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清坑你没商量 >

第115部分

大清坑你没商量-第115部分

小说: 大清坑你没商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三桂于石河对岸泪水长留。许久,拭干眼泪,大声道:“父亲投降闯贼,乃是对君不忠!自古忠君大于尽孝。父亲不忠于先帝,不忠于大明,休怪儿子不孝了!今儿意已决,誓杀闯贼,为先帝报仇!父亲好自为之,九泉之下,儿当为父尽孝!”

吴襄听出吴三桂再无投降的念头,不禁绝望大哭。

这个儿子自年青就随他征战,他是最了解的。儿子属于那种投机钻营,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主。效忠大明,那完全是扯淡。

他定是有了更好的出路,才会决心对抗,连他这个爹的性命都不顾了。

想到这里,不由伤心至极,涕泗横流,再也止不住哭声。

李自成让吴襄哭的心烦,知道已经无法劝说吴三桂回头,传令将吴襄拉回来,全军开始进攻。

军阵后方,八面一人多高的战鼓“咚咚”敲响,声音震慑心魄。

北山上,一百余士卒吹响了号角,“呜呜”之声响彻战场。

李自成左军大将郝永忠一马当先,沿着北山山脚,率先渡过石河,向北翼城冲去。

其身后顺军士卒铺天盖地,抬着云梯,推着撞城车,呐喊冲锋。

再看西罗城这边,顺军密密麻麻,排成战阵,踏着河水向城门移动。

石河对岸,明军参将胡守亮率一万士卒防守壁垒,见顺军接近,大声命令开火。

明军端起手里鸟铳,向着顺军施放。

“噼啪”之声不绝,壁垒后方冒出一片蓝烟。

紧接着,更大的声响传来,却是明军大炮开火了。

顺军纷纷扑倒在河水里,一股股血水冒出,很快染红了河水。

大顺军右营威武将军袁宗第亲临前线,大声呼喝士卒:“举盾,快跑!”

顺军士卒举起盾牌,冒着四处乱飞的弹矢,越过石河,呐喊着向明军壁垒冲锋,声音震撼原野。

那场历史上著名的,决定大顺命运的山海关大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第276章 将士献血染红石河 献策猛醒密云营中

面对大顺军的全面进攻,吴三桂的明军首先迎敌的,是火器营。

但明军不像王烁的火枪手一般,他们不懂如何使火枪射击不间断,火枪装药烦琐,火药配比,制作方法都不对,威力不大,射程甚近。

顺军一轮冲锋就接近了壁垒,明军火器营官兵纷纷后撤,长枪营士卒从后面冲上来,和接近壁垒的顺兵厮杀在一起。

冷兵器交锋,场面更加惨烈。兵刃撞击,刀砍入肉,鲜血横飞,惨叫呐喊,响成一片。

关宁铁骑名不虚传,士卒进退有序,刀马纯熟,死战不退。

大顺精兵也是个个凶悍,不畏生死,呐喊一阵高过一阵,冲锋一浪快似一浪。

眼看着明军大阵开始混乱,渐渐不敌,跑回后面的火器营已经换上刀枪,重新杀回来,将凶悍的大顺士卒再次赶回石河以西。

战至中午,北翼城那边喊杀不断,浓烟滚滚,似乎要抗不住郝永忠的进攻了。

北翼城面临北山,旷野无法坚持,明军守将副总兵冷允登只能带兵死守城池。

大顺军在标左果毅将军谷可成指挥下,士卒已经架起云梯。郝永忠身先士卒,攻上城去,双方在城头展开激战。

西罗城这边,双方仍旧势均力敌,在石河两岸胶着厮杀,血流遍地,死尸枕籍。

李自成在土山上看着,冲身边的刘宗敏道:“将骑兵调过去,冲他中间。”

刘宗敏挥动黄色令旗,顷刻间,军阵后方三千骑军发动。

顺军步兵纷纷跑向东西两侧,大顺骑军从天而降,踏的石河上浪花飞溅,大地震颤。

三千骑军宛如一条黑龙,迅速钻入明军军阵,马蹄声碎,马刀飞舞。

恶斗了一上午的明军士卒已经筋疲力尽,看到大顺骑军飞奔而来,知道不敌,纷纷向后奔逃,大阵一下变得混乱不堪。

胡守亮知道再也无法抵抗,下令全军撤入西罗城。

大顺骑军砍杀着明军队尾的士卒,一气追到西罗城下。顺军步卒随后遍野跟来,准备攻城。

吴三桂就站在西罗城上的垛口后面,一直看着这场城下的厮杀。大顺士卒骁勇过人,不由看的他心寒。

面对如此悍卒组成的军队,山海关恐怕一天也守不住。

他再次派出信使,去寻找已经极速赶来的多尔衮,催他加快行军。然后,他对胡守亮耳语一番,便下城回山海关主城去了。

不一会儿,西罗城城头上打出白旗,一个士卒在城头大喊道:“别打了!我们胡将军说了,他不想陪着吴伯送死,对抗大顺陛下,他愿带我们投降!”

大顺骑军将领李牟命士卒回话:“打开城门,士卒全部出来!”

一会功夫,城门缓缓打开,一队残兵败将,满脸灰尘,拖拖拉拉,从城门洞里慢慢走出来。

李牟看着不似有诈,打马缓缓接近城墙。身后,他的骑军也随着他向城墙靠近,准备押解投降的明军出城。

以往顺军攻打明军驻守的城池,基本都是这样,一战下来,明军就会乖乖投降。

西罗城的明军能坚持一上午就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是以李牟不可能想到明军有诈。

他不知道,此时西罗城的城头上,十几门大炮已经装上散弹,调好角度,对准了大顺骑军。

炮手目测距离,大顺骑军已经完全进入大炮射程。炮手向一旁的胡守亮点头,胡守亮也点点头,走下城墙。

炮手点燃大炮引信,城头上冒出大片白雾。

引信燃至尽头,“嗵嗵”十几声大响响过,十几门大炮炮口里依次冒出火光,散装的几千小铁丸雨点般飞向城下大顺骑军,顷刻将其覆盖。

大顺骑军猝不及防,纷纷被大炮打出的铁丸击中,成片的摔下马来。

大将李牟首当其冲,被无数铁丸击中,死于城下。

顺军步卒紧跟在骑军身后,队形过于密集,也成片被铁丸打死,城下顺军损失惨重,乱作一团。

城内胡守亮重新带队杀出,一直将顺军赶过石河,顺军大败。

刘宗敏大怒,亲率手下三千亲军奋死突阵,将明军进攻势头止住。

经此一战,双方在西罗城这面互有攻守,谁也未占到便宜。

李自成向山海关进发之后,在密云的宋献策却有些坐立不安。

王烁怎么就那么肯定闯王会战败,满清会从山海关过来呢?

他知道王烁是个指挥作战的人才,不然也不会在短短一年多便占领西北,拥兵自重。

武将指挥作战,有的时候限于表达能力,并不能完全说出自己的道理,但往往他却是对的。那靠的就是一种先于思维的直觉,一种对战场信息高度灵敏的嗅觉。这种情况宋献策见过不少。

王烁身为一方诸侯,不可能为劝他和李岩跟他走就胡说一气,他很可能说出的,正是他还没有找到理由的直觉。这不能不引起宋献策的重视。

宋献策要是知道,王烁完全是靠先知先觉来告诉他结果,他也就不费这个脑子了。

到底哪里不对,让王烁认为闯王要输呢?他一个人独自坐在军帐里,看着地图,思索着哪里有漏洞。

时候一长,他还真看出毛病来了,唐通那里不对。

闯王曾经给他看过满清顺治写给吴三桂的信,那信是唐通抓住了顺治的信使,从信使身上搜出来的。

从地图上看,满清信使去山海关是要走一片石附近,但他不会经过一片石,而是在五里之外的关下经过。

唐通的哨探跑到五里以外那么远的关下干什么?再说信使身怀使命,定会十分小心,怎么就那么巧,撞到几个逛来逛去的哨探手里?

唐通绝对有问题,他这是在误导闯王!

怪不得闯王提到要唐通去山海关接防时,他心里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原来毛病出在这里!

宋献策这才叫直觉,王烁那只能叫提前知道答案。

他赶紧找来李岩和王烁,将自己的怀疑告诉他俩,还没等这两位琢磨明白,他就又想到一点,在翁后的满清主力,是不是清军全部的力量?

如果清军自翁后分兵连城,有一部分主力去了山海关,不用许多,有五万人,再加上吴三桂的五万人,那么,对方就会在兵力上超越闯王的力量!

第277章 看破敌谋急传警 不以为意失良机

李自成曾经命令唐通向一片石以外,一直到连城的路上打探,唐通回报,未发现清军。

如果唐通是故意把这封顺治给吴三桂的劝降信拿来给闯王看,而不是抓住了满清的信使,那说明什么?

当然这封信仍旧是为离间吴三桂和闯王,关键是唐通的哨探抓住满清信使的可能性太小了,可以说根本就不可能!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唐通暗中已经投靠满清了。

让宋献策这么一说,李岩也觉得有这个可能了。

最近以来,满清网络了不少中原武林败类,四处活动,劝说、贿赂明军将领为满清卖命。

他在涿州遇险,就是这些武林败类所为。

这么看的话,不仅唐通投靠了满清有可能,而且满清那边早就已经开始在筹划入侵中原了。不然,他网络这么多汉奸干什么?

“若是唐通已经投靠了满清,他说至连城一面未有清军活动,那反而恰恰说明,清军正在自连城向山海关赶来!”宋献策分析道。

王烁也觉得,事情十有八九就是宋献策推测的那样,要不然李自成怎么会战败呢?

李岩还是没完全想明白这里的关窍。

据唐通所言,确实是他的哨探巡逻时于通往山海关的路上抓住了满清信使。而这条道路,也的确是在一片石关下五里以外的地方。

这里面,确实存在漏洞。唐通的哨探到关外五里去巡视,有些蹊跷。但没有确凿证据,仅凭这一点就断定抓住满清信使是假,甚至认为唐通已经投靠满清,有些过于牵强了。

宋献策说李岩道:“你整日说我书呆子,我看你才是书呆子。你怎么就不想想,唐通是忠于职守之人吗?他若忠于职守,怎会不战而降?

一个降将,贪生怕死之辈,得过且过,又怎会突然变得勤奋起来,将哨探放到五里之外?即便他突然变得忠于大顺陛下,吴三桂反攻山海关,他为何又是不战而逃?”

李岩恍然大悟。

宋献策急忙修书,将自己的怀疑写成书信,令士卒快马赶往山海关,送与闯王,提醒闯王防范满清。

山海关激战至下午,宋献策的信使终于将书信交到了李自成手里,此时满清主力还没有到达山海关。

如果李自成相信宋献策的分析,大军撤回京师,据京师坚固城墙抵抗,同时聚集各路兵马,里应外合,夹击满清和吴三桂,说不定还有挽回失败的希望。

李自成看罢宋献策的书信,将信件交与刘宗敏,笑笑道:“军师过虑了。朕上午已经传令,让唐通率本部人马,绕过长城,进攻山海关背后。你听,山海关北面正在厮杀。唐通若是投靠满清,如何会攻打山海关背后?”

但宋献策的书信倒也提醒了李自成,他叫过干儿子李双喜道:“敌军布主力于关前,咱们一时不能得手。你带五千人马,偷偷绕过北山,从一片石出关,与唐通合兵一处,猛攻其后背,一战可下关城!”

看李双喜集合兵马去了,李自成稍松一口气。

东西罗城战事不利,士卒均不能攻击到城上,惟北翼城打的好些。

李自成命令给谷可成增兵,三座卫城只要突破一座,敌军士气必定受影响,到时全面进攻,李双喜再从敌后插上一刀,吴三桂必然失败。

他不知道,东西罗城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镇守,士卒骁勇,才不好攻打。

北翼城是吴三桂驻守广宁卫的时候,原山海关总兵高第的兵马在防守,相对战力较弱,才使得谷可成攻上城去。

但李自成攻其弱点的战法还是对的,东西罗城牵制,增兵主攻北翼城,一点突破便会全线崩溃。

倘若李双喜能够到达山海关后面,发动迂回攻击,必然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吴三桂等不到多尔衮到来便会失败。

可惜的是,李双喜永远无法到达山海关后面了。

宋献策分析的没有错,唐通早就投靠了多尔衮。

顺治的信是他受多尔衮之托交给李自成的,山海关也是他故意撤退,重新交到吴三桂手里去的。

他也没有去山海关后面攻击,而是告诉吴三桂,让他弄几百乡勇,自己在那里瞎咋呼,击打兵刃,糊弄李自成。

他在一片石,哪里也没去,他在等待满清的骑军到来。

下午未时,清军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与镶黄旗护军统领巴图鲁鳌拜带领骑军,终于赶到一片石,这时候,多尔衮仍在路上急奔。

皇帝的位子,本来应该是肃亲王豪格的,他是皇太极的长子,大贝勒。

当初皇太极突然死亡,众王公选立新君的时候,鳌拜、索尼、谭泰等直属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将领天安门盟誓,拥立皇太极之子豪格,随后曾带兵围崇政殿,在议政王大臣会议新君时示威,要求拥立豪格。

本来豪格继位是顺理成章的事,半路杀出个多尔衮,抓住了豪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