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327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327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面子,他们不会轻易承认。

    毕竟追捕还在进行,万一最后抓到了,事情便可以当作什么都不曾发生,既能保全颜面,也避免节外生枝。

    辽阳到幽州的严密封锁盘查还在继续,没想到却爆出了赵佶即将南归的消息,这对金国而言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

    金国人很好奇赵佶到底是如何绕过金国的追捕与盘查,但事已至此,这些都已经不重要。

    承认还是否认?

    兀术犹豫过,但种种迹象表明,赵佶很有可能已经回到宋土,至少是进入安全地带。

    这时候否认,很容易被立即打脸。

    所以只能如实通报给临安宋庭,让他们来决断如何应对,金国可以予以适当配合。

    想想也真是讽刺,原本水火不容,不死不休的两个政权,现在隐隐成了盟友,只因为共同的“敌人”徐还。

    得到金国确认之后,赵构越发有些慌张了。

    说明消息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那么问题来了,赵佶如今何在?

    回临安?

    倘若如此,自己该当如何应对?

    在这个讲究孝道的时代,太上皇和父亲的双重角色,会让他疲于招架,尤其是犯了一对错误的时候。

    赵构并不想要这道枷锁,更不想承担风险。

    “官家,上皇若真回临安,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官家亲自侍奉,并无不妥。”

    秦桧的话不是没有道理,赵佶回临安固然棘手,但至少在朝廷的掌握之中,不担心出其他幺蛾子。

    “臣担心的是上皇到了洛阳,然后有人挟上皇以令天下,甚至挟上皇以令天子。”

    “呃”

    赵构顿时脸色苍白,这才是最为可怕的状况。

    太上皇徒有虚名,可若是真掌握在徐还手中,下的诏书也是有效力的。

    哪怕是针对他这个皇帝,父有所命,儿子难道能不执行吗?

    不孝的罪名他承担不起。

    事到如今,已经远远不是证实柔福帝姬身份这么简单了。

    某种程度上,徐还是要握一张王牌在手中,然后所图甚大。

    怎么办?

    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面前。

    否认此事?

    甚至找个人冒充上皇?

    无疑都是办法,可风险都太大了,只要真正的上皇赵佶出现,会立即被戳穿。

    这不同于指摘柔福帝姬的身份,天下有太多人认识上皇赵佶,只要找几个老臣出面即可。

    临安敢轻易否认吗?一个公主的真假可以矢口否认,但睁着眼睛不认爹这种事,赵构绝对是不敢的。

    后果太严重了。

    “官家,从金国给出的事发时间推测,也许上皇尚未回到大宋,也没有到达洛阳。”

    秦桧沉吟道:“所以,我们还有机会。”

    “会之的意思是?”

    “上皇回銮,所途径路段就那么多,要么在金国控制下,要么是朝廷掌控之地,所以严加盘查,说不定会有收获。”

    秦桧道:“尤其是洛阳附近,倘若能够发现上皇的踪迹,官家至孝,应当立即迎接上皇回临安,父子团聚,共享天伦。”

    “是是!”

    赵构连连点头,旋即沉吟道:“倘若父皇不愿意来临安呢?或是有人阻挠呢?”

    “官家需有诚心和决心,无论如何都要请上皇南下。”

    秦桧沉吟道:“官家,恕臣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必要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上皇落入奸人之手,否则后患无穷。”

    秦桧没有直接说出那几个字,但赵构却听的清楚明白,这是要他在必要的时候——弑君弑父。

第六五七章船头的蓝字旗() 
弑君弑父!

    赵构的身体和心头都是一震。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严重,大逆不道的罪名。

    他可以坐视父亲和兄长在北方受苦,不闻不问,但是亲自下手去谋害

    虽说无情最是帝王家,心狠手辣是必须的要素,可是真要做的时候,心里难免还是会有忐忑。

    赵构有那么一丝犹豫,但略微的沉吟之后,终于长长出了一口气,下定了决心。

    这根本就是你死我亡的局面,也根本不能念父子之情。

    也许父皇心中早就恨透了自己,毕竟这些年来不曾有过丝毫的关心,更不要说想办法接他回来了。

    即便父皇心中念着父子之情,但他只要落在徐还手里,就会成为一个傀儡。

    秦桧说的一点不错,挟上皇以令天子,这是最为可怕的局面。

    为了避免尴尬,避免受制于人,为了大宋不至于落入外人之手

    是的,赵构突然找到了一个分量足够,且极具正义,可以勉强说服自己的理由。

    我并非为了自己的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大宋,为了赵家天下。

    所以不存在不仁不孝,父皇也只是为大宋,为赵家做出些许牺牲罢了。

    所以,赵构默许了。

    于是乎,从燕山到洛阳,甚至是徐还控制下的河东等地,潜入了不少杀手。

    各种消息也在迅速打探收集,为了全力阻止太上皇赵佶进入洛阳,落入徐还之手。

    至于到底是奉太上皇南归临安,还是弑父弑君,只能听天由命。

    与此同时,沿海各州县也在小心盘查。

    目的是搜寻柔福帝姬一家,尤其是临近北方的登州港。

    然而沿海有着漫长的海岸线,除了为数不多的港口城市之外,有许多渔民出没的锚地、甚至是小河流。

    在一个没有人注意的夜晚,一艘大船在淮河入海故道附近落锚,之后小船带着一家悄然登岸。

    朝廷给地方官府的目标是两个尊贵女人,带着两男一女三个孩子。所以一上岸,一行人便就此分开,化整为零,和当年在金国躲避女真追捕的方法一样,在高阳王府暗桩的配合下,有惊无险地躲过盘查。

    一行人在运河相汇,登上了一艘北上汴梁的船只。

    自打东京收复之后,临安有不少心念故园的官员派人北上,打理祖宅,祭祀祖坟,甚至是派遣子弟家眷北上,收拾故居。

    临安毕竟是行在,既然都城东京已经收复,那么将来肯定是要还都的。

    眼看着冬季临近,不少人都颇为着急,想赶在运河封冻之前赶回东京汴梁。

    故而运河之上,船只往来众多,其中更是不乏达官贵人家的船只,上面有不少勋贵家眷。

    故而运河之上虽然有盘查,除了几处关键的水陆码头,其他盘查并不严格。

    山阳是其中之一,作为淮水与运河交汇处的大码头,船只经过大都要在此停靠,接受检查。

    这也是张俊多了个心眼,谁说柔福帝姬一家坐船出了钱江口,就一定会绕道海岸,或者溯江而上。

    运河也是其中之一,却又不好大张旗鼓,故而只在扬州和山阳等少数地方设卡。

    负责检查的兵卒们则是叫苦不迭,那些勋贵士大夫的家眷们不大配合,若非有枢密使的手令,恐怕会直接对他们动手。

    哪怕只是走个过场,检查必然耗费时间,以至于淮水附近的行船速度大受影响,羁押了不少船只。

    让负责汴河水运的有司衙门大为着急,连连催促,检查的兵卒们压力越来越大。想要应付支差,可张枢相早有严令,他们不敢懈怠。

    这日午后,又一艘船只驶来,兵卒们皱着眉头,准备登船检查。

    “没成算的东西,也不瞧瞧是谁家的船,是你们能上来的吗?”

    尖细的咒骂声从船头飘来,让一群兵卒为之一愣,再抬头瞧了一眼船头的旗帜,一个——“蓝”字正迎风招展。

    船主姓蓝!

    尖细的嗓音,分明是宫中内侍。

    于是乎,他们立即想到了官家身边的大红人,御前内宦——蓝圭。

    “这是蓝总管的船?”

    “大伴近日时常梦到生身父母,着我等前去代为祭奠。”

    “哦!”

    “那船上是”

    内侍走出船舱,狠狠瞪了一眼兵卒:“祭品,还有官家恩赐大伴的几个宫娥。”

    给太监御赐宫女,这事

    兵卒们不由一阵腹诽,脸上却不敢有丝毫不敢。

    即便是个太监,但官家都要称呼一声大伴,枢密使张俊都要欠身见礼的人物,是他万万得罪不起的。

    “大伴自由由婶母抚养长大,宫娥是御赐服侍老太君的。”

    内侍似乎看出了下面人的龌龊想法,冷哼道:“若是检查,你们自己上来瞧便是,不过有言在先。

    在到达蓝家老宅之前,船上女子依旧是宫娥,冲撞宫妇你们自己掂量。”

    宫女理论上只属于皇帝,谁要是敢打主意,那是找死。即便是冒犯冲撞,那也后果严重。

    何况这是蓝圭的船只,登船检查岂非狠狠打了蓝大伴的脸,还想不想混了?

    说蓝圭窝藏钦犯,他们是一万个不相信,谁都知道蓝大伴是官家的亲信。

    兵卒都不是傻子,自然主动放行了。

    运河衙门的人还很主动地为之开路,礼送进入汴水河道。

    直到巡查的兵丁都远去,适才趾高气扬的内侍才进入船舱,躬身道:“长公主,没事了。”

    “好,辛苦,去休息吧!”

    “是!”

    柔福帝姬和宋五娘对望一眼,看着怀中熟睡的三个孩子,都长松了一口气,然后是满脸的怜爱与心疼。

    适才是关键时刻,为了避免孩童无意间节外生枝,只得在茶水里添加了少量安神药,让三个孩子睡着。

    如今总算是成功过境,一路顶着蓝圭的旗号,大摇大摆地北上汴梁,然后前往洛阳。

    一想到要不了多久,就可以与丈夫团聚,两个女人便经不住眼眶微红。

    柔福帝姬更不会想到,当此之时,他的父亲乘船的船只正乘风破浪,从高丽驶向大宋登州海港

第六五八章虚则实之() 
登州。

    大宋北方主要的港口城市,曾经去往辽国、女真、高丽和东瀛的船只都从这里出发。

    昔年宋金海上之盟,使者便是由此来往于辽东半岛。

    金国控制齐鲁之地后,登州的作用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日渐重要了。

    辽东的各种货物向南运送,通过水路无疑是最为方便的,而金军在中原各地的抢掠也可以运送到登州,直接水路过海,沿着辽河溯流而上,直接到达辽阳府。

    不过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登州府再度回到了大宋的怀抱里。

    中原王朝逐渐恢复兴盛,海贸自然也重新兴盛起来,尤其是高丽和东瀛的商人,不必再南下扬州和明州,距离更近,更为方便。

    是以不过短短几个月,出入登州府的高丽商人一批接着一批。

    大宋是不禁海贸的时代,又有充足的税银可以收,登州地方官府自然乐见其成。

    是以,当又一艘高丽商船靠岸之后,商队很快便进了城。

    交足了税款,并且打点好有司官吏之后,得知商队是前往东京汴梁,登州地方官府立即开出了穿州过府所需要的路引文书。

    于是乎,这支高丽商队便大摇大摆地从登州出发,一路经过济南府,沿着黄河向西而去,目标正是东京,却也可以说是洛阳。

    伪装成账房先生的赵佶坐在车上,透着车窗的缝隙,看到窗外的景色,经不住潸然泪下。

    这是大宋!

    这是故土!

    这是他昔日统治的天下。

    阔别十载,终于回来了,回家了。

    从皇帝到阶下囚,再到今日恢复自由,返回故土,这种感受是旁人绝对体会不到的。

    一时间,赵佶的心情相当复杂。

    东京,昔日的都城,能再看一眼吗?

    赵佶很想,却又害怕,毕竟当初若非自己,何至于有靖康的惨祸。

    虽说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儿子赵桓,可赵佶也知道,那纯粹是自己骗自己,真正让大宋险些亡国的罪人是自己。

    当初将锅甩给了儿子,但如今

    内心却惶惶不安,难以饶恕自己,能够再度回到中原故土,强烈的赎罪感开始在心中萌生。

    应该做点什么才行

    可是这一切似乎都由不得自己,东京进不去,要回的是洛阳。

    素未谋面的女婿徐还在那里等着自己,他会怎样对待自己呢?

    到底当了几十年的皇帝,赵佶不傻,隐约能够想到一些,但隐隐又有所期待

    赵佶的一举一动,宇文师瑗全都看在眼里。

    上皇的心情,他理解,但是不同情。

    在北地生活了几年之后,宇文师瑗清楚看到了被俘虏的大宋皇族过着怎样的生活,北去的路上,他也看到过中原满目疮痍的景象。

    而这些,都是因为二位皇帝昏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