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巨宼逆袭 >

第53部分

明末之巨宼逆袭-第53部分

小说: 明末之巨宼逆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07章 授艺() 
有了游标卡尺,再制直尺、圆规等工具就要简单得多,工匠们也学会了看图纸,李元利将分解图纸分发下去,让他们去打造标准零件,只留下枪管图纸和几个手艺好的铁匠给他帮忙。

    以前火枪都是用薄铁板卷的,口径不能统一不说,膛压高了还容易爆膛,最关键是打造起来太慢。这一次李元利造击针枪是准备装备全军,十几万支枪慢慢用人工来卷,那得卷到什么时候?

    他准备把水力钻床和水力镗床都改造一下,把原来苏钢制的钻头都改成坩埚钢钻头。苏钢虽然比这个年代其他的钢都要好,但还是低碳钢,韧性够但硬度不够,钻起枪管来慢,而且钻头还容易磨损。

    坩埚钢不同,它是高碳工具钢,做钻头最合适不过,只要把握好里面的碳含量,将它的韧性和硬度做一个平衡就行。

    但这需要多次试验!大兴军中的铁匠多,自然用不着李元利亲自去做这些事情。

    坩埚炼铁早在汉代就在山西太行山一带盛行,铁匠们即使没有用这种方法炼过铁,但最少都是听说过,一说大家都能明白,关键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工业化之前相当长的时间内,李元利还得靠这些铁匠,所以他决定给这些铁匠上上课,起码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有什么用处。

    在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人们靠自已摸索和前人的经验,发明创造了许多东西,但因为封建王朝和儒家文化的思想禁锢,一直没能形成一个连贯的科学体系。

    结局就是有着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最后却沦为西方列强蹂躏的对象。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都领先于世界,而欧洲这一阶段的科学技术因为愚昧的神学崇拜僵化了思想而停滞不前。

    一直到了十六、七世纪,由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形成,欧洲的近代科学才得以诞生和发展,并逐渐超越中国,领先于世界。

    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发明的纸张和印刷术来传播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利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来探索未知的海洋和世界。

    但在中国,火药用来做鞭炮,指南针被制成罗盘来看风水,最后,中国被自己的发明所击垮!

    知识普及和科学实验是现代科学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炼钢技术同样如此,在没有化学和物理知识的中国古代,人们只能依靠经验来炼铁炼钢,而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原理,所以不能在前人已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革新。

    幸亏李元利上辈子学的材料学还没有完全忘记。炼钢的原理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因此他要让这些铁匠明白这些原理之后,通过摸索实践来一步步提高他们的炼钢水平。

    “我们现在炼钢的过程,就是先把铁矿炼成生铁,再把生铁精炼成熟铁,最后用生铁淋口法炼出钢。但是,你们知道在这个过程中铁到底是怎么变成钢的?为什么要这样做铁才能变成钢?”

    李元利将所有铁匠都召集起来给他们上课,至于能不能听懂,能听懂多少,那他就实在控制不了。

    “说到这个,就必须了解物质的组成。什么是物质?物质就是咱们身边所有一切东西,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比如说水、铁能看得到,咱们呼吸的气看不到,但它们都可以称为物质。”

    “物质的构成并不是单一的。打个比方,咱们还是说呼吸的气,它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称它为空气。实际上空气也是由很多不同的气体组成的。什么是气体?”

    李元利说得口干舌燥,下面的铁匠还是不断地提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

    对于这些铁匠来说,元帅所说的这些“知识”,是他们前所未闻的,但听起来就很有道理,这让他们对“知识”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生铁含碳量比较高,一般在一百份里最少含了两份以上的碳,并且它除了含碳外,还含有少量的硫、磷等其它杂质。而熟铁是用生铁精炼而成的比较纯的铁,含碳量很低,一万份里最多只含两份碳。这是它们所含成分的区别。”

    “而钢的含碳量在两者之间,从一万份里含两份碳到一百份里含两份碳这之间的我们都称为钢。在这个范围之内,含碳量越高,钢的硬度就越高,但也更脆。含碳量越低,钢的硬度越低,但更柔韧!”

    “所以我们炼钢,就是想办法让它里面的含碳量达到咱们想要的程度,并且尽可能地剔除硫、磷等杂质生铁淋口法正是将生、熟铁中的碳进行了中和”

    本来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简单事情,李元利却足足用了三天时间才让铁匠们完全弄明白,又花了一天时间给他们讲了石墨坩埚炼钢的原理和操作之后,李元利发下了高额悬赏。

    能够改良苏钢冶炼法的工匠,赏银一百两!最先炼出最好的、能用来做钻头的碳素工具钢的工匠,就能得到三十两银子的奖赏!而且所花费的银钱全部实报实销。

    三十两银子相当于工匠们两年的饷银,换成后世的人民币,差不多在两万五到三万元之间,在这个年头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笔巨款,更别说一百两银子!这些铁匠一辈子也积蓄不到这么多!

    话音刚落,铁匠们“嗡”地一声全都跑了个没影。

    炼钢炉都是已经建好的,他们现在得赶快去制石墨坩埚。

    至于他们是找人帮忙还是自已制,李元利也管不着,反正制坩埚要用哪些材料都已经告诉了他们,而且材料也是现成的。

    他自已也没闲着,开始着手画水力钻床和镗床的结构图,其实也只是在原来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加固,更好地保持稳定性,他画图的原因,只是想统一标准,这有利于以后批量生产。

    有了直尺、圆规、三角板这些绘图工具,效率一下就提升了许多,李元利画得不亦乐乎。

第108章 白杆兵() 
转眼过了端午,天气渐渐燥热起来。

    重庆在后世可是有名的火炉,夏天最热的时候气温能够达到四十度以上,但似乎现在并没有那么热。李元利身着单衣坐在书桌前,仔细审阅各司送上来的月报。

    政务司没什么大事,一切还算正常,流民进四川的也多,而且湖广之地竟然也有大量难民逃来,不过多数都在夔东几县。李元利批阅了一个“分散迁移”,便接着看军务司送来的汇报。

    大兴军这次十万大军兵分两路进击贵阳,一路攻破遵义经新站、乌江、养龙司、息烽、扎佐,与王拙部会师贵阳,贵阳留守总兵高恩等率兵三万负隅顽抗,王复臣只身劝降白文选,白文选率高恩等率部投降。

    此次进兵贵州,共收服贵阳府、遵义府并所属州县,招抚孙可望部总兵、副将、参将、游击以及麾下士卒五万有余,教导旅教官已经开始分驻各部整编、训练。

    白文选也是张献忠的义子之一,后世历史上他在顺庆知道刘文秀保宁兵败后,就立即撤回了重庆,随即又退回了贵阳,他麾下的两万多人马根本没有损失,孙可望便让他做了东伐湖南的先锋,率先攻破了辰州府(今湖南怀化沅陵县)。

    但现在因为李元利的到来,白文选在四川被大兴军俘虏,直到快过年才被放回去,这个时候孙可望已经率兵进了湖南,白文选没有同刘文秀一起到云南,而是留在了贵阳。

    王复臣怎么说服白文选李元利不知道,但他并不觉得很意外。后世历史上孙可望和李定国内讧,孙可望从贵州率十五万大军入云南攻打李定国,没想到在临战的关键时候,麾下将士却全部倒戈!

    孙可望身边只剩下百多名亲兵随从,狼狈逃回贵阳,却被留守贵阳的冯双礼部拒之城外,孙可望走投无路,只得进湖南向清兵投降。

    从这些事情不难看出,孙可望在军中可说是完全不得人心,众叛亲离,他的部下对他根本不存在有什么忠诚。

    贵州的老百姓对大兴军的到来喜出望外,这主要是宣传处的功劳,他们走街窜巷或是深入到乡下,大力宣传大兴军的政策,特别是超低的税率。

    孙可望对云南、贵州征税基本和前明时期差不多,最可恨的是无论做什么都要收税,种点麻要收税,卖点山货要收税,连编个箩筐卖都要收税!

    老百姓辛辛苦苦一年,所获一半以上交了税,剩下的也只能保证饿不死,要想每天吃饱都不可能。现在听到大兴军宣传只收一成的税,他们哪儿能不惊喜?

    唯一的麻烦是还有很多地主,孙可望原来的政策是佃农向地主交一成的租,剩余的再交一半税,但大兴军肯定不会允许地主存在。

    李元利这回多写了几句指示:发动百姓,仔细清查所有地主,为富不仁、民愤极大者,明正典刑,田土充公。没有恶迹、名声尚好者,除留下每丁十亩田地外,其余部分用市价收购,所有百姓,没有田地的一律按每丁十亩来分配。

    至于土地被强行收购的那些地主会不会搞点小动作,李元利根本不在意,杀鸡儆猴嘛,这一套谁不会?况且这年头的土豪劣绅,如果不是真正有根脚的,早就被来来去去的流民军、官兵、清军祸祸得胆小如鼠,要是不趁这个时候来个破而后立,重新定下规矩,那才是脑子进水了呢。

    泱泱大明三百载国祚,最终亡于农民之手,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土地兼并太严重,身为后世穿越众的李元利,哪里会看不清这一点?

    中国历史上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朝代并不多,元朝大概是唯一一个,明末的李自成也只是为满清作了嫁衣裳。真正得手的都是世家门阀或者北方异族。农民起义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实在无法生存下去才揭竿而起。

    但如果不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的土地被特权阶级控制在手里不缴纳赋税,造成朝廷税收下降的话,即使是在灾年,朝廷也完全可以通过赈济等手段来安抚农民,而不致造成更大的灾难和破坏。

    所以说,不单单是明朝,大多数王朝的灭亡,土地兼并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军务司的月报中还说了两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大兴军在农奴们的里应外合下,一举拿下了酉阳,政务司的官员正在忙着给农奴们分地,但竟然有许多原来的土兵要求加入大兴军,这件事要李元利点头才行。

    另外就是石砫宣慰司的问题,石砫土司历来就是马氏世袭,这马氏是汉伏波将军后代,说起来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但说到秦良玉,知道的人应该很多。

    秦良玉已经于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年)去世,她的儿子马祥麟于崇祯十五年守卫襄阳时,被李自成率军破城时杀死,现在担任土司的是他的孙子马万年。

    她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名将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女将。秦良玉死后,南明朝廷追谥秦良玉为“忠贞侯”,后世史书也对她盛赞有加,称她为“巾帼英雄”,在抵御外敌、保家卫国和维护明朝中央政权时确实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秦良玉自组建石砫白杆兵后,便率军先后参与了平播、平奢、援辽抗清等战役,石柱白杆兵在和后金的浑河血战中几乎损失殆尽。

    崇祯十七年,她又率领新组建的白杆兵(这时的白杆兵已经不只是石砫土兵,还有酉阳等周边土兵)三万多人与明军一起对战张献忠流民军,最终被张玉儿(李定国早期的名字)大败,三万多白杆兵全军覆没,自此,白杆兵成了过往云烟。

    但秦良玉才死几年,威名犹在,马万年承了他祖母的余荫,在诸土司中也是小有威望,因此向松才怕攻打石砫引出麻烦,先请示李元利要如何处置。

    李元利合上了手中农务司的汇报,闭上眼睛想了好一会。秦良玉对国家民族来说确实是有功之臣,但在她的赫赫军功后面,却是无数土家农奴的凄凄哀声!

第109章 谋石砫() 
无论如何,残酷的土司农奴制度都不应该再存在,大兴军也必须拿下石砫!

    强攻肯定不是个好办法,马万年比酉阳土司冉天麟的号召力可要强得多,如果让他引来施州卫、永顺司、保靖司的援兵,以现在大兴军在酉阳的兵力,绝对要吃大亏!

    招降更不可行,马万年和大兴军的前身大顺军可是有杀父之仇!如果不是因为现在大兴军势大的话,恐怕他已经先提兵来攻了。退一万步讲,如果马万年真来投降,李元利还得先想想敢不敢收。

    这可是杀父之仇啊,他什么样的手段使不出来?

    考虑两三,李元利觉得还是开展地下工作发动农奴起来斗争的办法最为靠谱,但他还是想听一听别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