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326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326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年若非这个女婿撑着,大宋的半壁江山只怕彻底亡了。

    赵佶不禁在想,如果当年,徐还早些出现,也许靖康惨祸就不会上演

    可惜没有如果,但就目前的局势,也许他能帮着自己一雪前耻。

    能够击败兀术、粘罕、让金国上下闻风丧胆,甚至不得不主动求和的将领,是不世出的人才。

    说不定能够夺回河北,甚至是收复燕云,若是能够从五国城救回那些受苦的宗亲

    毕竟都是自己的后妃子女,兄弟子侄,赵构岂能不关心他们的生死安危,以前无能为力,现在似乎可以想想。

    当然,当务之急是先回到去再说。

    “我们这是直接出海,去登州吗?”

    “不,过江,先去高丽。”

    回答的是宇文虚中的儿子宇文师瑗。

    他们面前的江也不是混同江,而是鸭绿江。

    十一月的混同江会结冰,徐还不可能不知道,即便是夏秋时节,也不会选这条南辕北辙的道路。

    黑龙江的出海口十分遥远,已经靠近库页岛,对于此时的中原而言,着实陌生。即便是擅长航海的大宋船工,对此也并不熟悉。

    而且从库页岛一路南下,绕道回中原的航线实在漫长,在这个航海水平有限的年代里,有太多不确定因素。

    风急浪高,海况复杂,万一有个什么闪失,追悔莫及。

    毕竟赵佶身份贵重,而且是一张王牌,徐还并不希望他有什么闪失。

    混同江的船只是疑兵,耽误金国人的时间,分散其追查的兵力,赵佶与宇文家的子孙在高阳王府的密谍安排下,悄然南下。

    只不过他们用的并非汉人身份,而是高丽人。

    自打几年前开始,徐还便在高丽安排人手,充作商队往来金国会宁府,几年下来已经建立起成熟的商道。

    自然也就能从容布置些许手段和路线,为的就是今日的偷天计划。

    兀术虽然有在南方布置拦截,但是为了避免大动干戈,不公开泄露赵佶逃走的消息,搜捕的范围与仔细程度有限。

    主要集中在辽阳至幽州一段,在大多数金国人看来,只要卡住了这个咽喉路线,赵佶走不掉。

    包括绕道契丹故地的草原路线,金国人都安排了重兵搜寻,却忽略了高丽人。

    有商队遮掩,尤其是几年下来与金国权贵和地方官员结下的亲密关系,在这时候都派上了用场。

    赵佶被悄无声息,有惊无险地送到了鸭绿江边,然后踏足高丽境内,暂时脱离了金国人的追捕。

    “高丽,不直接回大宋吗?”

    “上皇莫急,最终肯定是要回大宋的,不出意外会在登州上岸。不过恐怕要暂时委屈上皇,借道高丽,以高丽商人的身份入境,待到了洛阳”

    “洛阳?”

    赵佶努了努嘴:“不去临安吗?”

    “临安恐怕暂时去不得,哪里有些人并不希望上皇回去。”

    宇文师瑗轻声道:“高阳郡王有吩咐,暗中护送上皇到洛阳,然后昭告天下。”

    “这”

    赵佶微微迟疑,旋即点头道:“好吧!”

    人是徐还安排的,过程怎么办自然还得听他的,赵佶不傻,即便回到宋土,自己也已经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了。

    在安全返回之前,最好从容纳谏。

    只是徐还如此安排,悄无声息,莫非是出了什么重大变故?

第六五五章王府的消息() 
中原的变故不是一天两天了。

    自打柔福帝姬身份质疑出现后,整个大宋的空气便十分紧张。

    尽管目前还算稳定,但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

    变故的中心是柔福帝姬,但核心却是徐还。

    全天下的目光都汇聚到了洛阳,汇聚到了高阳郡王徐还的身上。

    他的决断,他的未来,都将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

    没有人知道,处在风暴中心的徐还此时承受着怎样的压力。

    尽管危机早有预料,早就做了准备,可是事到临头仍旧放心不下。

    毕竟自己的妻儿还在逃亡的路上,海上风急浪高,会不会有危险?

    登陆之后,要穿越赵构掌控的区域,会不会有闪失?

    只要妻儿一天没能到洛阳,他的心便始终悬着。

    司马靖和虞允文走进来的时候,徐还正靠在一把特制的太师椅上闭目养神。

    二人对望一眼,打算先行出去,却不想徐还睁开了眼睛。

    “怎样了?有消息了是吗?”

    “是的,王爷!”

    “说吧!”

    虞允文道:“海岛传回消息,长公主的座船已经顺利北上,避开了韩世忠的搜捕。从目前的迹象看,韩世忠也有意相助。”

    “嗯!”

    “登陆之处选好了吗?”

    “可能会在登州。”

    虞允文道:“如今沿海各州县对港口码头盘查很严格,东边的人正在竭尽全力,安排最为妥善的路线。”

    “嗯,务必万无一失。”

    “是!”

    虞允文知道此事的分量与严峻程度,自然不敢有丝毫懈怠和闪失。

    “王爷,北方也有消息了,偷天成功。”

    “哦?”

    徐还睁开眼睛,闪过一丝惊喜神色。

    “上皇已经进入高丽境内,不日就会渡海回归。”

    “安排好行程,务必悄无声息地将上皇迎回洛阳。”

    “是!”

    司马靖道:“不出所料,金国如果还是抓不到人,很可能会宣布上皇驾崩的消息,所以我们需得有所防备。”

    “好,那就让全天下知道,上皇已经离开五国城,不日将回归临安。”

    徐还想了想,如果传出赵佶回临安的消息,不知赵构和韦氏会作何感想,会有怎样的反应?

    裴元衍刚刚在临安朝堂上质问上皇何在,此时传出这样的消息,效果无疑非同一般。

    临安会落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否认他们不敢,已经有不孝的指责,赵构岂敢坐实?

    说是临安迎接上皇南归?

    肯定不是,一来赵构不想,二来也不敢。

    人回了中原,却没有回临安,到时候该如何解释?这种立即打脸的事情,对朝廷威信的打击非同小可。

    相信只要消息传出去,赵构、秦桧肯定会立即与金国人确认,然后呢?

    当确认是事实的时候,会不会陷入恐惧之中?

    虽然赵佶还在路上,此时宣布言之过早,但时不我待。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让外界搞不清楚赵佶的行踪,反而更有利其回归洛阳。

    “裴先生怎么样了?”

    “还在大理寺狱中,据说宋庭的意见是,作为冒充公主案的同谋,论死罪。”

    虞允文低声道:“现如今,多亏了张相公、韩将军等人坚持审慎处之,才暂时羁押狱中。”

    “知道了。”

    徐还松了口气,他知道裴元衍做出的牺牲,以及其意义。

    除了厚待裴家子侄外,其实最想做的还是能够将裴元衍救回来,劫狱什么的没有可能,只能通过政治手段。

    好在他暂时没有生命危险,等到赵佶归来之后,便有机会运作。

    “对了,西线战事如何?”

    “基本妥当,牛皋大军已经过了黄河,正在进逼兴庆府。”

    司马靖低声道:“若非临安出了这档子事,恐怕已经拿下了,眼下大军挺近的速度难免慢些。”

    徐还当然明白,前线的将校们都不傻,倘若自己的身份根基出现问题,他们这些依附之人难免受影响。

    说不定已经有赵构和秦桧的奸细开始游说,散布谣言,动摇军心。

    好在目前局势还算稳定,自己坐镇洛阳安稳入股,前线的吴磷、吴玠、牛皋等人也都是经验丰富,有大局观的将领,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动荡。

    但是大军攻伐的速度难免会有所延缓,有些人难免还是会有些观望情绪,这个无可奈何。而且西夏方面听闻大宋出现变故,不免也生出奢望来,抵抗信心大增,越发负隅顽抗。

    对此徐还并不担心,西军的战力与装备远胜于西夏,早已非当年。怎么说呢,现在有点类似于西汉时期汉军对匈奴一般,一汉当五胡不在话下。

    现在缺的只是信心和士气,只要太上皇南归,公主身份无误的消息确认,必定会士气大振。到时候一鼓作气,攻下兴庆府,直取祁连山只是时间问题。

    故而徐还对此并不担心,只是叮嘱加强粮草供给,尤其是冬衣棉被,以及取暖之物。眼看着冬天就要到来,大军在西北哭喊之地作战,后勤保障是第一位的。

    司马靖是妥帖之人,立即安排人执行,蜀中和襄汉的粮草源源不断地运送向西北。

    与此同时,两个好消息一前一后从长安传来。

    耶律余里衍与苏红袖先后临盆,产下一子一女。

    算是给危机压抑下的高阳王府增添了一丝喜气,契丹人得知余里衍产子,王族与后,甚为兴奋。

    耶律余睹设置祭坛,祭奠辽国皇族,禀告此事。

    前线的萧特谋与将士们听闻,士气大振,一鼓作气突破了西夏的北线防御,直抵贺兰山下。

    眉山苏氏略微有些遗憾,苏红袖只生下一个女儿,难免有些失落。但毕竟苏红袖还年轻,将来诞育子嗣的机会仍旧很大。

    况且黄若彤算是自家外甥女,徐承业王府次子的地位牢固如初,也算颇为安心。

    真正安心的是徐还,柔福帝姬不在,嫡长子不在,这是个颇为微妙的时候。难保王府的外戚,甚至亲信大臣们有什么想法。

    如此一般,最好不过,大家都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同心协力把蛋糕做大了,才能真正利益均摊。

第六五六章挟上皇以令天子() 
太上皇不日将南归临安!

    消息一出,天下皆惊。

    此事太过突然,太过惊悚。

    前几日裴元衍才在临安质问,上皇何在?

    不过几日之后,上皇就要南归了?

    是巧合,还是朝廷早有安排?消息到底是否真实,会不会是以讹传讹?

    一时间,各种传言甚嚣尘上。

    有司衙门,些许颇为好事的官员甚至有上疏请问朝廷,是否需要准备相应的迎接仪帐?

    然而,大宋朝廷,甚至是皇帝赵构也是一头雾水,震惊不已。

    二圣归来!

    是很长一段时间大宋朝廷的政治正确,却也是赵构的一块心病。

    苗刘之变涉及过,岳飞更是因此而丧命,而今又在裴元衍的质问下,天下关注。

    其实,若只是太上皇归来,倒也不必十分担心。

    毕竟赵佶只是太上皇,大不了效仿当年李世民对待李渊那般,将其高高在上供起来便是。

    只要那些兄弟子侄不回来,一个退位的太上皇,并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皇位稳定。

    在此之前,赵构主要担心的还是皇兄赵桓。

    嫡长子继承制的年代里,他拥有当仁不让的继承权,而且本身登上过皇位,是正经的皇帝。

    如果回来了,自己该如何应对呢?

    就像苗刘之变时,叛臣质问的那般:若渊圣归来,官家何以自处?

    尤其是没有子嗣的情况下,连韦氏都明白,如果赵桓回来,必定会继位,威胁到儿子地位。

    赵佶多少算是受到连累,有点无辜。

    若是换作其他时间,没准赵构愿意接他回来。

    但是眼下这个当口,万万不能,韦氏对此更是惊惧万分。

    因为赵佶知道她在北地的丑事,五国城的那次会面,想必丈夫早已恨透了自己。他若是回来了,自己还有什么颜面苟活于世?

    名誉、身份、地位和荣华富贵全都将烟消云散,这是她绝对不能容忍的。

    赵构也不能接受,因为他清楚地想起,裴元衍那句质问之前,曾经的一番话。

    对一个人而言,父母永远最为熟悉,断不会认错子女。

    那么柔福帝姬的身份,赵佶的判断无疑具有权威性

    此时此刻,传出这样的消息,绝对不是巧合。难道徐还想办法营救到了赵佶,以此来证明柔福帝姬的身份?

    难怪裴元衍会那样说,难怪徐还如此强硬,原来是有这张底牌

    只是,他真的已经握在手里了吗?

    临安对此事是存疑的,但兹事体大,所以他们第一时间向金国求证。

    金国对于此事本来是严格保密的,一个俘虏的皇帝,如此重要的囚犯逃走,无疑会显得金国上下无能,会成为各方嘲笑的对象。

    为了面子,他们不会轻易承认。

    毕竟追捕还在进行,万一最后抓到了,事情便可以当作什么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