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门阀 >

第64部分

我要做门阀-第64部分

小说: 我要做门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巫蛊之祸依旧爆发,太子据gg。

    作为其长子,刘进的下场恐怕也好不到那里去。

    撑死了也就是一个临江哀王的结局。

    而临江哀王当年的辅佐大臣们,除了窦婴因为姓窦外,其他人可都是被彻底打落尘埃。

    所以,张越知道,自己必须尽一切可能,为刘进争取和团结朝中大臣。

    尤其是像桑弘羊这样的手握重权,举足轻重的大臣。

    张越也无法想象,汉室离开了桑弘羊的大司农系统后,还怎么正常运转。

    这样想着,张越就适时上前,对着桑弘羊和他身后的数十位大司农官吏拜道:“晚辈末学后进张子重拜见桑公及诸位明公!”

    桑弘羊这才抬头,看了张越一眼,拱手答礼:“张侍中客气了……”

    然后,他想起了一件事情,对张越问道:“吾听说张侍中有珠算之法,能决数术之算?”

    这是他偶然听自己的家人谈起的事情,说是这位新进的侍中,颇通算术,发明了珠算之法,效率远胜算筹。

    连许商的儿子许恢,都甘拜下风。

    许商这个人,哪怕桑弘羊也是久仰大名了。

    他的著作《许商算经》,桑弘羊也拜读过,确实很精妙。

    这张子重能败许商的儿子,那么数学之道的造诣应该不错了。

    这样想着,桑弘羊就对张越高看了几眼。

    张越听了,笑道:“不敢瞒桑都尉,晚辈此来,就特地准备了珠算口诀,以献都尉一观,若都尉不弃,愿给大司农诸官,以助大司农诸官经略财帛……”

    说着就从怀中取出一份布帛,呈递给桑弘羊。

    桑弘羊接过来,收入怀里,笑着道:“张侍中有心了……”

    这些年来,确实有很多晚辈后世,曾经在他面前敬献自己的文章、策论。

    但年轻人嘛,能写出什么有用的东西?

    十之八九,都只是抄袭他人之说,或者旧瓶装新酒。

    但,他还是决定抽个时间,好好看一看张越所献的所谓珠算之法。

    毕竟,这是一种新的算术之法。

    万一有用呢?

    那就赚大了!

    大司农衙门,每年有一半以上的人力物力,是花费在计算和整理数据上面的。

    南至交趾,北到朔方、轮台,西至滇僰。

    帝国辽阔的疆土,每时每刻都需要进行物资的调配,资源的分配。

    天下郡国,数十上百万的无地贫民,亟需等待大司农的授田。

    数万乃至于数十万的刑徒、赘婿,需要从各地押送至轮台、酒泉以及九原戍边屯垦。

    如此复杂而繁琐的事务上,哪怕只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数学进步,也足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作为贾谊贾长沙和北平候张苍的脑残粉,桑弘羊在十三岁那年,就已经深信一个真理——这个世界上没有数学无法解决的事情。

    假如有,那一定是数学水平不过关。

    在桑弘羊的引领下,张越与刘进,走进大司农官邸内。

    一进大门,张越立刻就观察到了,整个大司农衙门内,人来人往,异常的繁忙。

    而这些官吏之中,大部分人都是戴着皂巾而非进贤冠。

    这说明,他们不是儒生。

    “据说大司农衙门上下官吏,主要任用商贾子弟、匠人之后为吏,其次则是从地方选拔能吏……”张越在心里想着:“难怪儒生们要对桑弘羊喊打喊杀了……”

    大约在儒生们眼中,桑弘羊就是天字第一号异端了。

    但汉家的大司农衙门,早在桑弘羊之前,就已经是商贾为政了。

    开启了盐铁官营政策的孔仅,就是大商人。

    跟着桑弘羊一路前行,来到了大司农官邸的正厅。

    “长孙殿下请上座……”桑弘羊首先恭敬的将刘进请到主座,然后又对张越道:“侍中请……”将之请到侧坐。

    然后自己才坐到刘进的下首,挥挥手,吩咐道:“诸官都坐吧……”

    哗啦啦,数十名大司农的各级官吏,这才纷纷按次序坐下来。

    “殿下今日屈尊降贵,来臣的官邸,未知有何吩咐?”桑弘羊轻声问道:“若有差遣,臣自当效死!”

    刘进听了看,看向张越,道:“孤此来,乃是与张侍中一起来向桑都尉求几个人才……”

    “皇祖父将命孤食邑新丰,与张侍中共治之,愿都尉割爱几个俊才,以为辅佐!”

    桑弘羊听完,脸上都笑开花了。

    皇长孙要食邑新丰?

    嗯,这事情他有所耳闻。

    长孙亲自上门,来向他求才,这却是没有料到的事情!

    但这是好事!

    他立刻起身拜道:“殿下能看得上臣的下属,这是他们的福气!”

    “臣愿向殿下举荐一人!”

    “大司农均输丞桑钧,其人年虽三十,然自幼熟读五经,明于数术之道,于臣麾下用事十年,诸事皆通,岁岁考评皆为最……”

    他说的都是事实。

    但只有一个事情没有说——这桑钧是他的儿子……

    但不要紧,内举不避亲,对吗?

第一百零四章 赵过!() 
听完桑弘羊的话,刘进却沉默了起来。

    在他看来,这属于公器私用。

    年轻的大汉皇长孙,正义感十足,正想着该如何拒绝时,张越已经抢先说道:“桑都尉为殿下举才,真是公忠体国,正好新丰县尚缺一个计吏,若均输令丞不嫌弃,可以屈尊之……”

    刘进抬头,看着张越,出于对张越的信任和尊重,他勉强露出一个笑容,道:“张侍中所言正合孤意……”

    桑弘羊听了,脸上都笑出花来了。

    桑钧是他诸子之中,最成器的一个,也是最有希望在未来继承他的衣钵,继续执掌大司农的人。

    但……

    桑弘羊同样很明白,汉室为官,很多时候,不是讲能力,靠政绩的。

    那只是一个参考方案。

    与皇室关系,特别是当政者的关系的远近亲疏,在很多时候直接决定了九卿人选。

    尤其是大司农,执掌天下财权,敏感至极。

    任何人当了天子,都只会在这个位置上放自己的亲信。

    而其他人再有才干,也只能靠边站。

    道理很简单——皇帝不可能让握着钱袋子的人不听话。

    所以,他一直想将桑钧塞到当朝太子据的身边去,哪怕是当个打酱油的宾客。

    然而,太子据却一直排斥和抵触他。

    这让他很尴尬。

    现在,终于是大愿得偿。

    虽然,桑钧去的只是皇长孙身边。

    但,总有一天,皇长孙会变成皇太子。

    最关键的是——太子据未来即使登基,恐怕也坐不了几年天下。

    太子今年都已经将近四十岁了。

    汉家历代天子,除当今与高帝外,谁活过五十了?

    桑弘羊高兴了,自然什么事情都好说。

    他立刻拜道:“未知殿下,看中了大司农衙门之中何人?”

    刘进听了,看向张越,道:“张侍中请说吧……”

    桑弘羊闻言,终于对张越重视起来。

    从接触长孙到现在,长孙几乎是事事都听这个年轻侍中的。

    甚至方才,都是这个侍中说话,长孙才认可了自己的推荐。

    换而言之……

    “这又是一个晁错吗?”桑弘羊在心里琢磨着。

    当初,先帝时的重臣晁错,就是从先帝潜邸之时,就一直侍奉左右,拾遗补缺,君臣关系极为亲密,甚至一度言听计从。

    要不是晁错削藩太急,逼反了吴楚七国,他必定是能拜相的!

    想到这里,桑弘羊对于眼前那个年轻人的态度,就完全改观了。

    这必定是一个未来的潜力新星啊!

    应该予以投资!

    想到这里,桑弘羊就转身,对张越道:“侍中可有人选了?”

    张越闻言,笑道:“下官久闻大司农衙门藏龙卧虎,人才济济,愿请明公取关中农监各官名录一观……”

    桑弘羊闻言,在心里面为张越的决定点了个赞。

    汉室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的兴衰,决定了地方本身的兴衰。

    “去取农监的名册来……”桑弘羊转身,对一个官吏吩咐道。

    “诺!”对方领命而去,不多时,就带着几个官吏,挑着几个大箱子进来。

    “关中诸农长、护粟校尉、保粟都尉及地方力田名册皆在此!”桑弘羊笑着对张越道:“侍中尽管挑选!”

    张越听了,笑道:“多谢桑公!”

    大汉帝国,是一个无比重视农业的社会。

    从高帝开始,地方上就广设了各种‘农长’,几乎每一个亭里都有一个。

    这些人都是当地最会种田的种田能手。

    由他们负责指导百姓耕作,传播技术,并督促百姓按照时令进行生产生活。

    到了太宗时,对于地方上的种田能手们,国家更是无比重视。

    察举制度之中,就有着‘力田’的选项。

    只要你会种田,而且能多打粮食。

    那么就能有官做。

    这个官就是农稷官。

    是故,汉室拥有规模庞大的农稷官。

    这些农稷官的地位虽然很低,绝大多数,都属于斗食,也就是临时工。

    但只要做得好,升迁起来,速度还是很快的。

    即使不得升迁,有着官方身份在身,也可以享有很多优待。

    譬如减免徭役、田税,免除一定的口赋。

    张越眼前的这几大箱子的竹简,就是起码两三千的农稷官。

    若是旁人,想要从数量如此之多的人里去挑选人才,恐怕得花上三五年时间,才能选到合适的人选。

    桑弘羊都已经做好了,帮张越去掉一些错误答案的准备。

    但……

    他还没得及开口,张越就已经走到那些箱子前,对左右问道:“敢问岐山原的农稷官名册是哪些?”

    从史书记载,目标人物在早年一直活跃在关中西部的岐山原一带。

    两个官吏闻言,看了看桑弘羊,得到后者的同意后,立刻从箱子里翻出几卷竹简,递给张越,拜道:“此乃岐山原诸农稷官名册……”

    张越接过来,道了声谢,将打开竹简,快速的阅览起来。

    很快,他就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郁夷县护粟都尉赵过……”他放下竹简,对桑弘羊拜道:“还望都尉将此人割爱,并派员前往岐山原,将之带来长安!”

    桑弘羊闻言,微微皱了皱眉头。

    赵过?

    这个名字,他连听也没有听说过。

    倒是农监阳新听了,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议的看着张越。

    这赵过是他麾下最能干的农稷官。

    只是,这人平素极为不懂事,一不知道来长安孝敬孝敬自己,二不懂官场之道。

    所以,阳新故意每年都将他的成绩和功劳给压下去。

    理由也很简单——年轻人应该多多磨砺磨砺,在基层多多锻炼。

    然而,这个张侍中是怎么知道的有此人?

    就听自己的上司桑弘羊笑道:“侍中既然有意此人,那吾便立刻让人去传召此人入长安好了!”

    区区一个护粟都尉,也就是名头好听而已,实则不过是一个两百石的小官。

    张越却是大喜,连忙拜道:“多谢桑公!”

    有了赵过,新丰的农业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这可是历史上最出名的农家大师。

    他在历史上,担任搜粟都尉时,将代田法和牛耕技术,用十年时间普及到了整个关中,进而推广到全天下。

    毫不客气的说,他在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史上,占据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夸张一点的话,他就是西汉袁隆平!

    所谓的昭宣中兴,其实就是建立在赵过的功业上。

    他推广的代田法和牛耕技术,令天下亩产翻倍,若无此基础,哪来的什么昭宣中兴?

第一百零五章 马屁精() 
赵过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专业技术方面——若张越回溯的史料没错的话,现在在关中的一些地方,懂代田法和牛耕技术的人,不止赵过一人。

    但为何是他将这些技术推广开来?

    这说明了,赵过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官僚,还是一个深谙组织,而且极为擅长组织的人。

    干过公务员的张越非常清楚。

    哪怕是在后世,以国家信用和公信力推广技术,若没有补贴、政府兜底、政策支持、技术扶持。

    恐怕也轻易推广不开。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在同时,人民的内心也是多疑的。

    贸然推广一个新技术,而且还是大规模推广。

    你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