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清坑你没商量 >

第246部分

大清坑你没商量-第246部分

小说: 大清坑你没商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容不得东林党人祸乱国家,坑惨了政敌钱谦益,捎带手还把周延儒这蠢货也打发回家了。

这就彻底得罪了东林党和复社。您想,在东林党和复社掌握着发言权的情势之下,他能落好名声吗?

强大的复社让温体仁蜇这下子,岂肯善罢甘休?那是上窜下跳啊。复社首领张溥愤而辞职回家,其实也是要耍计谋,以退为进。

接着就是大规模的虎丘大会召开,数千会员云集,义正词严声讨温体仁,场面绝不亚于伟人发动的那场大革命!

然后各路有复社背景的官员,特别是在言路里占有分量的言官们,立刻抖擞精神,放大镜似的找错,鸡蛋里挑骨头渣,非把温体仁参倒不可!

于是奇葩的场景上演了,崇祯皇帝惊奇的发现,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外面后金一个劲闹,内部农民起义可劲的造,可是广大号称爱国的青年精英才俊们,拿不出建设性意见倒也罢了,骂人反而精神抖擞。

朝廷遇到啥困难事,哪怕前方十万火急,几十万军民生死悬于一线,这群人统统不管,只是在扯直了嗓子,破口大骂朝廷昏庸,大臣无能!

朝廷和大臣不行,您行您倒是上啊,把满清给赶出去,把李自成给灭喽,您有那本事吗?

您骂也不要紧,您恩怨分明,秉公而骂倒也成啊。

前线作战的武将,和复社没关系的,不分好坏,不管打胜还是打败,都往死里骂,而投靠了复社的,就天花乱坠的找理由吹,打了败仗就拼命保。

明末混蛋侯爷左良玉,打仗不是落荒而逃,就是处纵兵抢掠百姓,坐视不救,看热闹,坑领导放水农民军,标准祸害一个。

这个人家复社不骂,没看见。左侯爷是东林大佬侯珣选定的人才,复社骨干侯方域又是侯大佬的亲儿。

因此每次左混蛋侯爷一犯浑,立刻就会有官员积极开脱,拼命力保,最终还被封侯!

而晚明最可圈可点,忠心耿耿的一代名将,最后的大明顶梁柱卢象升,为此愤愤不平。

他暗中议论道,那些骂人的既不懂军事,更不知前线军情,而且从来不顾前线军民的生死辛劳,只是凭着自己的妄自猜度,就胡乱的推测谩骂,最后延误的,还是国家大事。

这议论不知怎么就被这帮人知道了,想尽一切办法谩骂排挤。最后,在抗击清军南下的关键战役中,卢象升被杨嗣昌这东林小人抽走了精锐,只剩下老弱残兵。

可怜的卢督师,只能用自己坚定的身躯,面对压境的清军啊,无奈之下心怀绝望,冲入清军战阵,和清军同归于尽!

而就在这个时候,言官们还在以各种理由,编排各种罪名谩骂他,几个谩骂的主力,都是复社走狗!

卢象升慨然出战,在巨鹿血战中以弱敌强,已经壮烈殉国了,你们怎么忍心还在骂他啊?

噩耗没有传来之前,这帮混蛋,竟然妄自揣测,说他已经投敌叛国,小道消息传的满天飞……

悲哉,卢象升卢大人!

第546章 土豪东林相勾结 如何应对真头疼

卢象升只是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就给复社报复的这么惨。

温体仁公开跳出来和复社做对,不死都难!

对复社这群人骂人参人的本事,无论是崇祯皇帝还是权臣温体仁,都特别的头疼。

行事急躁,随意乱杀大臣的崇祯,这时候却没有了触众怒的胆子,对复社的无法无天不闻不问,感情也怕被骂成昏君。

温体仁手段毒辣,计谋诡异,多次罗织罪名,整治复社,组织多位骨干的黑材料,暗中指使亲信参他们。

温体仁打击复社最狠的时候,跑回家躲猫猫的复社领袖张溥,成天担惊受怕,甚至到了“一日数惊”的地步。

可惜呀,功败垂成。复社太庞大了,人才云集呀,一个温体仁,浑身是铁也碾不了几颗钉。

在复社强大的舆论压力和众名士积极参与运作下,温体仁终于失宠下课。

这个复社最恐惧的杀神的离职,好似给复社党徒们搬开了大石头,也彻底毁掉了大明唯一的和最后的希望!

而后经过东林大佬钱谦益与复社大佬张溥的虎丘密会,成功操作了前首辅周延儒的复出。

周延儒是个什么东西,咱前边讲过,就不在这里重复了。

随后复社又在南京大搞集会活动,揭批前阉党大员阮大铖的罪恶,成功阻止了这位对头东山再起。

复出的周延儒,“知恩图报”,在崇祯面前卖力说复社的好话,解除了温体仁当政时代对复社的诸多打压。

这群“心比天高”的青年才俊,这回终于一飞冲天。

从此开始,一直到明朝灭亡,复社进入了其最嚣张自由的时代。

这回所有绊脚石都没了,你们倒是拿出本事来,把大明给整好啊?

嘿嘿,各地的集会讲学活动仍旧不断,声威熏天。但对国家大事实际的建树,老余翻了不少资料,愣是一件像样的没找着。

但要说这群人只是摆姿态不办事,却也不完全对。

至少有一件事,他们从头到尾都在卖命的干,那就是抗税。

朝廷要抗清,要平定农民军,所需的白银军费,但凡朝廷打算让江南地区买单,立刻就会招来复社的强硬反抗,相关官员的奏折,激烈得能把主事官员淹死!

然后就是复社的千人示威,接着就是复社诸公子慷慨激昂的叫骂批判。

他们为什么在“抗税”这事上这么上瘾呢?

那当然了,复社的经费来源,主要来自江南这些土地拥有者啊。

收了人家的钱,就得给人家办事啊。复社在这条上,还是很讲诚信地。

哪怕后来明朝灭亡了,清军打下了江南,一些复社的头面人物也主动找清军请愿,请求减免明朝时期的江南赋税。

可惜大清是野蛮人,没大明那么文明。对抗税,只有一个字:杀!

这回你们的本事呢?噢,就知道欺软怕硬,欺负老实的文明人啊?一群吃硬不吃软,欠揍的混蛋,杀的好!

于是,代表文明和先进的大明,就在复社这些个精英们的无耻和无赖死作之下,终于给闹亡了。

军舰航行的前半个月的航程,王烁没干别的,就是在给李定国和郑成功讲这些东林党和复社的情况。

他有在现代看到的历史资料,又有在这时刻意让胡琏器的密探收集的江南复社闹事的事实,说来自然是声情并茂,事实与论据充分。

关键还是李、郑二人,他们在前期推行新政改革的时候,遭遇的情况,几乎和王烁所言的大明的遭遇,如出一辙。

当时两个人绝没想到,这些道貌岸然的书生学子们开开会,私下里说些反对的话语,竟然可以产生如此强大的恶果。

尤其是占据了他们政府的东林党们,真正的目的,不是简单反对他们改革,而是已经联合起来,在暗中破坏他们的改革。

改革失败自然是一定的了,幸亏两个人都是军人出身,没有崇祯皇帝的软弱和对舆论的顾忌,不然也会让这帮东林党把权给夺了去。

在江北这段时间,他们都接到了自己部下们的来信,复社多次组织集会,骂王烁,骂李定国和郑成功,甚至到朝门以外请愿,要求还皇帝权力,反对被江北吞并。

这帮人从李定国和郑成功在家的时候就干这个,当时两个人觉得他们只是一班学子,只要闹不大,也懒得搭理他们。

现在经王烁这么一讲,他们都是有目的的,上下串通好了的,当真不可小觑!

在家总揽朝政的刘文秀,曾多次请求对这帮学子的处置办法,因为好多学子已经跑到军营里去串联了。

李定国当时还认为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只是要刘文秀管住军队,不许军队与他们接触。

现在看来,这样下去,他们的军队很快就会受到影响,变的不稳定。

好在李、郑二人的军队不是明军,他们是通过造大明的反或者直接做海盗起家的,军官对政事并不感冒,对这帮不事农工,只耍嘴皮子的学子更是没有好感。

只要活的舒坦,有饭吃,有钱花,他们才懒得搭理这些学子。

他们对李、郑二人还是比较忠诚的,要不然不等李、郑返回江南,恐怕连军队都乱了。

即便这样,两个人听了王烁对东林党的讲述,也是后背直冒凉气,到现在江南在东林党闹腾之下,竟然还没乱,真是侥幸!

嘿嘿,之所以还没乱,是江南朝廷的大部分权力还都在东林党手里,改革早已半途而废,土豪大户们的利益还没有受到损害。

一旦李、郑二人投靠了王烁的消息传到江南,你看他们会不会这么安宁?

铲除东林党对江南的影响,势在必行!

可怎么铲除呢?

这些人从朝堂到地方土豪,再到普通学子,占据了江南整个精英阶层的大部分。

如果像满清一样,都把他们抓起来杀头,那得杀多少人啊?还不把江南杀的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李定国和郑成功岂不也变满清了?

就算只杀带头闹事的,那也是个惊人的数字啊!

而且,真正的东林党大佬,人家只在幕后指挥,是不会亲自抛头露面的。你逮住的,也会像前明一般只是些小角色,甚至是与东林党毫无干系的,他们雇佣的地痞流氓。

再说新政府讲究依法治国,你也不能随便杀人啊?

两个人还真犯愁了,他们冲锋陷阵,打仗可以,让他们和这些文人玩心眼,他们还真不是这块材料。

其实,王烁的目的,只是让这两个人真正认清东林党的真面目,与他们划清界限,指望他们自己的智慧去对付东林党,别说他们,王烁恐怕也白给。

这么一说,王烁根本就没有对付东林党的办法?

那你带着军队颠颠儿跑江南去干什么?这不瞎胡闹吗?

第547章 人无完人择才用 东林死敌再出山

王烁当然有对付东林党的办法。

他如果到下江南的时候,再临时抱佛脚想办法,就这智慧也混不到今天,早让满清给灭了。

徐州会战结束,将满清赶到黄河以北的时候,人家西北政府的决策委员会就在关注江南问题了。

要解决江南问题,在西北政府看来,李定国和郑成功都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就是东林党!

您想,这么重要的问题,人家能不想办法应对吗?那是制定了详细的步骤和规划的。

王烁去北京找人才的时候,正碰上李岩到涿州找东林党最大的对头,魏忠贤的得力助手冯铨帮忙。

而且,在对东林党的看法上,李岩和王烁、宋献策的看法一致,都认为东林党是明末最大的毒瘤。

王烁早就留意上冯铨了。西北大军在徐州击败满清主力之后,西北政权也渐露头角,成为中华大地上最为强大的力量。

这时候,王烁就暗暗密嘱在天津任满清提督的骆养性,和已经投靠了满清朝廷的冯铨秘密联络。

冯铨这个人,自身性格上是有缺陷的,西北政权不强大到让他觉得值得投靠,你找他也没有用,甚至有可能把骆养性都给出卖了。

但话说回来,这世界上又有多少完美的人物呢?

有缺陷不要紧,但他也有长处啊。你利用他的长处,避免和预防他的短处不就完了?

在这一点上,公务员出身的王烁不会较真,而且,他比其他人更明白,好多大事,都是本身有缺陷的人才做成的,真正完美的人,往往反而庸庸碌碌,毫无作为。

王烁有没有缺陷?有,而且还有很多。宋献策、李岩,都有缺陷。

包括王烁自己的夫人梁敏,也有缺陷。各大集团军司令员,为什么没有梁敏的老部下,而都是直接跟随王烁的军官?

自他从安定急袭西宁卫,梁敏不服从他的决定,甚至逼死了方大楚,王烁就知道梁敏有缺陷。

王烁不许她直接参与军队指挥,不用她培养的部下做军事主官,在梁敏看来,是因为王烁始终在内心无法原谅她逼死方大楚这件事情,其实不是这样,是因为她也有缺陷。

不用她的亲信,倒不是因为她。

有错误不要紧,有缺陷也没关系,你只要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在哪里,并努力避免,不去故意在这方面犯错误,王烁是不会计较的。

果然,得到西北政府召唤他的消息,冯铨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他那种人,在徐州会战结束之后,就完全可以预计到,满清完了,这将来的天下,非王烁的西北政府莫属,他没有理由不回应王烁的召唤。

在骆养性的运作之下,冯铨早已偷偷携带家眷,从北京跑到西安,投奔西北政府了。

但王烁没有立刻就用他,而是像对待李定国、郑成功一样,让他不断学习,直到完全了解西北政府的政策方针和目的。

有缺陷的人往往也极端聪明。王烁大老远的,费九牛二虎之力,把他从北京弄到西安,不用他那不成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了么?

所以冯铨也不着急,更不主动询问,你让干啥我就干啥。

通过两年的学习和到处游览,冯铨已经完全了解和精通了西北政府的各种律法及建国理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