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贞观第一纨绔 >

第670部分

大唐贞观第一纨绔-第670部分

小说: 大唐贞观第一纨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侍郎,本宫这里有一份调查报告,乃是日前由房相家的大公子,杜相家的二公子,以及魏太师家的大公子三人统计出来的,相信这份调查报告应该可以满足诸位的好奇心。”李承乾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那份以前呈报给老头子看的报表。

    “这是什么?”杜正伦上前几步,接过李承乾手中的表格,拿在手中好奇的打量着。

    不想杜正伦这一看几乎立刻便钉在了当地,直到有人在一边催促:“老杜,那上面写的什么?你别光自己看,也让我们看看啊。”

    “太子殿下,这上面写的东西可属实?”回过神来的杜正伦顾不得身边众人催促,神情严肃的对李承乾问道。

    “是否属实杜侍郎可以向房相与杜相还有魏太师求证,相信他们三位自有公断。”李承乾摊了摊手,将事情推到了房、杜、魏三人的身上。

    像这种求证,他自己就是说破天也会有人怀疑,但是如果证词是从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这三人口中说出来,那么意义便完全不同,无比由他自己说要有权威的多。

    “如果杜侍郎手中那份是长安百姓收入情况调查表的话,老夫可以证明,那上面的数据属实。”被李承乾点到头上的三人再也无法装聋作哑,纷纷站出来承认杜正伦手中报表的真实性。

    要知道房遗直、杜荷、魏叔玉可是这三人的亲子,这么大事情自然不会不告诉自家老子,而这房、杜、魏这三个老家伙自然会去核实,否则这东西如果送到李二那里,最后发现有假,这罪责可不是谁都能承担的起的。

    “既然有三位的证明,老夫相信便是。”杜正伦再次低头看了一眼表格上的数据,抬头对李承乾深施一礼:“殿下若是将这份调查在全国施行,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老臣服了!”

    这一下子,那些围观的更加好奇了,如果不是因为这是在朝堂之上,几乎有人想要动手上去抢夺。

    而杜正伦似乎也感觉到了什么,在众人的催促声中,将表格递给了身边之人。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这份调查表在一群文人手中传来传去,不断有惊呼声传来,多数都在佩服这种调查方式的巧妙,只有少数几人有些不以为然。

    “本宫想以同样的调查方式在全国试行,然后与官员们的政绩挂勾,诸位以为然否?”李承乾等到大殿上的议论声渐渐不息,不急不缓的沉声问道。

    “臣等无异议。”殿上众人几乎异口同声,一些世家之人就算是不愿,却因为大势所趋不得不跟着点头。

    “父皇,您看呢?”李承乾感到时机成熟,转身问起老李的意见。

    “那就准了你的要求,此事就交给你来负责。不过……”李二陛下话说了一半突然一顿,隔了好一会儿才说道:“不过这次你只有查的权利,若是查出问题统统移交大理寺,你可听清楚了?”

    “喏!儿臣听清楚了。”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既然世家决定让那些底层的官员用辞官来威胁朝庭,那么索性李承乾给他们来个主动出击,不等他们辞官,先给他们来个审计。

    虽然结果都是将世家一系的官员剥离出来,但是引起的后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是集体辞官,那么责任最大的应该是朝庭,那些官员完全可以说不满意朝庭的政令,所以才辞官,用这一点来博取同情,煽动百姓。

    但如果是审计则不然,被剥离的还是那些人,不过却变成了他们罔顾国法,这样一来那些人不但不会取得百姓的同情,反而会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

    不得不说李承乾只一次玩的的确是够大,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将世家在大唐底层的势力连根拔起。

    但是他的理由却足够充分,那些世家一系的官员就算明知道他打的是什么主意,却也无力反驳,只能把这一切暗暗记在心里,准备找机会以后报复。

    ……

    太极宫,两仪殿。

    李二父子坐在一起,默默的喝着茶水,良久这后李二陛下终于开口:“答应你小子的事情朕都给你办了,弹劾你的折子朕也留中了,你答应朕的也该兑现了吧!”

    “啊?我答应什么了?”李承乾抱着属于他的大茶缸子,双眼之中满是迷茫。

    “朕想知道,那龙首原上的大明宫你打算何时开工,莫非要等到朕百年之后。”李二陛下瞪了儿子一眼,对他装糊涂的本事佩服万分。

    “哦,这事儿啊。”李承乾一脸恍然,随后又有些纠结:“父皇,儿臣也想要马上动工,可是您也知道,咱们现在没人啊,总不能让百姓耽误农时来修宫殿吧?”

    “朕可不管这些,这可都是当初你小子答应的。”李二陛下嘿然出声,似乎打定主意赖上李承乾。

    反正现在这小子有钱,大不了让他花大价钱去雇人好了。

    (本章完)

第1385章 两仪殿议事(上)() 
    “父皇,要不咱打个商量如何?”李承乾隐隐猜到老头子的想法,不过想想自己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虽然现在数量超过千万,但这些可都是有主儿的钱,乱花终是不行。

    “又要打什么商量?”李二陛下心情不错,上午的时候通过了巡察使巡察地方的政令,这等于是一个好的开始,连带着跟李承乾说起话来也不是那么严厉。

    “银行啊父皇,儿臣那些钱都是有数的,每花出去一笔都要有帐目,若是花到了不相干的地方,怕是……”李承乾比了一个爆炸的手势。

    意思是告诉老头子,这钱如果胡乱花,那些拿了钱的勋贵很可能会翻脸不认人。

    李二陛下同样清楚这一点,闻言也是一阵沉默。

    可是银行这东西必竟关系重大,老李一时半刻还想不明白这里面的门道,所以想让他同意成立一家银行难上加难。

    这一点或许有些人不能理解,心说这明明是一件好事儿,为什么李世民就不同意呢,如果同意了不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最可以收集到一大笔钱,到时候投资干点什么不好?

    可是李世民也有他自己的难处,如果把大唐比作一个家,他无疑是这个家的一家之主,而作为一家之主,他就必须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不能头脑一热看到某件事有好处就立刻扑上去。

    他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考虑到好的地方,也要考虑到坏的地方,他要为这个家负责,要为大唐负责。

    李承乾作为一个太子,或许他的权利很大,但说到底他也只是一个儿子,一个可以肆意胡为,最后某件事无法收场的时候找个地方躲起来,等着别人来擦屁股的纨绔。

    可是李二不行,如果一件事情做到无法挽回的时候,他只能自己为自己负责,不会再有人来给他‘擦屁股’。

    这就是为什么李世民一直不同意成立银行的原因,因为直到现在他也无法衡量出银行这个东西的利弊。历史局限性也好,文化局限性也罢,总之想不通的时候,他会坚定的保留自己的意见。

    “父皇,试试吧,现在的大唐已经与十年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事情都变得让人看不清楚,不若我们就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试探着来如何?”不知怎么李承乾想到了后世现代太宗的一句经典名言,忍不住祭了出来。

    “摸着石头过河……”李二陛下看着李承乾,良久之后缓缓点头,语气坚定地说道:“也罢,那朕就摸着石头过一次河。来人,传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唐俭……两仪殿议事!”

    “喏!”门外有内侍答应一声,脚步声渐渐远去。

    而李二陛下则是借着那些重臣没有到来的这段时间,向李承乾问道:“巡查一事除了李义府,你还打算任用些什么人?”

    “许敬宗,崔义玄。”李承乾脸上带着一丝说不清的笑容,想都没想便细数了几个人的名字。

    “他们几个?”李二陛下不置可否沉吟片刻:“为何要用他们?”

    “无它,听话罢了,而且这些人足够聪明,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最重要的是就算死了也不心疼!”李承乾一五一十的将自己的想法对老头子说了一下。

    他选的这些人都是些历史所载的佞臣,溜须拍马、阿谀奉承那是不在话下,而且李承乾相信老头子对这些人的印象应该也不怎么样,否则这些人不会在贞观年间一点名气都没有。

    事实证明,李承乾的猜测并没有错,李二陛下在听了他的理由之后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嗯’了一声,表示自己已经知道。

    接下来的时间,不管是老李还是小李,谁都没有再说什么,各自吸溜着自己的茶水想着心事,直到外面响起凌乱的脚步声。

    ……

    “臣等参见陛下,参见太子殿下。”一群老家伙进了老李的书房,首先便是见礼,然后依次入座。

    这也就是大唐规矩不多,要是放在后世的满清,保管磕头都能把这些老家伙的腰给磕折喽,李承乾坐一边不无恶意的想着。

    “这次朕找你们来是想议一下关于银行的事情,相信上次太子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都说一下吧。”李二陛下并没有绕圈子,等着宫女上茶的时候,顺便说明了将长孙无忌等人召来的主要意图。

    “臣等无异意,一切按陛下的意思即可。”长孙无忌第一个发言。

    这老狐狸精明透顶,知道老李既然叫他们来,心中一定是有了主意,再多说什么都是扯淡。

    而且李承乾说的银行在长孙无忌看来虽然有些风险,但好处却远比风险要多,如果真的能成立一家银行,也是一桩不错的买卖,至少对于长孙家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房、杜二人则是要慎重的多,对视一眼之后房龄玄首先开口:“陛下,臣曾与魏征研究过此事,魏征与臣说过要设立银行,首重防伪,不知陛下可有这方面的准备?”

    “防伪一事朕已有考虑,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银行是否真的有必要建立。”老李摆摆手,示意房玄龄不要考虑那些细枝末节。

    “臣还有另一个考虑。”房玄龄很痛快的接受了老李的观点,但随后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可是若百姓存了钱之后,想要取钱时又当如何处理?臣的意思是在万一的情况下,所有百姓同时来取钱又当如何?”

    “那就动用备用金,百姓手中并没有多少钱,国库足以支付他们,重要的是那些存钱的大户。可是那些存钱的大户同样也是贷款的大户,两相抵消之下,我们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李承乾在一边接过房玄龄的话头,对于借与贷之间的关系,他也有过自己的考量,像老房说的情况或许有可能会出现,但这是十分极端的,万一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估计大唐是否存在都不一定,还研究什么钱不钱的问题明显就是多余。

    (本章完)

第1386章 两仪殿议事(下)() 
    李承乾的话虽然没有点明这一点,但是在场的人都不是傻子,谁都能听出其中的含义,动用储备金本身就可以说明一切问题。

    是以在短暂的沉默过后,杜如晦像是在做最后的陈述一样:“陛下,臣等无异意!”

    房谋杜断,基本上老杜的判断在李二陛下看来有七成可信度,但最终的主意还是要老李自己来拿。

    而李二陛下在这个时候也终于下定了决心,不断叩击桌面上的手指一顿:“那就由无忌来负责这件事情!唐俭从旁协助,尽快将这件事落实下去。”

    “喏!”对于李二无条件的信任,长孙无忌有着说不出的感激,回答时的声音也最响。

    唯有唐俭似乎有些不大高兴,毕竟他的毕生之志还是在外交方面,连民部尚书都不喜欢当,更何况现在在长孙无忌手下当个副手,而且还是在管钱。

    “父皇,儿臣也有一件事情,想趁着诸位叔伯都在,帮着参详一二。”李承乾注意到老唐的欲言又止,想也不想便找了一个理由插了进去,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外交官一职他可是一直想给王玄策留着,如果唐俭回去干了,天知道小王要等到什么时候。

    “说吧,你又有什么事。”老头子看了李承乾一眼,不知道他又要闹什么妖蛾子。

    “父皇,儿臣想要从辽东和西域征调民夫,用那些高句丽人和西域人来修建铁路,如果他们可以做满三年,儿臣打算给他们一个内迁的户籍。”

    这是李承乾很早以前就想到的一件事,只不过时机一直不成熟,没有办法向老头子提出来。

    “为何要给他们内迁的户籍?那么多异族一下子涌进中原,你想过后果没有?”种族偏见一直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