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大帝 >

第28部分

崇祯大帝-第28部分

小说: 崇祯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是天文、地理、医术、农学、木工、造船、炼铁探矿、机关构造、火器研究、化学物理,北京工部都有相当充足的理论和试验技术储备,并不比同时期的欧洲科学界逊色。

    只不过,因为思想的局限性,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都将科学研究视为奇巧-淫-技,不予重视。置身于明朝封建皇朝统治下的北京工部研究员和工匠们,没有得到来自朝廷和政策上的支持,才渐渐落后于欧洲的发展。

    后来又因为满清入关,改朝换代的原因,明朝的很多研究发明都遭到清朝政-府的抵制和销毁,才让中国的科学研究越来越落后于欧洲的进展。

    随着时间的积累,到19世纪、20世纪的时候,欧洲终于形成了中国无法对抗的科技优势,进而侵略到中国来了。

    现在来自后世的杨毅成了崇祯皇帝,那对科学技术的重视肯定跟原来的明朝统治者大不相同了。

    这些从北京逃出来,千里迢迢南下投奔南京朝廷的科技官员和工匠,受到了杨毅的亲自接见。杨毅勉励他们,尽管南京的现有条件比不上原来的北京工部,但他会无比的重视工部的研究工作,将其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位置。

    杨毅的这番表态,让这些千辛万苦才成功逃到南京来的科技官员和工匠大受鼓舞。【愛↑去△小↓說△網。ai qu 】大家纷纷表示,工作条件差不要紧,只要皇上肯定他们的工作,他们就能继续刻苦钻研,拿出更好的研究成果,报效朝廷。

    除了鼓舞士气外,杨毅还在某一场同时接见上百名科技官员和工匠的宴会上,做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明朝封建社会,崇祯皇帝的这句话无疑是在当时的社会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遭到了无数出身士林的重臣反对。

    杨毅自然不会去跟这些封建社会下长大的人争论这句话到底有没有理。他不过是在一个小范围的宴会上,给这些明朝的科技研究人员打气,鼓舞士气罢了。

    在现在的环境下,去跟那些出身士林的朝廷重臣辩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无疑是自讨苦吃。

    杨毅采取的办法,是对这些大臣的反对意见敷衍了事、置若罔闻。背地里,杨毅却经常前往工部,给刘源济、宋应星的工作给予行动上的大力支持。

    如此,虽然皇帝没有再发表什么重视科学技术的言论,却以实际行动将他的态度传给了工部的官员和工匠,使大家倍感振奋。对于杨毅交代下去的研究任务,大家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誓要在最短的时间得出皇上满意的结果。

    有杨毅提供的研究思路,加上这些原来北京工部的官员和工匠支持,宋应星研究制造摆钟的速度大大加快,第一个摆钟样品已经快要面世了。

    另外,有了足够的研究人员和工匠,杨毅早想建立的武器研究实验室也终于组建起来了。

    当时不管中国还是欧洲的火器,使用的火药都还是几百年前宋朝发明的**。虽然威力同样不俗,但杂质比较多,用作炸弹、手榴弹、地雷、炮弹还没什么问题。但用在本身体积就很小的步枪子弹上,却会经常堵塞枪管。

    普通步枪就如此,更不用说机枪了。如果用**来当机枪子弹的点火药,机枪可能打几百发子弹就要清理一次枪管,那机枪就名不副实了。

    因此,杨毅先给研究火器的研究员和工匠提供了后世无烟火药(硝化纤维)的配方,让他们先把这个无烟**和性能搞清楚了,再开始研究火器。

    火器方面,当时中国和欧洲的步枪都是前装枪。填装速度慢、故障多、射击速度不尽如人意。

    因此,明朝的火器如三眼铳、火铳、鸟铳什么的,一直没有能取代传统刀枪步兵的主战作用。这些火器只能用作战争开始阶段的突击,阻止一下敌军骑兵的集团冲锋而已,却无法持久作战。敌军近战兵种一近身,这些火器部队的官兵就要抓瞎。

    于是,杨毅除了给出无烟火药的技术配方外,还明令武器研究室停止对前膛枪的研究,转为研究弹药后装的后膛枪。

    以前大家都习惯了火器弹药的前装,偶尔有人尝试一下后装枪,也没有成功。现在皇上提出的后膛枪的研究方向,就让这些研究员和工匠半信半疑了。

    不过,在杨毅给大家讲解了后膛枪相对于前装枪在射程、射速、装弹速度、稳定性上的优势后,这些研究员和工匠终于抱着试验一下的态度开始了后膛枪的研究和试验。

    后膛枪试验制造出来后,就会将这种原本19世纪初才会出现在欧洲的先进武器提前近200年发明出来。明朝的军队大规模装备这种先进武器后,无论对杨毅一统中国,还是将来争霸全球,都是一种巨大的支撑。

    除了步枪外,杨毅还让大家根据同样的原理研究后装线膛炮,并且加装反后坐装置。这样的话,可以大大减轻明朝大炮的重量,利于机动,还可以提高炮弹的填装发射速度。

    另外,一些辅助性武器如手枪、手榴弹、炸弹、地雷等,也让火器研究室一同进行研制。

    杨毅心中的先进武器研究已经开始起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来自后世的先进武器就将在17世纪的中国战场上大发神威,帮助杨毅统一中国。

    同时,北京神机营也陆续有上千名官兵得到皇上抵达南京的消息,想方设法逃出北京,赶到了南京。

    对这些在明朝就开始专职使用火器的官兵,杨毅自然无比重视。他们来到南京后,杨毅将他们编入禁卫军,单独成立禁卫军第四师,专职训练使用步枪大炮等现代火器。

    新的武器研究制造出来后,也是先给禁卫军第四师和中央警卫团训练使用。等他们使用熟练了之后,再用他们当教练,去教禁卫军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的官兵。

    【明洋天水-作品,求收藏、求推荐票。感谢“永恒炽天使”、“阳光麦芽糖”、“时间的沙子”“凤仪”等书友的打赏支持,谢谢!】

第59章 第一台摆钟() 
考虑了良久后,杨毅决定厚着脸皮将十个人全部封为嫔妃,收入后宫。那样,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跟她们相处了。

    等过个一年半载的,觉得哪些妃子在性格上、处事上合自己的胃口,再升级为皇后和贵妃。如此,就解决了自己的不想放弃任何一个美女的想法了。

    只不过,如此一来,杨毅就相当于自己打自己嘴巴了。本来说好的只选五个,结果现在十个全部收入后宫了。

    还好,皇帝在这种事情上出尔反尔,并不会有什么损失威望的严重后果。历朝历代,在对待女人的问题上,比杨毅荒--淫--暴虐的昏君多了去了。杨毅只选十个女人,绝对堪称仁德圣君。

    于是,八月初一这天,杨毅在每月上旬第一天的例行朝会上,向上朝的众臣通报了此次选秀的结果。海选出来的十名秀女全部纳入后宫、封为嫔妃,得到了朝臣们的一致祝贺。

    在朝会上通报过名字的嫔妃,都是比较有地位的。用普通人家的女人来打比方,嫔妃就是妾,虽然比不上皇后,但臣子们还是要正经当皇妃来尊敬的。而如果是什么才人、应答的话,那地位就很低了,只是相当于普通人家的通房丫头而已。

    皇帝想起来了,就招来风-流一下,想不起来,就一辈子都见不到皇帝了。大臣们对这样的后宫女人,也是不怎么在意和尊敬的。

    因此,杨毅将这十名秀女全部封为嫔妃,也算是对自己厚颜无耻的一种补偿了。他还没有那么无情,跟别人滚了-床-单,却连一个稍微高点的名分都不给,那也未免太不是人了。

    过了几天后,工部传来消息,说皇上指示科学院研究制造的摆钟已经制出了样品,请问皇上是移驾工部参观呢还是将样品送到皇宫里来。

    一般的实验室制品,刚刚研究制造出来的时候都是比较脆弱的,很容易损坏。为了不在搬上搬下的过程中造成损毁,杨毅觉得自己还是亲自到工部去参观好了。如果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当场给那些研究员和工匠们提出来。

    八月初六中午,杨毅在皇宫吃完午饭后,就带着几个侍卫到工部的科学研究院去了。

    因为有杨毅提供的思路和许多比较先进的制造工艺,加上从北京赶来的技术官员和熟练工匠,齐心协力,终于将皇上所说的第一台摆钟给制造了出来。

    现在,皇上要来亲自检验了,工部自尚书刘源济、宋应星以下,都感到有些紧张。

    虽然钦天监的几位定时博士都查验过了,说这台摆钟的计时准确度非常高,每天的误差不会超过一分钟。只要隔几天校正一下,用作平时的生活计时,完全没有问题。

    但是,计时准确也不能说皇上就一定会满意了,因为皇上说的这个东西是拿出去当奢侈品卖钱的。在皇上心目中,应该是这东西能不能卖钱,才是皇上最关心的。

    果然,等杨毅到了研究院,看了这台摆钟的样品,听钦天监的几个博士在那里赞叹这个东西的计时准确度的时候,杨毅却并没有露出笑容。

    摆在杨毅面前的这台摆钟,方方正正的,用的是一个铁架子,将钟盒固定在中间。钟盒也是普通的木料,还没有经过打磨,看起来就粗糙得很。里面表盘上的分时刻度也刻得歪七八钮的,没有一点美感。

    虽然对这台摆钟的计时功能感到满意,但对它的外观,杨毅真是不敢恭维。这个样子的东西要拿出去卖钱,鬼大-爷才买。

    于是,杨毅对宋应星道:“这台摆钟的计时功能,很不错。每天只有1分左右的误差,比我预想的要精确得多。但是,你们还要继续努力,如果能将每天的误差控制在几秒钟之内,那就完美了。”

    宋应星等人点了点头,算是应了下来。在科学院进行钟表研究的时候,杨毅就给他们重新制定了时间单位,并与明朝的时间进行了兑换。他们知道,皇上说的一秒钟,就是以前说的一刹那。

    然后,杨毅指着这台摆钟道:“对于它的计时功能,我还能说是不错。但是,对于它的外观,我只能说:不堪入目。”

    宋应星脸红了一下,道:“禀皇上,因为这是样品,所以我们只是将计时功能弄好了就报告给您了。至于外观,却还没来得及打理。如果以后真要拿出去卖,肯定要弄光滑一点的,不会这么粗糙的。”

    杨毅摇了摇头,道:“不是弄光滑一点就可以的,还要有美感,让人忍不住想拥有、想收藏,这样才能用它来掏那些富商腰包里的钱。”

    然后,杨毅给宋应星和在场的工匠们讲解,如何对这台摆钟的外观进行打磨、包装。外框不能用铁的,要用上好的木料,而且要打磨光滑、上漆防腐。

    图形上,也不能方方正正的,看起来傻大黑粗的样子。要有圆角,摸起来舒服,看起来圆润。表盘里的十二时辰刻度,要统一字体,用标准模型来雕刻,不能让工匠们随手乱刻,字迹都不一样。

    指针最好是用金子来做,做成金针,提高整个摆钟的档次;外框还要镶嵌一些宝石什么的,将这个摆钟向奢侈品方向弄……

    零零总总的,杨毅跟宋应星等人交流了一个多时辰,告诉了他们怎样做才能做出更精准、更好看的摆钟。到时候,杨毅会想法将这个摆钟推销出去,让全国风行起来,然后建立钟表厂,大赚特赚。

    经过了杨毅的指点后,宋应星带着手下日夜赶工,终于在八月十四,中秋节的前一天,制造出了两台计时更准确、外观非常华丽的摆钟。

    杨毅看到这两台摆钟后,感到非常满意。决定策划一个广告,让这个新的计时器能风靡全国,为科学院的研究工作提供足够的经费。

    说到广告,杨毅就想起了后世的电视、广播、互联网了。不过,那些东西,在明朝是不现实的,不予考虑。现在这个时间点,靠谱一点的还是报纸。

    【明洋天水-作品,求推荐票啊,亲们,不要留在仓库里了,都砸给我吧!】

第60章 掌控舆论() 
打广告之前,杨毅先让宋应星去找地方把钟表厂建起来再说,以后就在那里研究和生产摆钟了。【 】

    通过查询资料,杨毅知道,中国古代从唐朝开始,就已经有了报纸。不过,那时候的报纸是官报,也叫邸报、驿报,跟后世的普通报纸是不同的。这些官报只供各级官员传抄,老百姓一般是无缘一见的。

    到了明朝,因为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应用,明朝的驿报发行量更大、范围更广,还专门设置了一个部门来管这个事。

    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