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扬天下 >

第28部分

宋扬天下-第28部分

小说: 宋扬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祝》到底有多好听,没有前往的人自然是不知道的,但尹红袖能够主动学习,可见是非同一般的。

    最引人关注的则是薛纵那两句诗,“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现在已经传开了。

    一下子就让众多公子哥们有种你说到我心坎里的感觉,红袖添香伴读书,这不正是男人的梦寐以求的好事吗?

    直说难免唐突了佳人,但是这样文雅的描述却丝毫没有不礼貌,而是恰到好处,甚至会让佳人心里波澜微动。

    很多人都很佩服,看出来薛纵不仅学问好,撩妹也很有一手啊!

    不过很多人也心生不解,昨天那架势,本该是与尹红袖好好相处,拉近关系的时候,薛纵到底哪根筋不对,竟然早早离场了?

    看着也不像是不解风情的撸男子啊?真是莫名其妙。

    饶是如此,他们看薛纵,更多的还是羡慕,美人主动亲近,这是寻常人没有的好福气。

    然而薛纵的福气似乎不简单于此,四门馆开课第二日,招生主考官,刚刚升任右言正、知制诰的欧阳修来了。

    虽不是四门馆的山长,但四门馆招考是欧阳修一手负责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招募的学生之间算是有师生之谊。

    这种关系在古代,尤其是官场之上是蛮重要的,不过比之后世的明朝还是差一些。而且四门馆招考到底不同于科举,所以这层“师生关系”的亲密程度也就十分有限了。

    不过既然有这个名义,欧阳修还是抽空前来四门馆和“学生”们见见面,讲几句话勉励一下,略加训导也都是应该。

    原本昨日四门馆开学之日,欧阳修就该来的,但是昨天朝堂上有更大的事情,所以推迟到了第二天。

    在文风鼎盛的大宋,对有学识的文官大都比较崇敬,哪怕是这些勋贵子弟,也都保持着起码的尊敬。

    当欧阳修进入天子一号班的时候,所有人都主动起身,向“师长”行礼。

    此前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如今总算是见到真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知名大文豪,能够当面见到总是相当荣幸的。

    大概也就三十多岁,只不过由于这个年代普遍蓄须的缘故,看起来更为成熟一些。相貌没什么特别出奇的,看起来比如温厚。

    进门之后脸上始终带着笑容,是发自内心的笑容,算得上平易近人。不过……

    也许是因为有什么好事吧,薛纵能够明显感觉到,步履和神态之间,欧阳修自然而然透露出些许春风得意的感觉来。

    “欧阳先生好!”

    “诸位少年郎,欧阳修有礼了。”

    欧阳修客气拱手,笑道:“诸位都是我大宋的青年才俊,先祖长辈都曾有功于国,故而遴选入四门馆读书,以期将来成为国之栋梁。

    本官没什么多说的,现如今官家励精图治,正是我大宋用人之际,诸位好生读书,增长学识,将来好为国效力。”

    “是,谨遵欧阳先生教诲。”众人齐声回答。

    “你就是薛纵?”人群之中,大概因为薛纵的衣着相对最为朴素,所以欧阳修直接上前询问。

    “是,学生薛纵见过欧阳先生。”能与名垂青史的大文豪当面对话,薛纵还是蛮激动的。

    “嗯,你的文章很好,很有见地,难得啊!”欧阳修拍了拍薛纵的肩膀,轻声道:“用心读书,将来国仇家恨都是要报的。”

    “先生教诲,学生必铭记于心。”虽然对这种迅速上升问题高度的行为,薛纵不是很苟同,但老爹薛鹏举确实死在党项人手里。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自己要是无动于衷那可就是不孝了。

    “不光是要铭记于心,更要化为行动。”欧阳修温言道:“好好读书,若学问上有什么不解之处,尽可到寒舍来,本官会尽力解答。”

    不愧是有修养的大文豪,俨然名师大家风范啊!

    薛纵尚未有什么反应的时候,身后已然是无数双羡慕嫉妒的眼神,欧阳修主动说可以为你解答问题。

    这意味着什么?

    要知道,欧阳府门前不知有多少人拜访无门,薛纵却就这么轻飘飘地得到了欧阳修的指导。

    某种程度上,欧阳修也算是在暗示,愿意收薛纵为弟子,对于年轻书生而言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欧阳永叔的弟子这一个名头,便足以成为名士,好处简直不可言说。

    即便没有明确的师生名分,能得到欧阳修的赏识与指点,那也是莫大的荣耀,很容易被人认可,将来可以说是前途无量。

    所以顿时引来无数人羡慕,哪怕是勋贵子弟,这样的好名声和好前程谁不想要呢?更何况欧阳修今时今日的地位,想想薛纵当真是好福气啊!

    “谢先生,日后必定向先生请益。”薛纵不见得真的需要,但如今只是个学生,大文豪一番好意自然不好拒绝。

    “嗯,好生用心,将来必定前程似锦。”欧阳修再叮嘱两句,又和所有学生说了两句话,便告辞离开了。

    但天子一号班里,却仍旧一片火热,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声不绝于耳。

    有人凑过来笑道:“薛兄当真好福气啊,欧阳先生亲自指点,这可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看样子,往后薛兄就是欧门高徒了,和曾子固一样成为东京名士,青年才俊。”

    曾巩,自子固!

    二十出头的太学生,曾上书欧阳修献《时务策》,甚得欧阳修赏识,多有教诲,如今已是东京汴梁出名的青年才俊。

    而今,薛纵也即将获得此种待遇。

    一旁又有人道:“不止如此,昨天的事情你们可听说了?欧阳先生如今可是更上一层楼啊!”

第五十章 真不是什么好事() 
“薛兄能得到欧阳先生的赏识,若有幸成为其高徒,实在幸甚。”

    “是啊,涨了学问,得了美名啊,两全其美。”

    “欧阳先生才学出众,没准过几年科举之时,有担任主考之可能,到时候薛兄……啊,哈,是吧?”

    这事貌似真有可能,别的薛纵没把握,但是这一件却觉得可能性极大。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貌似是说苏轼科举的时候写了篇文章非常好,当得上状元之才。

    但是身为主考官的欧阳修看到之后,认定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试卷,怕别人说自己徇私,以至于让苏轼丢掉了状元。

    这种阴差阳错的故事真假已经无从考证,但欧阳修当科举主考官应该确有其事,只是作为他的学生,着实是占不到一点便宜。

    尽管薛纵自己并不想成为苏轼第二,但是天子一号班里,你一句我一句,很多人对薛纵羡慕不已。

    “不止如此呢,昨天的事情你们可都知道,欧阳先生可今非昔比了。”有人冷不丁地冒出一句话来,顿时引起众人关注。

    “昨日发生何事?”

    很多人要么没有关注,要么是昨晚去风花雪,来不及关注,所有大部分人都不知清楚。

    薛纵也竖起了耳朵,现阶段在这方面自己确实存在信息落后的问题,平民之家自然不如这些勋贵官宦人家消息灵通。

    只听某一位官宦子弟道:“我是昨晚无意间听到父亲和兄长的谈话,才得知的,听说官家重用了范相公、韩相公还有彦国先生(富弼),还任命了好几位台谏官员,其中便是以欧阳先生为首的。

    而且啊,欧阳先生现在可是在中枢担任知制诰,知制诰啊,你们想想?”

    知制诰,负责帮皇帝草拟诏书,这个薛纵是知道的。

    其中权力和地位可想而知,那绝对称得上是皇帝的亲信,天子近臣。

    难怪他们说欧阳修今非昔比,担任了这个职位,那就不简简单单是个谏官了,可以说是正经位居中枢要地的大臣。

    如此一来,被欧阳修看中,与其保持着紧密的关系,似乎确实是一件大好事,前程似锦几个字一点都不过分。

    不过那个官宦子弟续道:“听我父亲的意思,是官家要推行新政,所以重用这些人……欧阳先生说官家励精图治,大宋需要人才可能就是指的这件事。”

    新政?!

    薛纵顿时一个激灵,脑海中顿时蹦出了四个字——庆历新政。

    这个实在是太有名,历史书上是专门强调过的,如今正是庆历三年,范仲淹当朝为参知政事。

    如此说来,眼下庆历新政已经开始了?

    听这些官宦勋贵子弟话里话外的意思,似乎庆历新政是以范仲淹和韩琦为首的,欧阳修也是参与其中的。

    薛纵心里通透的同时,一直不屑一顾的吕公孺也一下子反应过来,难怪昨天晚上书房灯火通明,父亲深夜未睡,原来当真是出了大事。

    新政?到底怎么个新法?父亲又是什么态度?吕公孺心下开始揣度起来。

    至于薛纵,他压根没有放在眼里,被一个知制诰看中算得了什么?别忘了自己可是宰相家的公子,岂是他可以比的?

    但旁人却不同,那边有人道:“薛兄,欧阳先生现在身居高位,你若拜在他的门下,必定是大有好处的。”

    “是啊,欧阳先生似是对你寄予厚望,是希望你成为新政的后续栋梁吧!”

    “我听说薛兄的《六国论》名扬东京,好像范相公看过之后也赞不绝口,如此说来,薛兄着实是前程远大啊。”

    远大个毛线!

    搞清楚状况之后,这是薛纵的第一反应。

    原因很简单,历史上的“庆历新政”是以失败告终的。

    范仲淹因而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才有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欧阳修也正是因为此事才被贬谪到了滁州,在山上修建了一座亭子,写下了很有名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

    时间不会很长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就该重修岳阳楼了,那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还会远吗?

    如此说来,庆历新政持续不了多长时间,掺和进去能有什么好事呢?

    而且欧阳修现在看着是风光,但这风光似乎持续不了多长时间,所以呢,被他看中,赏识还算是一件好事吗?

    赏识没有错,但若成为他的学生,或者与关系密切,那可就尴尬了。

    毕竟这个年代,新政失败这种事一旦发生,后果会怎样不言而喻,受牵连几乎不可避免,而师生关系尤为敏感。

    尽管大宋相对比较温柔,不会像汉朝和唐朝那样,只要失败就要付出生命,甚至祸及家族的代价。

    饶是如此,被贬谪或者其他牵连也是不好的。

    当然了,贬谪或许只是一时的。

    欧阳修后来也被调回东京,貌似还出任过参知政事,韩琦和富弼就更不用说了,都是后来的宰相,国之重臣。唯独范仲淹运气不好,没几年就死在了任上,没能等到起复的机会。

    但薛纵不想这样,十几岁的年纪,前程似锦的时候,何必趟这趟浑水,走那么多弯路呢?家中老祖母年纪大了,妹妹年纪还小,让她们担惊受怕就更不好了。

    从长远看也不是什么好事,要知道庆历新政之所以失败,就是损害了当权勋贵们的利益。这些人在大宋根深蒂固,势力庞大,得罪了他们有什么好处呢?

    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现在已经是枝繁茂叶的大树,可以不在乎狂风暴雨,熬过去之后还能继续长成参天大树。但自己现在只是一棵幼小的小树苗,稍微一阵风就可能折断。

    这风险完全不是自己能承担的,所以欧阳修的好意只能心领了,庆历新政也须得避而远之,轻易掺和不得。

    毕竟现在自己年纪还小,只是四门馆里一个普通学生,不参与这等朝廷大事才在情理之中。

    恪守本分总是没错的,想必欧阳修也不会有什么微词……

第五十一章 神秘买家() 
庆历新政,薛纵是一点都不想掺和的。

    所以旁人眼中天大的好事,对他而言实在不值一提,甚至会成为累赘和负担。

    事物是有两面性的,老子说福兮祸之伏,祸兮福之依,可见确实是有道理的。

    要不是自己未卜先知,知道庆历新政的下场,轻易投机,或者只是与他们保持亲密关系,将来还不知道遭遇什么呢?

    虽然从长远来看,未必一定是祸事,但如果可以少走点弯路,还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欧阳修的到来,为四门馆带来了一点波澜,却引不起薛纵丝毫的兴趣。

    尤其是接下来夫子讲起之乎者也的东西,薛纵就更没什么心思了,一直熬到晌午放学,才长松了一口气。

    看着一众勋贵子弟兴奋的样子,估计又是要去什么地方鬼混,但薛纵今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