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草根皇帝 >

第47部分

重生之草根皇帝-第47部分

小说: 重生之草根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霍光坐在席上拈须微笑,其实他的唇角一直下垂着,就连那稀疏的眉毛也是悲苦的耷拉着,但是刘贺眼角的余光扫过去,却仍是感觉他仿佛在笑。

    以丞相为首,百官联名上书,向皇太后参劾皇帝的不孝罪责,这意味着什么?

    刘贺虽然不大敢相信自己的猜测,因为这个猜测太惊人,如果是真的,那简直是一件骇人听闻的逆伦之举。但他又不敢太怀疑自己的猜测,因为他的对手是霍光——一个他之前低估了实力的对手!

    刘贺不敢再放肆托大,揣着他的那个惊人猜测,惴惴不安的离开了席子,起身走到太后的陛阶下,跪地伏倒。

    但这并不能平息上官虹的怒火,她气得胸口发闷发痛,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殿内再次沉入寂静,尚书令偷偷回顾,杨敞手持玉笏跪在刘贺的身后,大气不敢喘一声,那身黄色的朝服已被汗水染成一块块褚色。

    正在此时,霍光一个不易觉察的眼神扫过来,尚书令略略一愣,随即明白过来,攥紧早被手心汗水捂湿的竹简一角,缓缓抖开,朗声念道:“昌邑王取诸侯王、列侯、二千石绶印以及墨绶、黄绶,一并赐予昌邑郎官,将官奴免为良人;

    变易符节上黄旄为赤色;

    将御府中的金钱、刀剑、玉器、采缯,赏赐与游乐嬉戏者;

    与从官、官奴夜饮,沉湎于酒;

    诏太官奉呈皇帝日常的饮食,食监上奏劝谏未曾释服除丧前不得恢复日常御膳,昌邑王便没有通过食监,直接下令让太官置办,太官亦不敢违制,便又让从官出宫购买鸡、猪等肉食,下诏令宫门卫尉放行,如此习以为常;

    夜晚私自在温室殿以九宾之礼接见其姐夫昌邑关内侯;

    祖宗庙祠的祭奠未曾举行,便作玺书遣使者持节,取了三副太牢祭祀昌邑哀王,自称乃是哀王嗣子皇帝;

    受玺即位以来二十七日,使者往来不绝,持节向各处官署征发诏令,共计一千一百二十七件。

    文学博士兼光禄大夫夏侯胜等人与侍中傅嘉数次进谏,对其过失进行规劝,昌邑王责备夏侯胜,又将傅嘉,夏侯胜绑缚下狱。

    昌邑王荒淫迷惑,有失帝王礼仪,乱汉制度。

    臣敞等数进谏,未曾有丝毫改过,反日以益甚。

    长此以往,恐危及社稷,天下不安。

    臣敞等谨与博士臣霸、臣隽舍、臣德、臣虞舍、臣射、臣仓商议,皆曰:‘高皇帝建功业为汉太祖,孝文皇帝慈仁节俭为太宗,今陛下嗣孝昭皇帝后,行淫辟不轨。‘

    诗云:“籍曰未知,亦既抱子。”

    五辟之属,莫大不孝。周襄王不能侍奉好母亲,春秋曰“天王出居于郑”,因其不孝而被赶出京城,绝之于天下也。

    宗庙重于君,陛下未见命高庙,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庙,子万姓,当废。’

    臣请有司御史大夫臣议、宗正臣德、太常臣昌与太祝准备一副太牢祭具,告祠高庙。臣敞等昧死以闻。”

第二十章 霍光废帝(十五)() 
冗长的奏书念到最后已是声嘶力竭,那双手中的竹简全部展开,却被抖得哗哗作响,尚书令更是面色潮红,两眼放光。

    粗粗一看,感觉那是忠义激动所致,可细心的人却已察觉尚书令掩藏在裳裾下的双腿亦是抖若筛糠。

    一句“陛下未见命高庙,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庙,子万姓,当废。”

    终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说出了口,虽不是掷地有声,却足以将跪倒在地的刘贺惊得猛然抬头。

    随着他的上身疾速仰直,跪在他身后的杨敞却是被他这个突然之举吓得整个人趴在了地上,手里的玉笏啪嗒摔在砖上,玉石相磕,发出碎裂般的声响。

    那脆弱的声音惊醒了上官虹,她虽不明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却有极好的思维能力,虽幼稚无知,却不等于她鲁钝不辨其中的隐秘。

    她之前的确是被刘贺不孝的行径气昏了头,但奏书的后半段却是令她越听越起疑——她记性极好,原先听得前半段奏明长安厨私取的三副太牢是刘贺用来祭祀淫乐所为,但后半段又说是用来祭祀昌邑哀王,虽然这两种行为都属对昭帝的不孝,但同样的一件事,却被拆分成两个结果,而且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变成了两件错事。

    她举目望去,满殿的臣子正襟危坐,噤若寒蝉——武将忐忑,博士羞愧,而丞相更是瑟瑟发抖。

    目光转向自己的外祖父,她渐渐明白他之前在长乐宫对她说过的话来,他让她来这里,只是要自己听从他的意思,宣布废帝的诏书,而不是要靠她耗费脑子去评判这份明显是由许多人七拼八凑罗列起来的奏书里面有多少内容是真实的。

    霍光接触到太后迷茫的眼神,眼眸一利,微有笑意的脸色沉了下来。

    上官虹更加迷惘的看着他,心里一阵抽搐,难抑凄凉苦痛之意。

    就在这时,她突然想起了刘弗陵的两句遗言:

    ——“你是个好皇后,以后也会是个好太后。”

    ——“你知道的……朕,一直都活得生不如死。”

    她张了张嘴,万般苦涩涌了上来,在霍光直剌剌的逼视下,她终于说了声:“可。”

    那一个字轻飘飘的吐了出来,在她却像是卸下了心头千钧重的大石。

    罢了,罢了,她只是个弱质女子,孤零零的圈禁在长乐宫的小太后而已。

    她闭上了眼,显得疲惫不堪,她不敢再去看跪在底下的刘贺,他的那双眼冷得像两柄锐利的刀子,眼底的嘲弄之色,还有那微微勾起的嘴角充满了不屑。

    虽然,她的确对他很不满。

    但那样的神情,会让她不由自主的想起刘弗陵。

    刘贺直挺挺的长跪在阶下,殿内的呼吸声紊乱,太后武帐内黑影重重,兵刃森冷的杀气从那里隐隐透了出来。

    他冷笑,原来这不过是早就布好的一个局罢了。

    二十七天,一千一百二十七道诏令,难为他们搜罗得那么细致。

    他用了二十七天,以迅雷之势先夺下皇帝印玺,取走十六根符节,又变易符节的旄色,最终凭借着手中的玺书、符节向各级官署发布皇帝诏令,共计一千一百二十七道。

    如此短的天数,如此密集的效率,一天也不过十二个时辰,他却以尖锐的势头,像枪尖一样刺入了朝廷的腹地——他要以帝王权柄彻底清洗朝廷内外的旧臣党羽!

    他不相信任何一名京官,从昌邑国出发前,他便清楚的明白,只有这些昌邑国跟随的臣子能令他信得过,京城的那帮老狐狸对他只会是警惕外加排斥。

    但他却疏忽了一件事,京官之中未必人人都坚定的站在霍光身后,所以当夏侯胜等人来找他时,他没有接受这些中立派的意见,反而就此帮了霍光一把,把所有的京官势力都推向了霍光。

    他更加没有想到的是,霍光这人贼胆包天,居然敢存了废帝这般有悖伦常的心思。

    他本以为凭借他的天子之威能控制整个局面,没想到狗急会跳墙,连兔子急了也能跳起来咬人一口,而霍光的实力显然不仅仅是一只兔子。

    刘贺冷眼扫过承明殿内的所有人,霍光已经起身靠近他,居高睥睨,目光交杂着说不清的嘲讽。

    这样一高一低的视觉压力实在令人憋屈,于是刘贺猛然从青砖上跳了起来,他的个子明显高过霍光,年轻人独有的傲气慢慢回复到刘贺脸上,他突然大声说道:“听闻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没有继续说下去。

    霍光尚未明白过来,身后的臣僚中却有八成以上的人不约而同的吸气,发出一声羞愧的唏嘘。

    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刘贺说的那句话出自《孝经》,孝乃立身行道之根本,更是汉家治理天下的大经大法。

    正所谓欲齐家、治国、平天下,须赖《孝经》明教化。

    诸臣指责刘贺不孝当废,可刘贺却恰恰点到了《孝经》中记载的谏诤篇,阐述为臣者尽孝,应是在天子犯错时极力诤劝,天子身边只需有诤臣七人,则即便无道,一时做了不合理的错事,也不会因此而失去天下。

    而如今的局势,显然那些联名上奏书的人没一个是诤臣,他们叫嚣的只是要废掉这个不孝的皇帝,这种行为摆到孝道上,其实同样也是明显的臣子对天子的不孝。

    刘贺的这一声抗辩,犹如一道无声的巴掌,一一掌掴了在场的每个人,特别是那些满腹经纶的博士们。

    霍光没读过经书,不明这句话的出处,但殿内因为这句话起了何种微妙的变化,他仍是敏锐的察觉到了。

    事情已到了燃眉的紧要关头,哪容有失?一想起此,他便再也按捺不住,直接冲了上去,一把抓住刘贺的手:“皇太后已下诏废黜,你哪里还是天子!”

    刘贺愕然怔住,稍有迟疑,霍光的另一只手已是出其不意的将装有玺印的绣袋从他腰带上的扯了下来。“你……”

    霍光松开手,这个身材并不高大的老头儿此刻完完全全显示出了他灵活机变的一面,面对着刘贺恍然大悟后震怒的表情,他快速退后,转身疾步奔上陛阶,将手中抢得的玺印塞到了上官虹手中。

第二十一章 善后事宜(一)() 
玺印落到了太后手中,预告着这位仅仅在位二十七日的少年天子已然被废。

    刘贺呆呆的望着高榻上跪坐的年轻太后,以及她身边那位因计谋得逞后神情放松的奸贼霍光。

    尽管不愿意承认,但刘贺在心里不得不对自己说:朕的大势已去。。。。。。

    罢了,“梦里不知身是客”这一切就像做了一场春梦,如今只当是梦醒了吧!

    他怅然一笑,说不尽的不甘与羞辱。

    霍光重新走了下来,刘贺失魂落魄的样子令他十分满意,他扶着刘贺的胳膊,柔声说:“大王请吧。”

    刘贺不再抗拒,任由他搀扶着走出承明殿,一路上群臣尾随相送。

    直到出了金马门,刘贺那暗淡的瞳仁才重新恢复了些光彩:“是我愚戆,所以不能担当汉室重任!”

    这句话既像是对他人的讥讽,又像是自责。

    霍光并不接他的话,只是似笑非笑的看着他。

    刘贺跪了下来,向西面的未央宫一拜,额头触碰到坚硬的地面时,心中的悔恨与酸楚化作一滴清泪从眼角滑落,在被日光考得滚烫的地面上迅速消失,不曾一丝痕迹留下。

    他,刘贺,曾经以哭丧的样子来到这里,向西叩首,最终,仍是以流泪作为最后的赠别。

    他曾来过,却最终像泪滴一样,没能留下一丝痕迹。

    上了乘舆副车,在霍光的亲自押送下,刘贺回到了长安城内位于北阙的昌邑官邸。

    官邸内的昌邑从官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令人胆战的羽林卫。

    刘贺宛如没看到那些站满各处的兵卫,低着头慢吞吞的进门。

    “大王!”霍光喊住他,面露愧疚自责之色,“大王的行为自绝于天,臣等驽怯,不能杀身报德。

    臣宁负大王,不敢负社稷。

    愿大王自爱,臣永远不能侍奉你左右了。

    这番谢罪之词说到最后,竟是哽咽而泣。”

    刘贺面无表情的目送着霍光涕泪纵横的爬上了车,绝尘而去。

    想着霍光落下的鳄鱼般的眼泪与自己落下的悲惨眼泪,他突然有种感觉,这一个月以来,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天下最滑稽、最荒谬的闹剧。

    他悲愤到了极处,竟而仰天大笑起来。

    上官虹重新入住未央宫,众臣奉太后临朝省政,霍光认为太后临朝需明经术,便将夏侯胜迁任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负责教授太后《尚书》。

    上官虹天资聪颖,夏侯胜儒学渊博,可教了没几日,他便发现这位年轻的太后并不好学,授课时时常走神,魂游太虚,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

    原来上官虹一入未央官,便想起了刘弗陵和她的那些往事,这未央宫,实在是承载了他们的太多回忆。

    当日自己的父亲造霍光的反,连累自己差点被废的那些往事,一幕幕地浮上心头。

    当时昭帝方才一十五岁的年纪,而自己也才九岁。

    那天,霍光和张安世为了向昭帝汇报自己父亲造反的事情,来找皇帝。

    建章宫建于孝武帝太初元年,迄今也不过二十余载,宫苑位于未央宫以西,虽属长安城外,但为了进出方便,在未央宫内筑有飞阁辇道,能跨城而至。

    这路平日只供天子通行,霍光,张安世为了赶时间,走的便是这条捷径。

    张安世踩在飞阁之上通过辇道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