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草根皇帝 >

第251部分

重生之草根皇帝-第251部分

小说: 重生之草根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霍光道:“不行么?拥兵自重的军阀,朝廷里有那么几个已经可以了,再多岂不乱套!”

    张安世点了点头。看来如果田广明继续按兵不动甚至临阵退缩,那么他必须要死。霍光讲的两点中,“于公”的那条只是准备诛杀他的“冠冕堂皇”的借口——按兵不动、有辱国威。而“于私”的这条才是他想下杀手的原因。田广明这人的经历有点类似李广,是边疆将领与匈奴屡次作战有功才提拔到中央来的,只不过他比李广运气要好,坐到了御史大夫(李广只做到卫尉,相当于首都军区司令员)的位子上。

第二百七十四章 犁庭扫穴() 
但正因为是员功勋卓著的战将,所以临阵畏敌的可能几乎为零,他如今掌握着四万大军,只要少死一个,那将来就多一个可以使唤的弟兄,这是明摆着的。而作为御史大夫,只要没啥过错熬个年头,早晚能补上丞相的缺儿——当然前提是比丞相要活得久坐得稳才行,三公级别的高官带兵,这是霍光最为忌惮的,他生前不可能允许这种权臣在朝廷撒野,更何况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说不定啥时候就去孝武皇帝的重要关头,更不可能允许了!

    所以他故意让田广明带兵,还给了那么大的兵权。如果他跟赵充国一样,一门心思为了大汉杀敌立功,倒也没啥可猜忌的,可惜田广明这员武将根本不懂得政治核心圈子的这些猫腻,他实在是不适合如今所坐的位子了。当然,这是后话。

    看张安世没有异议,霍光继续说道:“第二点,派个心腹连夜出奔,告诉常惠,我给他皇帝符节的目的不是杀敌,而是给匈奴增加敌人,只要他坚定住这点,其他什么也不用顾!”

    张安世一听就急了:“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交战媾和那是天子的事情,你这是不是有点……有点那个了。”

    霍光道:“所以我让你阴着去告诉他,我没老糊涂到在朝廷上硬顶着皇帝陛下。”

    张安世道:“这件事让皇帝知道也不好吧?”

    霍光道:“我这一辈子干的悬事还少么?”

    张安世合计着那倒也是,于是就没再多做劝谏。好在常惠和张安世的关系不错,估计这事儿漏不出去。当然,由于情报滞后的关系,霍光这话其实说晚了。不过没几天,常惠的战报马上又送了过来。大概是这么说的:

    启禀皇帝陛下,臣常惠与翁归靡、解忧、冯嫽等乌孙大臣周密部署出兵方案;臣常惠料定汉朝大军出动之后,匈奴必然西逃远遁,避其锋芒,力主千里奔袭,直捣匈奴右谷蠡王廷巴里坤;有人“将信将疑”,有人担心腹背受敌,“七嘴八舌”,一时争执不下;解忧派冯嫽出访呼揭,联络合兵出击,呼揭王表示中立,绝不趁火打劫,为乌孙消除了后顾之忧,遂定出兵奔袭大计;

    赤谷城阅兵暨誓师大会后,乌就屠为左路军兵出野果沟佯攻收复失地,牵制匈奴兵力;臣常惠、翁归靡亲率右路军五万精骑兵出独山野熊峡谷,大造收复乌苏声势;中途改道沿天山腹地大峡谷直达车师前国,绕道穿越七角井红山口,翻越天山大阪,直捣巴里坤匈奴右谷蠡王廷老巢。

    匈奴日逐王部专门设立一官职叫僮仆都尉,就驻扎在焉耆、危须、尉犁(今新疆焉耆、库尔勒和尉犁县一带)之间的南疆心脏地区。负责处理匈奴在西域的日常事务………主要是从各国收“保护费“。

    匈奴僮仆都尉所占领的这个地方,是西域南路的要害之地。从此地向北通过位于今吐鲁番盆地车师国可以直达匈奴右部,而扼守住此地,就等于断绝了汉朝通过西域南路向西发展的通道。

    郑吉率屯田部队按计划,悄然铲除天山后峡谷口僮仆都尉兵营,为乌孙大军奔袭扫除障碍;

    翁归靡、常惠等人在车师精骑向导下诈降开路,连夜突袭,五万乌孙兵鼓足勇气杀进人群,立刻造成了恐慌和踩踏,这场战斗从头天上午一直打到第二天黄昏,一举攻战巴里坤王廷,大获全胜;夜幕下匈奴王廷一片“鬼哭狼嚎”;翁归靡因身负刀伤,率领主力将单于亲眷和三万多战俘,连同七十万头牲畜押往天山草原深处。

    乌就屠和元贵靡东西两路大军会合,一路横扫残兵败将,收复乌孙失地车延(新疆沙湾县一带)、恶师(新疆乌苏);呼揭王下令堵截匈奴残兵,右谷蠡王都隆奇从乌苏战场败退后来到呼揭国境内,因不得过河,部属纷纷叛降乌孙,都隆奇孤家寡人狼狈逃窜,侥幸逃命。

    此一战,匈奴受到严重打击。虽然单于王庭和民众并未受到汉军直接的袭击,然而长途迁徙途中伤亡的人口和牲畜也是数不胜数,因此国力衰耗极大。当然,匈奴人把这笔帐都记到了乌孙的头上。可是臣是跟着乌孙作战的,人家把羊留下了,臣合计着也抢不过啊,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现在请示下一步该咋办?

    刘病已看完军报后,不禁“拍手称快”,和那五位带了十六万骑兵的将军相比,常惠一个人出使乌孙取得如此战果,可谓“盖世奇功”。

    刘病已一听,这跟具体作战没关系,属于外交大事,那就召开中两千石官员会议研究决定吧。结果会一开,自然又是一通掐架,武官们一致表示,只要能赢匈奴,杀个人放个火逮着匈奴牛羊的都不算事儿,那点牛羊算什么?给了!下次还有这事儿还这么办,只要能灭匈奴咋地都行。同意常惠的意见!

    可文官们认为,常惠这事儿办得太糊涂了,应该治罪。七十万牛羊啊,这不等于把乌孙喂肥了么,就算灭了匈奴,人家乌孙早晚也得跟大汉叫板。

    两边人马拉开架势开始争论。霍光请了病假回家休息,其实他心里早就有数了,跟那帮子不会打仗却整天叨叨着天下苍生的书生根本就没有谈的必要。不过刘病已可不这么想,当然他资历浅威望不足,这种事儿也只能各打五十大板,于是乎下了一道诏书:

    皇帝陛下的旨意很快就下达,总体说来就两点:一、以舅舅的身份表彰乌孙这个有功的外甥,并正式宣布掠夺的喜羊羊都归他们了。这一条基本上是废话,如今人家羊毛也薅了羊肉也吃了,你再去要回?估计连羊屎都没剩下,还得翻脸;

    第二点是,别惹事了,赶紧回来领赏。

    诏书就这么发出去了,而且用最快速度送到了常惠的手上(需要解释的是,他的位置最明显,此刻在乌孙国附近,不像其余部队那样难找,所以送个信其实不难)。

第二百七十五章 常惠将兵() 
常惠正在郁闷时,乌孙跟他告了一状,说我们邻居龟兹国不老实,老惦记我们的花姑娘和喜羊羊。常惠正打算出手呢,结果皇帝陛下的圣旨到了,刘病已派出使者带着金银财宝去乌孙犒赏有功人员。

    当然,霍光的秘密手令也到了。结果常惠冲着圣旨烧了三支香,拜了拜。常惠估计是仗没有打过瘾,向刘病已上书称龟兹国杀校尉赖丹的那笔账还没有了解,申请顺路去教训一下龟兹。刘病已暗示常惠可以便宜行事。常惠这下心里有了底,带了“精兵劲旅团”的五百来号人昂首挺胸地去出使乌孙。吩咐副手说:走,上龟兹,去揍他们。

    副使吓坏了,他说常惠,你不想活了?皇帝陛下旨意说让你别管这烂摊子,赶紧回去领赏。你这不是抗旨么?

    常惠回答说,我哪里抗旨了?你眼神是不好使了还是咋的,认不出我手里的是大汉皇帝符节?

    这就要牵扯到当时的制度了:从战国中后期一直到汉朝,实行的还是兵符和符节制度,就是说那时候通讯条件差,谁知道皇帝长什么样啊,谁知道外交官、将军们是不是蒙人的?所以无论打仗还是外交,大家都认凭据不认人,兵符一人一半,你来了,咱俩一对,合适,那就是真的,咱们就干,我管你是谁呢!

    因此常惠在这一点上占了便宜。而且当时皇帝陛下的旨意里,确实没有说明收回皇帝符节这件事情。所以到底是他太年轻疏忽了呢,还是陛下本也想让常惠放手去做,但碍于满朝文武的面子和自己的资历,结果来一手腹黑的呢?这一点现在无从考证了。不过刘病已是有腹黑前科的。而且事后常惠揍了龟兹回国,皇帝不光不生气,还封他做列侯,可见刘病已也不是铁了心的听那群文官瞎咧咧……

    总之常惠虽然抗了旨,但在法律上没有必死的条文作证据。但副使还是吓坏了,常惠舍得死但他舍不得埋。于是常惠安慰他说:

    听我的吧老弟。这买卖干成了,回去皇帝陛下不能说啥,毕竟咱没犯法而且有功;但要是这么空手回去了,你就想吧,无论皇帝陛下还是大司马都要猜忌咱。更何况我常惠要是图升官发财,当年就投降匈奴了,何必跟着苏武一起遭罪十九年呢?我就是想为大汉做点事情而已。

    所以在后人看来,这是大汉的幸运,更是刘病已的幸运。别说麒麟阁精英榜的那些人,就连常惠等唱配角的,也存的是公心、善心,一个团队唯有这样,才可能创造出”惊世骇俗“的业绩……

    原来当年赖丹为扜弥国太子,扜弥国东北与龟兹接壤。李广利伐大宛还军经扜弥时,闻太子赖丹质于龟兹,派人责问龟兹,并将赖丹带至京城长安。

    后来赖丹被委以重任返回西域领护屯田。他是我国中央封建王朝在西域任命的第一位当地官员。赖丹主持轮台屯田时,当地的形势很不稳定,当时亲匈奴的龟兹贵族害怕汉朝势力进入其国,因此抵制赖丹屯田,并将赖丹杀害。

    常惠现在就抓着赖丹被杀害这件事,准备向龟兹发难。

    当然,常惠还没有傻到带着五百人敢去攻打人家国家的地步。常惠一边走一边对西域的国家和部落头人说:大家注意了,你们都是汉朝皇帝的外甥、重孙子、侄子和连襟儿,汉朝皇帝对你们都是最好的,谁跟着皇帝走,有好处,比如说乌孙国那七十万喜羊羊;谁不跟着皇帝走,那就省了,像匈奴一样,跟阎王走吧。总之皇帝陛下,阎王,你们得跟一头,如今我让你们来选:龟兹国之前杀了我们大汉一个校尉叫赖丹,如今我要惩办凶手,你们说我是不是要把这个公道讨回来呢,还是让我们大汉的亲戚们继续受他的这个气呢?

    这根本就是个借口。赖丹都死了猴年马月了,况且校尉是啥?大司马大将军衙门里扔块砖砸死十个人,八个是校尉。在大汉你要带兵出去过,说你还不是个校尉你都不好意思出门!

    但是常惠这么一忽悠,周围的外甥、孙子们响应了。

    常惠和郑吉等人从龟兹国周围的西域各国调集了四万人马,又从乌孙调了七千人,准备三面围攻龟兹。

    不过常惠还算仗义,打之前先派人去谴责龟兹国杀汉使的事情。让龟兹王明白为什么被打,死也死个明白。

    这时候杀赖丹的老龟兹王已经上了西天。新任国王看到常惠带领大军前来问罪,知道不能力敌,便道歉说:“此事是先王受贵族姑翼蛊惑而做的错事,不是我的罪过。”

    常惠很“通情达理“,让他们交出姑翼就罢兵。龟兹国麻溜溜地把姑翼包成粽子松了过来。常惠砍了姑翼的脑袋算是给赖丹报了仇,给了汉朝一个说法。然后就打道回长安了。

    这在史书上叫“常惠将兵”。在整个汉朝的外交史上占了重要一笔。话说因为路途遥远,常惠回国的时候,已经过了俩月,其余各路将军们也已经陆陆续续回了朝。皇帝陛下恐怕是要赏功罚过了。

    为讨论总结此次汉朝与匈奴作战的情况,并对带兵出征的将领们作出奖罚,刘病已专门召开了一次朝会。

    霍光道:”请张将军给大家介绍一下五道大军出塞后的情况。“

    张安世道:”距离乌孙国最近的是赵充国将军的3万人马,常惠和赵充国将军本来约定好了在匈奴大军集结的蒲类泽(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湖)会师,南北夹击狠揍他一顿。“

    张安世续道:”可惜的是,这一战略构想并没有能够得以实现,乌孙军队从自己国境往东面追出来,赵充国将军往西北来,结果匈奴得到大汉朝发兵进攻的情报,决定放弃乌孙这块肉,往自家地盘儿上撤,他们从北边跑,然后转东进入大草原了。到了蒲类泽的时候,赵充国将军那边赶上天气不好,下大雨,耽误了三天,常惠和乌孙将领决定追击匈奴,结果留下几十人报信儿,剩下的又都走了。但是不知为何,赵充国将军他们并没有见到常惠留下来接应的人马。”

第二百七十六章 祸福相依() 
张安世续道:“后来赵充国将军和韩增将军合兵一处,在匈奴境内寻找单于的大军,遍寻无果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