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贞观第一纨绔 >

第655部分

大唐贞观第一纨绔-第655部分

小说: 大唐贞观第一纨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刚刚吃了几口东西之后又像是突然想起什么,抬头看向长孙皇后:“观音婢,内库还有多少银钱?”

    “几百万贯吧,二哥要做什么?”长孙皇后随口答道。

    “你听说了承乾的那个银行计划没有?你觉得会像他说的那样么?”李二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为什么会突然想到银行,但是他很想听听长孙皇后的意见。

    毕竟在银钱方面,长孙皇后要比老李擅长的多,这可能是与女人天生的直觉有关系,也有可能跟天赋有关,总之老李认为在这件事情上长孙皇后的意见很重要。

    “陛下不是说银行的事情暂时搁置么?现在为何又……”借着询问的时间,长孙皇后将前段时间听说的一些关于银行的事情回忆了一下,做好了一套说词。

    (本章完)

第1353章 大军归来(下)() 
    李二当初的确是否定了银行的事情,但最终还是经受不住其中巨大利益的诱惑,打算从老婆这里讨个参考意见。

    而对于长孙皇后的问题,老头子也是早有准备,放下手里的筷子,用丝帕一边擦拭嘴角一边说道:“事关重大啊,这可是关系到整个大唐的大事,朕怎么能不好好考虑,与其给他们希望,最后否决,远不如开始就不给他们希望,最后再答应他们。”

    “二哥说的是。”长孙皇后点点头,片刻之后说道:“不过若是按您说的,这件事情妾身认为最好还是拿到朝堂上去议一议,听听众臣的意见,毕竟人多思考问题也会比较全面,您说是么?”

    长孙皇后并没有给李二准确的答复,但意思却表达的很清楚,那就是支持,只是这话说的很是隐晦。

    刚刚李二还在怀疑李承乾会不会造反,长孙皇后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忘了,加上银行的事情又是李承乾提出来的,一个不好就会引起老李更加不好的猜忌,容不得长孙不小心应付。

    随着老李年龄的增长,疑心病变的越来越重,长孙皇后对此有着明显的感觉,这一点从李二对李承乾和李泰的态度就能看出端倪。

    曾经对李承乾的信任到了现在变成小心提防,每一件事情都要慎重考虑很久才会做出决定。

    就拿这次李承乾救了秦琼来说吧,原本李二陛下听说秦琼恢复之后很是高兴。

    但是随着后续的连锁反应一件件的发生,让老李又开始矛盾起来,总是觉得家里那个混小子在群臣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已经开始威胁到自己,这也是李二在晚膳时用话点拨李承乾的主要原因。

    这也是李承乾在回到东宫之后琢磨了良久之后才想到的,这让他更加迫切的希望自己的六率能够快点从辽东调回来,虽然目前来说他还不想造反,但是有兵在身边至少可能让他找到一些安全感。

    否则天知道哪天老头子一个想不开要砍了自己,岂不是连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

    小李越想越忐忑,越想越觉得不安,最后从温暖的炕上爬起来,安抚了一下被他惊醒的孔雯,坐到了书桌边上。

    “殿下,怎么了?”惊醒之后的孔雯再也无心入睡,披衣而起,来到李承乾的身边。

    李承乾坐在属于孔雯的桌案边上,皱着眉头琢磨着应该如何把六率调回来的事情,见她起来了,笑着安尉说道:“突然想起一些事情,你先去睡吧。”

    “殿下一定是有什么心事吧?能跟妾身说说么?”孔雯从李承乾的眼中读到了那一抹焦虑,小心的询问着,试图开解一下他。

    但这种事情李承乾又怎么可能跟孔雯来说,而且就算说了也只能让她陪着担心,对于事情本身没有一点作用。

    所以李承乾只是笑了笑,从椅子上站起来,与孔雯相伴来到温暖的火炕边上:“你先休息,我突然想起还有一份折子要写,一会儿写完了就睡可好?”

    “嗯。那妾身不打扰殿下了。”孔雯见李承乾不说缘由,便知道自己是根本帮不上他什么,有些失落。

    “好好休息吧,过几天我陪你一起回家,你可要养足精神哦,否则被孔师认为我欺负你,你家相公怕是又要被罚抄书呢。”感受到孔雯的失落,李承乾笑着与她开玩笑。

    “真的?殿下要陪妾身回家?”孔雯的一双眼睛瞬间放出璀璨的光芒。

    要知道,古代的女子嫁人之后是很难有机会回娘家的,可不像后世想回去就回去,有些时候如果夫家不同意,往往十年八年见不到娘家人一面都很正常。

    “嗯!快点睡吧!”李承乾肯定的点点头,扶着孔雯躺到床上,顺便给她盖上被子。

    本应有侍女来做的事情,可是李承乾做起来却一点不陌生,不说在后世的时候给妹妹掖过多少次被子,就算是在大唐,李承乾也对兕子那个小丫头片子做过无数次。

    不过对于孔雯来说,这却是第一次,几乎在瞬间就被李承乾的行为感动:“殿下,您为什么对妾身这么好,妾身……”。

    “嘘……,别说话,睡觉,要是不听话过几天就不陪你回家了。”李承乾伸出手指在孔雯的樱唇上按了一下。

    一番折腾之后,总算是将孔雯安顿好,李承乾几乎累出一身的汗,重新回到桌案边坐好,铺开纸张,提起笔在纸上写下抬头:父皇明鉴,儿臣惶恐拜上。

    ……

    如同鸡刨一样的字迹,李二陛下尽管已经戴上了花镜,但依旧看的十分费力。几乎可以防伪的字体让老头子十分无奈的叹了口气,尽管已经罚他抄了无数次的书,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一点长进都没有。

    不过李二陛下在看过李承乾的折子之后,已经没有心思再去挑剔字迹如何,里面的内容让他陷入沉思。

    轮换制,一种李承乾提出来的关于军制改革的方案,在李二陛下看来,这似乎的确是一种很实用的办法。

    其中主要的思想就是驻地轮换,将领轮换,任职三年轮一次。

    但是其中的关键却是士卒的训练,毕竟以往都是由大将军来负责自己手下的某一卫,不管是训练还是操演都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如果采用了轮换制的话,很容易使士兵的战斗力下降。

    所以军校的建设再一次被提了出来,制定一套标准的训练方案,让全军士卒都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不管是谁来领军都不会影响士卒的战斗力。

    这虽然有些费事,但同样也可以避免领军将领拥兵自重,毕竟新到一个地方,想要让一群并不熟悉的人听从自己指挥容易,但想让他们陪着自己的一起死却要费力许多。

    三年时间很可能连自己的势力都没有培植起来,自然也就可以有效的避免谋逆这种事情的发生。

    而李承乾既然提出了这个方案,在老李看来,几乎是等于拱手把手里六率的控制权让了出来,只要轮换制通过了朝议形成制度,那么他这个大唐皇帝自然就可以随意调动任何一支军队,包括驻地和领军将领。

    (本章完)

第1354章 大军归来(下一)() 
    自从李二陛下说出对自己不放心之后,李承乾犹豫了近乎一个晚上,最后决定交出兵权。

    毕竟与未来相比兵权虽然重要,但未来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正所谓有舍才有得,用手里的兵权换老头子一个舒心,表面上看似乎损失了很多,甚至影响到日后对倭国和天竺的战略。

    可李承乾相信到了需要对这两个国家动手的时候,一定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毕竟发动战争的方式有很多种,挑起战争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从某些方面来说,亲自操刀发动战争总是有些落了下乘,只有让别人站出来替自己说话,这才是上位者该干的事情。

    另外李承乾想通的一点就是,现的他大势已成,那些手下已经身居要职,无论如何也洗刷不掉身上太子系的烙印,那么名义上归属于谁管辖似乎真的不是很重要。

    而且细想之下,李承乾发现他自己面临的情况似乎和老头子当年差不多,手下能人异士颇多是一样的,战功卓著也是一样的。六率相当于曾经的天策军;东宫相当于以前的天策府;薛仁贵、苏定方、席君买、伍登等人相当于秦琼、李靖、尉迟恭等人。

    面对这样的情况,会让老头子想起什么不言而预,老头子会对自己放心才特么是天下最大的滑稽。

    老头子和老爷子有着明显的区别,老爷子李渊当年就是没有收回几个儿子手里的兵权,最后酿成玄武门惨案。

    现如今亲自发动玄武门之变的老头子会不会让历史重演?李承乾认为不会,甚至说只要稍有这样的苗头之前,老头子就会亲自动手将这个还没有燃起的火苗亲手掐灭。

    想通了这些之后,李承乾才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坚持到底有多么愚蠢,现在的处境有多么尴尬,甚至老头子能忍他到今天已经是超乎想象的有耐心的表现了。

    所以,李承乾亲自操刀给老头子写了一封奏折,一封关于军队轮换制的奏折,以这种方式隐晦的交出了手里的兵权。

    而与之相对的,几乎就在李承乾把奏折交上去的当天,他也收到了来自于老头子的温馨回复——《皇太子用库物勿限制诏》。

    这会儿有人要问了,啥是《皇太子用库物勿限制诏》?

    其实很简单,就是太子想用啥就用啥,想吃啥就吃啥的诏书,也就是说李承乾不用像以前那样一天四个菜了!

    ……

    两天之后,早朝之上,重新过上醉生梦死生活的李承乾正在属于他的角落里昏昏欲睡。

    “陛下!臣有本奏。”

    这是老长孙的声音,在李承乾听来似乎有些遥远,不过没关系,他现在是太子,不是陛下,所以那老狐狸不管说什么似乎都和他没有关系。

    “说吧。”再次从李承乾手中将兵权全部收回之后,李二脾气变的平和了许多。

    “陛下,高句丽半岛已经平定,是时候进行安置了,再拖下去怕会有其它变故。”出于李二的授意也好,老长孙自发的想到也罢,总之这老家伙第一句话就把事情扯到了辽东。

    “是啊陛下,臣也认为辽东地区兵力空虚,短时间或许没什么问题,但是时间长了,怕是会民心思变。”杜如晦附和着老长孙说道。

    不过他所说的‘民’指的是高句丽人,刚刚经历过屠杀的高句丽人暂时在边军的控制之下还能比较‘老实’。

    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不会出问题,若是长期没有大军镇守,天知道那些人在好了伤疤之后会不会忘了痛。

    “嗯,此事朕也考虑过,朕打算调茂公过去辽东镇守,任安东大都督,右骁卫随行,再调刘宏基为行政主管;另外,朕打算调段志玄入西域,任安西大都督,左骁卫随行,刘政会为行政主管,众卿以为如何?”

    “臣等无异议。”

    不管是被老头子点名的四人,还是其他与这件事无关的老货,齐齐躬身下拜,一看就知道,这件事是老头子早就已经和他们商量好的,早朝之上不过就是走个过场罢了。

    “陛下,既然左右骁卫已经调入辽东和西域,不知这两个地方的另外两只军队如何安排?”候君集这老家伙现在还是兵部尚书,自然需要表现一下。

    “太子,另外那两只军团你打算怎么安排。”老李并没有直接给候君集答复,而是把目光转向了李承乾。

    毕竟西域军团和辽东军团现在还隶属于李承乾,虽然他已经将兵权交了,但老头子也不想吃相太难看,该作的样子还是要做的。

    “父皇,儿臣认为可以调他们回来搞一次阅兵。”李承乾在候君集提到另外两只军队的时候就已经醒了,此时见老头子征询自己的意见,自然而然的站起来阐述了一下自己的观点。

    不过,阅兵这个词还是太过新鲜,让大殿上一群老家伙有些不解。

    好在房玄龄在这个时候适时的替众人问出了心中疑惑:“阅兵是个什么搞法?殿下可否详细说说?”

    “阅兵……”李承乾在后世看过数次阅兵,不过若是让他来说阅兵是个啥,这还真不怎么好跟这些在他看来就是一群土佬冒的家伙解释。

    所以在想了片刻之后,嘬着牙花子说道:“呃……,阅兵,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献俘,嗯……,大体意思差不多吧。”

    “献俘么?这个倒是可以。”李二陛下大至上搞懂了阅兵的意思之后,点头表示支持李承乾的观点。

    要知道,这曾经隶属于李承乾的这两只军团可是在外面打老了仗的,不说辽东那边高句丽的王族与大臣,就算是西域那边也是抓了不数小国国王,真要来一次献俘,估计需要献上好长一段时间。

    这对于好大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