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324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324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还之所以能有今日声望和实力,除了赫赫战功之外,赵宋驸马的身份占了很大便宜。

    现在,公主是假的,他不是驸马了。

    而且秦桧的建议下,言之凿凿,认定是徐还炮制了这个假公主,那么他的一系列行为都可以认定为蓄意的阴谋。

    甚至还可以从他的身份是做文章,他和契丹人过从甚密的关系,尤其是徐家后宅的契丹公主和萧氏夫人,将会是绝好的证据。

    消息传出去,足以让人浮想联翩。

    如果说非要证据,炮制点伪证出来并不难,而且还有人证——公主府长史裴元衍,他是同谋。

    裴元衍被抓了。

    其实他本来是有时间,也有能力离开临安的。

    可是他没有,他选择了留下。

    一方面是为了掩护柔福帝姬母子出逃,避免因为自己引起怀疑,为徐家家眷争取更长时间。

    另一方面,人不能全都离开,总要留下几个人,做点事,说点话。

    否则整件事的真相就任由临安朝廷自说自话了,高阳王府连辩驳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得留个人,避免任人抹黑。

    这个人的身份不能轻,思来想去自己最为合适。

    虽然徐还一再要求,不必如此,平安离开临安就好。

    但裴元衍固执地留下了,即便可能面临的是杀身之祸,必死的结局,他亦无所惧。

    他相信,自己的死将有其价值,虽不至于重于泰山,但可以为徐还帮上一个大忙。

    这就足够了!

    自从在北方遇到徐还开始,他就认定了这个年轻人不同寻常,有所成就。他一生的梦想便是作为一个辅弼之臣,辅佐一位有为主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此时此刻,他正在完成自己的理想。

    当然了,他还有一个梦想,便是重现闻喜裴氏的荣耀。

    自己是看不到了,但他及时培养了侄子,他相信自己死后,徐还和柔福帝姬会遵守承诺,裴家会越来越好。

    那么,还有什么可牵挂的呢?

    如果说有,其实也算他留下的另一个理由,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理由。

    岳飞!

    当初为了保全徐还的利益,他一手安排,导致岳飞没能被及时救下,含冤死在风波亭。

    作为谋臣,为了主公的利益,他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

    但作为一个人,一个读书人,间接害死了一位忠良,他内心是愧疚和不安的。

    许久以来,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去想,岳飞当初明明得到了提醒,明明有机会自保,甚至是

    可他为什么不那么做呢?

    起初他认为那是愚忠,很可笑。

    但后来,他渐渐觉得,那也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

    当一个人可以为了坚持某样东西,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的时候,真的可贵,很伟大。

    所以,他也尝试一回。

    算是向岳飞致敬吧,或者也可以算作是赎罪吧。

    能少些内疚,可以心安理得赴死。

    好像老天也认可他的做法一般,很凑巧,裴元衍也被收押在大理寺牢狱,门外恰是——风波亭。

第六五一章你到底安的什么心() 
柔福帝姬的身份被定性了。

    朝廷下诏,称真正的柔福帝姬已经不幸在北方亡故。

    至于朝中这位福国长公主,系有人冒充。

    皇城司的办案效率很高,据说已经查到冒充之人,乃是一名叫作静善的小尼姑。

    小尼姑静善乃是东京汴梁人,靖康之变时也被掳去了北方,不过后来侥幸逃离。

    途中解释了一个叫作张喜儿的宫女,很凑巧,张喜儿曾在王贵妃宫中服侍,算是柔福帝姬的贴身侍女。

    张喜儿见到静善,声称其相貌与柔福帝姬有几分相似。

    静善闻言之后便动了心思,暗中从张喜儿口中套话,得知了一些宫中旧事,甚至包括官家赵构的乳名。

    事实上,柔福帝姬回归之时,除了内侍与宫娥的辨认,宫中旧事也是重要凭据之一,如今算是被彻底否定了。

    再往后,静善便佯装柔福帝姬,蒙蔽圣听,冒充公主。

    虽然扬州夜宴上就有风声,但当消息真正传开之时,一片哗然。

    尤其是朝廷以这样一种方式表明态度,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很正式,很严肃。

    柔福帝姬的身份被官方否认,那么驸马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情形,朝廷否认了柔福帝姬的身份,还弄出了静善冒充的说辞,却也止步于此。

    没有说静善冒充是个人行为,还是背后是否有同谋,是否有人唆使,帮助谋划。

    毕竟全天下人都知晓,当初是徐还千里迢迢护送长公主南归的。如果公主是冒充的,那么背后的事情,就很有遐想空间了。

    徐还究竟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不知情,那就也是受害者,驸马身份会被褫夺。原本历史上的驸马高世荣便是如此,因为娶了个假公主,成为临安城里的笑柄。

    徐还比高世荣好得多,他是郡王。

    只是王爵嘛,这其中有皇亲国戚的缘故,也有战功的,似乎不那么好处理。

    若徐还是同谋,甚至主谋的话,一定是要夺爵问罪的。

    可朝廷偏偏到这里不再多说,好似留下一个悬疑一般,声称在进一步调查中。

    明眼人看得出来,朝廷这是在等,等洛阳的反应。

    看看徐还听到消息之后的反应,会不会主动服软,如果是这样,就有商量的余地了。

    尽管赵构和秦桧都认为可能性不大,但他们还是这样做了,除了内心里那一丁点奢望之外。

    也算是做个姿态,让天下人看到,自己已经仁至义尽,从而占据一定的道德高度。

    然而事与愿违,徐还压根不领情。

    高阳王府的奏疏到了临安,与此同时还将奏疏内容通告天下。

    文绉绉的内容总结起来很简单,公主南归,众多宫娥与内侍皆认识,难道那么多人都认错人了?

    而且官家你亲自辨认过,自己承认的亲妹妹,现在出尔反尔,算怎么一回事?皇帝的圣明呢?

    就差直接问赵构,你是不是眼瞎?

    同时徐还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你说公主是假的,单凭太后一面之词,身为人臣不敢质疑太后。

    可问题是太后会不会遭人蒙蔽呢?

    为了认定假公主,皇城司的说辞编的很详细,除了静善那一部分。还有柔福帝姬在北地的遭遇,被掳走之后,到了盖天大王完颜宗贤府上,遭其蹂躏,几千年病故等等。

    徐还便质问,依照朝廷所言,难道太后也在完颜宗贤府上?

    如果没有,证明并未与柔福帝姬在一起,并未亲眼所见其遭遇与病亡。

    所谓柔福死在金国,会不会只是道听途说呢?也许是金国人挑拨离间官家兄妹关系的卑劣手段,还请太后与官家明鉴。

    毕竟韦太后你没有亲眼见到柔福帝姬,当面辨认,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误会呢?

    而且

    徐还还委婉表达,韦太后你并非柔福帝姬的生母,虽然当初同为后宫女眷,但非居于一宫。

    上皇嫔妃子女众多,彼此之间未必全都熟识,或许只是偶尔见过而已。

    何况,靖康之变时柔福帝姬方是少女,有道是女大十八变,如今十年过去,已为人母,相貌可能多有变化。

    且十年不见,难免陌生,记忆模糊,太后年事渐高,未必还记得清柔福帝姬的相貌啊!

    如此大事,还请朝廷慎重,不可操之过急,误信金贼奸计。

    徐还的奏疏是王府的文士幕僚们几经润色过的,遣词造句很委婉恭敬,但有理有节,可谓是柔中带钢。

    一句话,高阳王府不承认所谓的假公主说法。

    朝廷在这件事上过于草率了,还请慎重处置。

    而且委婉的否定了韦太后所谓的权威,徐还笃定一点,韦氏会很避讳完颜宗贤。甚至借着此事埋下一个伏笔,算是为反戈一击做准备。

    为了为母亲洗白,赵构动用了很多方式,现如今无疑成为自己的桎梏,遭人诘问的由头,也算是有苦自己吃!

    至于静善云云,徐还表示当初公主南归,辨认起来那么困难。这么多年都没有质疑其身份的迹象和证据,怎么突然间冒出这么多?

    会不会是办案之人不够仔细,有失察之处?还是说有什么人蓄意构陷?

    末尾徐还还提出,柔福帝姬母子在临安遭遇行刺,生死未卜;宋五娘母女遭遇歹人,下落不明。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临安有司难道就没有查出个结论呢?是否有线索呢?

    自己身在洛阳,既要指挥对西夏的战事,又忧心妻儿下落,可谓是心力交瘁。

    希望朝廷多派人手,尽快帮忙寻找妻儿下落,臣不胜感激云云。

    此言一出,更道出了一个事实,你皇帝在临安又是大张旗鼓迎接母亲,又是草率否认妹妹身份。

    高阳郡王在做什么?

    他在西北抵御外敌入侵,他在辛苦作战,保家卫国啊!

    而且是妻儿失踪,生死不明,忧心忡忡的情况下。

    于公,你赵构身为帝王,不信任,不体量臣子;于私,你身为兄长,对自己的妹妹漠不关心,甚至连她的身份都不承认了。

    试问,你到底安的什么心啊?

第六五二章上皇何在?() 
到底安的什么心?

    徐还的奏疏传遍天下,宛如一个响亮的耳光抽在了赵构的脸上。

    也让新归来的太后韦氏陷入了一个尴尬境地。

    没有确切的证据,只是一面之词,过于草率地否认柔福帝姬的身份。

    还是在西军与西夏交战的关键时刻,于公于私,于情于理,赵构都处在不利境地。

    一时间,天下议论纷纷,重点也从柔福帝姬的身份,转变为皇帝的格局与胸襟上来。

    毕竟柔福帝姬母子失踪了,在找到人,或者确定生死之前,士林与民间都对高阳王府报以同情。

    这个结果,让赵构始料未及。

    他忘了记了,赵宋皇室在民间支持很高,而柔福帝姬恰是其中的加分项。

    时至今日,江南军中仍旧有许多兵卒记得,黄天荡水战之时,公主击鼓的飒爽英姿;士林之中,对于柔福帝姬在岳飞案中的做法更是多有称道。

    更何况,高阳郡王徐还这些年战功赫赫,已经是天下公认的战神与英雄。

    徐还夫妇的形象早就与赵宋皇室浑然一体,很难轻易分开。

    轻率的决定,以及糟糕的局面,让临安朝廷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

    该当如何?

    这是摆在赵构面前的一道难题。

    到了这份上,已经没有办法改口或者否认,否则对朝廷与皇帝的权威会是极大损害。

    只能一口咬定,毕竟徐还也没有办法证明柔福帝姬是真的。

    临安却并非没有办法将此定为一桩铁案,毕竟他们还有一个关键人证——公主府长史裴元衍。

    审问裴元衍,只要从他口中得到铁证口供,证实柔福帝姬的假身份,甚至可以认定为徐还参与,甚至为主谋。

    秦桧的意见是这样的,赵构自然表示支持,此时此刻,他们已经没有别的选择。

    只是,这一次他们不能为所欲为。

    为了保持公信力和朝廷的体面,此等大事必须经过廷议。

    秦桧提议由皇城司审理此案,结果遭到了同为宰相的张浚强烈反对。

    “兹事体大,天下翘首以盼,需当有三法司,乃至两府宰执主持审理,方能彰显公平公正,以正视听,以安民心。”

    张浚此言一出,立即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支持。

    岳飞案稀里糊涂的结果历历在目,引起了那么大的动荡,前车之鉴,必须吸取教训。柔福帝姬一案的影响更远在其上,不得不慎重。

    吕颐浩、赵鼎、韩世忠等当朝重量级大臣都表示赞成,江南士林更是风闻认同。

    当朝忠臣,民间呼声,即便都与徐还或多或少有联系,赵构也不得不之捏着鼻子同意。

    否则局面将会更为尴尬,难以收拾。

    只是如此一来,难免会有风险,裴元衍会乖乖听话吗?

    皇城司查了一圈,并未发现裴元衍的什么把柄与软肋。

    威逼利诱是一对孪生兄弟,当威胁无用的时候,能让对方为自己所用的只有利益诱惑。

    张俊肩负起了这项差事,他知道并不容易,但必须答应,没有选择。

    毕竟柔福帝姬母子是从他眼皮子底下逃走了,如今的结果他尴尬局面他是直接责任人,赵构龙颜大怒,本来是要惩罚处置他的。

    好在有秦桧从中说和,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