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贞观第一纨绔 >

第245部分

大唐贞观第一纨绔-第245部分

小说: 大唐贞观第一纨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二自然更是满意之极,原本紧蹙的眉头也舒展开来,看着李承乾的目光尽是满意之色,果然是‘睚眦必报’的‘智妖’,肚子里的坏水就是比‘小胖子’要多上许多。

    接下来,解开心节的一群人在老头子的书房里尽情的吹起牛逼。

    现在还不是东征的最好时机,魏征明白,李二更不会不知道。

    但有些时候作为一个上位者就是那么容易钻牛角尖,尤其是李二这种天下霸主级的人物,更是如此。小小高句丽,竟然能成为一块绊脚石,让坐拥百万大军的大唐皇帝拿他无可奈何,这是绝逼不能忍的事。

    可是当有了一个妥善的办法,可以一朝解决高句丽之后,李二的想法立时就变了,变的不再急躁。

    这就像我们考试一样,试卷发下来,我们都会审题,当看到一道大题摆在面前无力解决的时候,我们会心烦,全力蹲在那里一个劲的想为什么,怎么解。

    哪怕明知道琢磨这道题是不明智的,但还是免不了去想,就算是想要把题放到最后解决,但是在解其它题目的时候,也还是会不自觉得想起来。

    但是当某一个瞬间想到解题的思路之后,整个人立刻就会变得轻松起来,是不是马上动笔去解题也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反正解题过程要消耗很多时间,与其这样不如先去弄那些容易解的题目,最后再来解这道最复杂的题目也是一样。

    李二现在的状态就像是考生,高句丽的事情变的不再那么棘手之后,他反而不急于去解决它了。

    看一个能随时被自己一巴掌拍死的小人物在自己面前得瑟,现在好像成了老头子的一个乐趣,李承乾除了无奈的苦笑摇头,实在想不出任何的一个词来形容老李的这种恶趣味。

    而且看来YY这种事似乎并不是他这个现代人所独有的,老头子和他手下的那群老货,好像也有这种癖好。

    短短一个时辰,高句丽荣留王已经在一群老货口中换了十八个死法,让李承乾这个来自现代的宅男都有些忍俊不禁。

    杜如晦所说的吓死可以理解,房玄龄所说的自杀死也能接受,但长孙无忌所说的因为上火拉不出屎,被憋死算怎么回事?搞笑也不是这么个搞笑法吧?

    讨论一直在热烈的进行着,李承乾自然不好离开,所以只能找一个角落缩里面去打盹。这种事情他已经习惯了,当年在朝堂上练就的‘坐睡’功夫依旧没有落下,不到片刻就已经睡了过去。

    然后等被叫醒的时候,才发现,外面天色已经全黑了,老头子和一群老货早就走的不见影子,只有方老太监静静站在他面前。

    “咋回事儿?散会了?”李承乾揉揉眼睛,迷迷糊糊的对老太监问道。

    房间里很安静,老货们已经走的一个都不剩了,好像连老头子也不在屋里。

    “殿下,陛下已经离开小半个时辰了,臣看您一直没有出来,就进来看看,没想到,您竟然坐在这里睡着了。”方老太监一脸的无奈,对李承乾神经的粗大,一时有些无力吐槽。

    李承乾脸上闪过一丝尴尬:“父皇已经离开那么长时间了?”刚刚睡的太嗨,一时间竟然没有注意到散会的事情,而且老头子估计也是聊的挺嗨皮,儿子丢了竟然也没有注意到,感觉上似乎没什么比这更让人觉得尴尬的了。

    (本章完)

第499章 失落() 
书房议事过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李承乾再一次被抛到了权利圈子之外,继续过他那种终日无所事事,每天睡觉睡到自然醒的生活。

    而在宫外,一场对李承乾的猜测与算计也正在进行当中。

    王家老宅中,王通、王舜两人齐齐坐在会客厅中的客座之上,看着高居主位沉默不语的王珪,眼中满是期待。

    半晌之后,王珪一声轻咳,在两人的注视下缓缓说道:“你们两个这段时间还是安稳些吧,莫要再去招惹宫里那位。”

    王舜眼中闪过一丝不解,急声说道:“叔父,为什么?陛下不是已经将培养的方向转到了越王身上,放弃那位了么?为什么我们还不能……”。

    “你就那么肯定?是什么让你有这种信心的?”王珪面无表情的说着,其间甚至连眼睛都没有睁开。

    “叔父,难道现在事情还不明显么?那位已经整整有一年多没有上过朝了,很明显是因为一些事情惹怒了陛下,侄儿认为要不了多少时间,怕是宫中就会传出易储的消息!”王通有些迟疑,但还是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

    结果却换来王珪的一阵冷笑:“糊涂!老夫真不知道你这些年是怎么在朝堂上混下来的,竟然到现在还没有被流放岭南,运气当真不错!”

    “还请叔父解惑!”王通被骂了,但却不敢有一丝辩驳,只是老老实实的作受教状,只是眼中却带着一股子不忿。

    “想不明白?”王珪端起一边的茶盏,轻啜一口,又放到一边,在两位本家侄子急的冒火的眼神中摆足了姿态。

    良久之后才缓缓说道:“陛下对那位的宠溺决不在任何人之下,只是这份宠溺被掩饰的很好,你们没有发现罢了,否则你们以为孔老头和程老匹夫还会允许闺女与那位接触。”

    “这……,这怎么可能……”王舜脸色变的异常难看,有些不敢置信。

    王珪脸上带出一丝不屑,一副怒其不争的语气说道:“为什么不可能,你们如果真的长了脑子,就好好想想看,那位折腾出多少事情,而哪一次又真的被处罚过?”

    “六率在练兵你们知道吧?联系外臣,对天策府老将们许以重利,你们知道吧?这些事情放到之前任何一朝的太子身上,后果是什么你们也应该知道吧?”

    “可是再看看那位,仔细瞅瞅,那位到底有什么损失,是被禁足了还是被打板子了?只要你们不傻就应该知道,那位什么损失都没有,每天还是该干嘛干嘛,兵照练,生意照作,甚至还在变本加利,这些你们都看不到么?”

    王通和王舜狠狠的咽了一口唾沫,王通更是想起前段时间自己弹劾李承乾图谋长生,最后不了了之的事情。

    这些可都是证明啊,如果李二不是宠李承乾宠的没边,而且又信任有加的话,怎么可能允许一个储君干出这些事情。

    冷汗从头上不由自主的滑落,直到此时两人才认识到,李二对李承乾到底宠溺到了何等程度,难怪那一位敢有恃无恐的胡乱折腾。

    “叔父,那,那为什么陛下会把他推到权利圈子之外?”王舜兀自有些不死心,有些不死心的问道,希望可以抓住这最后的一根稻草。

    “那是因为陛下不想有太多人把目光集中到他的身上,这是一种雪藏,是一种保护,真是蠢的可以了。”

    “历朝历代,太子都是靶子,一个吸引人目标的靶子,而如果继续把那位摆在前面,陛下很担心会因为一些意外毁掉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所以陛下将那位雪藏起来,重新竖起另一个靶子越王殿下,一来这样可以看看手下的臣子们有什么想法,二来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剌激那位上进些,最主要的是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到越王身上,不要总是关注那位储君。”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王珪似乎觉得有些累了,叹了口气之后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向外面走去,经过两人身边时沉声说道:“你们两个好自为知吧,就算自己想死也不要连累整个王家,所以如果你们想要继续针对那位,别怪老夫禀明家主,将你们逐出王家。”

    “喏!侄儿明白了。”擦了额角涔涔而下的冷汗,两人躬身应下王珪的嘱咐。

    朝堂上的斗争真是太可怕了,两人从未想过只是把李承乾排斥到圈子之外而已,这里面竟然隐藏了这么多的门道。

    亏得以前还以为李承乾是失势了,打算趁机落井下石,现在看看如果真的这么做,除了能换来李承乾更加残酷的报复之外,似乎真的不会有任何结果。

    回想一下,李承乾惹出的那些麻烦,李二哪一次不是高举轻放,雷声大雨点小,纵然表现的再生气愤怒,但到了处理的时候,都是狠骂一顿了事。

    以李承乾的脸皮会怕骂么?很明显,他不怕,所以骂一顿这样的处理方式和没处理根本没有区别。

    明白了,真的明白了,难怪自己等人每一次弹劾看起来很成功,但最后都会失望而归,原来其中竟然有这样的门道。

    王珪离开之后,王通与王舜兄弟两个默默的对视着,最后苦笑着摇摇头,总算明白为什么其他几家子弟为什么这段时间开始疏远他们了。

    原来所有人都看出了其中的门道,只有他们两个傻子一直被蒙在鼓里,傻乎乎的以为有了扳倒李承乾的机会,准备拼命的折腾一下。

    失落、尴尬、憋屈、愤怒种种情绪充斥心头,尤其是那种被人当成猴子耍的感觉,简直让人有一种想要一头撞死的冲动。

    想想在聚会上的那些豪言壮语,王通只觉得脸颊隐隐发烫,估计当时听着自己发言,拼命鼓掌的家伙们,一定在心里笑开了花吧?

    思前想后的王通越想越难过,最后竟然生出辞官归隐的想法,让这该死的混乱朝堂见鬼去吧,老子回家种地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年,何必为了种种莫名其妙的原因在这里搏命!

    (本章完)

第500章 西域马贼() 
王通辞不辞官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事情,但对于大唐的官员体系来说,来个水花都翻不起来。

    必竟他只是一个御史言官,大唐别的不多,这样的人多的是,虽虽便便可以搞出百把十个,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所以朝堂之上,李二想都没想就准了他的凑折,左右不过是给李承乾准备的磨刀石,现在看来,石头已经被磨平,没什么大用了。

    贞观五年的大唐十分平静,没什么大灾,也没什么大乱,几处边境也很安静,估计还在惊惧大唐的战力。

    西突厥那边也很安静,西突厥的可汗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并没有对儿子的死发表任何的评论,或许是因为大唐的战力,也可能是因为其内部的某些原因,总之肆叶护的死似乎就那么不了了之了。

    而西域的真实情况却并不如表面上那么平静,那支由薛仁贵带领的‘獠牙’已经由最开始的一千人,发展到一万五千余人。

    成了纵横于吐蕃、吐谷浑、西域三十六国的一股强大马贼,而长达一年半的塞外生活,‘獠牙’们已经和真正的西域胡人没了什么区别,他们可以熟练的用西域土话交谈,可以靠着几匹马游荡在草原上数月而不至于饿死。

    至于说在马上开弓射箭,这已经是常态,角弓有些时候使的甚至比手弩还利索,如果不是因为角弓的射击距离不够,只怕手弩这东西早就让情报科的那帮家伙送回长安了。

    不过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是,大唐陆地与大海上两支战力最强,装备最好的军队,竟然一支是马贼,一支是海盗,难道这昭示着大唐下一任君王的本性?

    但是不管怎么说,尽管薛仁贵所带领的这支队伍打着马贼的旗号,但军纪二字却始终不曾忘记。纵然队伍中现在已经龙蛇混杂,什么人都有,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敢于违反大唐军律。

    大唐军律已经牢牢的刻进了‘獠牙’的骨头里面,在这个到处都是胡人,满耳听不到一句乡音的地方,背诵大唐军律成了他们唯一能让自己记得自己还是大唐军人的事情。

    薛仁贵没有忘记他的任务,当初李承乾对他说过,要他三年内拉起一支两万人的队伍,一直可以杀上吐蕃高原的精锐之师。

    所以纵然在西域再难,再苦,他也在坚持,一年多的时间已经让他知道,没有经过长期的适应性训练,大唐军卒根本就不可能杀上高原,所以只要开战,他就是大唐唯一一个可以带兵冲进高原的将领。

    建功立业,封妻荫子,这一切都将在两年之后彻底揭晓。

    骑在‘白龙驹’上的薛仁贵将注意力从吐蕃的方向缓缓收回来,看看身边那个放着折冲都尉不作,跑来当校尉的董建森:“大唐的商队离这里还有多远?”

    “刚刚探子来报,不到十里。”董建森有些兴奋,上一次收到家信还是在半年前,信上说他离家时才刚刚会说话的儿子,现在已经可以写出自己的名字,而且信中附着一张有‘董兴汉’三个歪歪扭扭字迹的白纸。

    这一次估计还应该有家信稍来吧,不知道儿子怎么样了!

    “想家了?”薛仁贵调侃的问道。

    提到家,董建森脸上露出一丝黯然,摇头苦笑着说道:“嘿嘿,自从贞观三年六月出征,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