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52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52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O眨橥兑夂习 
看,聪明人想法就是不一样的。
还有哥哥又说了一句,担心郑家子长不大,一开始不明白,真的不是很懂,过了好几天才渐渐领悟过来。
渐渐长大了,知道得更多。
自己早晚要嫁人的,可找了一个夫婿,乍就这么多麻烦?
想到这里,不由的恨恨用毛笔,在纸上狠狠戳了几个大墨汁。
“小妹,你在做么?”
崔娴急忙将纸叠起来,回过头,咬着牙,看着大哥二哥三哥,不平的嚷道:“哎,我长大啦,这是我的闺房,你们进来,请通知一声好不好?”
二哥老实,嘿嘿道:“是大哥拉我们进来的。”
大舅哥朝他瞪了一眼,然后笑嘻嘻的说:“小妹啊,郑家子出来啦。”
“他又到哪儿生事了?”
“没……”说得很不理直气壮,这次郑家子出来虽没有做坏事,也不能说没有生事。
三哥嘴直口快,直接说了:“我听说他此次出来与人交流书法的,去了洛阳,找了一个去年的进士叫欧阳修的,又去了河中府,找了范仲淹,接着又去了绛州找文彦博,然后转到东京城,找了国子监的博士,书法大家周越交流心得。也不算是生事。”
“不生事,怎么传到你们耳朵里面?”
三哥不能言,过程是这样的,中间却出现了一些古怪的细节,所以才引人注意。
二哥道:“小妹,我们三人商议了一下,他在京城,京城里的书法高手多,一定会逗留很多天,不如我们一道去京城,你偷偷看一眼。”
“我为什么要偷偷看他一眼?”
不就是让你安一个心吗,可这话儿怎么说出口?
但就是崔娴不去,哥三个也要去看一看,怕郑朗万一长不大,那同样关系到小妹一生的“幸福”。


 第九十一章 为官大道

一开始郑朗来到京城,无人知道。
是周越的作用。他虽是低层官吏,也接近六十岁。什么人情世故不懂?传扬出去,前来拜访的,问话的,将会严重的耽搁了这个少年的时间。还是这样好,不但使此子能迅速长进,自己好象这几天因为眼前这个神童的“奇思妙想”,得到了许多好处。
面对各种书体不断的出现,他还能说什么呢?
只能说神童果然与众不同!
但受益更多的是郑朗,以前学习书法,仅是脑海中的资料,然后自己琢磨,至于更细致的理论教导,却是严重的缺乏。这几天的学习,正好弥补了他书法的不足之处。
可纸终包不住火的。
本来就有人议论,有可能郑朗会来京城,来到京城后必然找周越,现在郑朗每天带着两个小美妹,出入周家,怎能不引人注意?
第九天,郑朗正在与周越交流,来了客人,是刘知州派了家仆来请郑朗的。
你只顾学书法了,好歹我还是你半个座师,到了京城也不来看望我。刘知州有些恼,听说后就派了仆人过来。
“疏忽,”郑朗拱手抱歉。
带着江杏儿与四儿,到了街上买了一些礼物,来到刘宅。
见了刘知州,再次谢罪,毕竟这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年代,况且刘州确实给了他许多帮助。
既然来了,刘敬也不怎么生气了,问道:“怎么想起来,要观摩书法?”
听到许多传言,真假难辨,问一问。
郑朗将事情真相说了一遍。
“书法终是小道……”
五人的看法皆不同,钱惟演是雅人,没有反对。周越更是认为对的。范仲淹略劝了一下,而因为他成名较晚,所走的道路也使范仲淹更加看好厚积薄发,对少年就扬名不是很赞成,磨一磨,也许是好事,耽搁一些时间,以后能弥补上来。刘知州喜欢书法,可将郑朗视为他的学生,就站在了郑朗以后成长的角度来考虑了。
江杏儿对文彦博很反感,不仅郑朗喜欢书法,她自己更喜欢书法。可是文彦博同样是好心。否则你就是再神童,与他有何干系,难道他差了吗?
“刘少监,后生只是出来走一走,不仅是书法,也是开阔眼际。能悟出更好,悟不出,心也就死了,几月后回去也能安下心去。”
刘敬还能说什么呢?
现在他也不叫刘敬了,文家那是小心的,这才改了姓氏,避讳也不用避到那种地步,但听到了文彦博,刘敬想到了这段故事,于是自己儿也将名字改掉,换成了刘处。再次劝戒了一番,对书法的看法不同,所以并没有象郑朗,在翼县差一点与文彦博不欢而散。
刘处说是小道,实际对书法还是很看重的,不过仅认为眼下郑朗还是以学业为重,谋取了功名后,那怕再沉迷于书法,倒也问题不大。交谈了一会儿,相互离开。
刘处听说了,更不用旁人。
客栈老板一听这个少年正是郑朗,腆着大肚子,带着媚笑迎上来,道:“不知郑郎来到,怠慢之处,还望恕罪。”
客栈的老板都知道了,况且老太太。
只过了三天,就让老太太喊进了宫,顺便着将四儿与江杏儿也一道喊了进去。
坐下后,刘娥看着江杏儿。
虽是行首,老太太不排斥,当初她是什么身份?跟着丈夫在京城谋生,一手打着小鼗鼓,一边说着鼓儿词,四周的人围得水泄不通,说好了,唱好了,喝一声彩,手拿着小托盘,开始收铜钱。老太太是没有看过《还珠格格》,否则一定大发同感,俺当初就是那个小燕子。
这与行首有什么区别?
看了看,梳着一个童子头,穿着一身净白长裙,倒也十分干净。于是道:“你就是江杏儿?”
“奴是,”还好,书痴,外界的事物看得淡,勉强能控制心情的紧张。虽身体略略有些颤抖,已经很不错了,有的大臣地位低,第一次进宫,比江杏儿还要更差。
“你倒也命好。”
“是……谢过太后。”
“为什么谢哀家?”
“太后说奴命好,奴命好不好是在郑郎,郑郎命好不好,是在太后。”
“咦?”刘娥惊讶一声,与帘旁的罗崇勋对视一眼,不错嘛,这个小行首,倒也不是书呆子。
但今天谈话主角不是江杏儿,喊江杏儿前来,仅是满足一下自己好奇心。转向了郑朗,问道:“郑家小子,你又来京城掀风鼓浪!”
“我也不想的。”心里面埋怨,之所以有今天,还不得谢你老人家,不将我关进开封大牢,哪里发生这么多事?
“哀家听说你要悟什么书道?”
“是,”郑朗将经过说了一遍,大约这段时间被人劝多了,又怕老太太碎牙,说完了又说道:“太后,臣民斗胆请问一句,即便考中状元,以后能否进入宰辅行列?”
“不能,要看他的吏治之材。”
“是啊,朝廷科举制度十分完善,读圣贤书,修心养性。固《大学》有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嗯,继续说。”
“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后国治,天下平,自己都不能做到心正,如何辅助天子治国安天下?”
“有理,但与你的字有什么关系?”老太太七分欢喜,三分恼羞不得。正是因为抱着这信念,所以一介布衣,黄毛小子,都敢与自己据理力争。但是这样的人,从长远角度来看,才是朝廷最需要的忠良之臣。还不象那个寇老犟子,无法无天。这小子又懂一些名份、法度,不过终是小了,只好留给养子以后重用。
“有。且听臣民说下去。祖宗法制就很好,先让人在青少年时读圣贤诸义,修身立心,然后名列高榜,再进行勘磨,有才有德者,逐步提拨,这才是真正的选官之道。真说起来,不仅是字,文章,诗赋皆是末流,修的德操、吏治之能,才是官员的大道所在。”
“也有理。”老太太道,在帘后她又冲罗崇勋点了一下头,眼中是赞许之意,别看这句话,放在一个成熟的官吏身上说出来,也许不足为奇,但一个少年读书人,说出来很是不易的。
但还是不知道这与书法有何关系?
“太后,臣看过欧阳推官的字,范判官的字,文县令的字,皆是以人入字。臣民只顾钻研了书法技巧,却疏忽了这一点,”实际不对的,以人入字,早就知道,可不仅以人入字,他仗着领先于这时代的书法知识,想创出一个既以人入字,又能流传后世自成一家的书法,这才陷入了苦逼的瓶颈之中,但不能说出来。说出这番话,仅是说服老太太不要反对就行了。
又道:“可臣民愚钝,至今没有领悟,这一次出来,看别人如何作书,顺便看看我朝的山河壮丽,人物风情,用外物对比自己,不仅仅是悟得书法之道,也是悟得做人之道。人都做不好,学一些教条的儒家圣言,有何作用?”
说完了,垂下双目。
就看能不能将老太太忽悠了。
不容易啊,对面坐着的可是智商达到妖孽级别的大人物!


 第九十二章 争琴

又有几张催更,吃不下去了,今天码仁义,直接给千百年仁义一个新解释,理了大半天,才将道理说出来,比较满意。刚刚码完,后天大家就能看到。
其实老太太对他学不学书法,根本没有在意。
郑朗说得很简单,但这句话不仅是为官之道,也是人君的择才之道。李煜与宋徽宗亡国,正是将这点忘记了。将文章之才书画之才当作了吏治之才,又不顾官员的德操,一味以才艺用人,结果用了许多宵小之辈,国家迅速腐败。
老太太不是这二个主儿。她看重的是郑朗在内宫那一番言论,对政治的见解。
考不中进士又怎么的?开一个恩科,岂不同样录用?况且她也不相信郑朗连一个小小的省试都难住了。嗯,若不认真读书,不好说的。若是加上解试,一年参加科考的学子最少有几万人,到了仁英时,最多一次达到四十二万人,仅是贡举省试的就能有两万人,然后从中选出那可怜巴巴的一点进士。
那有那么容易录取的?
看看郑朗这几年来,每天抱着骈文苦读就知道了。
老太太没有往深处想,一是不在意,二是以前都在悟道,又有那么多释家禅宗玄之又玄的说法在民间流传,郑朗说得有些玄,也能理解。于是道:“哀家听闻你替刘少监制了一壶,去年让他带到宫中看了一下,果是雅趣……”
明白啦!
什么字啊啥,敢情老太太根本没在意,在意的是这个壶!
别看这个小壶,看看老老赵的小蓝子就知道了。不给老老赵小蓝子,赵普还振振有词,不是针对你的,是针对你的子孙,防止他们操蛋,因此皇宫无论需要什么,都得层层审批,这一来耗时长,过了一段时间,皇帝没有兴趣,还会不会再要?这样你的子孙就不会象杨广那样穷奢极yù了。赵匡胤一听这主意好,它就是规矩啦!于是皇帝无论升谁的官,给谁的钱,都要经过多个部门审批,对皇权进行自我监督。
在宫中说要赏给郑朗一千金,那是王曾与曹利用不在,若在,老太太会很自觉,哀家不开这个口!
打听到这个壶主要材料取自宜兴的一种紫泥,一是宜兴的工匠有没有本领制出来,未必可知,二就是这个手续,她不敢开口,怕言官又要上书的啥,东西没有讨到,反而惹了一身臊!
郑朗转念想到此节,制度是好的,可也要看执行的人,比如花纲石……
既然老太太为了这件小东西,居然将自己召入宫中,只好说道:“这是臣民为了消遣,偶尔制作的小物事,多烧坏了,总共只有六件成品,一件赠给了刘少监,一件自己在用,还有一件给了大娘。”
“为什么不给你四娘?”
“……”郑朗噎了一下,老太太,你难道派了大内密探零零八到我家打探过?不能不答,只好道:“启禀太后,非是,成品少,家有七个娘娘,四娘虽是臣民亲生母亲,若是给她,其他几个娘娘难免会有一些想法。倒是大娘操持家务,使几位娘娘和睦相处,委实不易,只好仅给她一把。若是以后有空,多制出几件成品,臣民再每人送一件。不过正好还有三把,臣民让家中老家客回去讨来,带到京城,给太后、皇上、皇后一人一把。”
其实清楚,老太太话中有话呢!
但不能回答大娘最大,以后此事儿还有许多bō折。
含糊略过。
已让老太太很满意,道:“那好,你去吧。”
“喏。”
走了出来,四儿忽然道:“大郎,奴tuǐ软了。”
自始至终,老太太一句话也没有与她说,可宫中的气氛,还有那种华贵,将小四子吓软了。
“你太没出息,”郑朗摇头。
“郑郎,不是,奴也差点吓得话都说不出。”江杏儿道。
这时候人们对皇权的畏惧,就是郑朗知道,还是远远低估。所以他那种淡定,才让其他人觉得稀奇。
无奈,将瘫软了的四儿扶上了牛车,返回客栈。
在路上,对宋伯说道:“宋伯,你到了客栈回去一下,向几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