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清坑你没商量 >

第227部分

大清坑你没商量-第227部分

小说: 大清坑你没商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时候前后一片混乱,咱们谁也无法奈何谁!我就不信,当你无法把握战局的时候,你还会蛮干,不和我谈判?

只要再给我个三五年,我也会搞出火枪和大炮,到时候谁灭谁,就难说了。

从多尔衮开始,多尔衮就拿着王烁送给他的那一百条火枪让工部去仿造。

大明留给满清的人才不少,那些原大明工部的工匠,技术水准在当时世界上来说,都是最高的,只是明朝廷不重视他们,使人才白白埋没罢了。

他们拆解王烁的火枪,逐渐就搞明白了火枪的击发原理和火药配比,造是完全能够造出来,关键还是钢材不过硬。

王烁已经达到了高炉吹氧炼钢的水平,而明朝工匠们仍旧使用木炭、坩埚,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汤若望被多尔衮叫去,也没法弄明白王烁造火枪的钢是怎么炼出来的,而且,人家的枪管是无缝的,靠人工锻造,无论如何做不出来。

多尔衮一怒之下,把汤若望给关到大牢里去了,什么时候会造钢了,你什么时候出来!

别说汤若望已经投靠王烁,本就不打算帮多尔衮,他就是真心想帮他,没王烁指点,他也不知道什么是高炉和转炉,什么是拉拔,碳硅锰磷硫五大元素他都整不明白,他也弄不出这材料来。

本来造新火枪是没有希望的事情了,可王烁那边把钢厂私有化了,这就给了济尔哈朗希望。

虽然西北政府不允许向满清出口钢材等任何与军事有关的物资,但西北政府的钢材可以卖到南方,他可以从南面偷偷花高价买过来。

无缝钢管属于军事物资,只有王烁的军事工业基地生产,市面上没有。

但前明留下的工匠,利用套管技术,成功解决了接缝问题。只是造出的火枪过于沉重,射程和火力却一点也不差。

另外,在济尔哈朗高价利诱之下,不断有人出卖一些技术给他,他已经掌握了部分王烁的新炼钢技术,又把汤若望从监狱里放出来,继续主持炼钢。

只要假以时日,他就会生产出新钢材来。现在,先用从江南偷偷花高价买来的钢材造着吧。

只是,满清没有机器设备,生产火枪太慢,到现在也就生产出千余把,保卫皇宫都不够用。

第507章 发展速度不同 拖延也非妙计

济尔哈朗在偷偷学西北的技术造火枪,这个王烁是心知肚明的。

发展经济,根据地需要大量的钢材,钢材生产不私有化是无法提高产量的。但关键技术还保留在军工基地,即便济尔哈朗买到的钢材,也不是用来造火枪的,只适合做水泥建筑的钢筋支撑,或者打锄头铧犁用。

济尔哈朗没有机器设备,王烁不担心他能造出多少能用的火枪来,大炮就更不用说,没无缝管制造技术,没击发底火装置,能死他也造不出来。

再说,他也不可能给他足够的时间来研究这个,不等他研究明白了,王烁就打到北京了。

济尔哈朗毕竟是古代人,他脑子里无论如何不会有王烁的现代技术和管理知识,他只惦记着拖一天算一天呢。

可你就不想想,人家直接就是现代发展模式,直接向工业化迈进,你仍旧是脑子不开窍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拖的时间愈久,你岂不是愈加落后?

你那边费心劳力能做火枪了,没准儿人家就能造半自动步枪和机关枪了,你那火枪还是落后。

那边有王烁啊,将来的东西他都知道啊,只要条件合适了,他肯定会制造更先进的东西。

凭济尔哈朗古代人的见识,他就是再聪明也不会想到这些,他斗不过王烁。

此刻,济尔哈朗压根儿就没往那些地方想,他正瞅着西北军的漏洞呢。

人家有电报机了,各部队通过电报机下达指令,有前敌指挥总部,还有后方决策总部,宋献策弄一大帮参谋们,整天围着地图转,哪会那么容易让你找着漏洞?

结果就是,西北军渡过黄河之后,各集团军齐头并进,依靠先进武器,同时发动进攻,使清军各防线同时面临压力,毫无破绽可言。

济尔哈朗就纳闷,要说渡河的时候,王烁统一规定了时间,大家一起开始,这个还说的通。

可渡河之后,各地方地势不一样,防守牢固程度也不一样,西北军有些已经快速突破防线,却突然停止进攻,原地驻扎了。

他们不冒进,而是在等待另一个方向上的军队突破之后,然后他们才统一行动,向下一道防线进攻。

反正武器先进,不怕清军反击,那就跟围猎一般,把清军圈到一起,然后彻底消灭!

绝不能把仗打成犬牙交错,敌中有我,我中有敌,让清军钻了空子。

这是决策常委会反复交代的事情,任何一个兵团主官也不许违背,必须等待前指电报,统一行动。

济尔哈朗哪知道王烁有这么先进的玩艺儿啊,几百里,上千里都能互相立刻联系,通讯,想破脑袋他也想不到这个。

他只看着被西北军占领的一个个城镇犯愁。

人家没有一支部队前突冒进的,都是齐头并进,互相可以支援,缓缓围绕着真定,形成一个半圆,逐渐向着他合拢过来。

照这么打下去,他打人家哪儿都不合适,人家周边部队相距不远,立刻就会赶过来围歼你。

真是一点下手的机会都没有,走又没处走,就给人家活活困死在真定了!

屋漏偏逢连阴雨,南边他一筹莫展,眼睁睁看着西北军向前推进毫无办法,北边又出事了。

郑成功集合了自己所有的战船和运输船,载着二十万江南整编了的骑军,在天津卫登陆了。

天津提督骆养性,一枪未放,直接投降了,还和郑成功合兵一处,向着北京杀去!

天津到北京,不到三百里地,骑兵那是眨眼就到啊!

你说这个骆养性,看着忠厚老实,话都不多讲一句的一个人,怎么这么缺德呢?

当初多尔衮可是对他恩宠有加呀,亲授天津提督之职,加封太子少保。你哪怕冲郑成功开两炮,放两枪再投降呢,也算你对得起大清对你的栽培!

人家骆养性早就是王烁的密探啦,你多尔衮对他恩宠有加,那是你多尔衮不识人你怨谁去?

唉,看来这汉人还真是靠不住!你强盛,天下无敌的时候,他们哈巴狗儿一样,跑来冲你摇尾巴讨好,可乖了。

你落难了,像现在这样风雨飘摇了,他立刻就翻脸,冷不丁就反咬你一口,向他的新主子讨好去。

济尔哈朗原本是留了一手的,他还有十万正黄旗精锐,全部由满人组成。他要在找到西北军进攻的薄弱环节之后,集中这十万精锐,一举歼灭西北军一部,以震慑王烁,让他知道大清还有力量,不是软豆腐,他想捏就捏。

这样一来,一是可以扭转战场劣势也说不定,二就是可以逼迫王烁被迫坐到谈判桌上来。

如果那样,他就有时间制造更多的火枪,不怕王烁了。

现在,郑成功把这一切都给打乱了。

绝对不能让郑成功杀到北京去啊,那样,皇上和圣母皇太后有危险不说,他防御大军的后路也给切断了!

就在这时候,山西那边满达海的报告也来了。

满清没电报,只能靠人和马跑,山西又一路高山险关,能在西北军进攻五天之后把消息传过来,就算不错了。

李过和高一功已经突破黄河进入山西,满达海步步为营,一路防御,怎奈武器不如人家,只能退却到太原一带防御。

现在,南边的李达也越过黄河,找准了清军防御弱点,一路攻城略地,过了上党,要和李过合兵一处了。

而高一功则向大同发动了攻击。大同城墙被多尔衮拆毁,已经无险可守。

一旦高一功攻破大同,一路南下就没有障碍了。

到那时候,满达海就会被西北军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合围,面对优势兵力的西北军围歼。

太原肯定守不住。满达海觉得,他如果按照济尔哈朗的计划,由固关撤向河北的话,高一功很可能由大同奔宣府,直取北京,那样北京就危险了。

所以,他临时改变策略,放弃太原向大同增兵。一旦大同失守,他就回撤宣府,守卫居庸关,挡住西北军对北京西侧发动的进攻。

满达海还是比较有军事经验的,他如果不去守居庸关,北京还真是危险了。西北军就是这么布置的,李过和高一功就是要出大同,拿下宣府,从西侧包围北京。

第508章 防线岌岌可危 要死先死老的

济尔哈朗预感到自己苦心积虑打造的防线危险了。

他怎么就没想到郑成功会出兵帮王烁呢?而且是挥军直取天津卫,这等于是在他后腰上戳一刀啊!

按照他的思维思考,江南和江北应该也是潜在的对手。

如果大清完了,你江南也会很快落入王烁手中,这叫唇亡齿寒。

可他忘了,他们都是汉人,他大清是满人啊。

其实他也没忘。汉人历来好自相残杀,江南江北没打起来,还签了和平协议,这已经出乎他的预料了,郑成功肯帮王烁,在他看来,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可能的事情就偏偏发生了,因为凭空多出来一个王烁,屏蔽了满清下江南的道路,让郑成功和李定国这两个人有了发展的空间。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他优秀的人才和非凡的战略家,只是明末朝廷过于腐败无能了,让满清发展太快,让汉人的优秀人才来不及发展便全军尽墨,所有汉人也随着优秀人才的陨落,不得不做了近三百年的奴隶,想来实在可悲可叹!

济尔哈朗暗中让人找来鳌拜,对他言道:“郑成功登陆天津卫,骆养性不战而降,京师危殆!你可率我八旗最后主力,迅速北上,拦截郑成功于京师以东,不令其威胁京师,你可能做到?”

十万八旗骑军,要对阵二十万敌军,而且对方有真正的大炮!

鳌拜没有犹豫,拍胸脯道:“奴才就是战至一人,也绝不让郑成功踏入京师一步!”

济尔哈朗点点头,目送鳌拜去了,然后便召集各将领,将当前形势对大家讲明白。

他道:“东面,郑成功已出天津卫,估计会与鳌拜遭遇于廊坊一带。

鳌拜虽有十万精兵,但对方有二十万人马,还有会爆炸的大炮。鳌拜能抵挡多久,还很难预料。

西面,李过、高一功已经攻克大同,满达海退守宣府。

李、高都是火枪军和骑军,也有大炮。满达海也是岌岌可危!

我们正面,李达从山西,白旺、李岩从河南,辛思忠、王建国从山东,步步推进,已经缓缓逼来,妄图将我等压缩到真定附近,一举全歼!

四面受敌,处处危机,我们再在这里守下去,恐怕身后就要渗入敌军,被他们包围了!

所以,孤意已决,退守京师!”

此言一出,众将脸上齐齐变色。

退回京师去,这不就等于说是失败了吗?咱们退回京师,皇上怎么办?

济尔哈朗脸色铁青,许久沉声道:“尔等勿须多言,依次按照将令退军吧!”说罢起身离座,甩开众将,退入后堂了。

他也心情烦躁,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可是,不退军又能如何?

军情瞬息万变,说不定你在这儿犹豫的功夫,王烁的大军已经前进,向你合围过来了。

他必须在西北军形成合围之前,退回京师,保存住实力。

造火枪,造大炮就不要想了,先保住满清再说吧。

他将随军事物交与苏克萨哈和索额图,连夜先行赶回北京。

他得先把顺治小皇帝和皇后大玉儿安置好啊。

到达北京后,济尔哈朗第二日早早上朝,觐见顺治和大玉儿,随后,顺治在勤政殿升殿,招范文程等一班老臣,被济尔哈朗认为是忠臣的汉大臣李永芳等也被叫来,研究对策。

济尔哈朗将前线的情况仔仔细细对大家讲了,然后说道:

“原本,臣以为可以拖个一年半载,甚或可以和王烁对峙三年五载,咱们也就有了他用的那些武器,足以和他抗衡了。

现在看来,臣高估了咱们军队的能力,也是臣指挥无方,至天津卫陷落,贼军直接威胁京畿,臣罪该万死,请皇上和圣母皇太后治罪!“说罢跪倒叩头谢罪。

顺治已经十六岁了,基本有了自己的主见。

他当即道:“叔父摄政王起身吧。朕知道,叔父摄政王已经尽力了,王烁厉害,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叔父摄政王不必自责过深。”

看济尔哈朗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重新坐好,大玉儿问道:“如今奈何,叔父摄政王可有了良策?”

如今,范文程、济尔哈朗这班人都开始上年纪,好多人为大清辛劳半生,身体不好,大玉儿还是命在勤政殿设了座位,让大家坐着讲话。

济尔哈朗听大玉儿询问,回道:“臣准备在京师,依靠坚固城墙,抵抗王烁大军!”

顿一下又道:“固守京师,胜负难料,故臣请皇上跟圣母皇太后去盛京秋季围狩,以避不测。”

大玉儿听罢点点头,这是济尔哈朗要执行他的第二步计划了,迁民,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