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明末做皇帝 >

第60部分

重生明末做皇帝-第60部分

小说: 重生明末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到第一批乡绅完好无损回到家中的时候,剩余的乡绅家人心中更为急躁了,门口士兵把守,家人关入牢中,不知生死,终于有了第一家走了出来,他们愿意交付粮食白银,只求家人快些回来,而李烁得知后,立即下令放人,有了先例,大半数乡绅都已投降,愿意服从军田私占调查司的处罚制度,这第二批交付了粮食二十万石,纹银四十三万两,这第二批粮食李烁与曹德章商议后,增设了三个大型官库,存入其中,而纹银四十三万两,陕西留下十万两,三十三万两被押送进京,短短半月的时间中,陕西一省之地,便为朝廷奉献了纹银五十万两,当白银源源不断的被运到京师后,朱由检的脸上也露出了少见的笑容,朝廷上面也显出一面倒的政治动向,刘权手下的御史,无不鼓吹,皇帝英明,大明盛世,而反对的官员也没有什么话可以说。

    不过在陕西也有少数人拒不交付粮食与罚银,只因为这些人都与宋明义的关系极好,在陕西也算是一流的大户,他们都相信宋明义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渡过这次难关。

    不过朝廷的一纸调令,把这些抵抗到最后的乡绅打入了谷底,内阁票拟,宋明义被召进京师,至于日后的职位安排,等到内阁再度商议,在下发出来,不过所有人都清楚,宋明义的仕途已经结束了,到了京师后,皇帝一番训斥,贬回老家。

    宋明义被调走了,坚持下来的乡绅唯一的救命稻草也被剥夺,最终他们也选择了退步,交纳粮食十四万石,白银三十万两,银两陕西一文没动,直接封箱运往京师,而粮食却被陕西全部留下。

    仅仅三府,便被李烁逼出白银百万两之多,这相当于辽东两年的军费,相当于增设三个西北大营,陕西只留下了二十万两,而八十万两全部进入了户部之中。

    因为这三地乃是宋明义的势力范围,宋明义的放纵与不作为,导致这三个地方的军田私占最为严重,其余州县,决计不会逼出那么多的粮食与白银,而李烁下一个动手的地方,便是长安。

    当官府发出通告后,长安城中最大的财主江欢,率先交出白银三万两,粮食一万石,比之军田私占调查司拟定的处罚规则多了不止一点,江欢的解释是他侵占的田地最多,虽然官府不清楚,但他自己却一清二楚,交付这么多的白银与粮食,只是为了心安,当然李烁与曹德章都没有拒绝。

    实际上宋明义被调走,最为惶恐的不是那些跟随宋明义共同上奏弹劾李烁的官员,而是江欢,这次交了那么多的白银与粮食,心安是假,买命是真。

    前车之鉴,犹在眼前,故这次在长安府推行的索地,赔银中,没有发生什么事故。乡绅都十分老实的交出粮食与白银,长安府一地所得白银,二十四万两。粮食九万石,剩余州府在军田私占调查司的运作下,尽皆把田地归还,又交纳了罚银,但数额不是很大,只有二十二万两,粮食也不过十五万石,征收所得的粮食尽皆收下,白银再次被运往京师。

    经过这次事件,陕西的富商乡绅损失惨重,但也没有伤到根骨。

    巡抚衙门中,曹德章与李烁共坐一堂,两人想聊甚欢,军田私占之事结束,也让两人松了一口气。

    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曹德章与李烁都是用心用力,唯恐发生变动,李烁只是脸色有些疲惫,而曹德章却看起来显得比以前还要苍老一些,两鬓的白发比以前的要多了许多。

    “曹大人,这几日真是劳累你了。”李烁叹口气说道。

    “下官当然不如抚台大人劳累,下官只是办事而已,而大人还要顶着朝廷的压力,可要更加累啊。”曹德章发自心底的说道。

    “你我二人也不必在这里共同谦让了,这次事情能了,也不是我们二人之功,付提督,卢指挥,戴同知,王总兵都有功劳,不日,本官便上奏为大家请功。”

    “说起来,这宋明义走了,不知皇上会在陕西提拔谁上去担任左布政使呢?”曹德章问出了一件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他是右布政使,宋明义乃是左布政使,虽说品级相同,但大明以左为尊,在没有巡抚的时候,左布政使才是一省最高的长官,曹德章说出这样的话,便是想让他的右字去掉,换成左字。

    实然,不用曹德章这般说,李烁也有此意,在这个时候,李烁作为陕西巡抚,他所说的话,内阁也会重视,皇帝也会重视,故李烁若要在奏章上提及一二,那曹德章便会担任左布政使。

    “曹大人,本官决计举荐你为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因为两个人的私交进步很快,而此时的曹德章即可以说是他的朋友,也可以说是政见相同的同僚,以后曹德章主政承宣布政使,对自己在陕西的施政也会有莫大的好处,何乐不为。

    “那就多谢抚台大人。”

    李烁摆了摆手道:“你我二人说出这话,岂不生分,日后还望曹大人与本官一道,治理好陕西之地。”

    “理应如此,不敢推脱。”

    今日,在京师之中也有一场重大的政治活动,便是朱由检召见军需购粮的各级官员,在一大早,整个京师就热闹起来,京师民众走上街头,点炮舞狮,像迎接战胜归来的将士一般迎接这批官员,整个京师像过节一般,当然这其中有着锦衣卫的身影。

    这批官员共计三十三人,吴可信便在其中,他们身穿官服,骑着高头大马,由士兵牵马,在街头上面缓慢的前行着,大街两边,站满了三大营士兵。

    民众欢呼不止,当然这些官员也有些受宠若惊。

    这次召见这批官员入京,户部拨银三万两,调动三大营士兵一万两千人,动用火炮七十八门,由骆养性亲自负责,朝廷如此大的手笔,便是向天下宣明朝廷的信用,以后施展内政,也会容易一些。

    当皇宫就在眼前的时候,这批官员尽皆下马,在往前看去,王承恩,王体乾,率领着数百名太监宫女正在等候。

    官员们往前走去,王承恩从身后小太监手中接过圣旨,大喊道:“皇上旨意。”

    这批官员,还有跟随跟来的数百士兵,数百锦衣卫,身后的宫女太监尽皆跪下身去。

    “奉天承运,皇帝召曰,后金日益猖獗,朝廷积极购粮备战,特成立军需司,各地征收粮食以作军用。众位爱卿,不辞辛苦,为朝廷,为朕分忧解难,朕心甚慰,赖各位爱卿之能,吾大明定能铲除边患,再创盛世。今日乾清宫设宴,宴请众位爱卿,以表朕心。钦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大明千秋万代。”官员齐声喊道。

    领旨后,众人也都起身。

    王承恩道:“众位大人,跟杂家入宫吧。”

    官员不敢托大,尽皆拱了拱手。

    在王承恩的引领下,这批官员进入了大内深宫。

    希望大家能喜欢这本小说,也希望大家能支持一下,

第一百零三章 乾清宫朝圣() 
在王承恩的引领下,穿过一座座宫殿,这些官员才到了目的地,乾清宫。

    乾清宫门前站着众多宫女太监。

    王承恩让官员再此等候,自己先行进殿禀报。

    不一会儿,王承恩出来后,大声喊道:“进殿。”

    官员尽皆抬步步入大殿。

    朱由检坐于龙座之上,而黄立极,李国普,郭允厚,袁崇焕,骆养性五人便站在大殿两旁。

    官员入殿后,尽皆下跪行礼,高呼万岁。

    朱由检脸带笑意的说道:“众位爱卿平身。”

    官员听完后便就站起身来。

    朱由检看着众人,脸上笑意没有丝毫的减少,实际上这次军需购粮可以说是大获全胜,当然这功劳不仅是郭允厚一人,虽说郭允厚布置全局,但执行的却是这些地方官,故不管他们用了什么手段从富商乡绅手中购入粮食,他们都是大明的功臣,便是因为如此,朱由检才会御笔亲批,把这次的朝圣搞的如此之大。

    “军需购粮,关乎社稷安危,郭尚书不辞辛苦,统筹全局,而各位爱卿,严格执行军需司的购粮准则,在规定的时间中买来了规定的粮食,甚至还要高于军需司拟定的数额,朕心中十分欣慰,只能在这里对众位爱卿书说一声,辛苦了。”朱由检中气十足的说道。

    “微臣不敢。”官员齐声说道。

    这些话语听完后,朱由检本想说话,不过却被一人的声音给打断了他接下来要说的话。

    “皇上,我等食用朝廷俸禄,当朝为官,为皇上分忧,乃是分内之事,怎敢轻言辛苦。”说这话的人便是开封知府吴可信,实然,他说这话十分失礼,不过他却想引起皇帝的注意,兵行险招罢了。

    果不其然,吴可信这话一说,便吸引住了整个大殿的目光。

    朱由检从未见过吴可信,当然也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是吴可信,不过因为此时朱由检心情极好,对待吴可信失礼的行为也没有生气,不过与之相反的是,一同前来的官员眼中都有着不善,大家伙都没有说话,只有你一人说话,可显着你了。

    “这位爱卿,任职何地啊?”朱由检轻声问道。

    “禀奏皇上,微臣就任河南,乃开封知府。”这是朱由检第一次对吴可信说话,但吴可信却没有任何怯场,反而心中有些兴奋,自觉的已经打开了自己从政的新篇章。

    听到这个人便是自己颇为看重的吴可信,顿时来了兴趣,便开口说道:“这次军需购粮,超额完成的便有开封府吧。”

    “禀奏皇上,开封府便在名单之上。”郭允厚出列答道,郭允厚曾经上奏为吴可信说过好话,当然,他也没有见过吴可信,不过觉得吴可信有大才,他作为前辈,理应提携晚辈,为国举才,何为不为。

    朱由检点了点头,看向吴可信说道:“爱卿一心向国,朕心甚慰。”

    听完朱由检的话,吴可信有些失望,本想着皇帝能够褒奖自己一番,殊不知皇帝只说了这么一句不痒不痛的话来,实然,这也是帝王心术,作为皇帝的朱由检对待臣子,不能一开始便就露出亲近之意,若是这样,会让臣子飘飘然,甚至会质疑帝王的权威,忽远忽近,才能让臣子永远摸不清楚自己的心意,办起事情来,也不敢耍心机。

    与吴可信对话后,朱由检便就下令起宴。

    数百名太监宫女忙碌一番,上了些清淡的食物与酒水,这便是赐宴,而当宴席开始后,朱由检便起身离开,他是皇帝,当然不能陪着臣子喝酒吃饭,而让内阁首辅黄立极陪着,已是恩宠有佳。

    当朱由检起身离开后,黄立极先行落座,李国普,郭允厚,袁崇焕,骆养性几人这才坐下,随后便是官员入席。

    当然这其中免不了喝上几杯酒水。

    而吴可信心中郁闷,多喝了几杯,竟然有了些许醉意,一个时辰后,传旨的太监来到乾清宫,宣布御宴结束,众多官员也都起身离开,在太监的引领下出宫,实然这次能够见到朱由检,已经让除了吴可信以外的所有官员心满意足。

    有些头昏眼花的吴可信跟着官员缓慢的走着,不一会儿,便听到后面小太监呼喊:“众位大人,留步,留步。”

    官员听到呼喊,无不停下了脚步,转过头来,疑惑的看着小跑而来的太监。

    这名太监到了跟前,喘着粗气道:“哪位大人,是,是开封知府吴可信吴大人。”

    吴可信听到这名太监喊他的名字,应了一声道:“本官便是。”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吴可信也没有想到太监唤他何事。

    “吴大人,皇上召见。”

    “你,你说什么?”吴可信听完后简直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皇帝在乾清宫中对自己不冷不淡,为何会召见自己呢,当然这吴可信并不知道他在开封府的所作所为朱由检心中一清二楚。

    “吴大人,皇上正在养心殿等着大人呢,你快跟我来,不能让皇上久等不是?”太监的语气有些急促。

    “麻烦这位小公公引路。”吴可信终于发应过来,虽不知道皇帝为何召见自己,但这不就是自己想要的吗?

    太监应了一声,便前面引路,而吴可信紧跟着小太监的步伐往养心殿而去。

    这吴可信一走,其余的官员心中都不舒服了,大家都完成了朝廷的指标,为什么皇帝会召见吴可信呢,想来想去,也只能把原因归纳与吴可信乾清宫的失礼之处,想着如此投机,便能受到皇帝召见,心中颇为不服气,但也无可奈何。

    小太监带着吴可信到了养心殿,在殿门口的时候,吴可信才发觉自己脸上发热,头脑发昏,想到自己在乾清宫中多喝了些酒,顿时后悔不已,若是进去养心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