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清坑你没商量 >

第107部分

大清坑你没商量-第107部分

小说: 大清坑你没商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慈烺道:“即如此,就请葬我父皇入土,休整日露于尘世,令父皇之灵难安。”

李自成道:“这个当然。”见朱慈烺站立不稳,一个劲打晃,这个他一看就明白,这是饿的。

他打仗这些年,到处都是饥民,这种情形见的多了。

他笑一笑问道:“你这大皇子,公子哥,很少体会这挨饿的滋味吧?”接着说道,“这都是你爹的罪过!你可知,这天下百姓,有多少被他这样活活饿死吗?不是实在没有活路,孤又如何会造反,把你爹从这里赶出去?”

朱慈烺已经饿的双眼模糊,耳朵内一个劲鸣响,仍是咬牙坚持站在那里。

他一个皇子,遭了大难,从山东一路逃荒跑回来,又不会乞讨,实在是不易,期间世态炎凉,使得他心灰意冷。

到了京师,找到外公,心里总算感到一丝温暖。

原本指望在外公那里吃顿饱饭,好好休息一下,外公再派人将他送往南京。

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外公会出卖他,不等他吃上饭,就让大顺军兵把他抓到这里来。

他万念俱灰,听李自成讥笑他,咬牙道:“国破家亡,我已无留恋,你杀我好了!”

李自成一愣,想不到这太子跟他爹一样,骨头还挺硬,宁死不降。

他思索一下道:“汝父有罪,你并无过,孤为何要杀你?”

知道他饿的不行,看看时辰也快到饭口了,就吩咐太监传膳,将宫里最好的饭食都端到文华殿里来。

他心道,饿成这样,待会所有好饭食都端上来,香气扑鼻,我倒要看看你还能不能这么硬气!

要使别人屈服,首先就得摧毁他的意志,这个李自成明白。

文华殿里,朱慈烺被强迫和李自成坐在御书案前,刘宗敏,牛金星和宋献策在下首设了桌案相陪。

不一会功夫,太监宫女来了一堆,一件件盛着各类美食的餐具便端到各自的案子上,果真是热气缭绕,异香满室。

李自成看看朱慈烺,见他一个劲往嘴里咽唾沫,不由笑了。

他拿起筷子,从一个盘里夹了一块肉出来,说道:“这北京烤鸭,原来孤听都没听过。鸭子肉,吃来油腻酸涩,有甚好的?可到了这皇宫里,竟然可以做的这么香。”

转头对朱慈烺说道:“哎呀,看来你爹这皇上当的,比孤王舒服多了。”说罢将那鸭肉蘸了酱放入嘴里,劝朱慈烺道,“嗯,好吃,香!赶紧吃,凉了就不好吃了。”

朱慈烺闭上眼睛,将头低下,一语不发。

李自成讨了个没趣,便不再理他,边吃边和下边三个人讨论起北京的吃食来。

当然,下边那三位进京前也是跟着大军颠沛流离,顾不上讲究。进京后关于吃食的见闻和笑话也有不少,这话题说来轻松又都有体会,君臣自然谈的其乐融融,气氛欢快。

朱慈烺始终低着头,不吃也不动,无论问李自成什么,都不做答。

李自成终于忍无可忍,“啪”一声摔了手里的象牙筷子,对刘宗敏道:“将这个犟小子弄到你那里去,严加管教!我就不信,年纪轻轻,你能坚持一辈子!”

刘宗敏急忙放了筷子,躬身领旨,过去提溜起朱慈烺,匆匆告辞走了。

剩下牛金星和宋献策两个人,见李自成脸色不好看,也慌忙告辞。一顿本来看着热闹的宴席,不欢而散。

第260章 图大计执意救太子 情独钟冲冠岂无凭

宋献策从皇宫回去,晚上偷偷赶到李岩那里,将抓到太子和太子在宫中的表现说与王烁和李岩知道。

李岩倒是佩服太子的骨气,觉得此人将来值得他们扶持。

宋献策却不以为然。他爹崇祯不一样宁死不降有骨气吗?没有胸怀天下的本事,光有骨气有个屁用?

关键还是明朝在接班人的培养上,有着极大缺陷,就是苗再好也能长歪了。要不朱棣这些子孙怎么很少有争气的呢?

但不管怎样,宋献策和李岩的想法是暗合的。那就是,王烁若想成就大事,就必须手里握有朱明中最权威的人物。崇祯死了,那就是太子,太子没了然后是定王朱慈炯,以此类推。

王烁和李岩这段时间都是尽量避免出门,以免引起别人注意。

李岩除了上朝和李自成召见,基本就待在进京后安排好的,崇文门附近裱褙胡同的住处,和王烁探讨国家治理,军事方略。

这也是王烁的意思,他们已经谋划好离开的计划,就等吴三桂这边定下来是降大顺还是降大清,然后大局便可见端倪。他们做到心中有数之后,就叫上宋献策一起返回西北。

王烁是知道吴三桂一定是降清的,但他也不能无根据的乱说。

何况,现在发生的事情,和历史书上的记载都有很大出入,使得王烁认为自己是穿越到了一个与现代平行的宇宙,并非就是过去那个大明。

理论上,人是无法真正回到属于自己的过去的,这个时间界面里的大明,不见得就是历史书中那个大明。至于这个时间里的吴三桂往后要怎么做,他心里实在是没有底了。

但一切都是猜想,谁也闹不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万一他的猜测有误,李岩还是会象过去一样被李自成猜疑而被杀呢?还是尽量小心一些好。

因此,他还是一个劲的劝说李岩,既然明知道无法改变李自成,就不要多说一些惹他猜忌的话,多顺着他。既然决定要走,就不要多生是非,少出门为好。

李岩虽觉得他过于啰嗦,过于小心。但人家是为他好,为避免听他啰嗦,也只好和他待在家里山南海北的瞎聊。

太子的出现,让原本计划好的一切又产生了变数。

王烁自心里不太在意这个太子。他地盘的发展,完全是依靠百姓的全力支持。

弄个太子回去,反而会让百姓觉得,他的政府性质发生了变化,又要去维护封建王朝了。

但李岩和宋献策在乎这个太子。他们从全国的大局出发,认为将来如果要统一全国,无论是对付李自成,张献忠也好,还是对付史可法,左良玉那些军阀也好,太子就是尚方宝剑,就是正统,就是出师有名的依据。没有太子,从西北打出来会相当困难。

他们的想法也有道理,毕竟这是一个重视正统的时代。王烁不好反对,只好把回西北的计划往后拖延,等待机会将太子营救出来。

太子被刘宗敏关在承天府的大狱里,戒备森严,想在这十万顺军的地盘上砸牢劫狱,实在是妄想。

宋献策的意思是,李自成很快就会率军向山海关进发,逼迫吴三桂投降。等到那个时候,刘宗敏这些高级将领肯定会跟着闯王东征,北京城里防守就会出现松动,他们到时可见机行事,说不定可以将太子救出来。

如此,大家只好再等下去。

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派使者携带白银四万两,黄金一千两,向山海关进发,同时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侯,给他的爵位提了一级,大明是伯,大顺给他变侯了。

使者刚出发,大顺各营都接到了准备开拔的命令。

李自成只留中军刘亮和李侔两个统军都尉率军三千镇守京师,留牛金星管理百官,其余全部向东进军,去迎接吴三桂来降。

在此之前,一片石守将唐通已经派人去转告吴三桂,大顺皇帝要给他发饷并给他进封侯爵。

同时,唐通还带给吴三桂一封信,是吴襄写给他的,大意是大顺皇帝待吴家如亲人,他已被释放回家,希望儿子尽早来北京朝见。

信的末尾,吴襄告诉儿子,他的小妾陈圆圆已经在家人保护下,独骑去山海关找他。

劝他投降的话,吴三桂懒得看。没有确实的保证,投降毫无意义。

再说,到现在,明眼人都能够看明白,李自成已经将好好个京师给弄了个乌烟瘴气,在北京根本待不住。

即便他不出兵赶走李自成,将来南方大明朱由崧必会反击,李自成失败的可能很大。

这时候,他选择带兵赶走李自成,比选择投降要明智的多。

关键是吴襄信的末尾说的事,让他有些坐不住了。

老爹怎么这么糊涂呢?陈圆圆一个弱女子,怎么能让她单人独骑的来山海关呢?现在世道这么乱,出了事怎么办?

他有点着急了,派出人去沿途寻找陈圆圆,又写了一封信,让唐通的人将信带给他爹。他不知陈圆圆出走内情,把他爹好一通埋怨。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吴三桂确实对陈圆圆情有独钟,“冲冠一怒为红颜”亦非没有根据。

李自成又是给钱又是封官,这是逼迫他表态。如果这一次他再不回北京,那么,李自成肯定就会明白他的意图,到时候全军来攻,他还真打不过。

多尔衮那边还真能沉住气,到现在不改口,不投降就不帮他。

他思虑再三,事情已经不能再拖下去了。

李自成的使者很快就会到达山海关。那时候,多尔衮的八旗兵还不出动的话,他只有投降一条路好走了。

他找来副将杨坤商量。杨坤和吴三桂的意思是一样的,投降流寇是耻辱,宁可借兵灭了李自成也比投降他好的多。

吴三桂对杨坤道:“再不对满清让步,多尔衮不来帮我们,我们真就没有路走了。你携我亲笔书信去趟沈阳吧,就和多尔衮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北都划给他!”

杨坤闻言倒抽一口冷气道:“如此,咱们出让这么大的地方与鞑子,将来怕是要担汉奸之骂名啊!”

吴三桂厉声道:“不如此,大明连长江以南都不一定保住!为国家尽忠,何计身后骂名?只要咱们将来缓过一口气来,将这些流寇赶尽杀绝,中华地大物博,很快会恢复实力。到那时,只要咱们不死,就是豁上关宁铁骑全军的性命,也要把失地重新夺回来!”

这个说法,大概就是吴三桂所有行为的指导思想了。

第261章 三桂演戏拖时间 旗主不忿现转机

打发杨坤去沈阳见多尔衮之后,吴三桂命人将山海关内士绅中有名望的都找到府中,对他们讲了大顺皇帝要招安他,给他发军饷,并加封他侯爵的事。

然后他对大家说道:“国家倾颓,先帝崩殂。三桂囊受先帝厚恩,本益以死报国。惟悬孤军于外,虽有心实无力抗拒,恐徒害将士性命,故三桂欲降之。然三桂难时,诸君鼎力相助,此恩三桂岂肯蘧忘!

三桂个人荣辱生死,实乃小事。只恐三桂进京,这边塞定为顺军占领,京师拷掠士绅之事要在此重演。

倘因三桂之降而令诸君受尽拷掠之苦,实三桂所不愿也!左右两难!今大顺饷银、爵书将至,如之奈何,请诸君教我!”

分明就是恐吓众士绅,让他们跟着他一起和李自成做对,却说的如此冠冕堂皇。这吴三桂还真不是省油的灯。

士绅们听他说完,不由面面相觑。

山海关离的北京不远,多有京师士绅逃到这里,顺军拷掠士绅的惨状,早就传的沸沸扬扬。

士绅里名望大的李友松首先冲吴三桂跪倒,大声道:“平西伯不可降啊!只要伯决心抗贼,我等有钱出钱,要粮给粮!”

其他人也一并跪倒求告。

吴三桂急忙起身相扶,痛哭失声道:“吾亦不肯降贼,然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也!”

这戏唱的,还真动感情。一时间,总兵府客厅里哭声一片。

看看戏唱的差不多,吴三桂方道:“三桂还有一法,可免此难。”

大家止住哭泣,细听吴三桂讲来。

吴三桂便将借满清兵以灭李自成的法子说出来。

事到如今,也只好如此,大家纷纷表示理解和赞同。

吴三桂又道:“即便向满清借兵,其兵亦无法即刻就到,而大顺使节已自京师出矣。

今诸君可做我暂代,迎之于远途,尽力设法迁延其使者,以使满清之师获赶至之余时,亦令我军有空隙修筑御敌之工事,不知诸君意下如何?”

最后,这家伙的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

搞这么热闹,无非就是哄着这些士绅,替他挡住大顺的使者。

这些已如惊弓之鸟的士绅们,早就被李自成的大顺军吓破了胆,只要能保住山海关,当然是吴三桂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了。

当下以李友松、谭邃寰、刘泰临、刘台心、黄镇庵、高选六位士绅为首,组成一个声势浩大的迎接使节团,向南出发,去迎接大顺的使者。

这些士绅估计可以拖住李自成的使者几天,那时候杨坤也该从沈阳赶回来了。

如果多尔衮还是非要他投降不可,那就无话可说,他宁可投降李自成也不投多尔衮。

多尔衮这家伙这么好的机会都会错过,比之他哥哥皇太极可就差远了。

这时候,沈阳城里的多尔衮在干什么呢?其实,多尔衮也是坐立不安,左右两难。

大清虽然建国,左有朝鲜宾服,右有蒙古相助,但总体看来,仍旧是偏安一隅的小国,论人口和财富,比之中原远远不及。

此时中原战乱,没有明君尚不可怕。若有朝一日,中原平定,只要出一个明君,第一个对付的,肯定是他大清,到时候恐怕偏安一隅都不一定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