘乎所以了,你以为皇上让你出点主意就能妄自菲薄么?”纳兰明珠说话当然是站在满人的立场上,再说他没有听见之前秦有福跟皇上议论的东西,现在乍一听秦有福居然敢这么说话,当时就急了:“皇上,秦有福大不敬,居然妄自菲薄,臣以为应当治他的罪。”

秦有福一听纳兰明珠这话们当时吓得心里一激灵,想想自己还真是太放肆了,估计是说的什么东西犯忌讳了,正打算请罪的时候,康熙开口了:“秦有福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