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起 >

第226部分

汉起-第226部分

小说: 汉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尤其在刘备取得初胜,卫兹等人之首级传入雒阳之际,官员们更是指责袁绍、袁术、张邈、曹操等人为叛逆。

    与袁家曾经关系密切的蔡邕当庭咒骂袁绍、袁术为“国贼”。

    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声泪俱下检讨没做好家庭宗族教育、表示将毫不留情将袁绍、袁术踢出宗族。

    “太无耻!”

    “污蔑!”

    “活生生的污蔑!”

    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司空荀爽纷纷表示绝对没有反对朝堂、关东檄文就是伪造。

    华歆干脆做出歌功颂德的短篇。

    就连何顒、韩说、陈纪等党人都免不了心怀惴惴,夹起尾巴做人,心理上明显动摇。曹操乃是关东诸侯中少数几个有大规模战争经验的将帅,他参加的最近一次大战还是近6周年之前的黄巾之乱。如今,连曹操都轻易失败,何顒并不看好缺乏大规模战争经验的袁绍、袁术,并不看好通过军事行动反对皇帝、反对辅政的外戚。

    “都是实力演技派!”

    听荀攸描述朝堂上以太傅、三公为首,争先恐后表态的官员,刘备不由哈哈的笑起来。

    想起李鸿章的入都“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书写中国古代万年历史者,多是‘觅封侯’官僚士人,历史是胜利者所书写,刘备要是输了,一样会被胜利者麾下的士人写成董卓一般贪淫暴虐。不,以袁绍、曹操与其之宿怨,定会犹有过之。

    世家门阀掌握权力的魏晋南北朝,四百里年间,国家孱弱无力,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百姓抛弃坟墓,背井离乡,生灵涂炭。让他们执起史笔,于国何益?

    还是毛爷爷说得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而刘备就要做激发和组织人民的领袖人物!

第433章 敖仓之粮兖豫之民()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冻结的黄河如同苍龙,蜿蜒曲折。

    原本宽阔难越的黄河、汴水天堑变通途。

    在酸枣,曹操的亲朋好友陆续投靠,有一直相随的从兄弟曹洪,为军司马,监护诸将;有弓马娴熟的姻亲夏侯惇、夏侯渊领数百人投效,前者年纪较长、勇健宽厚、善得人心,任裨将军,为曹军副将,后者大胆轻彪、所向无前为别部司马;还有以史涣为首、忠勇任侠的家乡沛国游侠。

    东郡太守乔瑁资助数百人,其中有小吏名叫乐进,东郡阳平人,身材短小灵活,英勇善战,每战争先,为曹操所重,提拔为别部司马。张邈、刘岱亦再次资助数千人。

    在宗族、姻亲、乡党、盟军故友帮助下,曹操兵力复振,整日操练士卒,演练战法。

    之后,曹操收拾兵甲、卷土重来,西据阳武、官渡,东郡太守乔瑁西进原武(原阳)。曹操,乔瑁一南一北,互为掎角,与身后酸枣的兖州刺史刘岱呈“品”字形,可攻可守。

    在他们东南,陈留太守张邈源源不断的运来粮草辎重。

    荥阳、敖仓距离北面河内郡治怀县不足50里,王匡时刻虎视眈眈,距离原武、阳武官渡只百里。东面与司隶、兖州交界的联军距离只有100里。

    东面酸枣同盟已集兵二万,还在继续增加,袁绍派遣的鲍信带领一万泰山兵正在赶来路上。北面河内郡王匡已集兵万余。虽然大多数是刚拉起来的壮丁,战斗力普通,可胜在多啊!打仗虽然不行,打大仗不敢,倒是把包围网筑得颇牢固,努力断绝贸易,断绝其他州郡与关东的联系。

    。。。

    联军步步紧逼,不断压缩荥阳、敖仓的空间,也在不断压缩雒阳的空间。

    刘备、赵云守敖仓,遣张飞、荀攸守荥阳,管承、傅干守广武故城,征发周边百姓,充实军队,加上三千旧部,加上敖仓、荥阳原有数百士卒,一共得兵8千人。

    “全民动员,开挖沟渠,挺到黄河、卞水解封开河,敌人就不过来了!”

    为了避免被分割包围,便于粮食运输,刘备决心在广武城和敖仓之间修建一道甬道,因山为势,并不困难。

    但当刘备准备在敖仓与荥阳之间修建第二条甬道时,诸将皆反对。

    张飞全盘否定:“要荥阳做甚,我们集中兵力守住敖仓,董卓知道守住旋门关,待明年黄河化了冰,把粮食运回雒阳就是。”

    刘备:“军队是鱼,百姓是水,鱼失去水,就无法补充。叛军为何士卒众多,就是因为他们地盘广大、人口众多,荥阳不可弃。”

    荀攸就具体问题责难:“敖仓到荥阳有20里,修好甬道,则20里处处要防守,即使把8千人全部填上去,也不够啊!”

    赵云提出新方案:“君侯不如让我帅骑兵进驻敖仓、荥阳之间的卞水与荥阳水汇流,利用骑兵的速度来往救应。”

    “骑兵,都是精锐,无马可补充,每少一个,力量就弱一分。”刘备并不同意,“敖仓有的是粮食,周边有的是逃难而来的流民,修甬道不需花费我们一分钱,不需士卒流血,却能给敌方造成障碍,何乐而不为?流民心思浮动难以野战,守城却没问题,所以要修甬道、壕沟,据险以守。”

    傅干:“冰天雪地,土地板结,怕是不好修。”

    刘备:“此事易也。”

    。。。

    当五千援军赶到荥阳时,看到的是阖城百姓、大批流民扶老携幼挖渠、铸甬道,校尉徐荣对刘备分散兵力、大违兵法做法感到目瞪口呆、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居然快完工了。

    原来关东诸侯强征兵丁,不少兖、豫、河内百姓不愿打仗,四处逃散,雒阳是京城,故而逃向司隶的人特别多,而董卓担心奸细,下令封锁旋门关(虎牢关、汜水关)。超过十万百姓滞留在敖仓、荥阳和后世郑州一带,天寒地冻,无以为生。

    如果放任不管,必然生出民乱,如果赶走,则会强大盟军,弱小自身。

    相比开仓放粮,刘备更喜欢以工代赈,于是就有了两条甬道、沟渠之议。二十多里虽多,不过1万多米,十万人共同努力下,每人不过1、2立方米挖土或筑墙而已。

    盟军当然不会坐视荥阳敖仓施工,立即派兵骚扰。此时沟渠甬道已有粗浅规模,吴匡、曹操、乔瑁立即挥刀向施工百姓,老弱妇孺自然向西逃跑,而少量经过训练的壮丁们,拿起弓弩刀剑,利用复杂的地形与盟军偷袭队游斗。

    待到确定盟军主攻方向后,刘备军的精锐才杀出,攻击盟军偷袭队侧翼、后翼。

    吴匡、曹操、乔瑁计划通过轮流侵袭使刘备军疲劳,使修筑停滞。可疲劳、流血的多是流民和他们自己的部属。

    血仇一旦建立就不容易消除,来自兖、豫的流民仇恨兖、豫的刺史、郡守发动战争、仇恨他们的父母官挥刀向自己,感激雒阳朝堂和刘备给他们开仓赈灾。

    民心向背,人与人之间的信和不信,有时候如是简单,刘备只不过用敖仓的粮食,就把别人的百姓迅速变为自己的百姓,同时锻炼了新募军、壮丁预备役。

    。。。

    董卓得到徐荣的快报,大为赞叹,同时亦忧心刘备势力扩大、敖仓粮食消耗过多。派专人前往荥阳、敖仓督促粮食,严令刘备将粮食运回雒阳。

    刘备则采取拖字诀,以军情紧急为由,减少粮食运输量、增加运输队中的老幼,以战损为由将马匹、驴骡全部扣留。

    “刘备到底想干什么?”董卓大怒,拟派遣女婿李儒亲自前往督促。可雒阳的政务千头万绪,多数关东人又不得信任,李儒走不开,建议贾诩前往。

    。。。

    袁绍自济北起兵,西行过黄河,经东郡,计划通过冀州魏郡前往司隶河内郡,与河内太守王匡汇合。私下打算效仿“光武据河内”之旧事。

    冀州刺史韩馥担心袁绍假途灭虢,派遣鞠义、张郃等部将据守魏郡东侧清水一线,使得袁绍不得通过,同时派遣使者联合新任渤海太守甄俨威逼袁绍北面,令袁绍再次陷入困境。

第434章 酸枣 漳河之盟() 
鞠氏本平原人,后避难凉州,带去了中原的农业、手工业、军事技术,在与羌人斗争、交往中造就了对付骑兵的步兵长枪、强弓大弩和骑兵,成为当地大族。

    黄巾起义时,鞠义跟大批凉州人一样,依照皇帝命令进入中原平叛。之后党人王芬为冀州刺史,面临黑山军,张举张纯乌桓鲜卑之乱,急需用人,朝堂就同意将鞠义等人留在冀州,以弹压乌桓鲜卑骑兵,以保障冀州财赋。

    鞠义屡立战功,目前已是骑都尉,本部八百老兵一路从凉州到河北,作战经验非常丰富,人人皆可做伍长以上。冀州并不缺乏士卒,在鞠义带领下,锻炼出一批能战之将士。

    袁绍派出小股部队试探之后发现难以速胜,于是双方就据守僵持起来。

    。。。

    初平元年,正月

    广陵太守张超、功曹臧洪到酸枣,其他队伍也陆续到齐,臧洪在一次宴会上提议:如今群贤毕至,而百姓不知道跟随哪边,应该确立盟约,并着力宣传盟军的‘正义之师’形象!

    其他诸刺史、郡守、将军皆认可,于是在卞水之旁筑坛高十丈,择吉日,杀白马,登高坛,歃血同盟。然而,起兵讨伐朝堂是十恶不赦、株连九族的大罪,而董卓兵强,没有人愿意牵头领誓。

    臧洪见众人推来推去,很不高兴,率先上高坛,涕泪交流领誓:“

    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沦丧社稷,翦覆四海。

    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广陵太守张超、山阳太守袁遗、奋武将军曹操、破虏将军破鲍信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替天行道,诛灭贼臣。

    凡我同盟,(必定)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即使)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众人跟着臧洪念了誓言,歃血为盟,当场皆说臧洪的誓言讲得好。可有好几个人都脸色煞白,心中腹诽臧洪把后果讲的太严重,。

    曹操心想:“遵从臣子之节,即使殒首丧元,也必无二志?!臧洪说违背盟约不仅要失去自己性命,还要无克遗育(断子绝孙),也太狠了。

    要袁本初在此,怕是不敢发这个誓言吧!”

    紧接着,众人又为盟主之位争执,倒没人推荐自己。刘岱、曹操、张邈、张超、袁遗等支持袁绍,乔瑁、孔伷等支持袁术,最后举手表决,定下袁绍为盟主。

    乔瑁尤愤愤不平,对孔伷说:“袁公路最早举兵,盟主却要袁本初来坐,天下有这种道理么?”

    孔伷:“其实我们人并不少,颍川、汝南等郡太守多支持袁公路,荆州也有支持公路,他们居然以到场人数计较,明显是占了兖州距离近的光!”

    后来,袁术知道未当上盟主,大为火光,放弃了原本商量好的经南阳入武关战略,改走颍川,此是后话。

    。。。

    袁绍收到颍川荀谌从酸枣送来的盟约,大喜过望,遣南阳许攸、颍川荀谌、魏郡审配组团说服韩馥。

    这是一个强大的阵容,许攸在地党人中号称多智、资历颇老,荀谌与韩馥同为颍川人、审配为魏郡本地人,三人的身份也使得韩馥不可能拒为门外。

    韩馥拿到盟约后,迟疑难断:“如今酸枣盟军势大,董卓亦拥国家北军、西郡精锐,应该帮袁氏还是帮董氏?”

    治中从事刘子惠:“董卓擅自废立少帝、杀何太后,新天子亦受到威逼,处境危险,雒阳的官吏百姓踮着脚跟盼望关东义兵来消除国家灾难。起兵是为国家,如何说什么袁氏、董氏!”

    韩馥面有愧色。

    耿武:“不然,董卓亦当今天子之外戚,张扬跋扈或许有,威逼从何而来?况且方伯的冀州刺史,乃是董卓所授,若要兴兵,岂不备德?”

    刘子惠:“冀州刺史之位,乃是国家所授,岂是董卓私相授受?”

    韩馥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这个冀州刺史,乃是太傅袁隗、太尉黄琼、司徒杨彪、尚书周毖等共同力荐,否则根本没有机会超过众多候选人放在董卓面前。董卓之所以同意,第一个原因是不愿意违背众人意愿,第二是政治交换,作为袁门故吏的韩馥让出御史中丞、尚书之位,由董卓亲信担任。

    刘子惠算了政治账,可韩馥还有担忧:“袁家兄弟在雒阳时就不敢与董氏之对敌,如今董氏手握北军、西园军、南军,凉州军,皆天下精锐,袁氏能赢么?”南军泛指卫尉、执金吾、虎贲、羽林、城门校尉、奉车都尉等一系列皇宫护卫、雒阳守卫,其战力参差不齐。

    故钜鹿太守张导说:“刚才使者逢纪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