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清坑你没商量 >

第179部分

大清坑你没商量-第179部分

小说: 大清坑你没商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豪格只是把北上的大西军给打回去,在凤凰岭射死了大西皇帝张献忠,大西军算是溃散了,并没有完全被消灭。

张献忠还有四个干儿子呢,哪能说完就完?

这四个干儿子,老大孙可望,老二李定国,老三刘文秀,老四艾奇能。

都是老张从好人家里抢来的,看着孩子长的漂亮,收来当儿子养着。

四个人打小跟着张献忠流窜四方,攻城略地,都学了一身好本事。

尤其是老二李定国,生的细腰窄背,眉清目秀。武艺高强,文可安邦,武能定国。

他与王烁同岁,虽当时没王烁名声大,但论武艺不输于王烁,时人称其“小王烁”。

张献忠死后,四个人收拾起老张尸首,带领残部,一路沿四川南逃。

大西军打不过清军,可不见得打不过明军。

四人带大西军一直逃到长江边上,渡江攻重庆,杀明总兵曾英,占领重庆。

这时候,豪格已经进川,占领成都。

四人琢磨着,重庆离着豪格还是有些近,不安全。于是又往南跑,一路攻城略地,打到綦江。

豪格在成都没有粮食吃,大军呆不住,多尔衮又催着他北返去打王烁。

没呆多久,他就留下刘良佐的几个官员,管理四川,自己率大军向汉中去了。

再说四川让张献忠和明军闹腾的也没剩下多少人了,大清军再过来一通变本加厉,基本就回到史前状态了。

所以,豪格也没打算在这儿常住,根本就没法住了。

豪格一走,那四个大老张的干儿子一看,得,这下可以安稳的在綦江呆着,不用担心大清了。

四个人还真不错,还是和老张活着的时候一样,将军队分为前后左右四军,兄弟一人领一军,以綦江为中心,慢慢向外扩展。

他们接受老张失败的教训,好好对待那些还活着的百姓,安抚民心,专事生产,逐步改变人们对他们的看法。

两年的功夫,綦江一带开始变得富足,人民生活安定,大西军也渐渐扩大到十几万人,有了立足的资本。

四个人也算团结,有事坐在一块,共同商议。

刘文秀和艾奇能年纪小,一般是附和老大和老二。

孙可望做人粗糙一些,没什么准主意,在这方面比较像张献忠。

老二李定国心思缜密,识文断字,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因此,大主意一般都是出自李定国,好好对待百姓也是他的意思。

孙可望心里,其实还是想恢复张献忠的皇帝事业。他在四兄弟中是老大,老张死了,大西皇帝当然应该还是由他来继承。

心里有这个想法,他就对其他三兄弟格外关怀,言听计从,以图他们感激他,将来时机成熟了,还是保他做大西皇帝。

李定国聪明,早就看明白了孙可望的心思,但他却不认可。

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孙可望都不如他,这皇帝凭什么要由他来做?

当然,孙可望心里这么想,嘴上没这么说,李定国也就不好提什么。

但这不证明他心里不想改变自己“千年老二”的现状。

这时候,派出去的哨探,把川外已经乱成一锅粥的情况带了回来。

四兄弟一商量,咱们也得趁这通乱劲分一杯羹啊。于是,大家一致决定,出川,扩大自己的地盘。

大西军先向贵州进军。大清在南方已经风雨飘摇,贵州除了土匪,基本看不着清军的正规军了。

四兄弟一路势如破竹,连克贵阳、定番州、永宁州,贵州西部诸郡望风而降。

一看发展这么顺利,四兄弟打到贵阳的时候,开始商量以后该怎么办?

孙可望心里想和老张一样当皇帝,当然主张地盘越大越好,稳固了占领的地方之后,继续出击,不管是南明还是大清的地方,应该都占下来,归大西所有。

李定国在出川之前,就已经在思考如何改变自己“千年老二”的地位了。

想改变,凭目前这种状况恐怕不好办。老爹死了,当然是长子继位。

孙可望又没有什么大错,对兄弟也是很关爱。这么下去,早晚会继承张献忠的大西皇帝之位。

想不让他继位,就得把“大西”给弄没了。

怎么弄没呢?投靠南明啊。

到了南明,大家都是臣子,就不会存在“皇帝”这一说了。然后,他凭着自己的本事,将来一定可以混的比孙可望好,甚至在官阶上超过孙可望。

如此,自己不就不再是“千年老二”了吗?至于将来如何发展,那当然是谁本事大谁占便宜。

于是,他反对孙可望和南明为敌的主意,主张恢复大明江山。

可造了一辈子反,猛不丁去投靠南明,恐怕那兄弟仨无法接受。

好就好在大西皇帝大老张这人喜欢胡说八道,没准主意。

他要放弃成都往北去的时候,不知哪根筋搭错了,曾经说过一段话。

他说:“按道理讲,大明应该是正统,老子这么折腾都没把它折腾散架,这就是天意!

我们这回往北跑,不见得有出路。我如果有意外,你们没我本事大,就不要再折腾了,归顺大明算逑吧,不要再跟老子学,做不义的事情了。”

老张有没有这么说过,无从考证,反正李定国听到了,他就因这句话,为拆撒大西军,投靠南明找到了依据。

这是咱爹留下的遗嘱嘛!

孙可望正坐皇帝梦呢,听李定国说要投南明,当然不干。

你真听咱爹这么说了,我咋没听见?那什么刘文秀、艾奇能,你们听见咱爹这么说了吗?

那俩小兄弟谁也不敢得罪,支支吾吾,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两人鸡同鸭讲,越说越拧,好悬没打起来。

最后,李定国急了,对天发誓他爹就是这么说的,没这么说,他一刀下去,就把自己刺死,去找爹再问一遍。

说罢,拔出战刀就刺向自己。

这下闹大了,要出人命!

第408章 彼此不服矛盾日深 心怀各异兄弟倪墙

李定国要自裁,众兄弟一拥而上,夺下李定国的战刀,刘文秀和艾奇能直接哭了。

弟兄们本来在一起好好的,互相友爱,活的挺高兴,挺幸福的,这是干什么呀?

不就投大明还是自己干这么点事儿吗,怎么着不行?

自己干咱也是靠自己,投大明大明也不会给咱发粮发饷,投就投呗,只要咱兄弟情义在,比啥都强啊!

孙可望也让大家说的心里不是滋味,眼圈泛红,就勉强答应了李定国,向大明称臣。

大家刚打算派使节跟永历朝廷联系,紧挨着贵州的云南那面出事了。

云南阿迷州土司沙定洲叛乱,明黔国公沐天波打不过人家,让人家赶出来了。

沐天波的副将龙在田早在张献忠谷城诈降时与孙可望相识,便派人向孙可望求援。四兄弟觉得这是个好机会。

虽然他们拿下了贵州,可都是些“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鸟不拉屎的地方。

云南比起贵州来,可就富裕多了。大家一致决定,以为黔国公复仇的名义出兵云南。

沙定洲欺负沐王府没问题,对付大西军,那基本就等于作死。他听说大西军过来了,差点吓尿裤子,立马扔了昆明,跑深山里当土匪去了。

大西军兵不血刃开进昆明,城中百姓万人空巷的出来迎接。

四兄弟各负其责,分路平定云南各地,又说服沐天波与他们联合,宣布:“共襄勤王,恢复大明天下”。

从此,云南归了大西军。

孙可望虽然性格粗疏一些,脑子并不笨。从贵阳一路走到昆明,他也就渐渐弄明白了李定国肚子里的那点小九九。

啊,这是不服我,不愿意让我当皇帝,给我使绊子呢!

成,你李定国有种!

可他已经答应保大明了,也不好掉过头来就反悔,心里却不痛快,对李定国就有了很深的成见。

占领云南之后,安定下来,孙可望就想馊点子,为自己将来翻幌子做准备。

他提议,四兄弟为大明拿下贵州、云南,保有川南,功勋卓著,应当称王。

李定国的意思,既然大家已经投靠了大明,就不应该擅自加官,应该尊重朝廷,等永历帝的旨意。

孙可望有自己的道理。自己不趁这时候把官搞大一点,将来大明把大家的官评低了怎么办?

咱只有现在是王了,又有几十万大军,朝廷将来封赠,也得参考咱们的现有官职不是?

大家一听,老大这回说的有理,李定国自己也不好硬反对反,就这么着吧。

于是四兄弟在昆明共同称王,孙可望称平东王,李定国称安西王,刘文秀称抚南王,艾能奇称定北王,平起平坐。每遇到大事,还是四兄弟开会共同商议决定  这回孙可望留了个心眼,把各营将士的赏罚权力牢牢拿到自己手里,谁也不行,赏罚只能他说了算。

这样便于他控制军队,只要军队都在他手里,李定国能耐再大,也翻不起浪来。

封王这第一步李定国没有拦住,孙可望接着就走第二步,要设置百官,发印钱币,颁布新年号。

这不还是大老张那一套,要自己当皇帝吗?李定国当然不干,都已经答应归顺大明了,这么干,还是等同于造反!

在他的激烈反对下,孙可望这第二步就没走成。

这时候,他下定决心要压服李定国了。再不治住他,将来那俩兄弟有样学样,他这大西皇帝的梦,可真的就要破灭了!

有一天,大西军在昆明演武场操练,李定国的部下先入武场,还是按照原来的惯例,放礼炮,升帅旗。

孙可望不干了。这放礼炮,升帅旗,只有全军统帅到了才可以。你李定国凭什么放礼炮、升帅旗,你想当三军主帅吗?

这大西军三军主帅,只能有一个人,那就是我,孙可望!你目无主帅,这还了得!

“来呀,将李定国拖出去,按军法,杖责一百军棍!”

李定国长期受他压制,心里也有一肚子火,当时就翻脸了,大怒道:

“你我惟兄弟而已。现今朝廷明旨未到,大军暂无帅,吾以兄弟之谊尊汝为主,汝休不自量力!”

你算老几呀你就敢打我?老子不和你混了,老子走成不成?

李定国要带领部下离开,刘文秀和艾奇能不干了,哭着喊着拦着不让走。

众将也一同过来拦阻。前军府都督白文选劝李定国道:“安西王如果离开,大西军从此分裂,万一被敌军乘虚而入,大西军就完了!”

一句话提醒了李定国。轰轰烈烈的陕西农军起义,正是因为各将领不和,自己顾自己,才导致了彻底失败!

这边劝住李定国不走,大家又去劝孙可望。

孙可望还火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三军更得有军法制约,要不怎么打仗?

他李定国带头不服从我的军令,我还怎么指挥军队?

他爱走就走好了,离了他李定国,老子还非要吃带毛猪不成?

他要留下,就必须表示对我服从!怎么服从?就从这军棍开始,这军棍,必须打!

大家好说歹说,孙可望才答应,将责打一百军棍改为五十军棍,象征性的打一下。

李定国还是颇有政治头脑的,他明白,目前大西军刚刚恢复点元气,占领的地方也不稳固,只要内部分裂,必然会被周边势力钻空子,覆灭的危险性还是很大的。

为军队未来着想,李定国没再坚持离开,勉强受责。

五十军棍打完之后,孙可望觉得李定国这回还不错,总算服他了,便假惺惺过去,抱住他道:“为兄亦是为了咱大西军,迫于无奈呀,贤弟勿怪为兄!”说罢失声痛哭,其他人也跟着流泪。

这事表面上看,就这么圆满解决了,但李定国心中仇恨的种子却就此萌发。

这年五月,定北王艾能奇在征讨东川的战斗中,中毒箭牺牲,所部为孙可望收编。

八月,李定国、刘文秀破沙寨,生擒沙定洲,滇东全平。

大西军在云南实行了恢复生产的利民政策,彝、白、壮、傣等族人民纷纷参军,大西军扩大到二十余万人,还增加了新武装——象队。

四兄弟原本各领五万多人,艾奇能死了,孙可望兼领艾奇能的后军,加上他的前军,有十多万人,暂时处于优势。

与此同时,在李定国努力下,各地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当年就出现了大丰收,大西军的翅膀开始硬起来。

道不同不相为谋,孙可望和李定国的矛盾也在日益加深。

第409章 不打清军窝里斗 永历有病乱投医

随着大西军的日益做大,孙可望更舍不得放下他当大西皇帝的美梦了,屡次设法阻挠和永历朝廷的直接联系,甚至曾经设想攻入广东,挟天子以令诸侯。

李定国更加厌恶孙可望这种做法,曾当着孙可望的面就骂他道:

“肇庆永历皇帝才是大明正统,我等当竭尽心力,保当今万岁才是正理。你也不看看你有什么德行,竟敢妄自尊大,难道是想自取灭亡吗?”

忌惮于李定国手下五万多军队和他的足智多谋,孙可望只得暂时打消了当皇帝的想法,但内心愈发耿耿于怀。

当不成皇帝,孙可望心里不舒服,成心找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