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天子 >

第182部分

大唐天子-第182部分

小说: 大唐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靠李隆基和张说,会累死他们。

“如此甚好。”李隆基大为赞成,道:“我要趁着向父皇报捷的良机,请父皇多派些官员前来天竺。”

要想彻底控制住天竺,必须要大量的官员到来,不然的话,不可能做到,这是必然的。

“太子,我们要先议出个章程来,容宋璟到来后,只需略加修改,就能处置了。”张说提议道。

“不错。”李隆基赞赏的打量一眼张说。

张说不愧是大才,什么事儿都想到头里去了。

宋璟从吐蕃赶来,需要一些时间。李隆基他们完全可以趁此机会,议出个章程,拿出大方向。宋璟一到,只需要稍加合计,就能实施了。

“张说,想必你已经深思熟虑了,你说说,我们该如何治理天竺?”李隆基道。

“深思熟虑不敢说,只是有点想法。要是有不到之处,还请太子指正。”张说的开场白一完,直入主题,道:“天竺疆域辽阔,而又离大唐太远,大唐要想推行郡县制,难度比较大,不太可行。依我之意,还是靠天竺人来治理天竺人。”

“你是说以夷治夷?”李隆基概括一句。

“是这意思。”张说点点头,道:“用天竺人来治理天竺人,我们大唐只需要控制这些治人的天竺人就可以了。”

这办法和英国佬在印度干的事儿如出一辙,英国佬就是凭着这一办法,统治印度长达四个世纪。

张说能提出这一办法,其才智非常了得。

“详细说说。”李隆基道。

“太子,依我之意,仍然可以在天竺设立国王。有了国王的虚名,行事就方便多了。”张说看得很深远,道:“为了防止天竺的势力过大。就要把天竺肢解。我们可以在天竺扶持十几二十个国王。”

天竺疆域很大。若仅仅是设立东西南北中五个国王的话,他们的实力不小,唐朝控制起来有些吃力。若是把天竺肢解,扶持十几二十个国王,每一个国王拥有的土地不大,口众不多,难以为祸,唐朝要控制就容易多了。

“这是一个好办法。可行。”李隆基当即就准了。

“为了更好的治理,这些国王又分属于不同的地方大臣。我们可以设立东西南北中五大块,分派五个能臣坐镇,他们只需要管理好国王就成。”张说的办法多的是。

这类似于英国在印度推行的“总督”,总督不直接插手具体的治理事务,只需要管好国王就成了。

当然,为了防止国王作乱,国王只是虚位,有名无实,真正的实权控制在这些大臣手里。这些大臣可以管理安排人手。就是绕过了国王。

具体治理的人手由坐镇这里的大臣指派,这一招相当有威力。这些人一定会俯首听命。

“至于驻军一事,我以为必须驻军,只是不能驻得太多。”张说眉头一挑,道:“大唐尽管口众多,可要是大量驻军在天竺,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依然得实行‘以夷治夷’之策。我们只需要在天竺驻守少量的军队,然后从吐蕃调人,让他们前来天竺驻守。”

唐朝的口众不少,有三千七百多万,能够招募的军队不少。可是,也不能大量驻军天竺,因为那会使得唐朝的机动兵力变少,会让唐朝在战略上有些被动。而且,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即使以唐朝的强大,也难以胜任。

把吐蕃人召集起来,训练他们,武装他们,要他们驻守天竺,就是一个好办法。

唐朝只需要在天竺驻守少量的军队,充当核心就行了。这些唐军只需要威慑住吐蕃人,吐蕃人就得乖乖的听从号令,天竺也就在唐朝的控制之中。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吐蕃人一定会很开心。因为唐朝对军功的赏赐很丰厚,吐蕃人驻守天竺,就会得到不错的军饷,比起他们在高山密林里放牧收入要高得多,吐蕃人一定会乐于干。

“在这之外,我们还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召集天竺人,训练他们,武装他们,容我们以后征服了西域诸国,可以派他们前去驻守。”张说道。

“啪!啪!啪!”李隆基轻轻击掌,大为赞赏,道:“张说,你提出了一个好主意!非常好的好主意!”

用吐蕃人来镇守天竺,再用天竺人去镇守西域诸国,这就形成一个循环,环环相扣了。唐朝只需要威慑住源头的吐蕃人,就能让他们俯首帖耳。

李隆基和张说拿出章程没多久,宋璟就风尘仆仆的赶来,三人再略加商议,听取了宋璟的建议,稍加修改,治理天竺的纲领就确定了。

然后,就是实施的问题。

天竺人中不乏有才干的人,只需要把他们选拔出来,让他们奔走,唐人在后面监督就行了。这治理事务,进行得相当的顺利。

xxxxxxxx

长安,大明宫。

李旦正在处置公务,神情专注。

“陛下,太子军报。”贾铭乐呵呵的前来,禀报道:“太子不负陛下厚望,已经征服了天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哈哈!”李旦这次没有任何怀疑,而是欣然接受,仰首向天,大笑不已,道:“朕复位没多久,就征服了吐蕃和天竺两国。贾铭,你说,朕之功业如何?”

“陛下的功业快要赶上太宗皇上了。”贾铭忙凑趣。

李旦复位时间不长,连灭两国,这是天大的功业,他不能不喜。贾铭一句凑趣的话让他倍儿欢喜,笑道:“赶上太宗皇上?还有些差距,虽然差得不多,毕竟还有差距。”

唐太宗牛闪闪的皇帝,李旦虽然高兴,也不会自大到自以为可以赶上唐太宗。(未完待续。。)

第四十三章一路向西

李旦的心情非常好,先是欢喜了一阵,又想显摆一番。

“嗯,朕得把这事儿向娘说说,让娘也欢喜欢喜。”李旦这不是为了让武则天欢喜,而是要在武则天面前显摆显摆。

任何一个儿子,若是有了得意事儿,都想向父母说说,小小的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李旦虽是皇帝,也不例外。

主意一打定,李旦赶去武则天的寝宫。

没过多久,就到了武则天的寝宫,一瞧之下,他大为惊讶。

只见武则天正站在一幅巨大的地图前,看着地图,一动不动。李显和李重润父子,则是站在武则天左右两侧,陪着她看地图。

武则天的眉头时而拧着,时而舒开。

“老八,你来了?”武则天听见脚步声,扭头一瞧,只见李旦满脸喜色,点点头,道:“老八,可是三郎征服了天竺?”

“娘,你又知道了?”李旦颇有点小郁闷,有如此一个聪明绝顶,见机明快的老娘,他连显摆的机会都没有。

“你都写在脸上了,娘还能不知道?”武则天眉头舒开,脸上泛起笑容,赞道:“这个三郎,挺能折腾的啊,这么快就把天竺给征服了。好!不愧是我的孙子!”

虽然李隆基逼迫武则天退位,但作为奶奶,李隆基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她不能不欢喜。

武则天不仅欢喜,还非常自豪。

“这么快?”李显有些不太相信。

“三郎这小子特别能折腾,快点有何好奇的?”武则天却是不以为奇。淡淡的道:“天竺与吐蕃不同。征服天竺没甚好欢喜的。”

“呃。”李旦脸上的笑容消失。

以他想来。征服天竺是天大之喜,武则天竟然说这没什么好欢喜的,这不是扫他的兴么?

要是换个人,他一定会发火。可这是他老娘武则天说的,他有火也不能发,只能自个儿忍着。

“老八,你一定在想,娘是不是扫了你的兴?”知子莫若母。武则天这个聪明的老娘一瞧便知李旦心里的想法。

“没有的事,没有的事。”李旦哪会承认。

“征服天竺固然是喜事,却不如征服吐蕃可喜,为何?”武则天自答自问,道:“天竺固然疆域辽阔,口众多,物产丰饶,然而,从吐蕃出发,征服天竺有着太多的便利。征服天竺是情理中的事儿。”

说到这里,喘口气。接着道:“反而是征服吐蕃更难,因为吐蕃地处高山密林,易守难攻,就是秦皇汉武,还有太宗皇上,这些雄材大略的帝皇都无能为力。三郎能征服吐蕃,既是三郎了得,又是侥幸。说是侥幸,是因为都松芒布结亲征,给了三郎良机。若是都松芒布结不亲征,任凭三郎了得,也是莫想征服吐蕃。”

这话非常在理,因为吐蕃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过险要,易守难攻,尽管华夏有秦皇汉武唐太宗这些牛哄哄的皇帝,也是无可奈何。

若是都松芒布结不亲征,李隆基也不可能征服吐蕃。就算李隆基在大非川把吐蕃军队重创,哪怕吐蕃伤亡再惨重,只要都松芒布结还在,就能守住积石山。

李隆基能够征服吐蕃,确属侥幸。

“尽管征服吐蕃是侥幸之举,然而,若无三郎的了得,抓住良机的话,也是不可能成功。”武则天话锋一转,又夸赞李隆基。

这话同样在理,因为运气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若李隆基没有准备,他若是不了得,就不能迅速抓住这机会。

“吐蕃地势高,从吐蕃出发,就是居高临下,要征服天竺,何难之有?想那王玄策,以区区借来的上万兵力,就能横扫半个天竺,三郎手握二十多万精锐,要是还不能征服天竺,就没天理了。”武则天一副云淡风轻的道。

武则天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她看得非常透彻。

吐蕃比起天竺来,虽然很贫穷,那里多穷山恶水,却是在战略层面极为重,因为吐蕃地势高,可以俯瞰天竺。

阿三的开国总理尼赫鲁的“大印度联邦”构想,包括现在的印度阿三、巴基斯坦、孟加拉和藏省。他之所以把藏省也拉入他的构想中,就在于藏省有着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因为藏省是全球地势最高的地方,会对阿三构成巨大威胁。

据测试,射程一千公里的导弹,若是在藏省打出去,就会变成三千公里的射程,这个例子就足以说明藏省的重要性。

“娘说得在理,说得在理。”李旦显摆没有机会,颇为尴尬,笑得有些勉强。

“还有一件事情,你得做好准备。”武则天提点一句,道:“天竺已被三郎征服了,要不了多久,三郎就要率军西进了。这次西进,三郎不仅要征服大片的土地,很有可能会和大食遭遇。”

“遭遇大食?”李旦、李显和李重润大吃一惊。

“没错。”武则天重重点头,道:“三郎在征服,在为与大食的大战做准备,大食人也没有闲着,他们也在东进。三郎这次西进,十有八九会遭遇大食。”

“谢娘提醒,朕知道怎么做了。”对于武则天,李旦还是信任的,她竟然如此有成算,看来这事八九不离十了。

xxxxxxxx

王舍城,竹林精舍。

竹林精舍,是王舍城的著名景点,之所以出名,是因为释迦牟尼在此悟道,是佛家胜地。

李隆基、张说、宋璟、陈玄礼、杨思勖、薛直、王毛仲、张小飞、裴孝恪、苏凡他们聚在一起,再在喝茶,神态轻松。很是闲适。

这一转眼间。就大半年过去了。李隆基他们终于把天竺的事儿忙得差不多了,告一段落了。这半年来,李隆基他们是忙得连轴转,没有休息的时间,有时候更是忙得连饭也吃不上。

“半年了,天天忙得团团转,难得有如此轻闲的时候,真是‘人生难得半日闲’呀。”李隆基喝着茶。很是感慨。

“呵呵。”这半年他们有多忙碌,在座之人都知道的事儿,听了这话,会心一笑。

“天竺的事情虽然还有很多,却已告一段落了,我们接下该如何做,你们都说说。”李隆基扫视众人一眼道。

“太子,我以为天竺的余下的事儿交给宋大人就成了,太子可以率军西进了。”张说第一个发话。

“没错,没错。我早就想西进了。我好想遇到大食人,与大食好好打一仗。”张小飞第一个响应。扯起嗓子叫嚷,道:“打天竺,前前后后快一年时间,愣是没有打一场好仗,真没劲,没劲透顶。”

灭天竺这一仗太过顺利了,顺利得出乎李隆基的意料。就没有一场硬仗,众将还真是觉得不过瘾,大为赞成张小飞的话:“没错!”

“听说大食人很能打,他们骁勇善战,也不知道是不是如传言中那般了得,真想与大食人好好干一仗。”裴孝恪重重点头,大声叫嚷,眼里闪着炽烈的战意。

唐军之所以能席卷天下,灭国数十,就在于他们并不惧怕硬仗血战,越是有硬仗血战要打,他们越是兴奋。

“你们的愿意会实现。”宋璟把众将兴奋的样儿看在眼里,赞赏的点点头,道:“这次西进,十之八九会遇到大食。”

“真的?”众将大为惊喜,眼睛瞪圆,眼里尽是高昂的战意。

“宋璟没说错,这次我们西进很可能会遇到大食,有的是硬仗给你们打。”李隆基肯定一句,道:“我们在做准备,大食人也没有闲着,他们也在做准备。我们一路往西打,是想尽可能与大食更近,同样的,大食往东打,尽可能与我们更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