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贞观闲人 >

第382部分

贞观闲人-第382部分

小说: 贞观闲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屁!”李素毫不留情地打脸:“说明你们的本事实在弱爆了!有脸夸别人是硬汉子,还不如多反省一下自己咋那么蠢。”

    王桩不高兴了:“都抽成这样了,我和方五叔可卖了死力气,这家伙的嘴硬是撬不开。我有啥法子。”

    李素叹了口气,道:“审犯人,不能像你们这么粗鲁,多少得斯文一点,用一个大家心里都好受的办法,对吧?抽得血肉模糊的。犯人痛苦难受,你们心里也不舒服”

    “那你说咋办?”

    李素远远朝那奄奄一息的汉子瞥了一眼,悠悠地道:“要得到犯人的口供,用硬的是不行的,只会激起犯人的血性,最后一横心,索性认命死心,硬扛到底了,所以。要审犯人,首先要把他的尊严击碎,尊严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一个彻底没有了尊严的犯人,要撬开他的嘴总是比较容易一点的”

    王桩挠头:“这犯人的尊严是什么?”

    李素沉默片刻,忽然嘿嘿坏笑道:“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不过。男人的尊严说来说去,都源于下面那根祸害。反正犯人在我们手里,有的是时间慢慢玩,这样吧,先把他下面那根祸害割了,试试看他招不招,不招咱们再想想别的法子。比如阉掉以后再喂他吃点春/药啥的,还不招的话,找个断袖之癖的男人跟他那啥啥一下,当然,他是被爆的那个。嗯,纯学术性实验,一样一样来,看看有啥反应”

    王桩和方老五一旁听着,没来由的,后背冒出一层白毛汗,望向李素的眼神愈发敬畏兼恐惧?

    多变/态的人才能想得出这么损的招数啊

    李素没管二人脸上的表情,一边说话时,眼睛却一眨不眨地盯着那汉子,话说完后,忽然看见那汉子的身躯莫名抽搐了一下,很轻微,一闪而逝,不过李素却成功捕捉到了。

    于是李素的嘴边露出一抹坏坏的笑意。

    很好,看来这个视死如归的家伙还是有在乎的东西,应该说,这个东西所有正常的男人都在乎,称心不算。

    不是那种无欲无求心如死灰的死士就好办,想想也是,从晋阳到晋州,到处是流民难民,那个幕后之人不知派出去多少这样的人去到处散播谣言,这种人应该不太可能知道太多内情,基本属于这个组织里面最底层最边缘的小人物,俗称“棋子”“炮灰”“替死鬼”“背黑锅的”等等

    所以,李素原也没打算从这家伙嘴里掏出多少干货,只是运气好碰到了,不招呼他一下未免有点不甘。

    翘着的二郎腿不停摇啊摇,李素嘴角的笑容愈深了。

    声音稍微大了些,李素开始与王桩侃侃而谈,聊的话题很劲爆。

    “除了阉割,你还知道什么法子用起来最斯文,但被用的那个人痛不欲生吗?”

    王桩毕竟是多年的铁杆发小,见李素声音大了些,顿知其用意,非常配合地当起了捧哏。

    “哦?什么法子呢?”

    “都说十指连心,所以人的十根手指是最容易感受到痛觉的,如果找十根针,从他的指甲缝里一根一根插进去,那感觉,啧啧,简直不要太酸爽”

    “还有吗?”王桩很尽职地继续问道。

    “还有就是凌迟了,凌迟知道吧?把犯人身上的肉一片一片的割下来,每次不能割太多,而且每割一刀就用微量的麻药抹在伤口上,保证犯人不死的同时,也要保证犯人有绝对痛苦的感受,一个好的刽子手能在犯人身上割下几千刀,把犯人割成一具骷髅架子了,而犯人还能喘气惨叫,这个刑罚很有技术含量,你若有兴趣的话,不妨”

    话没说完,吊起的那名犯人忽然厉声嘶吼起来:“混帐官儿,有本事给我来个痛快的!”

    李素笑了,斜瞥了他一眼,道:“好,有骨气,我平生最佩服的就是有骨气的硬汉子,这样吧,刚才我说的那几道刑罚,咱们一样一样在你身上试试,如果这些试完了而你还不肯招,那么以后唉,算了,估摸那时候你已没有以后了,只能遥祝壮士黄泉路上一路顺风”

    扭过脸来,李素淡淡地道:“王桩,去,先给他上道开胃菜,把他阉了再继续下一步”

    王桩轰然应了一声,拔出腰侧的牛骨柄尖担便朝那汉子走去,一边走还一边露出非常狰狞且变/态的冷笑,笑声很难听,李素皱起了眉。

    戏过了,让人想抽他

    “慢着!你们这些这些狗官,我,我招,我招了!”汉子脸色发白,冷汗一颗颗从脸颊滑落,惊恐的眼睛死死盯着一步步走来的王桩。

    李素失望地啧了一声,那么浮夸的演技,偏偏这个时代的人就吃这一套,上哪说理去?

    王桩脚步一顿,然后乐坏了,脸上一片惊喜,非常有成就感。

    走到那奄奄一息的汉子面前,王桩哈哈大笑,收起了尖刀,二话不说狠狠朝他后脑勺扇了一记。

    啪!

    一声脆响。

    “属蜡烛的不是?不点不亮!”王桩恶狠狠地道。

    然后那汉子脑袋耷拉下去,再也没有抬起来。

    王桩脸色一变,弯腰仔细看去,终于发现汉子被他刚才那一记抽断气了。

    “喂,喂喂!”王桩急得脸都白了:“兄台莫闹,快活过来!”

    汉子毫无反应。

    扑通!

    王桩跪下了,仰天悲叹:“老子真是造孽了啊”

    远远看着的李素也幽幽叹了口气:“你若非和我从小一起长大,我真怀疑你是不是敌人派来灭口的卧底”

    犯人莫名其妙被王桩抽死了,可谓死得窝囊。

    不过李素也并未觉得多可惜。

    他很清楚,这种夹杂在人群里煽风点火的货色一般不是什么太重要的人物,可以说,晋州晋阳两地流民队伍里,不知夹杂了多少这样的人,这种人通常是外围角色,绝不可能知道太多内情,刚才那汉子就算开了口,也掏不出多少有用的东西。

    既然死了,那就算了。

    吩咐王桩将那人葬了,然后罚王桩蹲马步一个时辰,就这样。

    这条不算线索的线索断了,但李治派出去的禁卫两天后却带来了好消息。

    禁卫们上山下海,几乎把晋州周围掘地三尺,终于让他们挖出一窝富户地主。

    ****************************************************************

    ps:状态不太好就一更了

    最近脑子里灌了浆糊似的,也不知道怎么了;

第五百八十九章 借粮度厄() 
挖出一窝富户地主不容易,特别在这灾年光景,富户地主便成了一个非常超然的存在,就像游戏里的大boss,不论官府还是百姓,****还是白道,都想把他们刷了一遍又一遍,不求掉紫装,只求掉粮食

    说来禁卫们找到这伙富户也不容易。

    能当上富户地主的人,自然不是愚笨角色,事实上这个群体比普通百姓更精明,但又比官员蠢一点,处于金字塔的中层,无论世道太不太平,聪明人总是比较容易出头的,所以乱世里的聪明人登高一呼,成了造反领袖,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取了江山,比如唐高祖李老先生。而在太平年景里,聪明人依靠才智也非常容易发家致富。

    所谓“才智”,其中就包括见风使舵和察言观色,不但看人的脸色,也懂得看老天的脸色。

    从去岁隆冬开始,富户地主是最先瞧出气候不对劲的一群人,当然,有经验的老农也都看出来了,不同的是,农户对老天没办法,但地主有办法。

    , 囤粮,转移粮食,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凡地主门户,不论任何年景,家里的粮食总不会缺少的,听说过灾年饿死的农户,但有谁听说过灾年饿死的地主?任何时候地主家里都不缺粮。

    而到了灾年,自家庄户人心惶惶之时,有良心的地主不用等朝廷的赈济,他们会主动给农户发放赈粮,积德行善的同时,也给自己攒下人品和声望,哪怕是最没良心的地主,为了防止自家庄子的农户造他的反,也会迫不得已给农户减租免租。意思一下开个善棚之类的。

    当道德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流,再恶劣的人终归也会露出善良的一面,不论情愿或不情愿。

    当然,赈济农户的粮食只是小部分,地主家余粮真正的大头还是牢牢把控在地主手里,而且他们会在灾年即将到来前毫不犹豫地把粮食转移出去。山里挖个洞,地里挖个坑什么的,灾难面前,地主必须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和家人的肚子,留存大部分的粮食以待来年再起,像过冬的松鼠似的,在冰天雪地即将来临前,先把松子和坚果藏在树洞里,有多少藏多少。

    这就是李素要找这群富户地主的最大原因。

    禁卫们找到这窝地主不容易。当大规模的农户变成了难民,并且大批朝长安方向迁移逃难时,地主们早已跑了个精光,不仅如此,家里的粮食也藏得妥妥当当,难民队伍里某些心术不正的人结伴闯入地主家时,人家早已人去屋空,事实上除了非常点背的地主。这些心术不正之人真正抢到的粮食少得可怜。

    一个聪明的群体,凡事料先是必备的素质。当然不会把满仓的粮食留在家里等人来抢。

    粮食转移了,地主们也携家带口转移了。

    禁卫们找到这些富户地主的地方很有创意,居然是在一座名叫慈云寺的庙里找到他们的,因为灾年,寺里断了香火,这座寺庙原来的和尚早已脱了僧袍作鸟兽散了。不知哪个逃难的地主无意中发现这座庙,于是灵光一闪,计上心头,索性穿上僧袍扮成了和尚。

    一个假和尚还不够,地主还想办法通知了别的地主。三个和尚没水喝,但四个五个和尚就不一定了,一个传一个,这个消息飞快地在这个仅属于地主的小圈子里传开,于是三四十个地主全都上山当了和尚,短短数日之间,这座荒废了的寺庙居然形成了鼎盛时期的规模。

    所有人统一剃了光头,一个个装模作样在大雄宝殿里打坐念经,不仅如此,听说这群地主每天居然还坚持做早课晚课,并且和正常的和尚一样吃斋,绝不沾半点荤腥,至于各家地主的家眷子女们,则被藏在寺庙后山的一个山洞里,终日不准出洞。

    不得不说,聪明人确实是聪明人,大灾之年,无数难民为了一口吃食不惜凶神恶煞的打家劫舍,人性善良的一面在饥饿面前全然泯灭,这些地主扮成任何人都有漏底的风险,唯独扮成和尚,却能令难民望而却步。

    在这个信仰昌盛的年代里,神与佛还是普遍被世人所敬畏的,和尚僧人是佛祖派在人间的代表,难民们再饿也不敢冒着世世代代轮回为畜的风险去打和尚的主意,于是很多难民敲开山门,看到里面念经打坐的和尚后,终究还是彬彬有礼地离去,无一例外。

    这个灵光一闪的主意,救了晋州大部分地主的性命。

    至于后来被禁卫识破,实在是天意。难民们都是苦汉子,自然没那火眼金睛的本事,可是李治的禁卫却不是寻常角色,作为王爷贴身的保护屏障,他们的眼力非同一般,一眼便看出这群假和尚的不对劲了。

    在这个人人自危的灾年光景里,这座远离尘世的寺庙居然还能坚持每天早晚课,而且和尚们脸上也丝毫看不出任何担忧惶然之色,一副超然脱尘,马上飞升西方极乐世界的淡定模样,画风与眼下的灾荒之年格格不入,更何况寺庙里脑满肠肥大腹便便的和尚实在太多了些。

    于是禁卫们二话不说把这群假和尚一网打尽,一条漏网之鱼都没有,连家眷也一路哭哭啼啼带回了晋州城。

    *******************************************************

    听完地主们的传奇故事,饶是两世为人的李素,也情不自禁呆愣了很久。

    活到老,学到老,终于又长了一回见识。

    晋州刺史府前堂偌大的庭院内站满了人,前面两排三十多人全是穿着僧袍的和尚,后面几排则是各自的家眷,人群沉默中透着压抑,偶尔还能听到一两声轻不可闻的啜泣和叹息声。

    看着面前这些垂头丧气的地主,李素笑了。笑得很开心,笑得很甜。

    “各位真是艺高人胆大啊,本官不得不佩服”李素悠悠地道。

    所有人顿时露出愈发惶恐之色。

    “别,大家都别怕,我刚才那句话绝非嘲讽,本官确实很佩服你们”李素笑道:“灾年是乱世之始。乱世光景嘛,有钱没钱,有粮没粮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保住自己的命,更何况,乱世里最招人恨的就是有钱有粮的主儿了,各位为求自保扮成和尚,本官不得不说,你们很高明。呃,多嘴问一句,这主意谁想出来的?”

    所有人纷纷扭头,无数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