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清坑你没商量 >

第46部分

大清坑你没商量-第46部分

小说: 大清坑你没商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算初具雏形了。

之所以不直接按照现代军队编制,一是他的军队还没有装备现代武器,还需要用冷兵器作战,编制也必须考虑适合冷兵器作战时排兵布阵。二是要让大家有一个渐渐熟悉现代编制,慢慢改变的过程。

接着,整个军营开始大整编。

骑兵先成立了骑兵第一军,哈克什任主将军长。

步军则按古代战场规则,成立前后左右中五军,将梁安国一般过去统带过千余人的将领们提上来做主将,其余依次提拔筛选任用。

王烁现在加上俘虏的顺军,总共也不到三万人,连两个军都凑不齐,他却编制了六个军,满员至少要十万人。成立的这些军队单位,基本就是一个空架子。

一伍也就有伍长和一两个兵,甚至有光杆伍长一个人的。军官也凑不齐,象梁安国的前军,就他一个军长,剩下的军官得他自己踅摸。

倒是各单位军政主官,王烁费了许多心思,都给配齐了。

在他心里,这是牵扯到军队能否打胜仗,能否健康发展下去的基础,所以别的不管,先把部队的军政官员配齐。

至于军队招募,他和鲁胤昌商量过,青海现在的人口,加上陇中,山西,陕西躲避兵祸逃过来的,应该超过二百余万,如果能够象在漳县一样,获得百姓支持,招募十万士卒是不成问题的。

至于如何招募,关键还是看他有什么政策,可以即压制住各地土司,又能将各地百姓发动起来。

显然,漳县的办法无法照搬到青海来施行,这也是他最大的难题。

第127章 后门进虎

军队编制基本定型,就要接手青海的政权,民政编制也必须跟上。

王烁前世是机关职员,对民事编制这一块再熟悉不过了。

临接管政权之前,他先对以梁敏为首的,做民事管理的所有人都召集起来,给他们讲解如何管理城市和乡村,各新成立机构的职能,如何运作。

当然,这些得让梁敏这个将来的民事主官先理解透彻,以便于她将来执行权利和任用各部门官员。

之所以让梁敏主管民事,还是他离开漳县时的那个想法,一是梁敏有这个能力,二是交给别人他也不放心。

在他熟悉的政府机构基础上,稍做改动,政法分开,监察独立,一套简捷了许多的青海政府机构就诞生了,称大明青海临时执政府,执政府执政梁敏。

之所以还沿用大明的旗号,一是王烁不想在自己实力不足的时候,过于招摇。“广积粮,缓称王”,不让别人将自己做为争斗的主要目标。

二是因为,戍边的戍卒,吐蕃藏人,蒙古的固始汗这些人,心理上还是认可大明,如果擅自改了称号,难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半月之后,一切都有了架子,王烁才正式将总部移驻西宁城内。在此之前,只有施大柱率领的三千骑军在城内维持治安。

祁廷谏自那日从平戎驿王烁帅帐中出来,回到城内的家,就再没出过门。

他和各土司残余的土兵,都被施大柱赶出了城,编入了王烁的军队。

住宅门前有军队把守,出门得请示施大柱,得到同意之后方可。城门口也有士卒把守,不许出城。

他让家人出门打探了一下,其他土司跟他一样。

碰上王烁这么一个不讲理的主,他还真没脾气。人家有军队呀,而且是个不怕死,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的主。

王烁于西宁城下的杀神形象已经传播开来,西宁恐怕无人不知了,他哪里敢去王烁那里申辩,保住脑袋就不错了。

关键是这脑袋是不是保住了,现在还难说,人家还没决定要拿他怎样呢。

接着就传来了外围不服从王烁命令的土司的消息。

对三天之内没有到西宁城下待命的土司,王烁是说到做到,直接命军队抬了红夷大炮攻打土司营寨,打的跑的跑,死的死。

那些不服气的土司,侥幸保住了性命,躲到深山里或者蒙古人那里去了。

现在王烁势大,只好暂时避过,待他有隙可乘的时候,再杀回来,恢复自己的地盘吧。

祁廷谏心里也这么想。现在,对他来说,只有先保住性命,以图将来了。

你王烁总不能老待在这里不走吧?就算你待在这里不走,顺军也会来找你,那时候,你顾前顾不了后,看你还如何猖狂。

接着,王烁进城了。

宣传队到城里的大街小巷宣传新法令,号召居民参加里,甲、保长选举,墙上到处贴着大明新法,还有大字的宣传口号,还配上专门的宣传人员讲解。

街中心有军队唱歌,喊口号,还搭戏台唱秦腔,不唱杨家将,包龙图,唱新戏,都是号召老百姓起来造自己主人反的戏。

这下热闹了。

开始老百姓不敢掺和,后来总有胆大的跟着凑热闹,再后来,跟着掺和的就越来越多。

很快,那些欺行霸市,地方恶霸,朝廷任命,没来得及逃跑的贪官污吏就被煽动起来的平民给供出来,被军队抓起来。

接着,就是斗争大会,诉苦大会,杀恶霸,除贪官,一天比一天热闹。然后,民选的官员就开始上任了。

王烁的所谓民主选举,也是只搞到县、乡一级,更高层的领导当然还是由梁敏直接任命。

战争时期,完全的民主化是不合适的,这一点他十分清楚。

即便这样,平民百姓也对此爆发出了极大的热情,差点就把个西宁卫闹翻了天,周边乡村热情就更加高涨。

老百姓要自己当家做主,自己选择自己的父母官,这是开天辟地以来没有过的事情。

大家只是听着,不参与的时候,感觉不出来,真正参与进来,一下就会被这制度吸引,迸发出所有的热情。

这也是当年伟人能够迅速取得民心,击败强大自己几十倍的敌人的致胜法宝。

百姓高兴,祁廷谏就不高兴了。

官不官,民不民,简直一塌糊涂!

祁廷谏躺在家里的炕上哀叹,这王烁搞得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这哪里是大明的天下,分明就是和李自成一样,造反嘛。而且,比李自成还乱!

真是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

第128章 左右为难

王烁一边整军整民,一边考虑如何打开青海的局面。

开始,还是考虑如何利用土司稳定住局面,以利于尽快招募新兵。毕竟,贺锦在北面的战事顺利,不会给他太多的时间来搞他的改革。

想不到,梁敏和鲁胤昌都不同意他的这个想法。

鲁胤昌就是土司出身,对各地土司的情况自是十分了解。

他做土司当然要从土司的出发点考虑问题,不同意彻底的土改。他如今不做土司了,成了王烁的副手,号称将军,出发点就不一样了。

土司不是漳县的地主,他和农奴之间不是雇农与地主的关系。

领地里的农奴,在土司看来,就是他可以任意处置的财产,不可能让王烁去他的领地招募他的农奴当兵,这等于是王烁把属于他的财产拿走了。

他指望着这些农奴供养他,把人给了王烁,他的实力就会受到损害,这等于与虎谋皮。所以,有土司在,你去他领地里招兵,根本就行不通。

梁敏同意鲁胤昌的见解。

从她在漳县发动农民的经验里,她体会到,只有军队给穷苦百姓撑腰,让他们翻身做主人,他们才会支持军队,才会自愿起来保卫真正属于了他们自己的家园。

土司领地里的农奴不是漳县的农民,是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的。

所以,象在漳县一样,搞减租减息,施行新土地法,针对的对象不一样,是无法施行的。

在青海,必须施行新的办法,彻底消灭土司制度,还农奴自由,农奴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才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才有权利决定自己当兵与否。

同时,梁敏提出,还农奴自由,势必取消土司特权,土司就会成为我们真正的敌人。

对真正的敌人,绝对不能手软!

给他们留下活路,就等于是在自己身边埋伏下一个杀手,只要时机成熟,这个杀手就会跳出来向你疯狂报复,变为最可怕的敌人!

梁敏的论调,暗中符合了伟人的思想。

伟人在好多文章里,多次批评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革命,没有中间派。

王烁总觉得伟人的想法过于严厉了,致使许多好人被冤枉甚至被疯狂了的群众迫害致死。

对这一点,他是不认可的,甚至幻想,如果当时再温和一些,可能国家会发展的更好,更符合儒家中庸的真谛。

他因此提出来,给土司留一条后路。

比如,可以让他们在新成立的政府里担任一些虚职,以挣俸禄的形式独立生活。或者,在即将成立的许多生产武器的作坊、矿山里,以失去封地的多少为依据,给他们一些股份来弥补他们的损失。

这个想法又遭到了梁敏的激烈反对。

梁敏为了让他明白斗争的残酷性,将漳县土改时发生的恶霸地主反扑,牺牲了许多当时培养的宣抚队员的活生生的例子,来向他说明,地主只不过是减少了本就不该拥有的收入,都可以以性命相搏,何况是被彻底剥夺了权利的土司!

所以,对待土司,绝对不可以手软,必须彻底消灭,不可以一时心慈,留下他们的性命,必将造成十分可怕的后果!

听了梁敏讲的实例,王烁不由想,伟人是对的,一味对自己的敌人抱有幻想,才会有“四·一二”上海事变、“七·一五”马日事变那样对革命党人的屠杀!

能和许多年以后的伟人想到一块去,看来梁敏是个天生的政治家。王烁彻底消灭土司的意志开始坚定。

然而,鲁胤昌却不同意梁敏的看法。

首先是西宁的大土司,情况各自不同。象祁廷谏,从本质上讲,这人并不坏,对属地的农奴也不错。

前一阵子,听鲁胤昌从王烁那里回来,讲他的新法令,他也觉得好,也想了一套改革自己统治的办法,让手底下那帮大户和小土司对农奴好一些,只是鲁文彬进攻过来,才没来得及施行。

如果象这样的人也要杀掉,鲁胤昌不同意。

但没收了祁廷谏的土地,再想着让他和和鲁胤昌一样跟随王烁打天下,这对什么事都要算计仔细的祁廷谏来说,恐怕行不通。

还有一点,祁家是世袭的本地大户,远可以追朔到汉唐,势力遍及青海。

直属于祁家和祁家的亲戚,许多都是非同小可的地方大势力和小土司,祁廷谏只不过是他们当中的代表,家长而已。

祁家和海西蒙古,四周藏人都有来往,关系非同一般,历代都名人辈出,不容小窥。

如果安顿不好这个大土司,以祁家的势力,逼急了给王烁整出点什么让他穷于应付的事来,那都是小意思。

再有,象李天俞李家,他们是外来户,明朝开国时立功的将领,后明朝封其为土司,世袭住在这里的,也是西宁土司中唯一的外来户。

虽是外来户,但李家已经在西宁居住二百余年,势力和祁廷谏也差不到哪里去。

李家也是名将辈出,只是到了李天俞当家长的这一代,李天俞不喜好舞枪弄棒,却喜欢搞农田七窍工具这一套,象是水车,风磨,榨油机器,纺车,甚至播种机一类,开始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很快他自己就入了迷,整天呆在家里研究,连门都不出了。

鲁文彬进攻青海,鲁胤昌一路抵抗来到西宁卫,同时跟来的还有一个洋人,叫吴琅西的神甫,这吴琅西对西方物理学比较有研究。

鲁胤昌去李天俞家,带着吴琅西。

李天俞和这吴琅西攀谈起来,越谈越有瘾,非逼着吴琅西教他什么几何学,物理学,直接把鲁文彬打过来的事给忽略了,只派手底下的小土司跟着祁廷谏去城上防守,其余一概不管不问,和吴琅西钻在家里不出门。

是以,王烁在会见青海土司的时候,并没有见到李天俞。

象李天俞这样的土司,难道也要杀掉?

王烁犯了难,连梁敏也觉得,这土司看来也得区别对待了。

可是时间不等人,贺锦不会给他们犹豫不决的空闲,随时都会结束甘凉的战事,向西宁杀过来!

第129章 解放农奴

王烁综合大家的意见,思虑许久,不能等下去,只有边改革边想应对之策了。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新的运动,在这明末青海复杂的政治背景下展开了。

王烁很快派兵接管了边防四个卫所。

戍卒守边,只是尽自己的戍守职责,大明都风雨飘摇了,戍卒们到底在为谁戍边,他们自己都不十分钟清楚了。

既然有来接替他们的,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戍所的千户,一般也是这班戍卒的长辈或者村子的村长,也没把朝廷认命的这个世代相袭的官职真正当回事过,尽义务而已。

接管十分顺利。

接着,各戍户形成的自然村里,就来了官府的官员和宣传队。

官员宣布,国家拥有的卫所土地,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