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506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506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扇搜罢遥荡耸拢衲霉囱省
—眼就认出来,两个孩子几乎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这几个亲戚救济得最多,那—个不认识。几个人抱着孩子哭得象什么,大娘又用拐棍揍了郑朗几下。
韩琦说道:“大娘,你别气,我也有错,不能怪行知—个人。”
心里面很无语,容易么?去年灾区百姓好几百万人,若不是我,若不是你儿子,还不知得多少百姓饿死冻死。
蔡家的几个亲戚也劝大娘。
但大娘这样很好的,至少这几个百姓心中已经感叹,原来宰相家的家教这么严啊。“好严”!
大娘又问:“这孩子……”
四儿与环儿紧张地看着这几个人。
大舅说:“老娘娘,承蒙相公收养,这是蔡家修来的福份,就麻烦郑相公了。”
虽是村夫,可也不傻,孩子抱回去,谁养啊,自家的孩子都养得半死不活,放在郑家,会有什么前程。
再下面的话就不大好听了,大妹子聪明哪,怎么想起来抱着两个孩子奔到郑家的。这—下子小鸡变成金凤凰,这条命丢得值!
四儿环儿与几个娘娘全部松了—口气,真要,还真的还给人家,都养了好几个月,有了感情,怎么舍得。
郑朗说:“你们坐,请用茶。”
几个人用小半个屁股坐着,诚惶诚恐,韩琦对老百姓也不讲架子,算是平易近人,—路跟韩琦进入京城,受了—些薰陶,才开始见到韩琦,几个人连话都讲不周全。
说了—会儿闲话,大娘请他们用餐,那敢,这个饭吃得会烫嘴的,于是大娘又从家里拿出—些钱帛,让他们返回去。算是让孩子弄清楚身世了,但问题不在这里,而是为什么韩琦亲自将人带回来,不是让郑朗门客带回。
蔡家几个亲戚不敢在郑家吃饭,韩琦无所谓,大咧咧地坐着。
大娘说:“谢过韩相航……”
“大娘,顺手之劳,何足挂齿?”然后看着郑朗,说道:“行知,朝廷为小小的水洛城争得熙熙攘攘,但行知,你说说看,水洛城有多重要?”
崔娴瞟了郑朗—眼,暗下摇头,果然来了。


 五百零八章 浑沌(下)

水洛城也不是象韩琦与尹洙所说的那样,一修,天便塌了,修建后,水洛城确实有地利之便,若利用好,可以加强笼竿城的力量,为通达秦州瓦亭川道提供一处重要的供给点,若是经营吐蕃,提供一处战略要塞。
但作用不大。
该叛的还是要叛,若与西夏人作战,怎么也不会战到水洛城地区。实际西北诸羌蕃叛乱还是与官员有直接关系,若官员有能力,能称为父母老子,若官员没有能力,叛乱始终不休。这个能力不是官员作威作福,那必然会叛,有的官员能软弱,让羌蕃轻视,产生矛盾,同样也会叛。好的官员能文能武,能软能硬,教化羌蕃,发自内心,但羌蕃不听话,马上就能摸起家伙,率领手下镇压,杀人如麻,刀子锋快锋快的,遇到这样的主,给蕃子十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叛。
水洛城根本起不了作用。
这种中肯的意见,范仲淹听不进去,韩琦也听不进去,郑朗更不会说,答道:“水洛城事件我一直没有想通,肯定没有那么重要,但稚圭兄,仅是一个水洛城,值得你兴师动众吗?”
皮球踢回给韩琦。
肯定值得的,老大之争,然而韩琦怎么能回答出口?
郑朗装疯卖傻,说道:“稚圭兄啊,新政做了那么多大事,是你与希文兄发起的,你更应当与希文兄协手同心,将新政做好,国家变得更健康,这比一千个一万个水洛城还重要啊。”
崔娴心中好笑,丈夫经常嘲笑人家腹黑,结果现在变得越来越腹黑,这种无耻的推卸话居然说得正大光明,丝毫不羞涩。仙……喜欢!
不然怎能在官场上立足呢。
忽然想起悲催的父亲,两个在下面做小知县的兄长,不行啊,他们离丈夫差得太远,不仅是学问,腹黑也差得太远。这还是为了争一个小行首,连小盯都被差点踩废掉的荒唐少年么?这时,崔娴觉得自己一生真的很幸运,幸好那时候父亲坚持己见,没有退婚,否则上哪里找这样的丈夫?想到这里,紧紧将郑朗手攥着。
韩琦弄得没办法,草草吃了一顿饭,又跑到富弼家中,他是不怕的。
似乎效果不大好,但富弼让他一折腾,大约以后在枢密院又反复折腾,不敢公开出面支持范仲淹。可是富弼终于产生一些迷茫,一天早朝过后,对郑朗说:“行命……—……”
“彦国兄,要说什么?”
“我心中有些不安。”
“我理解,大约几个月后,这样吧,八月中秋佳节,我约你到去樊楼,还有君谟兄,伯庸兄,乐正兄,我们一道庆祝中秋厂那时候我可以向你,以及诸位敞开心扉,说出这段时间来的一切原因。”
“为何要到中秋?”
“你们一个个都是属驴子的,不撞南山不回头啊。”
寄弼,晕倒。
郑朗是为以后打算,咱不树党,可也要结交朋友,欧阳修以前多有来往,可这小子太躁,韩琦一心想做老大,惹不起,庞籍与王拱辰等人一门心思,小手段太黑,更惹不起。想选人,还得从君子党中选人,但选择一些心地光明,性格相对温和的人,比如富弼,蔡襄,王尧臣,另外还有曾公亮,因为时常给赵扯讲学,俩人思想很相近,关系也变得渐渐融洽,再加上张方平,一套班子就搭起来。再过一段时间,几个学生成长起来,司马光与王安石多猛啦,两抵两百!那么承前启后,自己就可以做一些实事了。
不急,年龄的因素,但不能让这几人消沉下去。
赵祯要选人,他也要选人。
否则以后就是在朝党上也玩不转。
韩琦回来,范仲淹又做了一件事,于待漏院与大家商议,复古劝学,兴修学校。
说白了,就是于各州各县兴办乡学,那怕是偏远的州县也要兴办学校,让士子到土著蛮夷子弟一起能有一个读书的条件。打着复古的旗号,这是不对的,春秋时诸子百家大收弟子,毕竟是少数,条件制约。到汉唐后,各大士族敝帚自珍,将经书藏在家中,连皇上都不一定给,这些经书存在,就能教出更多弟子,家族就能出更多人才,能掌控更多资源。
所以贫困弟子很难有出人头地机会。
直到宋朝才放开。
这也是宋朝软弱可恨一面的反面,平民化,极其可爱的一面。
说重视民生,能找出宋朝一大堆毛病,但这是封建时代,内治做到象宋朝这样,确实不容易。
或者从更高的角度分析,便是汉唐使用道家的愚民思想,使百姓无为,而便以治理。到了宋朝,才真正放开对百姓的防范,使之教育普及共大批贫寒子弟进入官场,太多太多了,欧阳修、范仲淹、张齐贤、晏殊、夏棘,等等,这些人原来都是一元所有家庭走出来的。
在范仲淹提议之前,各州已有许多州学县学,还有民间自发办起的义学,郑朗与张方平科举时,还大张旗鼓组织过一些义学。直到现在,郑家还养着那两个义学,花费不多,已经产生十几名举子。因为久不科举,没有进士产生。
这些都是自觉性的组织,威力小,直到范仲淹提议后,州学才大兴,陆续出现四大书院。总的来说,这是文化界的盛事。范仲淹说完后,看着韩琦。
我是老大,你是老二,你要发言吧。
韩琦未吭声。
范仲淹不理解,但郑朗理解,这是范仲淹提议的,韩琦附和,他又要变成小弟……
那怕是中肯的意见,韩琦也不会答应。
但这时候王拱辰说道:“希文兄,你这条进谏好,我同意。”
他是御史台的大佬,他同意,手下小弟也立即附议,殿中侍御史梅挚,监察御史刘猩随声附合。这三人皆以文学见长,在文坛颇有声名。
欧阳修用古怪的眼神盯着王拱辰,自从率领知谏院与御史台对掐已来,这一对朕亲成了宋朝官场上有名的仇敌。民间却有很多笑话,王拱辰娶了薛奎第三个女儿,后来死了,正好薛奎第五个女儿待字闺中。
原来有些来往,看姐姐,很正常的,但看啊看的,结果看中她这个姐夫,不能姐妹共事一人,可是机会来了,三姐因病去世,王拱辰光棍一人,这可是一个金光棍,此时在官场上十分顺利,又是状元,长相清秀,于是许多人家提亲。薛家五小娘子窜夺母亲要嫁给王拱辰,这些薛奎已经去世,虽然传出去不大好听,然薛夫人被女儿苦苦央请,秘密派人与王拱辰说了一声。
王拱辰对这个小姨子印象不错,反正传出去是薛家不中听,与自己没有关系,结果小姨子又成了他的新夫人。另一边欧阳修娶了薛奎第四个女儿。他官场一直不如意,外面便有言论说,欧阳修娶妻娶不过王拱辰,仕途也不及王拱辰,到了两制斗也没有斗过王拱辰。
不对的,欧阳修也是二婚,原来夫人是胥偃的女儿,也是生病死了,成了光棍,这才娶了薛家四娘子。
欧阳修想不明白,王拱辰自从反水后,一直对新放心怀不鬼,这次怎么换风头了。
但这是好事,郑朗说道:“若如此,我也同意,若是全国兴办州学、县学,我会抽空将格物与算学写出来,编两本书,授予学子,以便国家培养更多实用人才。”
“不妥,行知,你那个格物学不能放,以免为外国刺探而去。”张方平紧张地说。多厉害的格物学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算到外国的矿藏,能推断出明年的部分天气,这若让西夏与契丹人刺探过去,还了得?
“安道兄,不用担心,这两门学问博大精深,若写,要写很多本书,我现在那来的时间?留作以后,出使契丹,恐怕没有一年两年休想平安脱身,在那时候我抽空,写一些儒学的心得,重修中庸,再写仁义,顺便写一些更深奥的书,现在顶多写一些基础知识,即便外国得知,也不要紧。”
“在契丹更不能写。
“如果我让契丹得到它们,那我还能平安脱身回来么?放心吧,要得到,我会让儒学的书给他们得到。他们是游牧民族,若真放下马鞭,学习儒家,契丹会没落更快。这个你不用担心了,还是说一说希文的复古劝学,兴办学校。”
早朝开始,范仲淹率领宋祁、王洙、欧阳修、孙甫,王拱辰率领刘凝、梅挚,郑朗率领曾公亮与张方平,一共十一人进谏,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谨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学者自皆修饬矣。故为设立学舍,保明举送之法。夫上之所好,下之所趋也。今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於治乱矣;简程式,则闳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於记诵矣。其诗赋之未能自肆者杂用今体,经术之未能亟通者尚如旧科,则中常之人,皆可勉及矣。此所谓尽人之材者也。故为先策论过落,简诗赋考式,问诸科大义之法,此数者其大要也。其州郡弥封誊录,进士、诸科贴经之类,皆苛细而无益,一切罢之。法行则申之以赏罚。如此,养士有本,取才不遗,为治之本也。
这个意义后世许多专家疏忽。
不管培养的是什么人才,但其意义非同小可,直接使统治者愚民政策变成开民智化的先进政策。事实正是这次看似不显眼的进谏,使宋朝逐渐形成封建时代文化、艺术与科技的巅峰时代。
明代傻了,学八股文,能学成什么?若是郑朗将格物与算术编著出来,往里面一塞,意义更是非同小可。
没有一个人真正明白它的含义,只是多数人觉得很好,与宋朝政治理论相同,也就是理论上尽可能的实行贫富均等,给贫困百姓更多上进的机会,使贫困百姓减少怨言,爆发大起义的可能性也会随之降低。
但赵祯也用怀疑的眼神盯着王拱辰。下面这些大臣的动向他十分清楚,也需要,当真不知道燕度在下面做了什么,为什么默视?朝中需要一支力量与君子党抗衡,不然最后全部推范仲淹做老大,自己这个皇帝往哪里搁?
赵祯糊涂了,看一看,韩琦作为君子党的老二,默不作声,作为反对派的王拱辰,却率领手下支持范仲淹,这个局势真浑沌啊。难道经过水洛城事件事,王拱辰想与范仲淹朕手,对付韩琦?
这群大臣心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
不能想的,一想这个皇帝做得很悲催。
至于郑朗,他倒没有担心,赞成的赞成,反对的反对,对事不对人,没有派别之争。沉默半响,说道:“准。”
君子党与“小人党”再次朕手,这道诏书没有任何异议,执行下去,下诏各州县皆立州学县学,这是全国性的。本道使者选属部官为教授,三年而代。若是吏员不足,从乡里选宿学与有道业者代之,若三年没有争议,上诉嘉奖。士子学习一段时间,再根据十一人提议,进行科举,为朝廷备才。
作为提议者,范仲淹并没有想到它长远的意义,仅是为他所提庆历新政中的精贡举,做为一个补充条款。这条时间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